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共同富裕: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4-01-29 02:11江剑平
当代经济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党的领导高质量发展

江剑平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发展土壤和实现条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具有内在规定性。就本质特征而言,共同富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富裕;就实现难度而言,共同富裕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共同富裕,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就覆盖面而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就实现内容而言,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就永续发展而言,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富裕,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式;就实现的内外部环境而言,共同富裕是靠和平发展实现的共同富裕,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路径方面,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明确阶段性重点任务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坚持正确方法论是推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党的领导;基本经济制度;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6;D61[文獻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4)01-0001-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由此可知,扎实推进以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核心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来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有助于更准确、更全面、更系统地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迈向新台阶,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中国式现代化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国经过长期探索实践而走出来的一条成功之路,与我国国情是相适应的。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走下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毋庸置疑,中国式现代化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发展土壤和实现条件,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具有内在规定性。

就本质特征而言,共同富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富裕,这明确了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和发展方向。百年奋斗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胜出不是偶然的,而是不同政党之间长期竞争后的最优结果,也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众所周知,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各路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良方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并建立了相应的政党团体。据统计,辛亥革命后,具有政党性质的政团多达300个。这些政党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政治主张,例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改良主义等,但这些主张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被欺辱、被压迫的悲惨命运,在华列强横行霸道,反动势力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中国人民长期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2]。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3]。共同富裕是党孜孜以求的崇高事业和最高理想,只有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充分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性质不变色、方向不偏离、前途有期盼,共同富裕才会更加可期。同时,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因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如果错了则只会离共同富裕越来越远,方向如果对了则只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就会越来越接近共同富裕。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功道路,符合中国实际,也符合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就实现难度而言,共同富裕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共同富裕,要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循序渐进原则。共同富裕不是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富裕,也不是几千万高收入群体的富裕,而是全中国14亿多人口的共同富裕。中国是全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而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全部人口加起来也不超过10亿人。事实上,发达国家中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的,中国要实现人口规模如此巨大的共同富裕,其中的困难、风险、艰辛和挑战前所未有、世所罕见,还存在很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要充分意识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即使全国各地都实现了普遍富裕,但各地之间的富裕程度仍然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是绝对相等的富裕程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政策,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就覆盖面而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建共享原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富裕的范围不是少数人或少数利益集团,而是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反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总量长时间内都是世界排名第一,2022年人均GDP达到了764万美元,但美国并未实现大家所期盼的全民共富,相反实现的只是少数人的富裕,其国内收入差距、贫富差距持续保持在高位,阶层固化、种族对立、社会撕裂等问题日益严重,白人和非洲裔的人均财富比长期稳定在6∶1,2021年美国基尼系数升至创历史新高的049,3 790万人处于贫困状态,2022年日均有5825万美国人无家可归,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在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持续面临系统性歧视等[4],这与共同富裕目标背道而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为全体人民谋幸福,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没有让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人掉队,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明显缩小,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奋斗,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建共享原则,而不是“等、靠、要”的消极索取,共建才能共富。

就实现内容而言,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要坚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富裕不是只重视物质文明而轻视精神文明的富裕,也不是只重视精神文明而忽视物质文明的富裕,要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协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6]。因此,共同富裕的内容不能止步于经济上的物质满足,还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丰富建设成果。毫无疑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范畴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是逐渐拓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多领域。例如,经济层面已经从“有没有”更多转变为“好不好”,消费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政治层面已经从“低参与度”不断向“高参与度”转变,各级政府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民众的政治参与感日益增强,对中国的前途命运始终保持总体乐观态度;文化层面已经随着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持续普遍提升而逐渐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注度、认可度和践行度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社会层面已转向更多重视公平正义,对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和社会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层面已更多转向绿色、低碳、环保、节约等,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就永续发展而言,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富裕,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式。由于共同富裕是全中国14亿多人口的共同富裕,在物质方面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资源作支撑。虽然我国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若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自有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靠进口外部资源也是难以持续进行的。习近平同志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7]。毋庸置疑,共同富裕是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对自然严重破坏所造成的一切代价和后果都将由子孙后代来承担,这种发展方式最终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因此,中国式的共同富裕必须坚决摒弃无节制的资源掠夺发展方式,尽快转变过去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快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乎自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就实现的内外部环境而言,共同富裕是靠和平发展实现的共同富裕,要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赢、平等协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统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建设和平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至关重要。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的现代化是充满血腥罪恶的现代化,给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巨大代价。时至今日,一些发达国家的富裕仍然是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残酷掠夺、经济金融剥削、代价转移等基础上,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甚至还有扩大趋势,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接受的。毋庸置疑,中国式的共同富裕不是靠掠夺他国资源和财富而实现的共同富裕,也不是靠依附他国而实现的共同富裕,而是紧紧依靠本国人民长期持之以恒的共同接续奋斗而实现的共同富裕。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倡导多边主义、合作共赢、平等协商,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等。毫无疑问,中国的繁荣发展受益于世界各国的繁荣发展,但同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又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

二、中国式现代化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规定,可以由此分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选择。从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共同富裕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式现代化

五大特征的内涵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方式,坚持新发展理念、系统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共建共享、循序渐进原则,等等。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坚定发挥党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阻碍,这就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8]。在实践当中,坚持加强党对共同富裕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有利于始终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确保改革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有利于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系统的实践规划。在理论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在实践层面,党的领导能够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制定阶段性重点目标和任务,积极开展共同富裕试点,积累可复制、能推广的致富经验等。三是有利于持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敢于自我革命、啃硬骨头、涉险滩、破藩篱,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自身能够永葆先进性,能够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四是能够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调动各方、形成合力,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支撑

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的前提下领导推进共同富裕,就要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我国基本国情是相适应的,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与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根本支撑,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需要长期坚持和完善。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合力

要立足社会主义初阶阶段,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以“国民共进”广泛凝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将长期存在,單一公有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不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我国逐步放开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最终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事实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适应了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9],对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综合国力逐步增强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要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强大合力和竞争活力。“我们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又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就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来干,众人拾柴火焰高。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10]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等措施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更好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断巩固和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2坚持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既要注重持续做大做好“蛋糕”,也要注重合理分好“蛋糕”,逐步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初次分配要进一步体现劳动者平等共享劳动成果的权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好保障勤劳创新致富。广大劳动者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成果,这些成果理应由广大劳动者共同享有,而不能成为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要实现共同的“富裕”,让“勤劳创新致富”蔚然成风,收入分配制度就应更加强调劳动者平等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为此,初次分配要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原则,既要建立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和维护对劳动报酬的分配,尤其是对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分配,劳动者不论是在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具有平等共享劳动成果的权利,实现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巩固和增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夯实国内大循环的需求侧基础。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政策调节的精准性、公平性、普惠性、兜底性,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持续增强共同富裕的“共同度”。再分配是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更好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税收,尤其是直接税的调节作用,完善并推进个人所得税、房产税、资本利得税等领域的税制改革,实现提低、扩中、调高、取非,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进一步增强社会流动性。二是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保障在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在可持续发展中、全生命周期中不断提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水平和力度,同时也要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坚决防止掉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三是要进一步发挥转移支付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重要作用,对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给予更多财政支持,“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11]。

积极发挥第三次分配的重要补充作用,填补收入分配公平中的“空洞”和“缝隙”。作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重要补充,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发挥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灾害救援、支教助教、义工义诊、法律援助、社区服务等[12]的重要作用,形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自愿回报社会的“有爱”氛围。为此,一是要通过税收优惠等有效的制度安排促进慈善捐赠、社会救助等事业的良性发展,普遍形成“社会向善”的良好风气;二是要建立健全慈善捐赠、社会救助等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向善”提供公开、透明、法治的优良环境,充分保障各方正当利益;三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第三次分配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性,普遍形成崇尚慈善、热心公益、互相帮扶、共进共富的优良文化氛围。

3加快构建和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律

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长期快速发展奇迹,与我国“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3]紧密相关,具体体现在我国既不迷信市场万能,也不迷信政府万能,而是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事实上,党在长期经济实践中,对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不断深化认识中持续增强了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不断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为此,一是要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产权,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二是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效率、增强经济活力。三是要进一步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加强反垄断监管,充分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四是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14]。五是要建立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在市场机制对共同富裕产生不利影响的领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强政府跨周期政策设计和逆周期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择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5],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结合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事实可以得出,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15]。

第一,高质量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发展思想、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二是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新时代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狭义范畴上的协调发展,更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广泛意义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协调发展贯穿我国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增强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三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和全球生态安全建设。四是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断强化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推动构建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五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以共享发展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做大做好“蛋糕”,同时也要合理分好“蛋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二,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再生产质量,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及致富本领。“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5]我国要顺利实现从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增长方式转向创新驱动的质量型增长方式,高素质劳动者是关键。当高素质劳动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时,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就不仅仅是个人或家庭的事务,更大程度上已成为国家或社会的公共事务。一是国家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仅要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还要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让劳动者更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需要,同时教育资源还需进一步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通过更加普惠、更加公平、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教育“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5];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养老和医疗的保障力度,降低劳动力再生产的家庭负担,减少劳动者因家庭负担过重而不愿或不敢从事更具创新创造性、挑战性、风险性工作的后顾之忧,切实增强劳动者从事创新创造性活动的活力和热情,促进更多创新创造性成果的产出;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增强住房的准公共品属性,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普遍降低劳动者的居住成本;四是国家、企业和社会要共同加大对劳动者在职培训、技能提升、再就业等的投入力度,使劳动者能够更好地动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结构性失业,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

第三,高质量发展是平衡充分的发展,优化产业空间行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是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平衡充分发展的关键。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产业兴旺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产业来支撑。一是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更多中高端产业,拓展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首先,我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更具前瞻性意识、战略性安排、超前布局,尤其是我国要想在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就要进行产业超前布局,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大力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基础;其次,要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进一步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加快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更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最后,产业结构调整要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新变化,进一步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在不断增强并持续巩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同时协同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畅通。二是要通过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产业布局,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增强行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良性循环,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增强产业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要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建立健全国内产业转移承接结对合作机制和东中西产业长效对接机制,促进国内产业的有序区际转移,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欠发达地区应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生产配套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以国家级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区等为依托,不断提升自身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三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深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加快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更加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打造更多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明确阶段性重点任务是坚持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的重要体现,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

事物发展演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不是突变的过程。“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16],要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的估计,分阶段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第一,到 “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来之不易的全面小康社会成果,消除返贫致贫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要“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11];二是要逐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增强处于相对劣势的群体和地区的发展能力和致富能力,将相对贫困人口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三是要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四是要加快形成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水平。

第二,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提升国民富裕程度的前提和基础,而关键核心技术是生产力水平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我国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等的关键支撑,更是我国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扩大的重要保障。二是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积累更多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通过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更迅速、更充分、更可持续,城乡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扎实推進共同富裕的经验更加丰富和有效。三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衡量居民普遍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要更好发挥中央政府的全国统筹功能,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域人均财政支出差异。四是要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第三,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至少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缩小;二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目标顺利完成;三是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四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显著改善,全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的程度显著提高;五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范围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活力始终保持在高水平,社会和谐程度显著增强;六是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流,成功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并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坚持正确方法论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

共同富裕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会面临很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

影响甚至阻碍共同富裕进程。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论,有利于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下依然能够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始终保持在方向正确、决策正确、执行正确的运行轨道上,从而有效保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不中断、可持续、出成效。“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17],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更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这也就说明我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

价值导向论。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首要标准。错误的价值导向将导致方向错误、判断失误、决策失误、执政危机。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导向无疑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时刻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时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等作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不做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事。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8]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虚心听取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意见和呼声,广泛深入了解基层民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多渠道广泛收集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只要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就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拥护和持久支持。

战略思维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要具有战略思维。习近平同志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19]。战略思维要求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立足长远、谋划全局,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和政策,既不能不顾人民的长远利益,也不能忽视人民的短期利益,而应将人民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坚持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发展原则,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搞短平快的急功冒进、盲目投机式的推进方式,不搞不可持续的过头福利保障,而应着重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另一方面,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恒心和信心,努力保质保量完成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稳步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系统思维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具有系统思维。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推动部门高效联动、区域协同发展”[20],“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5],“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9]。在制定共同富裕的政策时应注重政策与政策之间的配套性、连续性、整体性、协调性与联动性,避免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合成谬误”与“分解谬误”,形成强大政策合力。例如,供給侧结构性改革要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协调推进,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要与引导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有机结合,等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2021-11-17(001).

[3]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J].求是,2021(18):4-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22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N]. 人民日报,2023-03-29(017).

[5]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8]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求是,2020(14):4-17.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 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N]. 人民日报,2016-03-09(002).

[11]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J].求是,2022(10):4-10.

[12]王婷,苏兆霖.如何科学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6):54-70.

[13]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是,2020(16):4-9.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4-11(001).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1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02).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02).

[19]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求是,2022(13):4-19.

[20]统筹指导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进种业振兴 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N]. 人民日报,2021-07-10(001).

Common Prosperity under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Jiang Jianping

(Business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the era background, development soil and realization condi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inherent regulations on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erms of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common prosperity refers to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taking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In terms of the difficulty of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t is a common prosperity with a huge population, and 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gradual progress. In terms of coverage,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Chinese people, and 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n terms of achieving content, common prosperity refers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er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nature. Thus we must adhere to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pproach. In term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common prosperity w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peaceful development, so we must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erms of practical path,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in overal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ng all parties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adhering to and improving the socialist basic economic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adhering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pproach centered on the people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clarifying the key tasks at each stage is the focus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adhering to the correct methodology is the action guide for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basic economic syste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张积慧)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党的领导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