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的服饰文化

2024-01-29 20:25邢瑞洁
西部皮革 2023年24期
关键词:服饰发展

邢瑞洁

(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0 引言

服饰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发展,更是一种文明的标志,代表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物质技术、政治、军事、宗教、民族等的影子特征都可以通过服饰显示出来,因此服饰作为社会文化风貌的一种体现,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宋代服饰发展的社会背景

1.1 农业的发展为纺织业发展奠定基础

唐代末期安史之乱的爆发使社会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而唐末五代的长时间割据和分裂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的发展,使其一时陷入停滞状态。公元960年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使得赵宋兴起,结束了唐末以来的社会混乱分裂的局面,再次统一了南北两方。另外经过宋初长时间的努力,社会趋于稳定,这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宋初实行了一系列有助于农业恢复和发展的措施。宋太祖即位后实行“均田法”,废除之前的苛捐杂税;太宗时提倡植树防灾,帮助农民调剂劳动力和耕畜。在宋初的努力下,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据漆侠先生根据马端临《文献通考》的推算,宋代垦田的最高数额大概是7.2亿亩,这一数额远超前代的垦田数额。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衣服的主要材料“丝”“棉”“麻”等手工业在宋代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宋代的桑蚕发达的地区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河北、京东诸路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一个是成都府路地区;一个是南方诸路。与前代所不同的是,宋代桑蚕业“逐渐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开始成为农业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单纯地作为种植业的附庸而存在了”。另外,宋代丝织品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发展,以绢为例,在张应文的《清秘藏》中对唐宋元的绢做过对比描述,他认为“唐绢粗而厚,宋绢细而薄,元绢与宋绢相似而稍不匀净”。

麻也是我国传统的纺织原料,与丝相比,麻在元明之前一直是中国下层民众的主要纺织原料,因此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与前代相比,宋代的麻纺织生产在技术上有了突破性发展,出现了加捻绕卷同时进行的多锭大方车;另外麻布生产的数量增大、加工方法更加多样。

除丝麻之外,宋代棉纺织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宋时闽广地区已经普遍种植棉花,1966年在浙江兰溪南宋墓中发现的一条棉毯,充分证明南宋江南一带已经有了棉纺织业,并且棉纺织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1.2 宋代制服技术的提高

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丝绸的生产与管理,从政府提倡种植桑蚕,收集纺织所需的各种原料,再到原材料的加工生产、服饰花样等都有专门的部门,部门之间分工明确,而官方的纺织生产机构也往往代表了当时服饰制作的最高水平。

两宋时期继承了前代的官营丝绸生产组织形式,但规模远超前代。宋代京城设有绫锦院、文思院、内染院、裁造院、文绣院。在西京、真定、青、益、梓州设立场院,主织锦绮鹿胎透背,润州设立造罗务,梓州设立绫绮场等,这些官办的场院规模都非常大,工匠数量众多,以北宋乾德四年(996)年的平蜀为例,建立绫锦院时有200名纺织工人,之后增加至1034人。另外南宋的绫锦院的织工多达数千人,织机数百架。

除此之外,与唐相比,宋代官营丝织手工业的技术,尤其是缂丝技术、刺绣工艺、蜡染技术等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使得宋代丝织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产品花样不断丰富。南宋内府装裱书画用锦就有十几种。从纹样造型上讲,宋代织品的纹样偏向写实,构图十分严密。

1.3 宋代服饰发展的内核力量

对于宋代的文化,陈寅恪先生曾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这样描述,他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服饰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是服饰的内核力量。

宋代文化的繁荣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宋代继承发展了唐代的科举制,以进士科为中,但取消门第限制,增加取士名额,推行弥封、誊录等方法,防止徇私舞弊,并且内容改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促使读书考试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促进了宋代文化的发展。

文学艺术在宋代获得大发展,各种文学形式,比如诗词、绘画、书法、雕刻、杂剧等的发展使得宋代文学艺术一派繁荣。而谈到宋代文学艺术就必然要说到宋代的儒学。理学是宋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后人往往把理学和“保守”等词语联系起来,认为理学束缚了人性的发展,是阻碍发展的文化因素,但是北宋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对于思想研究和活动很少出现政治干预的现象,并且宋代文人地位很高,可以说是“文人治国”,因此在这种环境之下诞生出的宋代服饰,是否“保守”是学术界一直具有争议的问题。

总的来说,宋代具有特殊的社会条件:经济上,由于唐末五代北方战乱频繁,使得经济重心逐渐发生了难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政治上,士族门阀等级制度逐渐走向消亡,科举制的改革也促使庶族寒门势力崛起,形成“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政治局面;文化上,儒家、道家、佛家三家逐渐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另外宋朝还注重对前朝文化的广泛吸收,基本保留了其服饰风格,但长期与辽、西夏、金及元代的并存和文化交流,又给宋代服饰增加了些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

2 宋代服饰制度

2.1 冕服和朝服以及公服

冕服是中国古代礼服中时专门用于祭祀时穿的,宋代的冕服主要分为天子的大裘冕和衮冕,以及百官按品级的九旒冕、七旒冕以及五旒冕,它们主要用于天子祭祀天地、宗庙,朝太清宫、飨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封皇太子;皇太子受封、谒庙、朝会、加元服、从祀、纳妃、释奠文宣王以及百官奉祀,为献官、奉礼。

朝服的概念具有时代的流变,最初指的是君臣日常朝见时所穿的服饰,但在魏晋之后,朝服主要指大朝会的礼服,是帝王以及百官除祭服之外最高等级的礼服。宋代的朝服也叫做具服,用于重大典礼朝会,比如册封、侍祠、元旦、冬至等,而基本的搭配主要是上身朱衣、下身朱裳,这是宋代尚火德的表现,再配以革带系绯色罗的敝膝,挂上玉剑、玉佩、锦绥,着白绫袜和黑皮屣,这种服饰根据官职又有所不同。另外朝服所带的冠主要为“进贤冠”“貂蝉冠”以及“獬豸冠”

宋代公服面料以罗为主,江浙地区每年上贡花、素罗即达数十万匹;高级丝织物还有紧丝、透背、隔织、绫、锦等,织物花纹突破了唐代对称图案。政府又因五代旧制,每年照例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公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服饰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是平翅乌纱帽,君臣通服,成为定制。而宋代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戴“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一个上圆下方的饰物。

2.2 一般服饰

宋代的一般衣服主要是襦、袄、衫、袍、帽、幞头、巾等。

《文献通考》记载“今请公吏及士商、技术不系宫乐人通服皂白。从之。”这就是对服色的规定,一般人只能用黑白两种颜色。宋代低级公吏、工商、技术等所穿的服饰,在《东京梦华录》中有所描述,书中记载“又有小儿子着白虔衫,青花手巾,卖辣菜,干果之类……其士、弄、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子。质库掌事,即着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如何色目……”这充分说明了北宋京都汴京的各色人物的衣着,通过他们所戴得帽子所穿的衣服就可以判断出其人所从事的行业。而宋时一般的低级公职人员以及士大夫等文人经常头戴乌纱帽,着皂衫,束角带,穿靴。

2.3 妇女服饰

政和年间定命妇服饰,首饰主要是花钗冠,冠有两博鬓加宝钿饰,服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之制。命妇根据品级有不同的服饰要求,比如花钗的样式、数量不同的品级相差很大。

而宋代妇女平时所穿的服饰,大多是上身为袄、襦、衫、背子等,下身为裙子、裤,颜色淡雅。妇女通常衣服的外边再穿长袖对襟背子,背子的领口及前襟会绣花边,当时称为“领抹”,背子是宋代妇女很流行的常装,特点是对襟、直领、两腋开叉,衣长过膝。另外宋代裤子的形式很特别,除了贴身长裤之外,还外加多层套裤,而裙子的穿法也与前代有很大的不同,将上衣下襬垂落于裙子之外当做时尚,即使没有将上衣下襬垂于裙外,束裙的部位也多在腰部,而不像唐朝束于高腰或者胸上。

除了身上所穿的衣裳之外,头戴的冠和发髻的样式以及插在发髻上的金银珠玉等做成的各种簪子、钗、步摇、梳篦等,也是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

2.4 军戎服饰

宋代的军戎装束,一种是实战的服饰,一种是仪卫服饰。实战的军士头上戴的是盔,身上披挂的是铠或甲,用铁做的叫做铁盔、铁铠、铁甲,皮制的是皮盔、皮甲。宋代的铠甲有金装甲、长齐头甲、短齐头甲、连锁甲、锁子甲等。在作战或者日常巡逻时,也有穿用比较轻捷灵便的军士装束,比如战袄、战袍等。另外军士作战时,除了使用各种刀、枪、剑、斧、鞭、弓等兵器之外,在攻城时,也会使用投石的炮,并且数量很多。

宋代仪卫中的军士们所穿的甲胄,形式是仿照军士的,只是用黄絁为面和以布作里手,以青绿画成甲叶的纹样,并加红锦缘边,以青絁为下裙,红皮为络带,长短至膝,前胸绘有人面二目,自背后至前胸缠以锦带,并且有五色彩装。

3 宋代服饰的特点

首先,宋代服饰的兴废,与当时的时装流行有关。比如《清明上河图》,从画上的人物来看,上层人物和普通平民所穿的服饰截然不同,前者多穿袍衫,长度可以掩盖住脚;后者为了活动方便,服饰以利落为主。另外在女性的美丽上,众所周知唐代以体态丰满为美,晚唐女子的服装更宽大拖沓;而宋代的女装则与前代大为不同,讲求瘦长来显露身材的苗条。针对唐宋的这种不同,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宋代理学发展的结果,他们认为理学加重了对人性的束缚,尤其对女性来说,思想和行为上的限制增加,社会地位也与唐代不同,因此宋代女性不再是唐代提倡的健康的雍容华贵的美,而更符合男性审美视角下的纤细之美。

其次,在颜色上宋朝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颜色偏向为淡雅,除了官员的公服之外,服装的色彩是复杂多样的。尤其是女性的服饰虽然不及唐代的华丽,但宋代在颜色和配色上更加大胆和丰富。另外当时衣帽材料的使用突破了唐朝对称的图案,但这些服饰新风格又是社会等级的一种象征,只有官员及其命妇可以穿,平民并不被允许使用。

最后,宋朝的服饰大体不仅是对前代传统服饰的继承和发展,也具有宋代自己独特的特征。以旋袄和钓墩为例,前者在宋代流行的范围十分广泛,它的款式与唐代齐膝短大衣式的胡服新装相近,而后者是宋代与西夏、辽、金与元长期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吸收了这些民族的服饰特征,从而形成具有传统和少数民族特征的宋代独特的服饰。

4 结语

服饰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宋朝的服饰文化在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宋代文化。它代表了宋代的文化形象,也是中国形象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因此探寻宋代的服饰文化既能看到中国传统服饰一脉相承的特征,又能看到不同条件下诞生出的时代特征,这对观察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服饰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