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德育”的价值向度及实施策略

2024-01-31 15:11庞仿英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双线德育工作道德

摘      要:初中德育的有效性难题与德育目标空心化、德育内容碎片化以及德育方法机械化不无关系。以“守基线、拉高线”为价值指引的“双线德育”不仅有扎实的基础性,还能起到厘清初中德育工作的边界、满足德育对象的需求、重置德育体系的重心等作用。基于这样的价值向度,实施“双线德育”,并坚持差异性策略、价值性策略、实践性策略和整合性策略,就能推动初中德育工作的迭代升级,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关 键 词:德育;双线德育;初中生

引用格式:庞仿英.“双线德育”的价值向度及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4(04):31-34.

初中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期,但这个阶段又恰好叠合青春期。面对这些激情而又叛逆、自信而又迷茫、好奇而又困惑、“生理和心理发展不稳定” 的初中生,德育工作的精心引导和栽培不仅充满了必要性与紧迫性,也显示出极端的复杂性。

一、德育实效性的本体追问

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作为德育的两端,它们也是研究德育实效性的重点。相较之下,包括目标、内容、方法等在内的德育本体却因为一定程度上的规定性甚至强制性,往往容易被忽视。而本体才是“事物的本然本质”,代表了事物最为内在的方面和最根本的价值向度。所以,我们还必须从德育本体上去寻找破解德育实效性弱化的答案。

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初中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依循。它给初中生设定的德育目标包括爱党爱国爱人民、革命传统、民族精神、社会道德规范、法治观念、公民意识以及身心健康、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可以说,这是一个内容非常庞杂的价值系统,是一个由若干类别道德组成且价值指向不同的道德谱系。对于一般学校或普通教师来说,很难梳理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

再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德育目标的阐述散见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以及“课程目标”等各个部分,但前后并不统一。如“课程性质”部分表述为“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和人格修养等”,在“课程目标”部分则增加了责任意识,而在“课程理念”部分又似乎对德育目标作了进一步的细分,代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等,让人莫衷一是。

由此可见,面向中小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不但多而广、繁而杂,而且没有明显的系统性。再加上其中的德育类型在界限上也不是特别清晰,很容易混淆。所以,一些学校在进行德育分工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容易出现照搬照抄、应付了事的现象,也容易产生因责权利不明而导致各自偷懒、相互推诿等情况的发生。其结果是学校计划定得空,老师课上教得松,学生啥也没弄通。

目标与内容在初中德育工作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它们的研究不深入或理解不透彻会让后续的工作事倍功半,有时甚至还会衍生出以下几种“反德育”的倾向:

一是德育目标空心化。过于强调德育工作的政治引导功能,把理论说服等同于政治宣传,甚至出现了政治的伦理化与伦理的政治化。如有些学校在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时,往往显得过于宏大或高远,缺乏具体、可感知、可实现和可评价的目标。可以说,空心化的德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实际上为道德虚无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是德育内容碎片化。德鲁克认为,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确定好优先次序,即使这个次序不合理或不正确,也比毫无顺序要好。没有次序,德育的一个个目标就是点状的、散漫的、孤立的,反映在内容上也是没有逻辑关系的,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而这种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的缺失会阻碍初中生认知冲突的产生,压抑他们的道德学习兴趣以及自然而然的道德联想,当然也就谈不上道德人格的形成。

三是德育方法机械化。面对如此繁复多维的德育目标,最省力的做法就是使德育教学知识化,即用一个个僵硬的知识点来替代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把受教育者当成容器或工具,不考虑个体需要,用灌输的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收道德知识。这就不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了,因为它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不仅不能最大程度地唤醒学生“内部的灵性和可能性”,还会“制造”许多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

二、“双线德育”的提出与阐释

中小学校的德育目标是国家基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的,这是一种宏观要求、整体要求;而学校、教师面对的却是知情意行千差万别的生命体,需要的是微观要求、个体要求。以最高的德育目标作为每个阶段德育的具体目标,必然会“导致学校德育目标的高、大、空、远”,所以,进行校本化甚至生本化改造是大势所趋。“双线德育”的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因应了现代德育的人本主义转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1.“双线德育”的基本内涵

“双线德育”就是基于学生不同的德育基础,以“守基线、拉高线”为价值指引,整合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有选择、差异化实施的一种学校德育实践模式。其中,“基线”道德指向的是基础层次、规范形态的道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善行”;与之相对应,“高线”道德指的是目标层次、价值形态的道德,即一般意义上的“美德”。

这一划分有点类似于美国法学家富勒所说的“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富勒认为,“义务的道德”指的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些基本原则,而“愿望的道德”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要求,是人类对美好至善的追求,是人类能力的完美实现,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的。

很显然,“基线”道德就是初中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必须和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因此,它涵盖了《指南》里所列举的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高线”道德则是带有共产主义理想属性、通向未来社会的崇高道德规范,如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大公无私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奉献、博爱等。《指南》里提及的理想信念教育、國家层面与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都可以纳入其中。

由于“基线”道德是一种普遍性的诉求,所以学生不会因为遵守它而获得赞扬,然而违反了就要受到谴责和惩罚。而“高线”道德则不然,只要学生在这方面有点滴的进益,就会受到赞扬。即使达不到这一要求,也不会加以谴责,毕竟每个学生的德育起点不同,它重在引领与激励。但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一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在达成“基线”道德目标后,也应给予及时的、公开的褒奖,以激励他们不断地设定目标并努力地去实现目标。

2.“双线德育”的主要特征

从本质上说,“双线德育”承认了面向初中生的德育是有层次性的。这种层次性体现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的分层上。其中,“多层次的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实现整体分层,增强德育效果的重要内核”。层次性的特点决定了“雙线德育”不能搞“大水漫灌”,而是要“精准滴灌”,从而为不同德性水平的学生提供契合其自身状况的价值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双线德育”所强调的分层是具有互补性的。也就是说,“基线”道德与“高线”道德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亦此亦彼的共生关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没有前者,德育的价值目标就难以发生现实的转换,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应然的层面;而缺少后者,德育的实然呈现可以说是没有动力、没有灵魂的。所以,行为主体的良好德性既要有“基线”道德这样的外显形式,更要有“高线”道德这样的内在保证。

“双线德育”还主张面向初中生的德育是有进阶性的。因为道德知识的增长、道德能力的增强、道德情感的丰富、道德品格的提升和道德习惯的形成等,都需要用时间和阅历去积累。如果说“基线”道德是塔基的话,那么“高线”道德就是塔尖。从塔基到塔尖的运动过程,必然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践、从行动到习惯、从量变到质变的特征。只有经历过这样长期性、反复性、螺旋式提高的过程,才能最终实现道德的内化。

三、“双线德育”的价值向度

价值向度是一个事物所呈现出来的价值方向与维度。“双线德育”的价值向度包括两方面:一是它的发生基础或必然性,没有这种必然性,“双线德育”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二是它的功能效用或意义性,具体来说,就是“双线德育”对于破解当前初中德育的实效性难题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必然性和意义性是“一体两翼”,它们共同构成了“双线德育”发生发展的逻辑链。

1.“双线德育”的发生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将道德分成大德、公德与私德三个层次,并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一一对应,就构成了“新时代之德”的核心要义,也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总书记的“立德”思想为“双线德育”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学基础。

“三德”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缺一不可。在2019年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它们实际上被表述为“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对于这两类要求,道德建设的路径也不一样:前者应积极倡导,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以树立新风正气;后者需开展有效治理,加大突出问题整治力度,从而祛除歪风邪气。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双线德育”都与新时代我国道德建设的总纲领相契合,也因此确立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学基础。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存在着相互对应、平行的关系。正是由于不同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处于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其道德发展才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他将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行为主体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提升与飞跃,正是“双线德育”的心理学基础。

2.“双线德育”的功能效用

一是厘清了德育工作的边界。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规定性,它们可以从多方面分别对事物作出本质的揭示。德育也是如此,有基于各种维度的阐释,从而形成了繁多的类型德育。但这种丰富性也容易引起思维的混乱,而且很难落到具体的施行层面。“双线德育”化繁为简,将德育目标或诉求约略地归入两个边界相对清晰的层级,并向下延伸“倒逼”诸如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的分层,最终实现了不同德育基础的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如:对不守纪律的学生,可重在“基线”道德层面的监督与考核,鼓励其争做“道德小标兵”等;而对那些品行优良的学生,则要施以“高线”道德的要求,引导其早日加入共青团等先进组织。

二是满足了德育对象的需求。“在德育领域最不美好的学习体验,当然就是蔑视学习者的主体性。” 主体性关涉人的自主与自由,而前提则是自我需要的满足。道德能不能发挥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永远都要以人的需求为起点;反之,不仅事与愿违,还有可能败坏道德。“双线德育”先验地预设了学生的差异,如基础不同、能力有别、目标殊异等,并尊重这种差异,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烦恼和需求。如:面对同样的“网瘾”问题,可以通过谈心,准确了解不同学生的替代性需求,请家长与孩子一起画一幅画、一起读本书或一起踢场球等,用养成良好的“基线”道德习惯来帮助他们戒断网瘾。

三是重置了德育体系的重心。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道德不仅要回答“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双线德育”强调从“基线”到“高线”的育人路径,是基于学生先易后难、从具象到抽象、从非理性到理性等认知特点而作出的。这就意味着它重置了理论教化与行动体验在学校德育体系里的重心,不再以道德说服为主要目标,而是希望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实现沉浸式体验的道德场景,以图景思维活动来解决各种道德冲突,从而完成自我对生活的建构。如: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背景,虚构孩子生病后买不起药的父亲只好去偷的“道德两难”话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和辩论,以有效发展他们的道德选择力和判断力。

四、“双线德育”的实施策略

从顶层设计上来落实“双线德育”的核心要求,必须把握好两个维度:一是要始终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来看待道德分层,变“整齐划一”为“量身定制”。这是“双线德育”的出发点,没有分层或假分层都是毫无意义的。二是要把道德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变“教道德”为“学道德”。这是“双线德育”的落脚点,分层后的德育必然走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

1.差异性策略

所谓差异性策略,就是在践行“双线德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以及道德发生的规律,对各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安排,有所侧重、有所先行,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齐头并进。在科尔伯格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模式里,初中阶段正处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孩子具有“好孩子的取向”和“法律和秩序取向”。所以,一定要把养成教育当成“双线德育”的重中之重。养成教育必须贯彻整个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涯,从始业教育到毕业典礼,从学习常规到集体生活规范,从日常礼貌用语到文明礼仪规范等,实现全覆盖。

同时,还要特别重视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德育工作的中心位置,让学生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且超越生命,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

2.价值性策略

“双线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要学会运用价值性策略,寓价值观引导于具体的知识传授之中。

最重要的是理想信念教育,如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以及“中国梦”教育等,要注意结合时代与社会生活发展的变迁,结合身边各行各业的劳动楷模、大国工匠等,凸显信仰的价值、奋斗的意义,从而引导初中生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特别是那些古圣先贤、民族英雄或仁人志士,他们的嘉言懿行穿越时光,依然蕴含着无比丰厚的道德资源。学校要从今天的视角、学生的视角去讲清楚它们的历史价值,从而让这些道德典范亲和起来、生动起来、贴近起来,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3.实践性策略

实践性策略要求无论是行为规范教育,还是理想信念教育,都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载体,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学习道德,过有道德的生活。

比如像雷锋精神的学习,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宣讲上,一定要与爱心捐赠、扶贫救灾等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初中生所喜闻乐见的“学雷锋”征文、校园大扫除、“微公益”等形式相结合。以雷锋精神的学习指导道德实践,以道德实践促进对雷锋精神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

4.整合性策略

层级性价值体系往往会演化为“一种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德育工作进入另一个机械、僵化的死胡同。坚持整合性策略,就是为了复刻道德人格形成的统整性,从一体化的视角来审视现有的初中德育工作,防止出现前后割裂、顾此失彼的现象。

如在开展面向初中生的公民道德教育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中华传统的文化礼仪,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把德育的“基线”与“高线”整合起来。这种自然的递进有助于学生在具象的道德与抽象的道德之间建立起联系,有效提升他们的道德思维水平。

另外,要重点研究与发掘家庭、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在推进“双线德育”上的不同效用,整合其中有益的德育元素,制定面向学生的个别化德育清单。

基于学生的不同德育基础,“双线德育”通过对初中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分层,帮助学校和教师明晰了德育工作的方向、路径以及评价手段。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个性化的德育模式,重构德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有效推动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迭代升级。

参考文献

[1] 杜尚荣,吴忍.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17(18):104-106.

[2] 江畅.本体概念的含义及其与“道”“德”的关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01):1-8+172.

[3]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许是祥,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13.

[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5] 宋燕萍.学校德育的功利化現象及其消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8(26):29-31.

[6] 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

[7] 李亮靓.大数据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层次划分与阶梯管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1):54-55.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9]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481.

[10] 檀传宝.论回应美好生活需要所应有的德育建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5-19.

[11]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7-288.

[12] 胡盛华,曾楠.错位与回归:德育价值取向的当代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229-233.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双线德育工作道德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双线自动闭塞轨道电路故障时发车进路准备的探讨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双线模式下概念教学的探讨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