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砖雕图案研究

2024-02-05 10:01陈圣佳
佛山陶瓷 2024年1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砖雕民居

陈圣佳

(西安翻译学院,西安710048)

1 前言

民居建筑作为人类社会出现时间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虽然在建筑的营造技艺与装饰质量等方面无法与宫廷建筑相媲美,但同样映射出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尤其在建筑装饰领域,砖雕作为一种建筑构件主要依附于各类建筑载体之上,起到装饰美化的效果[1-2]。

2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图案发展历程

关中地区民居在造型上整体趋向于北方合院式建筑,在建材的选择上多以砖石为主。这也为砖雕艺术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条件。

2.1 传承:汉风唐韵

关中地区民居建筑中的砖雕艺术起源于汉代的画像砖,相比于画像砖较为单一的线性刻画,砖雕在其基础上,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艺术装饰技法,逐渐衍生出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圆雕等雕刻手法,砖雕作品的装饰性得到显著提升。关中地区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传统民居在建造过程中随处可见的是儒家思想中“中和”的核心思想。中正不偏,适度而有节,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民居建筑中,同样被延伸应用砖雕图案的设计制作[3]。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我国古代雕刻技艺高度辉煌的时期。虽然此时期民居建筑中砖雕装饰依然处在从画像砖逐步往砖雕的阶段,但是在图案的构成表现和造型技法上已日趋成熟。尤其在图案题材的选择上,生动映射出唐朝时期富足祥和的社会面貌,人们对于审美的理解重新被定义。

2.2 碰撞:中西融汇

自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治政权以来,便与外部世界进行持续大规模的互动往来,急速地扩大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地理视野[4]。强汉通西域,架起对外沟通的桥梁,盛唐四夷宾服、万邦来朝,进一步深化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文化交融的过程对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砖雕装饰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中的符号元素开始出现在砖雕图案之中。

3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图案艺术表现

砖雕作为一种装饰构件,必然要依附于建筑载体之上,门帘、影壁、屋脊、房檐这些重要的建筑部位上随处可见,以青砖为材料,雕饰以人物、动物、植物、风景、器物为图案的砖雕作品。这些砖雕构件不仅对建筑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屋主人的心性愿景,也是对关中地区历史文化做出真实的写照。

3.1 砖雕图案的题材内容分类

3.1.1 尊孔崇儒,兴善教化

作为封建社会,统治者教化民众的指导性思想,上千年的思想渗透使得儒家文化映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装饰中的砖雕图案亦是对其直观的体现。

以仁、义治家理事,以礼制规范其身,以智谋明断是非,以信誉待人接物。以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主张作为砖雕图案的装饰主题,无形中担负起儒家思想的教化价值。这类题材的砖雕图案,其雕刻内容,大多取材于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图案的主旋律以展现民间生活、道德伦理居多。这些砖雕图案时刻在向民众传递着“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教化。

3.1.2 文以载道,继孝传家

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宗祠是一个家族精神延续的物质外化,真实记录着家族的发展变迁和文化传承。宗祠中的砖雕同样是起到建筑装饰的作用,但因其所依附的建筑载体具有“祭祀先人、凝聚族人、教育后人”的特殊作用,故而雕饰的内容流露出建筑主人对于家族人丁兴旺、簪缨世胄的殷切期望。

陕西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中馆藏的二十四孝组雕透露出古时关中地区人民遵循以孝传家的治家理念。汉文帝侍疾尝药、陆绩怀橘遗亲、闵损单衣顺母、董永卖身葬父等历史典故,彰显出民众信奉“百善孝为先”的治家思想,时刻提醒后世子孙恪守“尊师重道,善孝父母”行孝之道,树立孝行典范。

除了以孝治家的观念外,关中地区民众同样重视对宗族子嗣的文化教育,以文育人观念同样在关中民众的思想中根深蒂固。韩城市党家村贾福存家的家训刻于砖块之上。“读书成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根。勤俭持家之本,和顺富家之因”充分验证了关中人民尊崇“惟文惟勤”的育人观念。

3.1.3 福禄寿喜,祥瑞安康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图案除了具备兴善教化、以孝治家的审美意蕴,祈福纳祥同样也是重要的装饰审美追求。此类砖雕主要有图像和文字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图像类砖雕中的内容,同样取材于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以象征着吉祥福瑞的人物、动物、植物、器物为主要元素进行装饰。而相较于图像类砖雕而言,文字类砖雕在表达“祈福、迎祥、纳瑞”的诉求中能够更好地达到直抒胸臆的效果。城固县上元观镇现存的这块“双菊拱寿”砖雕,两朵菊花拱卫着圆形式样的篆书寿字,图像边缘位置环绕着“卐”字纹样,寓意绵延不绝,长乐无极、千秋未央。

3.2 砖雕图案的造型表现特征

关中民居中砖雕图案的造型表现虽不及徽派砖雕的繁缛复杂,也不及苏式砖雕的细腻精美,然生动朴素、借势而为的造型特点也彰显出关中地区砖雕独特的艺术魅力[5]。

砖雕根据其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不同,采用的雕饰技法也大相径庭,针对建筑墙体进行雕刻时,通常采用线刻、浮雕的手法,力图在二维平面的空间中营造出空间立体的效果;而对于建筑屋脊的雕刻,多数采用圆雕、透雕的手法,将建筑环境中的空间利用到极致。

3.2.1 提形炼象

从视觉角度上看,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砖雕图案中的视觉元素多以正、斜侧面为主要展示方位进行造型刻画。图案塑造过程中会以几何形体简单勾勒出元素的造型轮廓,根据人眼的视觉行为习惯,正视、侧视的角度能够突显元素造型特征[6]。纵观民居建筑砖雕中的诸多图案可以发现,在山墙、照壁等装饰面积较大的区域内,尚能将元素的真实造型尽可能地还原出来,但绝大多数雕饰的区域面积较为狭小、零碎,故而更多时候需要对元素造型进行总结概括。

3.2.2 以形传神

高度凝练的元素造型固然可以提高砖雕图案的识别性和阅读性,降低观者的认知负担,然机械化的造型样式,无法生动表现出视觉元素的审美意蕴。在砖雕图案造型过程中,“形”是影响“神”的直接因素,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对视觉元素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使视觉元素具备更加生动鲜活的形态特征。

“鹤鹿同春”砖雕图案(见图1),轮廓呈圆形,以浮雕技法进行雕刻,视觉元素为鹤、鹿、梧桐树、梅花。针对元素造型,刻意使元素的躯干轮廓保持统一走向,顺时针旋转的动态布局使得图案更具张力。同时,元素的形变过程,在抽象形体的基础上逐步演化成客观物象,继而为观者延伸出更多的想象空间,加深视觉印象。

图1“鹤鹿同春”砖雕图案造型样式

3.3 砖雕图案的构图布局形式

3.3.1 因势利导的构图原则

雕刻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地进行设计装饰的行为。通过对砖体的塑造,继而从整体与局部两个维度上对建筑视觉产生影响,进一步丰富和延伸建筑造型,提升建筑本体的视觉审美价值。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中砖雕构件通过转换砖体的造型,随方就圆,因势利导、顺势而雕,使其契合建筑部件外形轮廓,更加完整、和谐地融入建筑之中。此外在进行砖雕图案创作时需仔细观察装饰部位的大小、形状、空间、体面转折处的衔接,尤其是在门楼斗拱、雀替、梁枋等部位进行雕刻时,狭小的空间往往会制约着图案的塑造。

3.3.2 体量均衡的布局特征

在图案的布局上,致力于寻求图案视觉体量上的大致相当。体量均衡在图案中的直接表现为图案中的视觉元素保持水平、垂直以及斜线方向上的相互对称。视线的延伸、元素的重叠、透视的变化都无法破坏视觉体量上的均衡关系。无论是个体砖雕还是组合式砖雕,“均衡”都是布局时的基本特征。

西安市北院门高家大院照壁上刻“正龙图”砖雕,图案整体呈均衡式布局,元素分布较为密集,分内中外三层,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见图2)。内层为圆形轮廓中头部呈正面的正龙;中层为方形轮廓,在轮廓四角分别雕有尾上头下的降龙和尾下头上的升龙,云气绕身,左右水平对称状,上下垂直对称状,中层与内层呈向心式分布;外层为图案构成中的边饰,主要以行走的行龙构成环绕式的连续图案。

图2“正龙图”砖雕均衡布局

除了寻求视觉体量上的均衡稳定外,同时试图在图案中融入一些不稳定因素,使图案整体更具有律动性。如图3“四君子图”砖雕,图案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为圆形轮廓内雕有竹、菊纹样,中为矩形轮廓内饰花瓶纹样且两侧刻诗一首也局限于矩形范围内,下为方形轮廓内调莲、牡丹纹样。上中下三组纹样,左右间距相等且以对角线对称分布,故通过轮廓外形的变化,以及视觉体量上的变化在均衡中增添律动。

图3“四君子图”砖雕均衡布局

4 结论

砖雕图案背后承载的是关中地区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积淀,具有极高的历史参考价值。本文从砖雕图案的发展历程着手,探寻不同时期砖雕图案的时代风貌;以砖雕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切入点,对砖雕图案的题材内容、造型表现、构图布局进行剖析,深入解读砖雕图案中所蕴含的设计理念、哲学伦理以及文化内涵。

此次研究,系统梳理了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图案内容,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数字化采集,后续研究将围绕砖雕图案的传承创新展开设计实践。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砖雕民居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民居智库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奇趣民居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