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乡村低碳景观营造路径研究
——以无锡市为例

2024-02-05 10:02张超
佛山陶瓷 2024年1期
关键词:无锡营造乡土

张超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无锡214206)

1 低碳景观概念

国内对于低碳景观的概念尚无明确的定论,但共性认识即低碳景观是在景观的全生命周期内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准,并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景观。乡村景观不同于城市景观,有着自身的属性和特点。乡村低碳景观是在遵循乡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的条件下,在景观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与日常管理以及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风景园林[1]。推进乡村低碳景观的设计理念,对压缩碳排放具有实际意义。

2 乡村低碳景观营造现状

无锡乡村低碳景观的营造现状:一是乡村低碳景观建设没有受到重视。在城乡二元体系中,城镇地区的碳排放高于乡村,城镇的低碳景观建设受到重视,而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低碳的发展理念处于起步阶段。课题组调研发现,现在无锡部分农村还是直接使用秸秆、薪柴为生活燃料,带来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未来仍需要投入较多的关注。二是在乡村聚落景观的设计实践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过度消耗材料、资源的现象,甚至呈现出与节约本身相左的状态,即“伪节约”与“浅节约”[2],认为只要减少成本的投入或使用廉价的材料就是节约,但是从景观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后期的景观维护成本甚至超过了建设成本。

3 乡村低碳景观营造实施路径

乡村低碳景观营造借鉴传统村落中蕴含的生态理念,以地形、水体、建筑设施、道路和植物等要素构成的景观空间为载体,提出减少碳源、增加碳汇、开发能源的措施,实现乡村低碳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1 减少碳源

减少碳源即减少碳排放的低碳设计策略,具体的低碳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减少土方工程

无锡地区的地形地貌较为丰富,市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南部为水网平原;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西南部地势较高,为宜兴的低山和丘陵地区[3]。乡村散落分布其中,从低碳的视角上,在乡村景观的营建过程中,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用地原则,即在保留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设计规划,以创造出符合乡村人居生产和生活的景观空间。若削山造地或填湖造地,则土方工程量巨大,势必会导致原有生态平衡的破坏,削弱乡村环境的碳汇能力。

3.1.2 利用水体对于微气候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少能源消耗

无锡市位于太湖之滨,水系发达,河网纵横,即便位于无锡西南的宜南山区,也有山涧沟渠、水库、湖泊等形态各异的水体形式。水体对于微气候环境的调节作用包括水的热容量、蒸发散热、热扩散[4]。水体对于建筑及村落的微气候环境的调节作用,要以季节性的风作为前提条件。无锡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为了加强水体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可以将主要景观区域设在水体的西北方向,这样东南方向湿润的水气和凉爽的空气就会最大限度地影响到主要景观区,使人们感觉到凉爽舒适,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

3.1.3 利用乡土材料建造景观小品

乡村中常见的景观小品主要包含景墙、牌坊、凉亭、候车亭、围栏等设施和构筑物,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乡土材料建造景观小品,可以起到凸显乡土文化气息的作用,还可以减少因材料运输造成的碳排放。无锡地区的乡土材料包含两部分,一是当地盛产的原材料,如青石板、毛石、木材、毛竹、陶砖等,利用这些材料可以在建造和运营过程中节约资源,减少能耗。二是从旧建筑上拆除的材料,如青砖、灰瓦、柱础、石板、木构件等,这些材料承载着历史,具有独特的乡土韵味。将这些材料创造性的运用到景观小品中,可以起到传递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旧物利用、低碳环保的绿色建造理念。

3.1.4 使用透水材料作为道路的主要材料

在乡村景观道路的营建过程中,往往会硬化地面,这不仅丧失了乡村特色,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体系。这些硬化地面吸收并储存太阳中的热量,使乡村的温度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另外,硬化的下垫面阻挡了雨水的下渗,短时间内雨水不能立即渗入地下,引起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因此,在乡村道路设计中,除了车流量较大的道路外,其余的慢车道或人行道应当使用透水的、具有乡土特色的材质,如透水砖、砾石、毛石等材质,使得道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

3.1.5 利用乡土植物营造低碳景观

乡土植物是指原本或者长期生存在当地的树种,它们经受了当地气候和土壤的长期考验,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的自然植物的总称。榉树、栾树、乌桕、无患子、银缕梅等都是无锡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树种,适合在无锡地区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利用这些乡土树种营造乡村景观,不仅可以凸显无锡乡村的地域特色,同时也减少了因后期管理维护造成的碳排放。

3.2 增加碳汇

增加碳汇是指通过某种手段,将乡村中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碳固定在自然或人工环境中。具体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保留原有地形地貌

无锡地区的乡村周围往往存在大量的农田、水系以及林地等自然地形地貌,应对这些自然资源进行保留,以保证其碳汇效果,同时通过整体形态关系的把握,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使其发挥最大效能,调节村落的气候环境。如宜兴杨巷镇,将原有的生态小斑块合并,形成大面积的示范田,示范田里还建起了观景高台、观景长廊等农田旅游设施。“一季稻一季油菜花”的农田景观,与周边乡村的水乡风貌串点成线,开拓了农田人文旅游发展新空间。

3.2.2 利用乡村中的湿地、沼泽区域

河湖湿地碳固存形式主要包括土壤、植被和水体固碳,从而在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内形成了土壤碳库、植被碳库和水体碳库。在水体设计时,应注意水体与景观的融入,利用水生植物的碳吸收作用,将碳截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之中,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水体驳岸的形式尽可能采用自然的材料和形式,采用块石驳岸或水生植物等生态性驳岸,尽量减少混凝土驳岸的使用。

3.2.3 建设景观廊道

乡村的道路体系主要有乡村公路和村道。道路周围的山林、农田、湖泊和村庄,景色优美而富有变化,是乡村最主要的生态廊道。乡村的道路绿化体系应该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植被形成连续廊道的前提下,与村庄和村民的日常出行紧密联系。可在道路沿线设置公交站台、公共自行车站点等交通设施,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在增加碳汇的同时,也为居民和旅行者提供舒适的出行环境,从而改变出行方式,倡导和传播低碳交通理念。

3.2.4 利用植物增汇

提高园林绿化植被固碳能力的关键在于增加植被覆盖率和碳密度,包括提高树冠覆盖率、增加乡土适生树种数量和种类、优化绿化树木栽培密度和规格等。乡村有着丰富的绿化空间,如大面积的林地、耕地、果园、湿地等绿化用地,可提升所在地碳汇水平和生态服务功能。从低碳视角来看,在新建或改造乡村景观时,应在保留原有乡土树种基础上,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等边角地,提高乡村绿化覆盖率。

3.3 开发新能源,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无锡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资源,同时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屋顶资源,以及良好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条件,具有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巨大潜力。

3.3.1 利用生物质能

目前,中国乡村生活中的能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秸秆、薪柴等生物能源,大约占中国农村总能耗的1/3,占生活能源消费的1/2。传统的生物能利用方式为直接燃烧,利用效率低并会产生大气污染。低碳景观设计策略要通过空间设计与生物能源相结合,引导村民实现生物能的清洁使用。如稻草与艺术相结合,将废弃的稻草做成人物或动物造型的分草雕,吸引外地游客观光游览,展现乡村特色。

3.3.2 利用雨水

在乡村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用水量并不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用来冲洗卫生间或者浇灌自己的农田或花园,这部分用水中50%左右可以通过雨水及中水的利用来实现。将原有的水体与景观进行结合,提高乡村中的湖泊、湿地、水库等蓄留雨水的能力,也为乡民和旅游者提供了休闲空间。另外,村民可在自家院子中修建雨水花园,利用水池进行改善小气候,并满足菜地和庭院植物的浇灌。

综上所述,通过减少碳源、增加碳汇、开发新能源三个方面可以建立乡村低碳景观营造体系和景观设计策略,内容归纳见表1。

表1 乡村低碳景观营造体系和景观设计策略

4 乡村低碳景观评估

乡村低碳景观的评估应从景观的设计、施工、使用、后期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考虑(图1)。在前期设计阶段,要遵循低碳先导的设计策略,在对基地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交通便利、便于施工的低碳用地,避开高碳汇地区。乡村特色景观是区别于城市景观的重要特征,因此低碳景观是否能够凸显地方乡村特色也是评估标准之一。施工阶段对建造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也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在建造材料上,应从是否坚固耐用、便于施工、体现乡村特色的角度考虑。在景观使用过程中,评估低碳景观的重要指标就是使用人群的覆盖率和使用频率。无锡地区乡村以老年人群体居多,考虑在老年人使用为主的基础上,兼顾各年龄段的人群需求。一个成功的景观项目须具备可达性强,使用频率高的特性。后期维护包括因使用损坏的维护和老化后的更新改造。景观的更新改造要注意材料的回收利用,如利用废旧轮胎建造成的蔬菜花园,将废弃的混凝土碎片再次利用于道路、广场等工程建设中。

图1 乡村低碳景观评估

5 结论

乡村低碳景观的营造是“双碳”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标志。在乡村低碳景观的营造过程中,要注意与景观要素的结合,从减少碳源、增加碳汇、开发能源几方面入手,实现低碳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无锡营造乡土
无锡一棉
无锡一棉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乡土中国
无锡公交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