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2024-02-19 11:35王凤瑶
南北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措施事业单位

[摘 要]作为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服务的主体,事业单位在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事业单位提升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事业单位宏观调控能力的有效路径,对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先详细阐述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再基于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希望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现状;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全面预算管理指的是以内外部环境为基础结合单位发展目标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业务和财务工作进行规划,是一种全员参与和全流程控制的管理工具,是事业单位执行国家政策方针,履行自身职能的重要保障。当前多数事业单位都按照国家有关制度要求进行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依然有一些单位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存在一些不足,全面预算管理未做到全员参与,也未做到全过程展开,预算管理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而探究如何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效果,对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1.1 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相对来说较为有限,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些事业单位依然存在资金浪费或者贪污腐败等问题,未能将资金利用到合适的地方,无法根据自身工作实际需求进行资源的科学调配,影响了事业单位公共职能的发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可以基于实际需求调配各项资源,对每一笔资金收入和成本支出进行动态监督和科学控制,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原则,增强所有职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减少不科学的财政资金支出,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资金利用效率,为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保障,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1]。

1.2 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

当前许多事业单位存在管理能力较差、工作效率较低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公共职能的发挥,不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可以基于预算规划有效监控管理全过程,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疏漏,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利用,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提供助力。同时,事业单位日常运营和财务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但是一些事业单位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运营管理质量水平有待提高。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可以加强业务和财务部门的沟通交流,使财务人员深入了解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使业务人员积极反馈财务数据,为事业单位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1.3 提升事业单位的宏观调控能力

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管理职能的履行,需要以财政资金的科学规范管理为基础,只有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公共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事业单位能够结合自身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对资金收入和支出的各个环节进行整体规划,并在执行过程中对实际支出和预算方案的偏差进行控制,制定出有效的调整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财政资金能够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帮助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2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2.1 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不清晰

许多事業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知较为传统、片面,将其单纯作为财务工作,未能根据发展规划制定出清晰可行的预算目标,也未能将预算目标细化为各个部门和不同层级的工作任务,使得职工在开展工作时无法分清主次,管理过程不够规范,容易引起不同管理目标之间的冲突,不利于预算管理效用的发挥。

2.2 全面预算编制有待优化

部分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多以历史数据为主,结合发展目标进行资金额度的增减,未能对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全面分析,也未能对各个部门业务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全面梳理,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编制流程不够合理,加上财务和业务部门缺乏沟通交流,基层职工缺乏参与积极性,使得事业单位编制出的预算缺乏可行性和有效性,影响了预算管理导向作用的发挥。

2.3 全面预算执行严谨性不足

许多事业单位虽然在主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但预算管理理念还未完全贯彻到各部门人员,且相关权责划分不够明确,导致部分人员并未有效执行预算计划,加上部分单位未对各环节进行动态监督,容易出现资金占用或浪费问题。同时,事业单位未能利用信息技术对预算执行数据进行分析,未能结合预算执行偏差制定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影响了预算管理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力。

2.4 全面预算考核工作不到位

许多事业单位未能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考核机制,未能根据各个部门和预算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的设置,过分重视财务指标,缺乏对非财务指标的关注,未能体现事业单位主要的职能要求,考核结果缺乏全面性和公正性。同时,事业单位未能将预算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进行对接,无法激发所有职工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预算管理效用的发挥。

2.5 全面预算信息化建设缓慢

一些事业单位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未能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未能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业务和财务缺乏融合,不同部门系统缺乏对接,数据口径标准未能统一,使得管理人员无法对预算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影响了预算管理和调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措施

3.1 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首先,事业单位要对自身经济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对可支配财政资金进行全面梳理,了解日常运行所需的必要开支,结合经济事项进行资金调配,保证预算目标与单位发展实际需求之间的匹配性[2]。其次,事业单位要对自身工作重心进行科学考量,对自身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分析,确定预算资金分配的重心。比如,一些事业单位要进行人才的引入,那么就要增加人员经费开支。最后,预算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两种类型,整体目标是事业单位对年度发展情况的整体规划,在后续执行情况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但是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就不能够随意修改。而阶段性目标是结合事业单位不同发展阶段情况制定出的工作规划,是单位职工的工作重心。比如,事业单位在某个阶段工作内容较多,就要适当增加预算投入,而在下一阶段工作任务较少,就可以适当减少预算投入。阶段性的目标需要根据事业单位整体发展目标进行细化分解,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遇到突发状况,可能会出现超预算支出的问题,只要保证资金用途的合理和规范,能够为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就符合全面预算管理的初衷和目的。

3.2 优化全面预算编制工作

首先,从战略角度对预算管理进行审视。全面预算管理是以战略规划为基础进行的管理活动,需要单位所有职工的共同参与。所以,事业单位编制出的预算方案需要与发展战略相匹配,避免出现短视问题。具体来说,事业单位要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内外部环境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根据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职能明确战略规划,并将其细化成为各个部门和岗位职工的工作任务,为预算的编制提供奠定基础。不同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和整体规划存在较大差异,预算方案也各不相同,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编制,明确预算编制的关键节点,确定具体的编制流程,保证编制出的预算与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相适配。其次,应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由于缺乏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考量,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零基预算方法的优势得到凸显,要求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从零开始就进行编制,能够保证预算项目与下一阶段工作方案的匹配性,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对各类费用进行动态管控,有效节约不必要的资金支出[3]。但是,零基预算也存在一些不足,包括编制流程复杂、审批难度较高等,因而事业单位要建立规范化的预算编制流程,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对方案进行分析和优化。比如:对不会出现重大变化的预算项目,可以选择增量预算法;对招待、出差等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预算项目,可以选择零基预算方法,有效控制资金支出。最后,事业单位要采用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模式,通过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职工工作要求,激发所有基层职工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在将预算任务下发到各个部门以后,由不同岗位职工结合下一阶段工作目标进行预算编制,由财务部门汇总提交给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下发执行。在这一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为基层岗位职工提供指导,通过预算项目的优化和平衡,保证编制出的预算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3.3 加强全面预算执行控制

首先,预算的分解和下发。事业单位要全面分析预算指标,确定各个责任主体的职责和权限,从横向和纵向视角对预算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其中,横向指的是将年度预算目标细化为月度和季度目标,确定不同阶段的要求和任务;纵向指的是将预算目标分解成为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财务人员要对预算方案进行全面分析,对预算指标进行逐级细化,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为预算目标的完成奠定基础。在对预算目标进行分解时,要坚持定量分解原则,保证指标的可量化性和可行性,从而使所有责任主体明确了解自身工作范围,认真执行预算指标。其次,预算执行的优化。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在明确预算整体额度的前提下,保证所有业务都符合预算标准,避免出现超支问题。事业单位要加强业务流程与预算指标的结合,在进行费用报销、物资采购时,严格按照预算指标进行申请、审核、执行、反馈,从而保证预算的刚性[4]。最后,事业单位要提高所有职工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预算管理各个环节进行统筹安排,设立专门的审计监督机构负责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动态监督,对各个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对预算执行关键节点进行控制,从而保证预算执行的实际效果。

3.4 优化全面预算绩效考核

事业单位要将全面预算管理纳入绩效考核机制当中,结合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改变过分重视财务指标的情况,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关注,不但要对预算完成结果进行考核,还要对预算编制、执行的过程进行评价,从而保证预算绩效考核结果的全面性和公正性。比如:在對预算编制环节进行考核时,可以考虑预算编制及时性、项目合理性、方法科学性等方面的内容;在对执行过程进行考核时,可以分析预算执行规范性、预算分析有效性等情况;在对预算完成结果进行考评时,可以重点关注预算偏差情况、工作规划完成进度;等等。同时,事业单位要将预算考评结果与奖惩机制进行对接,采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表现优异的职工和部门进行奖励。其中,在物质方面可以将结果与职工薪酬进行对接;在精神方面可以对职工进行表彰和批评,从而激发所有职工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为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提供助力。

3.5 加强全面预算信息化建设

事业单位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搭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强不同层级和各个部门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交流,实现对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动态监督和科学控制,推动预算管理模式向着信息化和精细化转变。预算管理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考核评价等,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对预算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将事业单位所有业务活动和资金收支都纳入监督范围,通过数据分析模块对预算实际执行和既定指标进行比较,判断资金是否存在超支或者无预算支出问题。如果资金使用和预算方案存在严重偏差,信息系统会及时发出警示,提醒预算管理人员制定出有效的措施进行修正,避免出现资金短缺问题[5]。管理人员要利用绩效管理模块对预算数据进行全面汇总和科学分析,判断不同部门的预算执行效果,根据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进行分值赋予,结合权重自动生成考核成绩,从而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事业单位可以将各类数据呈现在可视化平台当中,加强业务、财务系统的融合,便于管理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对数据中隐藏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执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考核等过程的全程监督,为管理流程的优化提供助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4 结语

全面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调配的有效手段,是事业单位发挥自身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随着新预算法的推出,事业单位要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科学设置预算管理目标,积极优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控制,完善预算绩效考核,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耿兰爽. 浅议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 财会学习,2017(17):55-56.

[2]苏利亚. 政府购买服务下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有效性研究[J]. 中国总会计师,2022(3):133-135.

[3]王洪坤. 基层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3):53-55.

[4]郭易远. 研究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2022(9):212-214.

[5]谢伟.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2022(12):180-182.

[作者简介]王凤瑶,女,江西宜春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资金结算中心,中级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预算管理。

猜你喜欢
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措施事业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