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刻,我不忧虑”(上)

2024-02-20 02:21刘昭
心理与健康 2024年2期
关键词:广泛性恐惧症文静

刘昭

焦虑,是非常特别的一种精神状态,也几乎算是所有精神疾病的基调。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患有精神上的问题,就一定包含焦虑症状。所以在精神动力学的理论中,尤其是后期客体关系的发展,一边将焦虑视作人天生和原始的部分,但另一边,也认定它的强弱会直接导致一个人精神病性的程度。

但焦虑本身,其实很少被直接称呼为“焦虑症”这样的说法。也许正因为它的范围太广,所以被细化为非常多的种类。比如:特定恐惧症、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惊恐障碍,

以及今天我们要谈到的—— 广泛性焦虑障碍。

文静(化名),是我咨询早期的一个来访者。但她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让我即便多年后,只要谈到“焦虑”,尤其是广泛性焦虑这个概念,都一定会想到这个人。因为用她的话说,“焦虑始终与我共存”。

文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

三十出头,已婚有一子。家庭和睦,事业顺利,可以说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周围的人提起她来,就没有不羡慕的。可就是这样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人,却每天都生活在烦恼当中:

“我上学时,是班级里学习最好的。但我每天都惴惴不安,生怕自己被别人超过了。如果某一次成绩略有下降,我会无比懊恼,一连几天缓不过劲来。但就算是一些小事,也会让我烦心。比如我要是迟到了别人会怎么看我,老师和同学是不是真的喜欢我。

“当我结婚后,这种烦恼变得更多了。我非常在意家里是否干净,就算工作很忙的情况下,回家也是要拖几遍地。我丈夫对此很不理解,他总说根本不需要这样,这会搞得我们都很累。我虽然清楚他说的有道理,但没用。因为一个“不干净”的屋子我实在待不下去,而这让我们两个人之间总会有一些无谓的争吵。

“现在孩子大了,他又特别爱玩,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篮球队。我就又开始担心了,担心他会不会受伤,会不会影响学习,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最后我发现,几乎所有的事都会让我担心,好像只是事情换了、人换了、情境换了,但我的担心没换。从始至终,它都跟随着我……”

文静的心境状态,就是典型的广泛性焦虑障碍。它的概念是这样的:表现为慢性、弥散性的、不断变换的对象和场景、不现实的过度担心与紧张的心理障碍。常伴随身体反应,比如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肌肉紧张、睡眠不足,等等。用句简单的话来形容就是,“没有一刻不忧虑”。

虽然这个概念听起来很飘渺,不如社交恐惧症或者场所恐惧症那么有针对性,但越是如此,越意味着它的严重程度。试想,如果一个人只是在某个情境下感到不安,离开这个环境就会恢复常态,那她大部分的生活还是自在的。但若无论何时何地、与什么人在一起都会产生忧虑,身体紧张、肌肉僵硬、呼吸困难、满脑子想的都是糟糕的事,那这个人的生活甚至生命的质量都一定令人担忧。

而文静,正是这样的感受。这种时刻伴随的焦虑,让她根本无法感受生活的美好,甚至曾经一度她还有过轻生的念头。

但这种障碍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我们共同探索了一段时间后,从她的早期经历、与家人的关系以及她的人格特征分析,我们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首先,她的焦虑程度天生就比一般人要高,这一点从她出生后的表现得以验证—— 据她的母亲说,婴儿期的她是非常爱哭的,如果没有及时将奶瓶送到嘴边,她一定会哭得脸色铁青,简直一秒也不能等待。而相比她的姐姐和弟弟,这种差别尤为明显。

其次,她在家排行第二,而这个排列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因为一般来说,第一个婴儿会得到父母的全部关注与爱,最小的孩子也会倍受宠爱,只有中间出生的人容易被忽略,因为父母在经历过一次后,精神上会十分放松,同时在无意识里也不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孩子。所以相对而言,她得到的关爱会少一些,这直接加重了她的生存焦虑,而抑郁也会因此增强。

最后,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在她的内心里,有着极为强烈的冲突。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最早提出廣泛性焦虑障碍的人。他将焦虑分为三类: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焦虑。其中神经性焦虑和道德焦虑都是因为本能的冲动被反复抑制,无法得到释放而产生的。而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神经性焦虑和道德焦虑中,就会导致广泛性焦虑障碍,也就是时时刻刻都在无以名状的隐忧当中。那这个冲动包含什么呢?一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二是破坏冲动。

我们可以用文静的案例来说明这一点。

首先,她的两种冲动都非常强烈。

● 文静一直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肯定,而这与她的特质以及与客体之间的不良互动都有关系。因为焦虑太高是需要被抚慰的,越是能真实地看到这个人,她的焦虑程度越会降低。这点可以参考任何一个哭泣的婴儿被母亲怀抱后,就能慢慢地平静下来的状态。另一方面,父母的忽视是她的心结。而这个心结非常原始,恐怕连她自己都很难意识到。也就是说,在无意识里,她就无比渴求来自他人的认可。所以她的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且根本不允许自己有下降,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保证别人的目光始终停留在自己身上。

● 文静的破坏冲动也非常高。换句话说,她是充满怨念的。因为焦虑的本质就是高度的破坏欲,当一个人天生焦虑程度很高,就意味着她有比一般人更强烈的恐惧和愤怒。而这点,在她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养育过程中,显然被加重了。所以骨子里,她就是愤怒的。

但奇怪的是,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她的愤怒?因为被控制住了,被一种更强烈的感受压下去了。那就是:担心受到惩罚。而对惩罚的恐惧,在每一个小婴儿身上都会出现。只是焦虑更高的婴儿,连对惩罚的恐惧也更为强烈。于是惩罚压过了愤怒,它帮助文静暂时平稳下来,貌似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生活。

理解这些后,我们就能明白文静的心路历程了。

她对外界的期待和压抑的愤怒,同时存在。当能获得满足时,内心会稍许平静。但这份满足同时带来的还有更高的期待以及担忧。这就好像一个孩子得到了糖果,开心之余还想获取更多一样。但欲望也会引发她的破坏冲动,会让她担心这些“好东西”会不会被破碎掉,就像幻想中的泡沫,轻而易举地就会被打破。

所以,她一边守着来之不易的幸福,看似在别人眼里没有缺憾地生活;另一边却处在高度的焦虑中,时刻担心这一切会被毁掉。同时,令人唏嘘的是,其实长期的焦虑本身就已经成了灾难,让她在无意识里通过“惩罚自己”获得了内心的平衡。

而这也是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何难以被治好的真正缘故。因为凡是已经获得平衡的东西,都很难被打破。且越是病态的架构,越会如此。因为那意味着要将一个人的防御统统卸下,重新回到内在难以面对的“黑暗”当中。“破”的确可能带来“立”,但没有安全感的“破”,本身就是灾难的体验。

对此,我们下一章来继续探讨。

猜你喜欢
广泛性恐惧症文静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错失恐惧症
密集恐惧症
呵护
An analysis of Speech Act Theory in Horton Hears a Who
Lexical Approach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我有开学恐惧症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早期疗效
文拉法新缓释片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效果观察
仕途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