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口变动对物流经济的影响研究

2024-02-21 02:04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物流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口数量辽宁省人口

邢 亮(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呈现“断崖式”下滑,经济增长自2013年开始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的“种子选手”,虽然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 112元,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辽宁省人口呈现持续净流出的状态,2021年常住人口仅为4 517.4万人,人口净增-25.6万人,出生人口仅为20万人,出生率为4.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8‰。在所有东北城市中,仅有沈阳和大连出现人口增长。辽宁省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之一,人口表现为生育水平低,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人口增长动力不足,结构失衡问题突出;而经济表现为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较高,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本投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辽宁省人口持续减少,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2016年3月23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修改〈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标志着辽宁正式立法放开“全面二孩”。2018年6月25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的《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成为全省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21年11月26日,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对《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进行了第六次修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带动性,因此分析人口变化与物流经济发展的关系,破解“物流经济下行—人口数量与质量流失—物流经济进一步下行”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对于辽宁省经济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人口变动与物流经济的含义

1.1 人口变动含义界定

人口变动包括许多方面,如人口的自然结构变动、人口的城乡结构变动、人口的社会结构变动等。具体指标包括出生率变化、死亡率变化、自然增长率变化、性别比例变化、年龄结构变化、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动等。本文分别从人口数量的变动和人口质量的变动两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人口数量变动对物流经济的影响及人才质量变动反射到物流经济上的变化。

从人口数量上来看,辽宁省第七次人口普查为42 591 407人,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减少了1 154 916人,减少率为2.64%,年平均增长率为-0.27%,呈现净流出状态。从人口质量上来看,15~59岁人口为26 899 001人,占辽宁省总人口的63.16%;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 954 467人,占比为25.72%,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9.99%,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29%,适龄人口数量下降,老龄化现象加剧[1]。

1.2 物流经济含义界定

物流经济就是依托物流行业而发展的经济,物流行业的发展不仅打通了城乡之间的界限,还打破了各种行业的壁垒。电商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为物流经济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2]。物流经济聚焦实物流通,规划货物储运,协调各流通环节。本文主要从人口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人口流动对物流经济的影响。

2 辽宁省物流经济发展现状

2.1 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绿色物流

辽宁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枢纽,也是东北地区、内蒙古同世界及欧亚大陆连接的重要门户,从地理位置上看,在发展物流产业方面,辽宁省具有先天优势。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体,具有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拥有密集繁杂的交通运输网络及众多优良港口,是东北地区唯一拥有出海口的省份,亦是东北地区与国内地区连接的通道。2022年,辽宁省货物运输量为166 282.7万吨,其中铁路货物运输量为22 388.9万吨,公路货物运输量为139 403.4万吨。2022年,辽港集团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 000万标箱大关,同比增长5.9%,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更是取得了同比增长21.4%的优异成绩,增幅位居全国沿海港口之首。

优越的地理优势加快推动了辽宁省物流行业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粗放式的物流模式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合理的物流方式造成严重的能源消耗、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和噪声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发展绿色物流理念应运而生,即在发展物流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绿色物流体系。

2.2 数字信息化促进物流经济发展

物流产业属于服务业,但发展物流产业不能单纯地只考虑本行业,应该多产业联动,充分利用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并融入现代信息化手段,联合运作,从而共同促进物流经济发展。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物流业建设的中心地区,可以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手段,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各行业联动,不仅能为物流企业的生产、销售等整个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社会化支撑,也能为整个物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数字物流高速发展的同时,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加剧了企业管理的安全风险。数字物流是依托于网络而建立的数据库和信息交互平台,一旦某一点遭到网络攻击,整个物流服务将陷入瘫痪,会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过度依赖物流交互平台,如果出现断电等客观问题,也会影响物流服务的顺畅性,增加不可控的风险。

2.3 空间布局改善物流业发展结构

围绕物流中心城市,打造“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圈。“一圈”即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7市以及沈抚示范区;“一带”即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市;“两区”即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应构建沈阳、大连“双核”驱动格局,推动辽宁省物流经济发展。

3 辽宁省人口变动对物流经济的影响

202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347.6万亿元,同比增长3.4%;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7.8万亿元,同比增长4.4%,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7%。物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人在整个物流经济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无论是从事装卸货物、配送货物等的基层工作,还是协调各部门配合、把握整个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高阶工作,都离不开人的主导。所以,人口的变动对整个物流经济的影响颇为重大。

3.1 人口数量对物流经济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且对物流经济也有很大影响[3]。物流经济是以商品从供应地向需求地的实体流动为基础的,而商品从供应地向需求地的实体流动是依靠物流活动来实现的。物流经济与人口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数量越多,物流经济规模就越大。

人口数量直接决定物流经济发展规模。人口数量是影响一个地区物流经济发展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决定了该地区的物流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人口数量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因素之一,现代化程度越高,人口数量就越少;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呈正比的。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增加得太快或太慢,都不利于该地区实现现代化。因此,一个地区内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使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辽宁省也是如此,如果在一定时期内,辽宁省的人口数量相对稳定,那么整个物流经济就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规模。如果产生规模经济,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承受能力就会变强,那么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资金周转,从而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活动中;同时,物流企业也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从而推动辽宁省物流经济向前发展。

从现阶段情况来看,辽宁省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人口净流出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同时也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对于辽宁省来说,其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转型,但大量的劳动力离开本地,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辽宁是一个工业大省,劳动力又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且物流行业现在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各个基础环节,如仓储、运输、分拣、配送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中,有将近80%的人员在从事基层的物流工作,因此物流工作需要大量人力,对人口数量的需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流出将会阻碍工业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及规模经济的形成,进而影响物流经济的发展。

人口数量影响物流成本的高低。一方面,人口数量分布不均匀导致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等物流成本的增加。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辽宁省15个地区中,人口超过500万人的地区有2个,在300万~500万人之间的地区有1个,在200万~300万人之间的地区有6个,少于200万人的地区有6个。其中,沈阳和大连两地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为38.69%,人口分布不均。在物流活动中,交通工具所消耗的能源和所使用的道路、土地等都是由人力资本决定的。部分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跨地区物资流通困难,物流活动中消耗的人力资本更多,很多企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造成了物流行业成本的上升。而就辽宁省省情而言,除了沈阳和大连两个地区之外,其余地区都是人口流出数量大于人口流入数量,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异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对物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人口数量减少导致消费需求和就业需求降低,从而导致物流成本上升。随着人口数量的减少,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低,导致消费需求下降,物流成本升高,物流需求服务和物流就业需求随之下降。物流方向毕业生在当地找不到合适工作,只能出省就业,从而加剧了人口流出,青壮年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形成了“人口数量下降—需求降低—成本升高—人口流出”的“恶性循环”。

3.2 人口质量对物流经济的影响

3.2.1 高质量人才大规模流出与物流经济发展停滞形成循环困境人力资本作为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高质量人才的流出直接影响到物流经济的发展[4]。近几年,辽宁省人才大规模流出,高质量人口数量下降,物流方面专业人才外流,回流意愿较弱,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活力不足,影响了物流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物流经济的发展停滞,对专业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配置缺乏合理性,不仅难以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才来辽工作,还加剧了本地人才外流,从而形成了高质量人才大规模流出与物流经济发展停滞的循环困境。如图1所示。

图1 循环困境

3.2.2 专业人才缺乏引发物流经济改革动力不足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物流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货物运输方面的人员,更需要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能够为智能物流、绿色物流服务的人才。物流人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不仅是货物的运输,还包括上下游全链条相关的供应链知识、财务与经济知识、物流网点的规划布局与设计知识、人员及设备优化配置知识、路径选择与优化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等,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整合各项资源、整合上中下游各个企业、整合企业内各个部门、整合流程中各个步骤的能力及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综合性人才[5]。而在辽宁省内,这种与专业配套、可以全面跨界的综合性人才十分匮乏。专业人才的缺乏会直接影响行业创新,导致经济改革缺乏动力,进而影响物流经济转型和智能物流发展。

4 对策与建议

物流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6]。辽宁省应立足省情,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合理布局空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打造数字信息化平台,发展智慧物流、绿色物流。

4.1 统筹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协调发展

首先,围绕物流中心城市,构建以沈阳、大连“双核”驱动的格局,打造“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圈。其次,放大人口流动再配置的空间红利,对冲因人口流出、劳动力供给下降引发的人口红利式微[7]。同时,进一步优化城市间分工体系,强化都市圈中心城市“以大带小”作用,促进物流经济协调发展。

4.2 为物流人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在政策层面为专业人才的引进提供有利条件,确保人才政策可以有效落实。同时,培养本省自有人才,完善科研人员培训体系,改善物流人才工作环境,增加物流人员就业机会,在防止本省人才外流的同时,吸引省外人才流入。其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才,提供针对性的条件保障,如为青年人才考虑住房问题、为中年人才考虑子女教育问题、为年长人才考虑养老问题,综合全面地考虑人才需求,提高人才留用率。

4.3 成立物流人才集团

纵观近年来人口流入较多的省份,其人才的流入也不总是政府直接参与人才争夺引入的,而是地方兴起的专门进行人才引进的机构——人才集团进行争夺的。自2021年起,武汉、广州、青岛等地成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才集团,充分发挥了在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入。

猜你喜欢
人口数量辽宁省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首超15岁以下人口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2020年前俄人口数量将增至1.47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