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的村庄旅游发展路径探索
——以天祝藏族自治县古城村村庄规划为例

2024-02-26 07:56张维元俞荣三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2期
关键词:观景景观旅游

张维元, 俞荣三

(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古城村概况

古城村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镇政府驻地,包含哈溪社区和七个村民小组。现状以天祝藏族自治县“八大产业”和“五小产业”中的食用菌、中药材、藜麦、肉牛、肉羊为主。农历五月至九月为旅游旺季,客源主要以省内游客为主,但目前本地接待能力较低,整体服务品质不高。

1.1 农业用地比重高、一产基础好

天祝主要以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为主,古城村属于县域内少有的种植业生产适宜区。除去城镇开发边界,耕地和种养殖设施用地占全村域国土面积的73%,农业用地比重高。现状降水量充足,灌溉设施较齐全,机耕路网布局较均衡,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全村一产发展条件整体较好。

1.2 自然地形、景观格局、生态本底优势显著

天祝属于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古城村位于磨脐山山麓,磨脐山海拔4146m,是祁连山的一支山系,藏语称南木加匝丹,是哈溪地区第一大神山。村域内水资源丰富,哈溪河、峡门河、夹道沟河三河交汇于此,沿河道还分布有大量白桦林带,形成“三水交织,山水相融、城在田中,林傍水畔”的景观格局,塑造了古城独特的风景、风情和风物。

1.3 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

天祝约有21个少数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分布最广,其次为土族,华锐藏族民歌、土族格萨尔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哈溪出土的青铜牦牛是甘肃省两件动物形象国宝之一。少数民族的祈祷仪式、服饰、礼仪、饮食文化等,以及历史悠久的丝路文化,使得古城村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地域魅力。

2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2.1 乡村旅游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首先可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现代乡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三类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其次,乡村旅游可以保护、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民俗和非物质遗产,让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实现乡村的文化复兴[1]。第三,乡村旅游有助于乡村生态环境改造,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宜居。此外,乡村旅游有助于城乡信息、人才和资金流动,推动农民的观念更新和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推动人力、知识、资本、文化等各种要素相互流动和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2]。

2.2 立足村情,探索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农业主题公园

通过对甘肃省内乡村旅游情况调查分析,多数为农家乐、农村民俗观赏园,缺乏地域和自身特色。为减少旅游体验的同质化,结合古城村农业发展基础好、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三大资源禀赋,探索符合古城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农业主题公园。农业主题公园是新型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属于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是一个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3]。

3 古城村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3.1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农业主题公园

1)强化基地建设

镇区主要承担中药材、食用菌、藜麦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化冷链物流。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乡村地区,开展村域内土地平整、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土壤环境和耕地质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助力哈溪镇打造农特产品种植示范基地。距离居民点较远的位置建设规模化养殖区,配套建设饲草加工储藏设施;村域中南部是核心农业生产空间,配套建设农产品初加工、粗加工、仓储等设施,全面形成“基地+加工+市场+服务”全产业链生产新格局。

2)三产融合发展

镇区城镇开发边界内主要完善社会化服务,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供应等环节管理,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食品产业链;推动现代生产要素的聚集,吸引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参与建设运营产业园。城镇开发边界以外以构建“哈溪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为目标,以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教育培训和实践基地等为重点方向,依托农业景观、民俗文化和生态景观,打造“古城农业主题公园”,形成集“自然、生产、休闲、科技、娱乐、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同时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产品订制等新业态,打造独特的现代科技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推动农旅和文旅融合发展。

3)绿色循环发展

哈溪镇作为农业大镇和养殖大镇,规划引导养殖企业向种植业延伸,将发酵后的养殖粪污用于种植农作物,从而实现种养产业无缝连接,解决养殖业粪污处理难,种植业化肥农药使用过量而导致土壤板结等问题,早日形成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格局。

4)构建“互联网+”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以及旅游推广方式

以网络为平台,逐步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提高村民的组织化水平,大力宣传优秀企业的品牌和形象,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农超对接”、“商品溯源”等的规模效益。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络直播平台,打造网红农产品,引导农村电商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销售渠道。

3.2 构建复合廊道、提升蓝绿空间价值

以“清澈水环境、繁荣水经济”为导向,将产业发展、环境治理、村庄风貌相结合,系统开展“蓝丝带绿道网”,构建古城“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的复合型廊道。沿哈溪河规划一条滨水景观绿道,连接村庄与镇区,沿途布局木栈道、亲水平台、服务驿站、森林木屋、帐篷露营地等服务设施。同时对滨水生态进行修复,对草坪裸露区、林下部分区域,栽植适宜当地气候的花卉和花灌木,丰富景观层次,全面展现古城村山水林田全要素的美好景象。滨水绿道路面设计彩色慢行道,在重要节点布置小型景观小品,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活力滨水空间。

3.3 活化景观优势、提升风貌品质

构建全域观景系统,展现古城景观优势。依托现状地形地貌,规划在村域东、西、南各规划一处景观制高点,打造观景平台。西侧古城观景平台向西可远眺磨脐山雪景,向东可俯瞰城镇繁华风貌,向东南可远眺田园景观、哈溪河、白桦林带等自然生态景观。在景观平台设置一座观景塔,作为镇区视线通廊的焦点,同时也可以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开阔、深远的观景视野。东北侧桌子台观景平台以“哈溪之窗”为设计理念,以窗口的形式,塑造“框景”的效果,沉浸式的体验增强观景的仪式感。白桦林空中玻璃栈桥观景平台,可使游客深度接触大自然,增强观景体验感。

3.4 补足设施短板、加强管控引导、提升环境品质

农宅风貌是村民生存和村庄旅游发展的景观基底。挖掘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传承地域文化特色是村庄风貌提升的核心意义之一,除了保护继承古城村经典的文化元素外,鼓励采用现代工程技术和材料,对当地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符号进行凝练、重构、抽象提取,意向化表达,使之符合现代人审美,营建出“中而新”的时代面貌。古城村对建筑的材质、色彩、装饰元素等制定了导则,包括藏式红、窗楣巴苏、门楣巴苏、短椽、圆点等藏式要素,加强村容村貌的管控与引导,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见图1)。

图1 农宅建筑风貌导则

4 古城村乡村旅游发展总结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特点,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古城村基于自身特色,积极整合农业、人文、生态等资源优势,认真贯彻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产业带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因地制宜、整村推进,促进当地村民增加就业和收益[4]。通过调整和优化古城村村域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经济主体和设施配置,重塑古城乡村风景、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和品牌形象等,助力古城村建设成为美丽、低碳、环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猜你喜欢
观景景观旅游
麓湖春天观景
景观别墅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屠辰飞室内设计作品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