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民主的叙事逻辑与应对策略

2024-02-28 10:03朱玲玲
对外传播 2024年2期

【内容提要】叙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和政治竞争的全过程。在人文社会科学出现“叙事转向”后,叙事逐渐成为人们理解世界、解读政策的框架和工具,可以塑造或影响一个民族或国家对特定事件、政治行为的集体观念和情感认同,进而在多个维度影响国家利益。作为一种权力工具,叙事在美式民主的对外输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拜登政府执政后,更加强调对中国的“民主V S威权”的二元对立叙事,意图塑造国际社会对华负面认知并争夺国际民主话语权。对此,需要完善叙事策略及相应机制,以对立叙事解构美式民主,以概念叙事打破美国对民主叙事的垄断权,以替代叙事充实叙事研究和实践,以动员叙事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叙事合作,从而破除美式民主的神话和迷思,共建人类民主绚丽多彩的百花园。

【关键词】美式民主 对立叙事 概念叙事 替代叙事 动员叙事

叙事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和政治竞争的全过程,对于国家和其他行动体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手段。通过建构叙事及其策略性表达,行为体可以扩大其影响力并改善其话语环境,①塑造或影响一个民族或国家对特定事件、政治行为的集体观念和情感认同,进而在多个维度影响国家利益。此外,叙事还可以成为政治行为体分化联盟、建构行动合法性、赢得公众支持与打击对手的“武器”。②与此相对应,国际政治行为体利用叙事的沟通功能来阐释和投射自己的利益、价值观和对国际体系的期望,并为其政治行为辩护。③

冷战结束后,“民主”逐渐成为美国外交的核心理念。近年来,拜登政府两次组织召开所谓全球“民主峰会”,提出“民主国家联盟”的愿景,再次将“民主”置于其外交领域的核心地位。由此,“民主”不仅仅是一项政治理念,更成为一种美国形象和品牌。美国不断创新、传播美式民主叙事,拓展其与国际社会的共同意义空间,服务于其争夺国际民主话语领导权的目的。

一、叙事与美式民主

作为一种权力工具,叙事在美国向全世界推广民主的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历史地看,19世纪“门罗主义”开启了“民主、共和的美洲”与“腐败、专制的欧洲”的划分,由此美国通过牢牢操控“门罗主义”的解释权和民主叙事的主导权,攫取干涉美洲国家事务的合法性。“门罗主义”成为美国不断区分“敌友”④、进行对外干预和霸权建构的起点,也是美式民主叙事建构和工具化的起点。伴随着美国对“门罗主义”解释权的垄断,美式民主叙事作为一种战略工具开始进入美国的对外政策领域,成为其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工具甚至武器。

随着美国在国际体系中领导地位的不断确立,美国已经建构了一套基于“仁爱”“自由”“和平”等模因的系统性、多元化和全链条的美式民主叙事体系,并逐渐确立和主导了对全球民主的叙事逻辑。其叙事手段包括身份叙事、强制叙事、说服与沟通叙事等等,其参与主体包括美国政府、学界、媒体、非政府组织等,且各方能够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特别是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时期的做法,继续从大国竞争的框架内看待中美关系,并以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词汇为中美战略竞争定性,不断将中美之间的竞争叙事为“民主”与“独裁”之间的世纪大竞争。一方面,拜登政府继续强化美式民主坚不可摧的叙事,鼓噪民主国家将变得更为强大;另一方面,拜登政府编织“民主VS威权”的二元对立叙事,呼吁美国与其他所谓“民主国家”团结起来“捍卫民主”,美其名曰要维护和平、安全与繁荣。拜登政府此举意在塑造国际社会对华负面认知,为争夺国际社会民主话语权提供话语基础。

二、美式民主叙事的应对策略

美式民主的全球叙事基于“仁爱”“自由”“和平”等模因建构了美式民主的道德标准、评判标准和输出标准,总体上呈现浓厚的强制色彩。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式民主的全球叙事得益于美国的霸权地位,并始终反哺和服务于美国霸权。对此,需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应对:以对立叙事解构美式民主;以概念叙事打破美国对民主概念的垄断权;以替代叙事充实民主叙事的研究和实践;以动员叙事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民主叙事合作,共建人类民主绚丽多彩的百花园。

(一)对立叙事:揭示“民主VS威权”二元叙事的本质

顾名思义,对立叙事是与主导叙事相反的叙事。对立叙事采取与主导叙事对抗的叙事方式,其核心宗旨是通过“颠覆性的叙事”来打破主导叙事带来的沉默螺旋,指出主导叙事的错误之处,为叙事提供新的话语空间。在本文中,对立叙事意指对美式民主“道德优越性”等虚假本质进行阐释,进而解构美式民主的叙事霸权。

将世界人为地两分为“善与恶”“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乃至“西方与非西方”的叙事方式是美国的传统做法,其核心就是通过确立差异和区别的方式,建构“自我-他者”的身份对立叙事。美国以“民主领袖”自居,动辄对其他国家贴上“反民主”标签。一方面,美国积极利用与“自我”相似的身份,建立身份认同叙事;另一方面,确定“他者”作为负面镜子的“邪恶性”。美国通过确定“他者”的消极形象,建构二元身份对立叙事。在这种叙事模式下,美国不断煽动小国挑战被美国视为竞争对手的大国,进而利用其叙事霸权指责竞争对手为“威权/专制国家”,号召所谓“民主国家”一起抵抗“威权/专制国家”,给世界创造混乱、冲突甚至战争,并以此维系霸权地位。

事实上,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的利益分歧日益明显,美国通过“民主VS威权”的叙事来维持西方团结、压制其他国家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难以为继。比如,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将乌克兰危机描述为一場“民主VS威权”的对决,并在此基础上发起对俄全方位制裁,使得一些西方国家因此利益受损。因此,应积极确立“尊重多元民主”的对立叙事,不断揭露“民主VS威权”二元叙事的虚假性与破坏性。

(二)概念叙事:打破美国对民主概念的垄断权

概念叙事是通过创造、推广概念为事物赋予意义,从而获得命名权及解释权。长期以来,美国凭借其霸主地位和叙事策略,垄断了“民主概念的定义权、民主标准的制定权、民主理论的阐释权及民主争议的评判权”。从源流来看,民主发端于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城邦民主,其原初含义是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管理,即“人民统治”或“人民主权”;⑤从理论而言,民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目前并无一致认同的定义,民主让人孜孜以求却又千人千面;从实践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民主制度已经越来越背离民主制度的内核和制度设计的初衷。金钱政治、身份政治、政党对立、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种族矛盾、贫富分化等问题愈演愈烈,民主制度的功能出现衰退。⑥有评论指出,民主话语霸权的建构,是美国“重构认知”的典型案例,包含了从“偷换概念”“学术包装”到“媒体传播”“价值输出”直至“思想占领”“文化收编”等全过程。⑦就此,应解构美式民主叙事霸权,通过对民主概念内涵中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维度进行广泛叙事,打破美国对民主概念的垄断。

(三)替代叙事: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体系建设

替代叙事是忽视主导叙事而建构一种替代性的新型叙事方式。在推进民主建设中,我们还需建构一套科学的替代性叙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创新的民主实践和全新的民主叙事,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包括“民主酝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等内容,是“多层级民主运作界面、系统化民主运行流程、多样性民主操作形式的有机统一”。⑧不同于美式民主以政治选举为核心,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能够参与到国家治理的全过程中。此外,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效民主,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民主建设的有机统一,是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真正管用的民主,保证党和国家每一项立法、决策都体现人民意志、符合人民意愿。

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体系,一方面要讲好讲清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涵。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接连推出《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与探索——民主自由人权的中国实践》报告,积极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民主实践故事。在以上宏大叙事的基础上,做好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体系建设应进一步挖掘中国民主实践的鲜活故事,特别要着力讲述基层民主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以个体叙事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的真实性、连贯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要着力用国际受众易于接受的叙事体系和融通中外的话语方式,对外讲好中国民主实践的具体实践和生动故事。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球叙事涉及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文明和价值观,因此不能推进单一叙事或强制叙事,要注重与不同国家受众的双向沟通和交流,了解受众国自身类似的叙事体系,多用受众容易理解的叙事方式,采用鲜活事例和通俗的道理,通过融通中外民主叙事的相似概念不断激发中外受众的共通共情之处,进而增进国际社会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解和认同。

(四)动员叙事:与国际社会加强民主叙事合作

动员叙事指行为者通过叙事将不同的情境联系起来并统一到更宏大情境中的机制。通过动员叙事,可以建立共同身份,促进集体价值观的形成,并鼓励群体团结,为集体行动奠定基础。民主的样式是多元的,各国的民主制度应该由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来自主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美国对于民主的定义权和评判权,并不一定符合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

民主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国家的发展状况和规模不同,民主政体的制度形态和运作理念也可能存在差异。对此,在建构民主叙事时应坚持求同存异,超脱于“自我-他者”二元对立的民主叙事体系,积极倡导各国融入到更宏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身份群体中。在此基础上,扩展民主的外延,面向世界共识,尊重各国国情和发展需求,汇聚国际社会的支持。例如,积极动员国际组织、智库、学界和媒体界以及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多元叙事主体,讲好各国民主实践故事。

三、结语

在美式民主叙事的应对中,我们应把握其叙事的本质及特点,立足中国民主实践,充分运用对立叙事、概念叙事、替代叙事和动员叙事等策略,解构美式民主、打破美国对民主概念的垄断。与此同时,应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和合作,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接受的更具包容性的民主叙事引导国际舆论,努力建构立足于中国实际、面向世界的多元民主叙事体系。

事实上,民主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基于不同的国家特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因此民主在不同语言、不同情境下具有不同内涵。美国的价值标准只是多元价值观的一部分,而不是民主的全部内核。而依靠军事行动强行输出狭隘的“民主”,本身就违背了自由主义价值观。民主内涵多元且具有发展性,民主绝非指特定政体类型、特定组织程序,而是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从根本上说,民主的实现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民主的治理,即民主的实质是否得以贯彻,民主质量是否得到保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美国总统外交危机话语研究”( 项目编号:19BGJ025)的阶段性成果。

朱玲玲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Alister Miskimmon, Strategic Narratives : Communication Power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p.2.

②Tongtao Zheng,“ Characteristics of Australian Political Language Rhetoric: Tactics of Gaining Public Support and Shirking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Vol.17, No.5, 2000, p.1.

③Dominika Biegoń“, Specifying the Arena of Possibilities: Post-Structuralist Narrative Analysis 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Legitimation,”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51, No.2, 2013, p.198.

④章永樂:《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第19页。

⑤周亚东:《构建我们自己的民主话语体系》,《人民日报》2017年6月30日,第7版。

⑥外交部:《美国民主情况》,《人民日报》2021年12月6日,第15版。

⑦叶书宏:《民主何以成为美国“私器”》,新华网,http://m.xinhuanet.com/2021-12/07/c_1128139999.htm,2021年12月7日。

⑧张贤明:《全过程民主的责任政治逻辑》,《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2期,第16页。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