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是胆量更是情怀

2024-03-01 01:46尹洁
环球人物 2024年4期
关键词:丝带鸟巢钢结构

尹洁

李久林

李久林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块特殊的钢——Q460钢块。这是当初为“鸟巢”钢结构做焊接试验时留下的一个试件。这块钢承载了他很多记忆。

2003年,李久林成为“鸟巢”工程的总工程师,时年35岁。当时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有5年时间,因为工程难度极高,而且没有前人经验,一些外国媒体断言:“中国人建不出‘鸟巢’!”但开工33个月后,“鸟巢”如期完成了钢结构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整体卸载。李久林如释重负。

那时的他没有想到,自己还会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丝带”工程的总工程师。当北京成为世界唯一的“双奥之城”时,他也成了“双奥总工”。2024年1月,李久林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钢板就是我们手中的布料”

如果把关于Q460钢材的故事都讲一遍,足足可以写一本书,但李久林精练地将其总结为一句话:“背水一战。”

“当时设计师给了我们150张关于‘鸟巢’钢结构的图纸,我们看到纵横交错的线条,想到的第一个字就是‘难’。可以说,‘鸟巢’的建设过程就是不断破解难题的过程。”李久林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道。

在此之前,中国的现代建筑几乎都是方方正正、见棱见角的,工程师们对异形建筑的构型技术和施工方式没有什么经验。而“鸟巢”的造型是弯扭的,钢结构的总重量达到4.2万吨,构件的偏差值要求在2毫米之内。

李久林坦言,“鸟巢”开工时,不仅外国人质疑中国建设团队的能力,国内很多人也没有十足的底气。

“鸟巢”内部没有一根立柱,大跨度的马鞍形屋盖由边侧的24根桁(音同衡)架柱支撑,这意味着钢结构的每一个弯曲点都要承受巨大的应力。因此,高强度钢材及焊接技术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当时国产的高强度钢材主要是Q345,强度更高的还有Q390、Q420两个型号,但经过测算,李久林和团队选择了Q460。“型号数字越大,钢板强度越高。如果用Q345,钢板厚度要在15厘米以上,而用Q460,钢板厚度是11厘米,更加轻薄。”

问题是,当时国内虽然能生产Q460,但相关产品并不用于建筑领域,想进口的话,由于种种原因,外国不卖。

“被‘卡脖子’了,我们就自己研发。”李久林联合了设计单位、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一道开展技术攻关。

李久林带领团队研发的国产Q460钢材。

那段时间,李久林没日没夜、到处奔走,经常一周回不了一次家,“当时我爱人给我打电话,都是问我今晚能不能回家一起吃晚饭”。

经过无数次试验,有关厂家终于制造出符合“鸟巢”要求的Q460钢材。测试后发现强度是够了,但可焊性较差,通俗地说就是焊完了容易裂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久林又带领团队研究焊接方法。

“建‘鸟巢’就像做衣服,钢板就是我们手中的布料。研发出国产Q460,等于有了布料,接下来是怎么裁剪、缝合。”李久林说。

当时相关技术在国内都是空白的,为了精准地打造出流线形外观,团队首次在国内使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先用模型做一件“样衣”,再把它拆解,铺在“布料”上画线、裁剪,最后“缝合”成一件“新衣服”。

“缝合”的过程就是焊接,团队为此培训了近千名顶级焊工。

“无论BIM模型怎么先进,最终还是要靠人工焊接。我们用了2000吨焊接材料,一个缝一个缝地把钢构件焊到一起。可以说,整个‘鸟巢’就是焊接出来的。当时有位老专家将这种方法比喻成绣花,说这叫‘焊绣’。”李久林回忆道。

焊工都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来的,但仍需通过专业培训、考核才能上岗,因为技术难度极高——每一米焊缝,要消耗40公斤焊材,完全依靠工人拿着焊丝一点点填补进去。焊接过程中,工人有时不得不仰着脸操作,这在他们之前的工作中是不被允许的。操作必须一气呵成,不能中断,因此通常由两名工人交替进行,一个人太累时,另一个马上顶上,这对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敬业精神都是考验。

为了保证质量,每一次焊接完成后,团队要进行各种检测,一旦发现有缺陷,比如气泡、裂纹,就要把焊缝打掉,重新焊。

“‘鸟巢’的建筑风险就在焊缝上,所以我们要管到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名焊工。在计算机系统里,每一条焊缝都有对应的焊工名字,保证责任可追溯。当然,焊工们也很自豪,有了‘鸟巢’的焊工证,他们后来的工资都比同行高了很多。”李久林说。

由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鸟巢”工程拿到了国际钢结构焊接工程的最高奖“Ugo Guerrera”奖,这也是中国工程项目第一次获此殊荣。

通过建设“鸟巢”,李久林带领团队解决了数十项国际级施工难题,也填补了国内的一系列技术空白,从钢结构的几何构型、曲板加工,到组装拼接、安装合龙,国内同类建筑一下子突破了瓶颈,为后来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项目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次“背水一战”让李久林信心大增。他至今记得一名日本专家在参观完“鸟巢”后说:“你们能把‘鸟巢’建出来,就没有什么是建不出来的。”

更具开创性的挑战在2018年到来。這一年,50岁的李久林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工程的总工程师。这一次,他要挑战的是世界上“最长的索”和“最快的冰”。

如果说“鸟巢”的结构是用钢焊出来的,“冰丝带”的大跨度屋顶则是用索“绷”出来的,李久林把这个过程叫作“编织天幕”。

用来“编织”的关键材料是一种被称为“高钒密闭索”的密闭钢丝绳。当时能生产这种产品的工厂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国内还没有同类产品。

但与Q460钢材不同的是,高钒密闭索没有被西方“卡脖子”,相反,当时外国厂家争着抢着想卖给中国,价格当然不便宜,但相比于整个工程预算,仍然属于合理范围之内的成本。

“进口索的价格是每吨12万元左右,大概需要600吨。我们的预算里本来就有进口产品这一项,如果直接购买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李久林说,“但我觉得既然有冬奥这个平台,我们也有技术能力,为什么不实现国产化呢?”

高钒密闭索的核心结构是Z形钢丝,三层横截面呈Z形的钢丝彼此咬合到一起,完全密闭,强度更高、防腐性更好。由于Z形钢丝的生产工艺复杂,此前基本从国外采购,国内始终没有企业迈出自主研发的第一步。

在与团队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人认为还是从外国买更便捷,但李久林说:“这样做虽然风险低、压力小,但成本高,建设周期也受制于人。我们现在要建的是全世界最大的单层索网结构,人生中可能就这么一次机会,咱们能不能借这次机会,把高钒密闭索的国产化问题解决了?”

李久林(中)与同事在“鸟巢”施工现场。

最终大家统一了思想,没有走捷径,而是选择了自主研发。李久林带领团队,把国内能够生产高钒密闭索的顶级厂家全部考察了一遍,然后联合厂家进行攻关,仅用3个月便突破了技术瓶颈。

现在,国产高钒密闭索不仅在国内全面推广,还实现了出口,产品性能符合欧洲标准,价格仅为国际市场的1/3。

“冰丝带”工程的另一大突破就是冰面。在此之前,国际公认的两个“最快冰场”,一个在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另一个在美国盐湖城。它们的海拔高度都超过了1000米。

“高原冰场的空气阻力更小,运动员容易破纪录。而北京的平均海拔高度只有43米多,如何在平原地区打造世界最快的冰场?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李久林说。

要想滑得快,冰面温差越小越好,这样硬度才越均匀、冰面才越 “丝滑”。李久林带领团队反复探索,放弃了传统方法,开创性地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不仅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而且碳排放趋近于零。

2021年4月,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在“冰丝带”举行测试赛,国外运动员创下4人5次个人最好成绩。次年2月,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后,“冰丝带”里更是捷报频传,最终14个小项的比赛13次刷新奥运会纪录。李久林在低海拔地区打造世界“最快冰场”的梦想实现了。

李久林没上过高中。1983年,初中成绩优异的他在毕业时选择了一所中专——长春地质学校。

“我老家在河北农村,那时初中毕业能上中专是非常好的选择。因为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等于有了‘铁饭碗’。”李久林回忆道,“所以当时能上中专的都是成绩好的学生,我们县那年有5000名初中毕业生,我成绩排第三。”

1987年,李久林中专毕业,他的同班同学有好几人被分配到北京的国家部委工作,而他自己则被学校保送上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当时国家经济好了一些,学校觉得我们这些孩子还不到20岁,应该继续深造,就向上级单位提交申请,建议按应届毕业生1%的比例挑选一批,保送上大学,我入选了。”

进入大学后,李久林又赶上学制改革,先读了双学位,接着免试读了硕士研究生。双学位本来是5年制,他用4年读完;研究生是3年制,他只用了一年半。

硕士毕业时,李久林觉得在学校的时间够长了,“理论得联系实际”,于是开始工作,先后做过勘察、设计、施工等一线工作。承担“鸟巢”工程任务时,他已经是北京城建集团的工程技术专家了。

“我们做工程的不像科学家,他们实验失败了可以重做,我们是不允许失败的,国家让你建奥运场馆,你能说这次失败了,我重来一次吗?”

入行30年来,李久林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早上到了工程现场,先围着场地转一两圈。

“转工地特别重要,再先进的数字化模型,再先进的仿真设备,都不如到现场亲眼看一看。”李久林说,“坐在办公室里,是永远接触不到一线问题的。现实中的情况不能等下面层层汇报,而是需要问一线工人才能真正了解的。工人说的往往是更直接的问题,关系到技术本身的可行性。在这方面,一线工人是最有发言权的。”

北京举办了两届奥运会,李久林担任了两个工程的总工程师,但他的感受截然不同。

“建‘鸟巢’时,是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示形象和发展成就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证明我们有能力把这个项目建成;到了‘冰丝带’,我们已经完全不担心建成的问题了,而是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做出一个全球领先的工程。”

无论哪个工程,背后都是李久林的家国情怀。他坦言自己从未想过能成为“双奥总工”,每次承接任务时,只是想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动创造中,他感受到人生的最大乐趣,也感受到作为一名工程建设者的无上光荣。

“我的背后是国家、是团队,我获得的荣誉也是代表大家领的。是国家的强大和进步,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我感谢这个时代。”李久林说。

1968年出生,河北唐山人,2023年獲清华大学能源与环保专业工程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2024年1月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猜你喜欢
丝带鸟巢钢结构
顶推滑移法在钢结构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钢结构防火设计规范及要点探讨
孩子的智慧
首件钢结构构件确认机制在钢结构施工中的应用
灵动飞舞的“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鸟巢
重回鸟巢
鸟巢大作战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蓝丝带”空气净化产品质量万里行在京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