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王天抒:在街头“野蛮生长”

2024-03-08 04:12刘柳
妇女 2024年2期
关键词:野蛮生长摄影集摄影

刘柳

王天抒的首部摄影集《方寸烟火》于2020年出版,并获沙特阿拉伯 ADAB 出版社之邀,在22个阿拉伯国家/地区出版发行。2022年,出版摄影集《人间不失》。2024年上半年,他的第三部摄影集《悲欢一样》(暂定名)也即将与读者见面。平均两年出版一本摄影集,对摄影师来讲可谓高产。2023年,他的20余幅摄影作品还以《沈阳 东北第一大城市》为题登上了《国家地理》杂志的中文版。众所周知,《国家地理》杂志在摄影师眼中几乎是天花板一般的存在。但即使取得这样的成绩,王天抒仍然说,自己并不是摄影圈的人。

与人们印象中的摄影师相比,王天抒确实有些另类。他走上摄影之路完全是好奇心使然,误打误撞地拿起相机,没想到从此欲罢不能。他没有学习过专业的摄影技术,却因此删繁就简、野蛮生长、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带着一份赤子情怀,扎进城市的街巷和角落,直面最质朴的生活,用快门去捕捉凡俗中饶有趣味的烟火味道。通过他的镜头,人们所看到的并非简单的众生相,而是将市井生活和艺术有机结合,融入了摄影师的观察、思考和解读的城市剧照,充盈着生活之美与人性之光。

有评论家说:王天抒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业,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他在用他的镜头书写着一部中国民间史,把那些转瞬即逝的冒着热气的当代生活和人间万象留存下来,给未来提供一个了解和研究二十一世纪中国草根生活生动而葱茏的图像资料。

关键词:野生

用“全天然”的视角看烟火人间

“摄影对我来说,是生活的记录,也是生命的记录。街巷市井的烟火升腾,大繁至简的人生百态,让我不由自主地想靠近。”

可能很多人都面对过这样的低谷:人到中年,仍未找到定位;一直在努力,但没有获得价值感。2019年的王天抒,正经历着这样的自我怀疑。我是谁?我要做什么?在那段蛰伏的日子里,他常常进行着类似的自我追问。终于有一天,他坐到电脑前,查看整理自己多年来的摄影作品,试图从中寻找答案。

举起相机按动快门时,王天抒曾感受过一次又一次的“决定性瞬间”,而彼时坐在电脑前的他并不知道,试图从照片中寻找价值与意义的那一刻,正是他人生的“决定性瞬间”。

电脑硬盘里储存的,是他在之前15年里拍摄的照片。王天抒拿起相机纯属偶然。早年在报社工作,看到摄影记者们拍摄的新闻图片,他觉得摄影是比文字更快速的表达方式,于是也开始尝试。

一次,他在采访时抓拍到一張照片,登上了报纸的头版。那是他第一次在摄影这个业余爱好上体会到成就感。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更多的时候,只是不停地在拍,然后自己欣赏。这是一场靠热爱支撑的寂寞旅程。

从误打误撞地拿起相机,到后来认认真真地日复一日。就这样,15年里,他不知不觉间就拍了十多万张照片。

王天抒从这些照片中挑出150张,平均每年10张。当然,也有的年份“颗粒无收”,找不出一张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他将挑选出的照片忐忑地拿给几位朋友,征询他们的看法,却没有去请真正的摄影记者来点评。他坦言,本来就没有自信,很怕被专业人士打击。他选择的朋友是与他心目中的“读者画像”相吻合的人。在收获了很多正面的反馈之后,王天抒有了将摄影作品集结出版的渴望。

寻找出版社的时候,他偶然在书店翻到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国外摄影师的作品集,非常有眼缘,于是就联系了这部作品集的责任编辑郑幼幼。很幸运的是,在对于业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遇到的竟是一位具有高度的视觉艺术修养和严谨的出版态度的资深摄影书策划人。他的照片得到了郑幼幼的高度认可:“少有的真诚和自然,这种全天然野生摄影的风格特别可贵。”

就这样,王天抒的第一部摄影集《方寸烟火》问世了。在这部摄影集中,收录的很多作品都来自他不懂摄影的初期,那是他完全凭借直觉、凭借内心深处的灵感和创意去拍摄的。

摄影集出版后,他想钻研摄影技术,为此订阅了大量专业的摄影报刊,但从那以后,他发现自己的摄影作品反而愈发中规中矩。郑幼幼老师鼓励他还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拍。他才明白,自己创作初期的那种朴拙的风格是难能可贵的。他因此有了自信,也明确了方向。他很庆幸,可以不被固定的思维束缚,不被认知上的条条框框所局限。

很快,摄影集《方寸烟火》售出了国际版权,获沙特阿拉伯 ADAB 出版社之邀,在22个阿拉伯国家/地区出版发行。

15年磨一剑,王天抒在摄影这条路上实现了厚积薄发。而从评论家们的评价当中也能看出他这种“野生”风格的力量:“艺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创造梦境。王天抒摄影作品中展现出泥沙俱下的烟火气是人间梦境。”“王天抒把镜头聚焦街头,捕捉瞬间即逝的精彩,朴实无华到了极致,便成了一种力量。”“看王天抒的作品,让人从单一的画面中想到更久远的时间和空间,勾画出故事的前因和后果。画面中看到的是别人,照见的是自己,让自己与他人不再隔离,让自己与城市不再割裂。”“透过画面,你能在心底衍生出各种情节和对白,或喜或悲,你都不会失望,因为,那些角色不是我们又像是我们,那些情节不是我们的生活也就是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痴迷

忘我的、无我的拍摄状态

“走在街上,从不孤独。每时每刻需要过滤大量繁杂的信息,通过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物及事件,实现与自己内心对话,叙述那种微妙而复杂的感觉。”

受到第一部摄影集出版的激励,从2019年末到2023年初,王天抒进入“沉浸式拍摄”的状态。每天起早贪黑,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心无旁骛。他说:“我喜欢街拍。街头取景具有随意性、临时性、不确定性,社会百行、人间百态、人生百味尽在其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之源。”

他一头扎进人群之中,将情感注入城市鲜活的脉搏里,享受各种可能性的挑战。甚至越是极端天气,他越急于走上街头,总觉得有未知的事件和新鲜的画面在等着他去遇见,生怕晚一秒就会错过。在他眼里,非常规的天气如同作画时色彩斑斓的颜料,会赋予作品更多的可能。风雨交加、冰冻严寒,他骑着共享电动车穿行街头,又要保持观察,常常一不留神就摔倒。但沉浸于创作中的他,从不觉得这些是苦,反而享受着巨大的兴奋与喜悦。那是一种忘我的、无我的拍摄状态。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天提高0.1%,想看看自己的边界和极限在哪里。

王天抒有一件战袍,戏称之为“隐士之袍”。原本翠绿色的冲锋衣,在时光的打磨和超高的利用率之下渐渐接近黑色,有次因为忘了干洗,被扔进洗衣机洗过之后,外观的支撑感也荡然无存。衣服越来越破旧、松垮,却也越来越舒适。在连续几年的街拍游走中,他几乎一直穿着它。“隐士之袍”包裹下的他,像一个“隐形人”,从未引起路人的注意,这让他可以静静地“暗中观察”。有时候,他也想要体验那些被他拍过的人的状态——比如在街边睡觉的人,于是当他拍摄累了的时候,便裹着脏兮兮的“隐士之袍”随缘找个地方躺下,在嘈杂的车声和人声中、在暴晒的阳光或微凉的风中,昏昏入睡……这让他觉得无比自由和自在。

走路拍、骑车拍、坐公交拍、乘地铁拍……只要遇见有吸引力的题材,便会奋不顾身,他享受与“瞬间”去抢“时间差”的这场比赛。像一个随时保持在竞技状态下的运动员一样亢奋,同时又必须有绝对的冷静,在脑海中将无数个可能进行排列组合,然后在一瞬间给右手的食指发出指令,定格成他想表达的视觉语言。有时,为了拍一张照片,要追很远的路,直到随身携带的几块电池的电量全部耗尽,直到自己的体能也消耗殆尽,他内心炽热的创作激情才能渐渐平复。

在王天抒的“代表作”中,有一张是打扮成孙悟空模样的人向交警问路的照片。孙悟空作为一个“神通广大”的角色,竟然需要警察的指引,这样的情景十分有趣,让人过目难忘。而画面中他们亲切而自然地交流着,没有一点儿违和感。正是这样的碰撞和对比,使得照片在表层的“幽默”之下,还能令人回味无穷。

王天抒与“孙悟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一天下午,当时他骑着电动车从繁华的中街落寞地往回走,正因为没有拍到满意的照片而有些沮丧,结果途中就遇见了穿着旱冰鞋滑行的“孙悟空”——身穿红色披风,头上两只长羽翎,肩上扛着闪亮的金箍棒,火眼金睛仿佛能洞穿世间的一切。王天抒兴奋至极,一路追随。后来,因为两人都常常穿街走巷,所以经常在路上相遇。有一次经历很有趣,那天“孙悟空”去了丁香湖,王天抒开车跟着,到了景区车开不进去了,他就换了一辆共享电动车继续跟。结果跟出了好远,竟超出了电动车的服务区域,电动车自动断了电,锲而不舍的他只能使劲蹬着脚踏继续跟。用骑自行车的方式骑电动车,那场面还是挺滑稽的……

常年街拍,让王天抒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因为街道上的一切细节都可能进入画面,成为摄影时背景的一部分。刚开始,在他眼中,街路上随处可见破坏画面的元素。渐渐地,他开始思考,如何把不美的元素变成美的,如何让凌乱的种种成为有机的背景,让所有元素为他所用。这需要用心力去化解,也体现了一个摄影师的审美与谋划。

这样的观察和思考,也让他对一些街道无比熟悉。哪里有什么,都已深刻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一次,路遇一辆电动车起火,车主束手无策,他赶紧停下车,说:50米之外就有沙子。然后快速从车里拿出收纳箱,去装沙子帮助灭火。

他对街路也渐渐有了感情,尤其是曾经拍出好照片的地点,被他视为吉祥之地,每逢路过,便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慰藉。

街拍对于王天抒而言,已然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也成了他阅读他人人生的方式。他的眼睛和镜头每一天都在过滤形形色色的人,他通过细节观察去品味对方的生活,并在持续的观察过程里练就了敏感度,精准捕捉那些最生动和原始的瞬间。这种满负荷运转的拍摄方式,也让他快速积累了更多的优秀作品。

王天抒的第二部摄影作品集《人间不失》于2022年出版,其中的照片拍摄于2020年全年的沈阳城。新冠疫情期间,街上人比较少,这对街拍摄影师来讲要面对更大的挑战,要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寻找、去观察。

《人间不失》的书名化自日本小说家太宰治的半自传体小说《人间失格》。这本摄影集展现了在艰难的时段中,平凡的人们依然非常努力地生活着。责编郑幼幼说:“在疫情第三年的2022年出版这本摄影集,有特殊的意义: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在各种艰难中我们仍要努力‘不失地活着。”

而“不失”二字对于记录者和创作者王天抒来讲,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不失初心,不失激情,不失关怀,不失真诚……

关键词:视角

镜头里的人性光辉

“当我站在街头,凝视着那些匆忙的行人时,我能够通过他们脸上的压力、疲惫与快乐继而关注到他们内心情感的流露,而不仅仅停留在外表的表达。”

在王天抒眼中,街头,是充满了各种各样表情和情绪的地方。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他试图从中发现有趣的、特别的视角。他一面拍照,一面感受人世风情,有辛酸,有惊喜,也有震撼。

2020年秋日的一天,他在路上看到一個中年女人,手中拿着一块木板,木板上是一只被车碾轧得面目模糊的小老鼠,女人走向一个花坛,仔细地把它安葬。而更令他意外的是,当女人做好这一切,转身从他身边路过时,他看见她的背包上有一只米老鼠的图案,那是一只开怀大笑的米老鼠。这样的镜头,让王天抒的心灵受到一种特殊的震撼。他说,这种感觉也是他为摄影着迷的最重要原因。

在街拍的过程中,他也与一些人有了更深刻的连接,给了他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在他家附近,一辆满载着废旧纸盒的三轮车常常进入他的视线。车上坐着一个有着水汪汪大眼睛和天真笑容的小姑娘,有时手持小花伞,有时手握棒棒糖。每当太阳落山,她便随母亲来到废品收购站。这个被城市遗忘的角落却是她的乐园,破旧的娃娃、废弃的玩具、稀奇古怪的发夹,对于她来说都是珍贵的陪伴。她像一株顽强的杂草一样生长,她的微笑,她的纯真,她各种可爱又萌系的“表情包”,都在他的镜头、他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每当车子经过两个流浪者的栖息地时,他们都会高兴地挥手和女孩打招呼。女孩也会挥手回应他们。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和温暖互动,也让王天抒非常动容。

而这两名流浪者,也是王天抒的“朋友”。

与他印象中的流浪者落魄而萎靡的形象不同,流浪者包先生的眼神有一种超然、洒脱、可爱,还略带一丝狡黠。他和同伴的露宿地点一度成为王天抒每天必去的打卡地。

一天晚上,他戴口罩开车经过时,递给他们一盒压缩饼干,盒子里还放了200元钱。之后,每次经过时,他都能看见那个盒子在他们最重要的位置安放,这让他感到很满足。

后来他发现,酒是包先生他们生活中亲密的朋友。无论是周围的民工,还是其他流浪者,或是做生意的小老板,都能随时融入和包先生对饮的氛围中。王天抒意识到,或许自己的镜头应该再靠近一些。于是,他也带去了啤酒与他们共同享用。相识后,他也会时常询问包先生需要什么,并给予一些帮助。那年元旦,包先生说想吃排骨,他便在家做好红烧排骨送过去。快到春节的时候,他还在包先生用来挡风的板子上贴了大大的“福”字,包先生非常开心。

走近他们后,王天抒发现,原来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超出了他的想象。包先生坦承自己曾经入狱,家里有妻子和两个双胞胎女儿,还有500头牛和1000只羊。包先生是主动选择了流浪的生活。这样的选择看似洒脱和不羁,然而到了大年三十那天,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年夜饭的时刻,王天抒去给他们送饭时,才发现包先生刚刚和同伴抱头痛哭过……

2023年初,包先生和同伴不在这片区域驻留了。王天抒不知道他们流浪到了哪里。他时常会翻看之前拍摄的照片,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心里会涌起惦念。通过这些照片,他能看到他们像戏剧一样的人生,以及在这样的人生里,他们发自内心的欣喜、无法掩饰的伤感,还有那随之而来的无奈。那是人类最真实的表情。

多数时候,王天抒还是刻意与被拍摄者保持距离。他希望一切是自然的、非刻意的,交流有时反而破坏了拍摄时的灵感和相互间微妙的关系。

有人说,王天抒的镜头喜欢对准社会底层,关怀弱小。但他说,取景的那一刻,吸引他的是生动的人间烟火,镜头中的人没有强弱之分,更无高低贵贱。他们以喜剧的姿态面对平淡的生活乃至无奈的命运,但生活中的小确幸却可以让他们笑得那样开怀,这是充满野性的生命力和不服输的精神,他为之折服。“对于我而言,摄影的本质是记录。我在街头拍摄,看到每个人身上流露出坚韧的精神,我会觉得心满意足。每当拍到能体现人性光辉的照片,都是对我心灵的滋养。”

关键词:瞬间

一张好照片是怎样炼成的

“好的照片不是遇到就拍下那么简单,而是在每时每刻的思考中积累的。眼前时刻有个虚拟的取景框,如何让各种元素共处一个画面里发生化学反应,按下快门那一刹定格了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最初尝试摄影时,王天抒觉得,摄影是一种快速的表达方式。多年以后,摄影已经无限拓宽了他的人生体验,他对摄影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并因此而产生敬畏之心。

很多时候,当他在街头漫无目的地寻找时,是枯燥、乏味的,没有可以入镜的画面,只能期待下一刻的偶遇悄然而至,也许是几秒钟、几分钟、几小时,有时需要更漫长的等待,要有足够的耐性。摄影是“等待的艺术”。而对于街拍摄影师来说,所谓的“等待”不单是等光线那种等待,更不能在原地等,而是要追着“等”。王天抒的秘诀是跟着有戏剧性的人,边跟边等。这便是创作者的第一步——选择素材。而聚焦了拍摄对象之后,还需要对拍摄的时机进行预判,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个人下一步要做什么、一件事下一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进行初步的判断。“因为在戏剧性出现的那一瞬间再举起相机就来不及了。”王天抒说。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张非常特别。斑马线上,载着三人的摩托车左拐时,前轮压住了一个老年男子的左脚,四个人的视点全部聚集在车轮与脚的重合之处。这出乎自然、倏忽而至的充满戏剧张力的一幕竟然被他不由自主、莫名其妙地提前锁定,瞬息间只需按下快门,是谓“天成”。所以,王天抒感慨,虽然按动快门只是一瞬,但在这“快”的背后,需要非常多的积累:除了基本的技术和审美之外,还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敏锐的注意力、强大的预判能力,甚至也需要运气。

能抓拍到这张特殊的照片,除了上述这些因素之外,还得益于他的“较劲”。就在前一天,他在沈阳故宫门前拍摄时因为太过投入,丢了背包。而且因为拍摄时想法太多,反而没拍出好片子。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决定早早就出发,把前一天失去的弥补回来。结果刚出门就抓到了这个“没有早一秒也没有晚一秒”的瞬间。

在王天抒眼里,摄影作品体现的是瞬间的力量。他从不摆拍,因为摆拍就失去了这种力量。街拍的魅力正是在于,就在那一瞬间里将一切因素叠加整合到位,用镜头和快门的默契配合讲好当下这个故事。

还有一张照片同样可遇而不可求。每天傍晚來到一座大厦台阶上撸狗的光头老人,那天突然亲吻了小狗的屁股,当时满脸懵的小狗扭着头向后看。那张照片特别有爱。“那个瞬间,可能十年也未必出现一次。给街拍摄影师的机会就那么一回、就那么一瞬。”

这种“决定性瞬间”不是偶然获得,决定按下快门的手指连动着的是摄影师的头脑和内心。头脑负责指挥技术层面,而纪实摄影作品是否具有人文关怀,能否表达更多的内涵,是否具有幽默、温度甚至感染力、震撼力,则需要摄影师在一瞬间与内心完成对话。“是技术、经验、心念加运气累积在一起去释放,才能成就一个‘决定性瞬间。绘画、文字等作品后期可以不断修改润色,而对于摄影师来讲,拍完这一瞬,就等于完成。”

正是因为脚和手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眼睛的速度,所以摄影也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在这个方面,王天抒是幸运的。他回忆说,唯一称得上遗憾的,是有一次刚刚更换相机时,他没有发现新相机的画质设定中有“超精细”这一项,而是使用了相机默认的“精细”选项。但这种遗憾只是在心理层面觉得不够完美,从照片的清晰度上肉眼是看不出来的。而在定格画面的角度,他没有过遗憾,没有按快门时错失时机的遗憾,也没有对构图不满意的遗憾,这让他非常满足。

长时间高强度的投入拍摄,对体力、脑力和心力都是极大的考验。终于有一次,当他在集市上拍摄的时候,突然感到控制不住的心慌,肌肉和神经都在颤抖。他意识到,那是到了以热爱和激情开启的自驱力的极限,真的扛不住了。

只能暂时休整。但由于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在突然放松以后,强烈的不适感、持续的疲劳感、莫名的恐慌感接踵而至。还有孤独,对于拍照以外的事感到百无聊赖、无所适从。焦灼于自我突破,如何离开创作舒适区、如何开拓思路。时常自我否定,无奈感、无能感、无助感如影随形。

这时,来自各方的肯定给了他很多力量。“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特别特别有趣,是普通人能看懂并且发笑的摄影作品”“此刻在辽宁省图书馆翻完了整本摄影集……”一条条来自陌生网友的评论,让他真切地感知到自己的作品被看见、被懂得。在泉州一家书店里,他看到自己的两本摄影集被放在醒目的位置,从破损程度可以看出翻阅率很高,而在沈陽的书店里看到的也是同样的情形,这让他倍感欣慰。2023年6月,王天抒拍摄的照片以《沈阳 东北第一大城市》为题登上了《国家地理》杂志的中文版,当期杂志用24个专版推介沈阳,这是少有的篇幅,刊登了王天抒的20余幅摄影作品。这让他感受到了这些作品的价值。

众所周知,《国家地理》杂志几乎是摄影师的天花板。这也意味着王天抒的摄影水平得到了最专业的肯定。杂志编辑在看过王天抒的两本摄影集后,当时就决定把照片要来,在杂志上做一个关于沈阳的专题。制作过程中,其他编辑和美编也对这些照片赞不绝口。“通过王天抒的摄影集,我们看到一个好玩儿的、魔幻的沈阳。此次刊载了比较多的版面,主要是通过一座城市重要的集体记忆反映沈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照片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沈阳街巷的人气、地气、市井气被王天抒拍得非常灵动,照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贴近大众的烟火故事传递了整个城市的温度。”

王天抒坚信,在艺术的道路上,可以追求技巧和创造力,但让艺术走向更高境界的核心是家国情怀。而能登上《国家地理》中文版,就意味着这个地方有它独特、出众、吸引人的方面,也意味着这个城市具有世界旅游的价值。能用自己喜爱的摄影为家乡文旅尽一己之力,令他非常欣慰。

关键词:动力

做一个用作品说话的引领者

“摄影创作对我来说是心灵的归属。一个人,总要对这个世界有点看法,摄影是我对人生、人性和生命的理解。摄影让我怀揣信心,欣赏和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画面。希望我拍摄的作品可以当电影看、当小说看,希望能与照片对面的人在这一刻共情。”

如今,王天抒的第三本摄影集《悲欢一样》(暂定名)已经排版完毕,很快即将面市。这本摄影集与前两本比起来,情绪更浓郁,也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大喜与大悲,呈现着人们内心世界的张力。而作品的面貌,也呈现着创作者的心境。很显然,进入第三部摄影集创作状态的王天抒,对题材选择有了更多的觉察,对画面也有了更强的把控能力。

有评论家认为,王天抒的第一部摄影集《方寸烟火》有着无比鲜活的烟火气和一种奇特而细腻的气息,可以让人张开所有感官,去呼吸、感受、融入、记忆、存储市井生活的平凡美好,属于“发现问题”的层面;第二部摄影集《人间不失》抓取了事物典型、特殊、鲜活的瞬间并突出了更集中、更扎眼的细节,它超出了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既定认识,从都市的视觉常态中溢出,属于“面对问题”的层面;而第三部摄影集《悲欢一样》(暂定名)是对极致现实人性的探索,杂糅多种戏剧冲突效果的荒诞、悲情、温暖、治愈、奇幻,体现了试图“解决问题”的层面。

这样的评价,也恰好验证了责编的专业眼光和严谨的出版态度——每一本摄影集一定要比上一本有所进步。

随着王天抒的进步和摄影集的接连出版,他对于摄影的认知也在不断升级。没深入摄影实践之前,他觉得自己无法与专业摄影人相提并论。但随着拍摄的深入和对摄影理念的自我理解的提升,他的视角也从仰慕转化为审视。看到一些摄影作品时,他会问自己:这些摄影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但很难从中找到答案。他发现,很多的摄影作品缺乏共情的力量,不能真正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能够触动人心,传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出摄影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而不是脱离现实生活,一味地追求炫技。摄影师其实可以类比成一个厨师。一个好的厨师,他的目标并不是做出让人眼前一亮,却无法打动人们味蕾的料理,而是应当以最恰当的手法,将食材的美味本质提炼出来,适应大众的口味,获得广大食客的认可。”

王天抒认为,摄影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只有扎根生活,才能触动心灵。有时候,一张照片所传达的情感,比千言万语更加深刻。就像他在菜市场拍到的那幅作品:一个六七岁模样的女孩,枕着矿泉水瓶躺在地上睡得很熟。妈妈坐在她身旁,一边与人谈笑风生,一边卖菜。有人问他,这个场景是幸福还是痛苦?他说:有妈妈守在身边的日子都是幸福的。

在王天抒的摄影世界里,每一次快门的释放,都在调遣内在的情感和能量;每一张照片,都倾注了他的激情和努力,包含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解读。这种巨大的投入与热爱,让他在面对摄影艺术阅读的小众化现状时感受到了失落与苦恼。“有时我会想,摄影艺术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不停地反思自己,近几年倾尽全力去呈现的市井静态图像,究竟有多大的社会价值?我不断自我否定,继而对自己的思维和身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很多人的眼中,摄影集是仅供少数翘楚欣赏的高雅艺术,是文化金字塔尖端的阅读群体独有的享受。后来,我萌生了想扭转这种局面的想法。摄影不应仅限于小众独享,而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够欣赏、理解并从中获得愉悦的艺术形式。真正能打动人心、赢得大众口碑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感动。我会坚持我的理念,不为炫技,只为传递真情。我寄希望于拍出更耐看的照片,引领出一种新的观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摄影的魅力。这对我而言是个动力。”

这是一个远大的志向。前路漫漫,他选择坚守这条道路。因为他心目中的摄影大师,应该是隐没在人群中,用作品说话的默默耕耘者。他们或许不够商业,不善于自我炒作,甚至可能在圈内鲜为人知,但他们的作品却是最好的名片。他们没有华丽的台前身影,也无需众人的聚光灯,却用镜头捕捉到了世界最本真的风采。“我更愿意接受来自读者甚至自身的挑战,去创新观念、塑造价值、持续创作。我始终相信,走进读者的心里,比任何一次获奖都更为重要。时间和大众才是评判作品的公正裁判。”

编辑/宋凌燕

猜你喜欢
野蛮生长摄影集摄影
我盗版了您的摄影集
乡村游如何告别“野蛮生长”
我见众生品味寿什·久尔吉的人像世界
王饧儒摄影集《巴山魂铸铁路梦》出版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