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美军海上作战概念演进历程

2024-03-09 11:10宋志峰薛兴堂韩光松
军事文摘 2024年3期
关键词:远征美海军海军陆战队

宋志峰 薛兴堂 韩光松

近些年,美国将关注重点调整为战略竞争和大国冲突。随着潜在对手中远程导弹武器系统的快速发展,对近海控制能力不断增强,美海军部正式提出“重回制海”战略,明确水面部队重新回归夺取制海权的战略目标,引发美海军与海军陆战队作战概念迭代升级。通过研究美军海上作战概念演进趋势,深度剖析美军海上作战核心思想与武器装备运用新特点与新变化,探究各作战概念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应对海上方向高端战争提供确实的“靶标”,强化作战体系与作战能力建设的针对性与可靠性。

从鹞式航母到闪电航母

随着海洋作战需求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海军向重要利益地区投送力量时遭遇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全球范围灵活部署与快速反应成为关注的焦点。近些年,美海军陆战队一直在考虑将两栖攻击舰改造为轻型航母,从单舰的视角先后提出鹞式航母、闪电航母等作战概念。

鹞式航母两栖攻击舰主要执行前沿部署、两栖登陆作战等任务,依靠搭载的武装直升机运载登陆力量,实施突击上陆作战,攻击滩头阵地、海岸纵深目标等,扫清作战对手陆地支援火力,为后续兵力顺利登陆创造条件。美军在设计建造黄蜂级两栖攻击舰时,就考虑了搭载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能力。伊拉克战争期间,黄蜂级两栖攻击舰LHD-5与LHD-6被指定为鹞式航母,各搭载20架AV-8B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无须接近滩头就能执行攻击任务,在对地支援和配合航母舰载机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AV-8B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也存在明显不足,例如载弹量有限、作战半径较小、续航时间短等,正逐步被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替代。

闪电航母随着势均力敌对手陆续装备高性能岸基飞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先进潜艇、无人机等装备,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的能力逐步增强。针对美军海上作战体系面临的威胁,海军陆战队将AV-8B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更换为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两栖攻击舰的战斗力发生质的飞跃,达到中型航母的作战水平。

在《2017年美海军陆战队航空建设计划》中正式提出闪电航母作战概念。闪电航母就是让海军的两栖攻击舰搭载海军陆战队的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MV-22B倾转旋翼机,大幅度提升两栖攻击舰的作战范围与兵力投送能力。该作战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充分利用两栖攻击舰的近海作战优势,为美海军与联合部队提供重要的进入、集结与打击能力,有效提升前沿作战部队的灵活性、杀伤力与战场生存能力。闪电航母实现了两栖攻击舰由兵力投送平台转向轻型航母作战运用,在高端战争中实施立体攻击作战。

闪电航母可能成为美军航母的发展方向,有利于缓解海军兵力不足的现状,且可以节约大量军费开支。2017年10月,兰德公司在《未来航母选择》报告中提出:如果两栖攻击舰的采购数量高于当前航母的建造计划,对美海军来说或许是降低航母成本的低风险替代方案,建议按照2∶1的比例由两栖攻击舰替换航母。美军希望通过为两栖攻击舰配备3个F-35B战斗机中队,并调整其作战运用与编成方式,形成与其他国家中型航母相当的作战能力,可作为大型航母编队的补充。近些年,美军先后对5艘黄蜂级两栖攻击舰进行升级改装,以便搭载更多舰载机,其中好人理查德号因发生严重火灾而退役。目前,2艘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和4艘改装的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具备搭载F-35B战斗机的能力。

两栖攻击舰主要遂行由海向陆的攻击任务,升级改装后作为闪电航母,难以适应未来高端战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数量有限,装载的燃油与弹量较少,持续作战时间较短,不能连续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二是采用大开舱设计,基本不具有抗沉性,不适合执行制海作战任务;三是不能搭载需要弹射起飞的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无人加油机等固定翼飞机,在强对抗战场环境中不能独立执行作战任务;四是不能高速航行,海上机动与规避打击能力非常有限。

从远征打击大队到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

黄蜂级两栖攻击舰

21世纪初,美海军陆战队有12个两栖戒备大队,每个大队包括1艘黄蜂级两栖攻击舰、1艘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1艘惠德贝岛级船坞登陆舰,以及1个陆战远征小队。为加强两栖戒备大队作战能力,美军先后提出远征打击大队、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等作战概念。

远征打击大队2003年,美海军提出以两栖攻击舰为核心的远征打击大队作战概念,应对以投送陆上武力为主的低强度作战。该作战概念就是在两栖戒备大队的基础上,增加1艘导弹巡洋舰、1艘导弹驱逐舰、1艘攻击型核潜艇等,兵力规模5000~6000人。目前,美海军有8个远征打击大队,分别是太平洋舰队的第1、3、5、7远征打击大队和舰队部队司令部的第2、4、6、8远征打击大队,其中第7远征打击大队驻扎于日本佐世保海军基地。

远征打击大队是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两个军种的联合战术编组,是由海向陆投送力量的中坚,具备较强的兵力投送、海上攻防、海上控制等能力,是登陆作战铁拳头。远征打击大队作战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充分发挥两栖攻击舰“海上基地”优势,增加“海上盾牌”的防御能力和远程“海上打击”能力。在空军、海军基本夺取制空权与制海权的情况下,1个远征打击大队可输送1个合成营规模的兵力,快速遂行两栖登陆作战,夺取海岸线附近的重要据点,为登陆行动和抢占滩头阵地创造条件,确保水面舰队可在近海发起对陆打击行动。

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2016年4月,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提出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作战概念,就是由远征打击大队的两栖攻击舰搭载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逐步替代AV-8B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该作战概念整合了两栖攻击舰、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宙斯盾舰、攻击型核潜艇等力量,组成具备准航母编队能力的远征打击大队,将两栖戒备大队由登陆突击集群发展成为具备防空、反潜、反舰、对陆打击等能力的综合性海上作战集群。

F-35B战斗机从美国号两栖攻击舰上起飞

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作战概念着眼提升两栖攻击舰编队的进攻性作战能力,编配1个F-35B战斗机中队,通常为6架。这大幅度增强了远征打击大队的远洋控制、对海打击与对陆打击等能力,提升了海上力量运用的灵活性,作战半径由400千米拓展至800千米,具备遂行高端战争的能力。两栖攻击舰搭载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MV-22B倾转旋翼机与MH-60S直升机等,运送陆战远征部队与海军特种部队,独立遂行战略、战术打击任务,或支援美军夺取制空权与制海权、兵力投送、两栖登陆、水下作战甚至电磁战等任务。

依据美海军目前的两栖中队、陆战远征小队、战斗机数量等,美军可编成7支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近些年,美军多次将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部署到日本岩国海航站、佐世保海军基地等,这些战斗机既可从陆地起飞,也可从两栖攻击舰起飞。美军探索通过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实施分布式海上作战,作战区域由近海、近岸逐步向全区域全领域拓展,作战任务从由海向陆投送兵力逐步向由海向陆投送力量转变,具体行动样式包括两栖作战、夺取保持海上优势作战、对陆打击作战以及其他海上作战。

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的作战能力突出:一是立体投送能力强。依托两栖攻击舰建立前进基地,在F-35B战斗机支援掩护下,迅速将所携力量进行海上、空中投送。二是火力支援能力强。该作战概念集成了多种先进的海、陆、空作战平台,大幅度提升制空作战、远程精确打击、火力掩护登陆等能力。三是防空作战能力强。依靠水面舰艇、舰载机协同,构成由远及近的防空屏障,确保海上编队顺利实施登陆作战及战力保存。但是,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在隐身、反潜作战、反水雷作战等方面能力较弱。

从远征前进基地作战到对抗环境中濒海作战

高端战争中,海军陆战队前沿部署面临巨大威胁,力量后撤又难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在分布式作战思想指导下,海军陆战队将濒海区域视为一个整体,探索跨域力量运用与跨军兵种指挥控制问题,先后提出远征前进基地作战对抗环境中濒海作战等概念,这些概念与海军提出的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互为依托,共同支撑海上高端战争。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2016年9月,美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发布顶层设计文件《21世纪远征部队作战》,提出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要求建立分散、机动的前沿军事基地,以形成一个持久的能力场,提供强大的战场生存能力。该概念旨在增强海军陆战队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作战能力,在反进入/区域拒止体系威胁的近岸海域,利用广泛分布、数量众多的岛屿,海军陆战队岸基作战力量与海军作战力量协同夺取局部海域控制权。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的核心思想是运用多种空中和水面平台,将具备防区外打击能力的小规模兵力与装备快速、分散投送到战区前沿岛屿,以分布式远程精确火力构成密集杀伤区,摧毁作战对手水面目标甚至陆上目标。远征前进基地的位置分散,可部署在岸上、濒海和群岛水域、内陆湖泊与河道;也可配置到轻型两栖战舰、濒海战斗舰、散货船、驳船等,大幅度提高战场生存能力。远征前进基地并非特定的地点或区域,而是分布式支援能力的集合,具备一定防御能力,不仅可慑止对手可能的打击行动,还可大幅度增加对手情报、侦察、跟踪与打击的难度。

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的投送能力、火力、防空作战能力都得到强化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利用盟友控制的大量岛礁,在战略上防御、在战术上进攻,是一种新的远征作战样式。平时,陆战远征部队部署在对抗性或可能发生对抗的海域、岸上或濒海区域,具有高机动性、低特征、易于维持等优势,可作为一种威慑手段。战时,陆战远征部队执行海上封锁、争夺制海权、舰队补给等任务,支撑海军力量向前沿投射。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将赋予舰队指挥官和联合海上作战指挥官更广泛的一体化海上力量选项,以及更多的传感器、武器系统等资源。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着眼特定作战环境,针对特定对手和典型作战企图,拥有很强的指向性,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大型水面舰艇生存难。两栖攻击舰、船坞运输舰等大型两栖舰艇作为运载平台,在靠近对手的水域时面临反舰导弹精确打击的威胁。二是作战过程复杂。海军陆战队需要外部信息支援,与海军互操作性难度大,协同作战能力受限,需要建立复杂的指挥关系,才能支撑指挥行动与作战控制。三是海上交通线易遭攻击。后勤支援力量前出易遭远程导弹、鱼雷与水雷等攻击,导致前沿持续作战能力急剧下降。四是政治外交阻力较大。依托盟国与合作伙伴在前沿的岛礁与军民设施,需获得进入其领海领空的授权,迫使相关国家在高端战争中选边站队,增加美军获取前沿支撑点的不确定性。

对抗环境中濒海作战随着作战对手陆续部署先进导弹,海战与陆战的界限变得模糊。2017年10月,美海军作战部长、海军陆战队司令联合签署发布《对抗环境中濒海作战》,提出对抗环境中濒海作战概念。该概念将海军陆战队的海基、陆基能力纳入制海作战行动,强调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实施一体化海上作战、陆上作战与海陆双向作战。

对抗环境中濒海作战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将区域内所有作战单元集合在同一套指挥体系内,强化指挥官的危机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该概念通过创建一个由海基和陆基传感器、武器系统、保障资源等组成的模块化、可扩展、一体化海上作战网络,提供持续机动的前沿存在,以应对危机或较大规模武装冲突。美海军与海军陆战队组建具备制海作战能力的濒海作战大队,主要包括1支两栖戒备大队与1支陆战远征小队,具备水面作战、水下作战与远征水雷战等能力。

美军试图依靠整合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指挥体系,创建一体化舰队及联合部队海上指挥官参谋部,由海军旗舰司令担任指挥官,海军与海军陆战队一体化参谋部实施作战规划,达到抵消对手在濒海对抗环境中的作战优势。相比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该概念受军种利益羁绊,不足之处更加明显,短时间内难以落地。

从分布式杀伤到分布式海上作战

针对前沿军事威胁,美海军提出“凡船皆战、分兵集火”思想,企图达到空间上分散、效能上集中的效果。美海军先后提出分布式杀伤兵种作战概念与分布式海上作战军种作战概念,其中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得到海军、海军陆战队与海岸警卫队的共同支持,成为美海军当前顶层作战概念。

分布式杀伤2014年底,针对水面舰船反舰能力不足的问题,美海军战争学院在兵棋推演中创新运用濒海战斗舰,提出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2015年1月,美海军水面部队司令、大西洋舰队水面部队司令与海军部水面作战局局长在《美海军水面部队战略》中提出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强调提升水面部队的反舰能力,应对潜在对手日益增强的反进入/区域拒止体系威胁。该作战概念是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联合战略框架下对水面舰艇作战模式的一种新尝试,成为美海军实现与保持制海能力的重要措施。

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开放式体系架构与网络化信息传输体系,将大中型水面舰艇的部分武器、传感器、电磁战等功能分解到中小型水面舰艇,以分散部署的形式独立作战,通过自主、协同等技术达到更强的作战能力,主要包括单平台进攻性杀伤能力、在广域地理范围内分散部署和灵活机动能力、多平台协同防御能力等,增加对手需要应对的目标数量,加大目标定位和决策难度。可以看出,分布式杀伤具有明显的体系复杂性与脆弱性。

美海军远征浮动基地舰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示意图

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强调增强水面舰艇的攻防能力,通过广域分散、动态部署实施水面作战。从进攻的视角看,分布式杀伤通过分散部署、多点发起、集中毁伤,实现远程精确火力灵活打击,提高水面部队的杀伤力,增大作战对手防御难度,主要作战行动包括侦察威慑、网电干扰、攻势夺权、重锤突击、围堵封锁等。从防御的视角看,分布式杀伤对作战对手前沿侦察监视系统施加饱和性压力,对手的C4ISR系统无法对美军作战平台实施持续侦察监视,降低水面舰艇遭探测、锁定与打击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水面舰艇的战场生存能力。

分布式海上作战在继承与发展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的基础上,美海军于2016年发布《保持海上优势的战略设计》,提出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2018年12月,美海军作战部长约翰·理查德森上将签发战略文件《维持海洋优势的设计2.0》,强调分布式海上作战是美海军针对作战对手开发的军种顶层作战概念。该战略文件将分布式海上作战定义为:“在选择的时间和地点,充分利用分布式、一体化与机动性原则,取得大规模压倒性作战力量与作战效果。这种分布式平台、武器、系统与传感器的集成,不仅可以提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还可使作战对手的侦察工作复杂化。在领域范围内机动运用作战力量,利用不确定性实现突袭。”

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拒止作战对手的情报监视侦察与分布式部队,实现难以被发现、难以被打击以及高杀伤性。该概念创新兵力编组模式,主要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战兵力由水面舰艇部队转为全海上力量。着眼舰队层面的大规模战斗,在太空、海空、水面、水下以及电磁空间等分散部署各种力量,不仅航母编队、水面行动群、两栖戒备群等水面兵力参与作战,巡航导弹核潜艇、F-35战斗机等水下与空中力量也可参战,实现全海上力量联合运用。平时侦察监视广阔海域,战时执行反舰、反潜、防空、对陆打击等作战任务。二是作战范围由水面转为整个战区。分布式海上作战将水面作战扩展到多域作战,在战区范围内获得更多信息和资源,向火力打击平台提供第三方传感器信息,实现“探测前移”“打击前移”“防御前移”,争夺西太平洋地区海空综合控制权。

结 语

探究美军海上作战概念演进历程,不难发现海上方向将成为美军备战高端战争的重要领域。从作战力量看,两栖攻击舰、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将在海上方向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打击两栖攻击舰与F-35B的敏捷自适应杀伤链,对于破击美军海上作战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受盟友与合作伙伴选边站队、美军各军种利益平衡等因素制约,海上作战概念的落地及未来实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从作战体系的视角看,美军海上作战体系点多面广,前沿海域仍存在大量高价值节点,新的作战概念不仅增大作战体系复杂性,同时也增大了体系脆弱性,给对手实施体系破击提供了机会。

猜你喜欢
远征美海军海军陆战队
美海军士兵执行扫雷任务后,回收MK 18 Mod2无人潜航器
新的远征
远征
2022年8月1日,美海军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参加环太平洋-2022军事演习
美海军陆战队155毫米M777牵引式榴弹炮
2021年10月21日,美海军汉普顿号核潜艇接近塞班岛
2021年5月19日,美海军大角号(左)与法海军雷电号(右)进行海上补给
海军陆战队之我是特种兵(连载)(十八) 以假乱真
美国海军陆战队训练进行中
厉害了!海军陆战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