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干涉叙利亚局势的背景、过程及实质分析

2024-03-09 11:10高少晗
军事文摘 2024年3期
关键词:均势霸权局势

高少晗

叙利亚乱局自产生之初便世界瞩目。从2010年末发生于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开始,所谓“反强权”的颜色革命浪潮迅速席卷了中东,多国都因此出现了乱局。然而,烈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形势最复杂、利益交织最繁复的国家,便是处于中东核心地带的叙利亚。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其成为了以美、俄为首的大国在中东博弈的主要角力场。与此同时,大量不同派别的政治势力也参与其中,使叙利亚成为了中东乱局的核心国家。

2011年年初,叙利亚内战初露端倪,叙利亚境内开始出现群众性的游行示威活动以及警察同群众的暴力冲突。在2018年12月,特朗普宣布撤出在伊拉克的全部美军,标志着美国在叙利亚的决定性战略收缩。纵观叙利亚局势发展的过程,美国无疑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美国的大量外交、军事决策都直接影响了叙利亚局势的走向。叙利亚局势的发展也反过来促使美国数次调整自身在叙利亚政策上的立场与手段,并对于美国的中东霸权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从结果来看,叙利亚至今仍民生凋敝、政治混乱,美国在中东的霸权架构则因其干涉行为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美国干涉叙利亚局势的背景

美国2011—2018年针对叙利亚政策的总基调是由奥巴马内阁所制订的。中东一直是美国重要的核心利益之一,而叙利亚的局势走向则直接影响着美国中东霸权的稳固与否。叙利亚乱局伊始,美国在中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布什政府中东干涉遇挫,国内反响极为负面。布什内阁在其任内深入干涉了包括阿富汗、伊拉克、巴以问题以及伊核问题在内的中东核心议题,但都未从中顺利脱身,给奥巴马政府留下数个巨大隐患。

在阿富汗与伊拉克,美军深陷于治安战的泥沼中难以脱身。尽管这是两场美军声称的不对称战争,但大量军人在旷日持久的治安战中死亡,引起了国内民众极大的不满。当然,美军在阿富汗与伊拉克战场中的狼狈,也为奥巴马政府后续对叙利亚内战的干涉方式埋下了伏笔。美国政府所面临的军事外交困境,使美国国内反对过多干涉中东局势的呼声愈发强烈。

美国中东霸权逐渐衰弱,各方强势入局。在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其势力退出了中东。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下,美国迅速填补了中东的权力真空,将国家的触手延伸到中东包括安全、能源、生产等在内的各个层次,企图全面掌控中东。然而,随着世界多极化的进程,欧盟、中国、俄罗斯等纷纷入局中东。美国此前处于单边主义的外交出发点,企图以单一军事手段维持中东霸权的倾向,也受到了国内民众的质疑以及中东人民的抵制。因此,总体来看,美国的中东霸权体系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美国在中东的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亟待改变现状。美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中东地区安全形势并不乐观。总体来看,美国面临着能源安全以及国家安全方面的双重威胁。叙利亚作为中东地区的核心国家,其局势演变将直接影响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利益。

被战争摧毁的叙利亚居民区

在能源安全方面,美国在彼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10年的每日石油进口量达到了1179万桶。其中,有近60%的石油来自于中东国家。因此,这对美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美国在中东过度的军事存在已经引起了国内民众较大的不满。另一方面,美国对于中东的直接军事控制又是保障美自身能源安全的必要之举。

在国家安全方面,中东的恐怖主义势力在2010—2011年间迅速抬头,并将美国视为其最大的敌人之一。以“伊斯兰国”“基地”组织等为代表的极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们主张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纯净”的伊斯兰国家,对整个泛中东、中亚地区提出了领土宣称,并试图以极端的手段实现。毫无疑问,这些组织的存在对于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综上所述,叙利亚乱局爆发前夕,美国在中东地区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美国干涉叙利亚的过程

美国干涉叙利亚的进程,按照时间可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2010 年12 月-2013年8月):发挥国家“巧实力”,避免直接卷入冲突。从叙利亚乱局初起直至叙利亚化武危机前夕,奥巴马内阁一直避免直接卷入军事冲突,采取与小布什政府有所区别的中东政策,注重于国家“巧实力”的运用。美国作为冷战的“幸存者”以及西方世界意识形态所谓的“灯塔”,其在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以及文化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面对初期叙利亚的动乱,美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发挥自身影响力以完成对叙利亚的干预。

2011年,叙利亚国内动乱爆发后,美国即确定了其外交主旨——向阿萨德政府施压,帮助反对派控制国家。奥巴马个人的一次重要表态以及两次有美国参与并主导的针对叙利亚局势的重要国际会议均体现了这一点。

两次针对叙利亚局势的国际会议也体现了美国发挥“巧实力”的外交倾向。美国在安理会要求阿萨德政府下台并给予制裁的草案多次被中俄一票否决后,其于2012年2月在突尼斯主导召开了“叙利亚之友”会议,与会各国承认了“叙利亚全国委员会”的合法性,并进一步强调了对阿萨德政府的反对。2012年6月,联合国框架下的日内瓦会议召开。五大常任理事国以及叙利亚周边国家在会后签署了《日内瓦公报》,美国就该公报强调,阿萨德政府的继续存在与叙利亚的民主转型是绝对对立的。

综上所述,美国在这一阶段的外交布局集中于通过发挥巧实力形成对于阿萨德政府的国际舆论压力。事实证明,由于叙利亚局势的复杂性以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美国的外交并未对自身的中东霸权重构产生正向影响,反而滞化了国际社会解决叙利亚冲突的努力。这客观上为后续叙利亚局势的进一步升级埋下了隐患。

第二阶段(2013年8月-2014年8月):进行极端军事施压,努力促进外交解决问题。美国对外交干涉的转折点是发生于2013年8月21日的东古塔化学武器袭击事件。此次袭击造成了数十名反对派武装以及叙利亚平民的死亡。在2012年8月12日,奥巴马曾公开表示,“如果我们开始看到大量化学武器被部署或使用,这将触及我们的红线,并大大改变我对形势的判断。”因此,在叙利亚政府明显触及了奥巴马此前提及的“红线”的情况下,美国将如何作为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

美军车队从叙利亚撤离

毫无疑问,奥巴马内阁此时陷入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困境。针对此时的情况,奥巴马内阁做了两手准备,即军事准备以及外交缓和。在军事准备方面,奥巴马积极争取参众两院的授权以及盟国对于美国“有限打击”叙利亚政府的支持。在外交缓和方面,奥巴马指示国务卿克里于2013年8月30日提出,“总统将决定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是有限的,都是给使用化学武器的独裁者量身定做的,最终的解决办法只能是政治的、外交的。”在2013年9月5日举办的圣彼得堡20国集团峰会上,俄罗斯向美国提出了可能的和平解决方案,即说服叙利亚放弃化学武器,接受联合国的监督,并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最终,叙利亚接受了美俄的和平方案,销毁了化学武器。

在这一阶段中,美国的外交部署是叙利亚化武危机得以和平解决的关键。在叙利亚越过美国划定的军事介入的红线后,美国就军事介入做出的国内外努力展示出了介入的决心。同时,美国政府的对外表态也为和平解决提供了空间。可以说,美国在这一阶段就叙利亚化武危机的外交干涉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8年12月):打击“伊斯兰国”与削弱叙利亚政府军并重。2014年6月,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从伊拉克入侵叙利亚,占据了叙利亚北部的大范围领土,叙利亚局势急剧恶化。从“9·11”以后,美国便一直将打击中东恐怖主义势力视为国家的核心安全利益之一。因此,在“伊斯兰国”的势力开始在叙利亚扩张后,美国在这一阶段针对叙利亚局势的主要目标即为打击“伊斯兰国”并削弱政府军势力。

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

具体来看,为达成打击“伊斯兰国”的目标,美国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争取与其盟友以及俄罗斯军队、叙利亚反对派以及库尔德人武装等武装力量进行合作,以期对“伊斯兰国”进行联合打击。同时,在打击“伊斯兰国”的全程中,美国还一直致力于压制叙利亚政府军的势力。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美国在军事以及外交行动上都有所建树。在军事上,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军在美国撤军三个月后,攻占了“伊斯兰国”控制的最后一个叙利亚境内的军事据点,达成了军事视角上的重大胜利;在外交上,美国通过与各国的联合反恐增加了自身在中东地区的话语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孤立叙利亚政府军的目标。

美国干涉叙利亚局势的实质

在叙利亚内战的全过程中,繁复的利益交织以及各个势力的参与使得洞见美国干涉叙利亚的主干显得尤为困难。事实上,整个叙利亚内战的过程便是一个秩序冲突的过程。秩序冲突即两种或两种上的秩序之间出现严重的本质冲突,其还意味着一种秩序的设计和建构并没有实现政治主体所要达到的目标。

毫无疑问,叙利亚内战的几个主要参与方,即叙利亚政府军、叙利亚反对派、美国、俄罗斯、伊朗、以色列、“伊斯兰国”以及库尔德人等都具有自身的秩序主张,即每个政治主体都希望在叙利亚及其周边地区构建出自身理想的地缘政治形态以满足自身需求。显而易见的是,这些理想秩序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本质上的冲突,且叙利亚的常年乱局使得每个政治主体都未能达成自身所希望的活动目标。当秩序冲突上升到极点,就会演变为一场热战。

纵观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之后的地缘政治秩序构建的历史,无一例外的都会在一场冲突结束之后形成以某个或某几个大国所主导的均势。在此均势被打破后,一次新的冲突又会构建出由大国主导的崭新均势。在一定程度上,一次世界性的均势构建是由数个热点地区的小规模均势组合而成的。每一次均势的成功构建,都是一种秩序在冲突之中的胜出。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秩序冲突的根本目标都是构建出一个由某一特定政治主体所主导的崭新均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显著,美国所期盼的由其自身所绝对主导的均势(即世界霸权)并未出现。中东地区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纷乱的政治现实,成为美国想要建立绝对霸权地位所必须争取的目标。而叙利亚正是美国在困局中重新构建对中东压倒性霸权的关键。因此,美国干涉叙利亚局势的实质是,通过在叙利亚所主张的“秩序”争取主导权,进而达到其争夺世界霸权的目的。

结 语

纵观局势发展,美国在叙利亚的政策具有明晰的目的,即将小地区均势作为其全球霸权体系的一部分。虽然美国的单边主义利益是美国一切外交行为的出发点,但从手段来看,奥巴马内阁的外交政策似乎是多边的。在美国干涉叙利亚过程的三个阶段中,美国突出运用了国家的外交“巧实力”,通过与各个利益相关国家的外交协调、磋商、让步解决了部分问题。然而,其本质仍然是美国为建立单边主义世界霸权的努力,也是其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环节。

猜你喜欢
均势霸权局势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联合国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紧急会议
“量子霸权”之谜
调停与求霸:从日俄战争看美国均势战略的设计与进路
纳卡战斗加剧局势彻底升级的威胁
西方的缺失:北约内部裂痕如何标志着全球新均势
简析“均势理论”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综述均势理论的功能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