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背景下全球健康课程开设的初步探索

2024-03-09 00:31徐苑苑王惠惠
基础医学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专业课程

王 刚,徐苑苑,王惠惠,王 毅

(1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沈阳 110000; 2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慢病环境基因组学研究室; 3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慢病研究中心; △通讯作者)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在我国大健康理念背景下,伴随着全球其他公共卫生问题频发、脆弱易受攻击的自然环境状况和全球性流感等众多复杂健康问题的挑战,全球背景下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涉及全人类利益的全球性问题。在过去40年里,中国的医疗事业伴随着国家快速发展而逐步完善,国家健康事业也从最初的封闭性发展转化为开放性和融合性发展。作为人口和经济大国,中国在全球健康发展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与之带来的也是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1]。全球健康作为一门从公共卫生延伸而来,融合医学、人文和护理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全球性问题持续发生下,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契机。

中国医科大学建校九十年间砥砺前行,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理念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医科大学。全球健康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重要课程,在我校开展起步较晚。本文围绕全球健康理念及国内外开展状况,结合我校红医教育理念,提出全球健康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建议,为未来我校各层次、多专业学生全球健康课程开展和我国全球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1 全球健康

1.1 全球健康的概念和提出背景

全球健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密切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根据Jeffrey P.Koplan教授等人对于全球健康的定义,全球健康是一个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学科领域,其目标是促进全球范围内公众的健康并达到健康公平性,重点在于关注跨国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2]。早在14世纪,世界各国在传染病防治上开始注重跨国检疫,将个人治疗和人群预防相结合,逐步提出国际卫生的概念,而国际卫生可以看作全球健康的前身。20世纪中期,随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国际卫生和公共卫生成为抗击全球疾病的有效防御系统。20世纪90年代,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全球化模糊了地域界限,人口流动所引起的传染病等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1]。人们逐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仅仅依靠本国自身并不能消化解决,在健康问题趋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独木难支”。随后北美学者提出了全球健康的理念,201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全球健康与外交政策”决议,全球健康获批成为国际公共卫生领域专业术语[3]。

1.2 全球健康的研究方法

全球健康旨在以全球的视角,研究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就意味着其研究方法要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实验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等研究方法,综合提出可行性方案。由于全球健康涉及的范围很广,故其研究方法很多,具体主要包括全球健康研究中疾病负担研究方法、全球健康研究中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全球健康研究中项目的效应评估、全球健康研究中经济学评价方法、全球健康研究中运筹学及质量促进方法、全球健康研究中利益相关者和政策分析、全球健康研究中传播与实施研究和全球健康研究中社会营销与伦理原则等[2]。

1.3 全球健康对医学人才能力的要求

随着全球形势不断变化,全球公共健康系统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对于医学人才的全面性要求也逐步提升。全球健康发展要求医学人才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①掌握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全球范围内的人群健康问题,并具备以全球化视野审视、评估和处理重大健康问题的能力。②掌握全球健康的研究方法,并将方法应用在全球健康问题的研究中。③了解不同国家背景下的多样化医疗体系,并尽可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进行实践学习。④具备多学科知识,更好地为不同人群提供医疗服务。⑤具备“中国责任与担当”的理念,勇于承担风险面对挑战。

2 国内外全球健康课程开展状况

2.1 国外全球健康课程开展情况

随着全球化健康问题不断涌现,欧美国家率先建立全球健康研究机构并推行全球健康课程教育。1999年,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立了全球健康课程,成为全球第一家设立全球健康课程的教育机构[4]。随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北美高校相继为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护理等相关专业开设全球健康课程[1],旨在以全球的眼光解决世界范围内健康不平等问题。从此许多高校均将其纳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块内容除医学相关内容外,涉及经济管理学、人类学、国际法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其他学科领域。2015年,美国乔治城等大学设立全球健康本科专业,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培养全球健康优秀人才。经过20年的发展,在完善的基础课程之外,基于边境健康、国际关系、种族和心理等国家特有国际问题开设的特色课程体系逐步建设成型。欧美国家全球健康课程建设无论是完善性、还是先进性,一直保持在全球前列。

2.2 国内全球健康课程开展情况

我国全球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多数高校选择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先后成立了全球健康(卫生)研究中心[5],在交流学习之余共同寻求课程和专业建设新发展。武汉大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发挥与知名大学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势,邀请杜克大学、圣路易斯大学等知名高校专家教授,结合我国国情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并研讨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2012年,武汉大学、杜克大学和昆山市政府共建了昆山杜克大学,开设全国首个全球健康本科专业[6]。2013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成立了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1],共同推进我国全球健康课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3 我国全球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上述国内外全球健康课程开展情况来看,我国全球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开设全球健康课程的学校也较为有限,多数高校对于全球健康课程的建设仅处于起步甚至停滞的状态。我国高校全球健康课程开设,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

3.1 高校重视不足,课程开展进度缓慢

全球健康课程是具有高度国际化和交叉学科性质的重要课程。应用课程系统培养全球卫生人才,既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需要,更是适应全球卫生合作和发展的需要。但遗憾的是,在我国,全球健康理念并没有被摆在足够的高度,以致于全球健康课程教育没有得到教育界和各大高校足够的重视。少数开设课程的高校课程体系的开展与优化只能自食其力缓慢进行,缺乏统筹指导和高校间合作探索,导致课程开展进度缓慢。

3.2 课程模块单一化,知识结构专业性有待提高

各大高校在全球健康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习惯以医学教育结构较为成型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作为模板,将原有的课程建设理念顺延到全球健康课程建设中。这种思维的固化会导致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开展灵活性不够,不符合全球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随着全球卫生形势的转变和现代医学全球化的需要,高校需要改变传统医学课程教育中的结构惯性,引进国外较为成熟的全球健康教育理念,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人才培养战略,调整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以顺应新时期全球化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3.3 师资队伍专业多样性不强,跨学校多学科教学团队急需组建

全球健康课程强调多学科有机融合,使学生具备以不同视角关注和解决全球健康问题的能力。涉及的学科专业除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临床医学和社会医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外,应涵盖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专业。目前,许多医科院校并不具备多样化专业学科的师资资源,校内教师队伍专业单一化带来了课程内容的局限性,全球健康课程内容无法达到预期建设效果[7]。针对我国医科高校师资队伍专业多样性不强的现状,组建跨学校多学科的教学团队势在必行。

3.4 全球化交流形式单一,健康教育实践开展困难

全球健康课程内容重点突出“全球视野”理念,加强对全球健康研究方法的学习,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全球健康治理”。过去,全球化交流多限于互联网线上完成,形式单一且全球化信息获取有限。实践基地沿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专业基地,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全球健康实践基地尚未建设完成,致使全球性多样化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困难,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的提升空间有限[8]。

4 中国医科大学对全球健康课程建设的初步探索

全球健康相关类课程在我校尚未开展。为适应健康问题全球化,推进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中国医科大学由公共卫生学院牵头,以本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红医班)作为试点,开设全球健康必修课程。公共卫生学院长期致力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准确掌握公共卫生与全球健康的联系与区别(见表1),学院有能力承担全球健康课程的开展。本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红医班)是我校为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及卓越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未来临床医学领军人才开设的专业,实施“5+3一体化”综合培养模式,授课内容与国际接轨且教师全英文授课,很适合作为全球健康课程初步探索的教学对象。由于全球健康与公共卫生具有明显差异,故中国医科大学对全球健康课程的开展从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师资建设、教学模式和课程计划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表1 公共卫生与全球健康

4.1 修订教学方案,初步探索适合校情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编排,以最新版英文原版IntroductiontoGlobalHealth作为参考,将哈佛大学全球健康硕士(GH-MPH)课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硕士项目International Health和华盛顿大学的Global Health项目的部分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重点突出增强全球视野的理念,共设置六个章节,在全球健康概述的基础上拓展讲解全球疾病负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全球健康研究中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全球健康研究中社会营销与伦理原则和全球健康机构、筹资、执行等内容。

4.2 明确培养目标,初步探索人才发展的战略导向

培养目标是辅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交流合作和能力转化的重要依据。作为一门普适型全球健康导论课程,课程培养目标旨在锻炼学生形成国际化思维,使其拥有多学科知识结构,可运用不同的全球健康研究方法,初步承担全球健康领域理论研究和政策评估,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全球健康治理方案,并具备一定的精准实施方案和合理控制疾病的能力。

4.3 加强师资建设,初步探索组建精益求精的教学团队

为保证授课质量,我校基于全球健康课程培养方案组建了一支高水平、多学科的教学团队。校内10名授课教师和校外2名学者为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和专家,涵盖临床医学、全民健康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和心理学等8个学科专业,且均有出国交流学习经历,近五年发表SCI源期刊论文50余篇,长期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具备丰富的教学改革经验和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为提高教学团队综合实力,我校鼓励中青年教师全面参与课程设计,承担教学任务,通过课程评价、团队建设和考核交流等途径与资深教师深入沟通学习,加速青年教师自身成长,聘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作为我校客座教授,线上完成教学互动,加强国际化交流。

4.4 拓展教学模式,初步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授课方式

经过综合讨论,本课程采取自主学习、理论授课、论题讨论、案例分析、团队探究和期末考核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师理论授课前发给学生理论内容的相关案例和材料,学生自主查询相关文献对理论知识进行自学。课程以学生为主,再结合教师讲解理论部分,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教师在授课中长期开展小组学习和团队探究等教学模式,随堂线下或者通过长江雨课堂、微信交流群、腾讯会议等工具线上进行多途径讨论分析,在分享观点的同时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强调形成性培养模式,注重平时积累与持续学习,缩小期末考试所占比重。

4.5 制定课程计划,初步探索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全球健康课程

全球健康课程在本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红医班)成功开设后,将进一步考虑针对各层次、多专业学生制定专属性全球健康课程计划。将其推广落实到其他各层次多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旨在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医学生能了解全球疾病的负担和全球应对策略,树立健康公平的理念,以岗位职能需要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岗位胜任力,加速我校实用型、全面型医学人才培养进程。

全球健康是具有高度国际化和学科融合性的新兴学科。而系统培养全球卫生人才,既是国家战略需要,更是适应全球卫生合作和发展的需要。基于目前全球健康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全球性医学人才培养的迫切性,中国医科大学对全球健康课程的开展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通过初步研究,日后可将该课程普及全校各层次、多专业学生教育中,加快具备全球健康知识与视野人才的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红医学子,为国家卫生安全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和重要的战略保障。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