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参不韦》研究综述

2024-03-10 01:40叶晓茹
今古文创 2024年7期

【摘要】清华简《参不韦》是重要的先秦文献,简文涉及官制、刑罚、祭祀等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思想史、官制史及古文字学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学界学者对《参不韦》中的字形、简文内容及其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历史文化等进行探讨和研究,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本文拟对目前所见的清华简《参不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学者进一步的《参不韦》研究提供便利。

【關键词】出土文献;清华简;《参不韦》

【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7-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7.038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于2022年11月在京正式公布,简文内容通篇为天之使者参不韦对夏朝开国君主夏启的训诫,故整理者拟定篇题为《参不韦》。《参不韦》凡124简,现存2977字,是继《系年》《五纪》之后清华简中又一篇竹简数逾百的长篇竹书,是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作为最新公布的楚简材料,《参不韦》自面世以来,就引起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些讨论或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于期刊报纸,或散见于会议报告及网络发言,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整理。因此本文对目前可见的《参不韦》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为之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

一、语言文字研究

语言文字研究是其他研究的基础。《参不韦》简文内容未见于传世典籍,且言辞古奥、佶屈聱牙,加上字形写法与此前公布的楚简古文字材料相比较为不同,因此虽然整理者已经给出了较为详尽的整理报告,但其中仍存在着一些文字考释或语句疏解等方面的问题。学者们在整理报告的基础上,对《参不韦》中的文字语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文字释读

张文成《〈参不韦〉札记一则》将《参不韦》中整理者隶作“  ”、读为表治理之“乂”的   与清华十《四时》出现多次的“  ”字联系起来,认为   也应释作“  ”,在辞例中读为表示约束的“约”,“审约”“监约”即“审查约束”“监督约束”。

黄德宽《清华简〈三不韦〉“  明”解——兼说金文中的“粦明”》对“  ”字形体演变及其在楚地出土材料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考察,认为《参不韦》篇中的   即“  ”字的讹写,“  明”对应传世典籍中的“钦明”和西周金文中的“粦明”,意为敬慎黾勉。

贾连翔《跳出文本读文本:据书手特点释读〈参不韦〉的几处疑难文句》认为《参不韦》通篇字迹分属“《保训》书手”和“《皇门》书手”两位书手,“《保训》书手”分两次抄成全文(以简二〇为界),后由“《皇门》书手”进行校改。并根据书手的字迹特点对简文几处疑难点进行讨论:1.简七二的   应是“割”字之讹,在简文中读为“害”;2.从“厇”得声的    (简四六)、    (简四七)、    (简六〇)皆应读作“橐”,训为藏;3.简四一、简九四的“戎”所从的义符“戈”换作“斤”,讹得与“兵”同形而相混;4.简四四

或是“  ”之讹,“  ”即“电”异体,形容疾速;5.简一九、简四五、简四九与“盈”连用的“民”字皆是由“《皇门》书手”校改而成,应读为“弥”,训为遍、满。

程浩《清华简第十二辑整理报告拾遗》提出了五条与整理报告有差异的看法:1.简三   、简四七   和简六二   皆应读作“艾/刈”,“播”与“刈”连用表示播种和收获;2.三个“  ”应从“每”声字来考虑,简一一“  ”应读为“亩”,即田亩,而简一四、九八“  ”读为“谋”,训计谋、策略;3.简一一“还”应读为“营”,训为营造,简二六、三〇、四三的“还”亦读为“营”,训为“度”“治”,简五四、八〇的“还”读为“禜”,表示禳除义;4.简一九

、简九一   、简一百  应分析为从“隹”从“廾”、“勹”(伏)声,读作“伏”,“拱伏”表示祭祀时拱手和伏地两个动作;5.简二二   应释作“殷”,读为“湮”,训为沉陷。

石小力《据〈参不韦〉说“罚”字的一种异体》根据《参不韦》中与“刑”连用或同出的“  ”字,将过去楚简中学者误释为“刑”的从“网”从“型”之字改释为“罚”,并指出“罚”应分析为从“网”从“言”从“刀”。

吴铭《清华简〈参不韦〉与“播”字连用的“外”声字试诂》认为程浩对  /  所在句子的解读较为合理,但  / 应读为训作种植的“藝(埶、蓺)”,“  /  ”与“藝”为结构相同、声符不同的异体;“   百堇”之“堇”读为“勤”,“百勤”指各种劳作。

(二)句意解释

鲍彦东和薛孟佳在《清华简〈参不韦〉“唯昔方有洪”新解》中对《五纪》和《参不韦》开篇的“唯昔方有洪”进行新的说解,提出“方”释为方国、方邦不误,“有洪”即方国名,读为“有共”,整句意谓“在昔时有一个名为有共的方国”,“有共”即上古时期的共工氏。

刁俊豪《清华简〈五纪〉〈叁不韦〉“唯昔方有洪”再解》认为“唯昔方有洪”之“有洪”当读如字,即大洪水,而“方”对应《商颂·长发》“下土方”之“方”,即四方,指称洪水波及的区域。“唯昔方有洪”意谓很久之前四方方域内的洪水。

谢亦章《谈〈参不韦〉中的“隹昔方有洪》认为“唯昔方有洪”中“唯”用来加强语气,而“方”是状态词,表示打比方,“有洪”可以理解为国名,也可以理解为人格化,整句意谓“就像过去有洪那样”。

网友“抱小”《说〈参不韦〉之“几(机)速如湄”》着眼于简四四“几速如湄”一语的释读问题,认为“湄”应读作“微”或“眄”,表示斜视、不正面看,“机速如微/眄,神速如顾”意谓“机”与“神”速度极快,如在一瞥一顾之间稍纵即逝,难以得见。

王勇《清华简〈参不韦〉释读小议八则》对《参不韦》简文内容提出了八条新的释读意见:1.简一〇至一一言及司工所掌职务与孔颖达疏《周礼》遂人之职基本一致,且“政万民”之“政”应读为“征”,意谓征发万民来修治道路、城郭、水利等工程;2.简一二“唯顺”非整理者所言是对司徒职务的解释,而应是对“五行”的总体要求,对应前文的“行五行唯顺”;3.简一五“以与祝、史才比均”之“比”训为会合、齐同,“均”即平均,指师与祝、吏联合治事;4.简二四至二五“五则曰中,五行曰放,五音曰从,五色曰衡,五味曰  ”描写“五刑则”各得其序,其中“放”读为“方”、训并,“从”训随从,“衡”训平,“  ”读“将”、训率,都与“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等各自的位置有关;5.简三三“几之阳”之“几”训几微,“阳”训明;6.简四〇“乃弗速罚,其在天则,是谓绝行”意谓行天则而不能及时行罚,则行天则就失去意义,犹如断绝践行天则;7.简七七至七八应断读为“参不韦曰:启,  頪不得,度愿,不从后秉德。启,毋自黜也。……启,殃疾戚忧,亡废后秉德。”

“  頪”即“闾类”闾阎、闾党之小民,“度愿”读作“托怨”,整句意谓闾阎、闾党之小民不得所求而托于怨言,此其常态,其与“后秉德”无直接关系;8.简八三至八四断读为“启,汝建后,汝大放,启乃   (蕃)   (问)、禹(度)及卜筮以参,乃德毋虞”,“大放”读为“大方”,即方伯之类,“审问”即多问。

二、文字以外的研究

《参不韦》涉及先秦时期官制、刑罚、祭祀祝祷等多方面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因此,在语言文字之外,学者们还深入挖掘《参不韦》的思想内容,将《参不韦》与先秦传世文献进行对读互校,探讨研究背后所蕴含的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等。

(一)历史思想文化

石小力《清华简〈参不韦〉概述》从简文内容、行文特点及书写风格等多个方面总体介绍了《参不韦》的基本情況,阐释《参不韦》核心思想“五刑则”的具体内容,剖析其所具有的丰富研究价值。

马楠《清华简〈参不韦〉所见早期官制初探》具体讨论《参不韦》简七至简一七所涉及的官制和职官的内容,并将其与《周礼》《礼记·曲礼》《荀子·王制》《左传》等先秦文献所论述的早期官制进行对比,认为《参不韦》中对先秦官制的描述可能是《周礼》的文献来源之一。

贾连翔《清华简〈参不韦〉的祷祀及有关思想问题》主要介绍《参不韦》简八二至简一一〇中所记述的祷祀仪式及其所反映出的思想问题,提出“五刑则”具有“自然法则”和“法律制度”两个维度,将祷辞分为反面的“告罪之辞”和正面的“质誓之辞”,并从中总结出一套新的神祇系统。

程浩《清华简〈参不韦〉中的夏代史事》对《参不韦》所论及的鲧、禹、启等夏代早期人物的史事进行解析,并与《尚书·尧典》《史记·夏本纪》等传世典籍及其他涉及夏代历史的出土文献材料相联系,讨论《参不韦》在丰富有关夏代史料和推进对夏代历史认识的重新审视等方面的价值。

申浪《清华简〈五纪〉〈参不韦〉具有阴阳家思想特征》认为《参不韦》与《五纪》在逻辑思想和行文结构等具有相通之处,并且都具有典型的阴阳家思想特征,具体表现为“比类”“附数”“由天及人”以及“顺”的观念等三个方面。杨衎和陈民镇则认为《五纪》和《参不韦》两篇所蕴含的思想较为复杂,兼容了阴阳家和儒家等多个学派的思想,并由此探讨阴阳家和儒家在战国中晚期和西周初期的两次交汇。

(二)文献互校

赵晓斌《据清华简〈参不韦〉校〈墨子〉一则》将《参不韦》与荆州枣纸简《诗书之言(甲篇)》及传世典籍《墨子》进行对读,认为《墨子·非命中》“有于三代不国有之曰女毋崇天之有命也命三不国亦言命之无也”中“三代”之“代”应为衍文,“不国”之“国”是“围”字之讹,读为“韦”,整句应断读为“有(又)于《三不围(韦)》有之曰:‘女(汝)毋崇天之有命也。’今《三不围(韦)》亦言命之无也。”

薛孟佳和鲍彦东在《据〈逸周书·史记〉补证清华简〈参不韦〉》和《清华简〈参不韦〉与〈洪范〉合证》中利用《逸周书·史记》《尚书·洪范》等传世文献材料对《参不韦》内容进行补证:1.《参不韦》与《逸周书·史记》皆引用前世兴亡经验训诫夏启建邦治国,并且参不韦对分官设职的重视也与共工氏“久空大官”而使“下官交乱”导致其灭亡形成的经验相对应;2.《逸周书·史记》中有许多以“有+X+氏”形式命名的部族,可以进一步证实“有共”即上古时期的共工氏;3.参不韦要求夏启做到“视明”“听皇”“言章”的说法与《尚书·洪范》中的“五事”章相合,要求夏启将“天无常刑”的原则“称而邑及而家”的要求与《尚书·洪范》中的“三德”章内容相合,“五刑则”当作“五型则”,与《尚书·洪范》“洪范九畴”可以相互参证。

此外,也有众多学者在多个线上学术交流平台上讨论《参不韦》的字词训释、文本性质等相关问题。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简帛论坛上关于《参不韦》的帖子目前已有近两百楼的网友发言,网友“肖大心”也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论坛上对《参不韦》第一段的个别字词进行说解,网友“子居”在360doc个人图书馆网上分七篇对《参不韦》全文进行综合解析。

清华简《参不韦》公布未满一年,学界对《参不韦》的讨论才刚刚拉开序幕,其中还有许多疑难问题有待学者们的深入挖掘,之后定会涌现出更多学术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M].上海:中西书局,2022.

[2]张文成.《参不韦》札记一则[DB/OL].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简帛文库,http://www.bsm.org.cn/?chujian/8869.html,2022-12-03.

[3]黄德宽.清华简《三不韦》“  明”解——兼说金文中的“粦明”[J].出土文献,2022,(4).

[4]贾连翔.跳出文本读文本:据书手特点释读《参不韦》的几处疑难文句[J].出土文献,2022,(4).

[5]程浩.清华简第十二辑整理报告拾遗[J].出土文献,2022,(4).

[6]石小力.据《参不韦》说“罚”字的一种异体[J].出土文献,2022,(4).

[7]吴铭.清华简《参不韦》与“播”字连用的“外”声字试诂[DB/OL].微信公众号“吴铭训诂札记”,https://mp.weixin.qq.com/s/Xd-0CA4vefQSVqsjkomWpw,2023-01-11.

[8]鮑彦东,薛孟佳.清华简《参不韦》“唯昔方有洪”新解[DB/OL].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fdgwz.org.cn/Web/Show/10954,2022-10-05.

[9]刁俊豪.清华简《五纪》《叁不韦》“唯昔方有洪”再解[DB/OL].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简帛文库,http://www.bsm.org.cn/?chujian/8861.html,2022-11-27.

[10]谢亦章.谈《参不韦》中的“隹昔方有洪[DB/OL].微信公众号“笔隙杂谈”,https://mp.weixin.qq.com/s/M-CGsCJSNEhtJOMAxOfAKw,2022-12-08.

[11]抱小.说《参不韦》之“几(机)速如湄”[DB/OL].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0972,2022-12-08.

[12]王勇.清华简《参不韦》释读小议八则[DB/OL].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简帛文库,http://www.bsm.org.cn/?chujian/9070.html,2023-06-19.

[13]石小力.清华简《参不韦》概述[J].文物,2022,(9).

[14]马楠.清华简《参不韦》所见早期官制初探[J].文物,2022,(9).

[15]贾连翔.清华简《参不韦》的祷祀及有关思想问题[J].文物,2022,(9).

[16]程浩.清华简《参不韦》中的夏代史事[J].文物,2022,(9).

[17]申浪.清华简《五纪》《参不韦》具有阴阳家思想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2-08(010).

[18]杨衎,陈民镇.从清华简看阴阳家与儒家的交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5-15(005).

[19]赵晓斌.据清华简《参不韦》校《墨子》一则[DB/OL].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简帛文库,http://www.bsm.org.cn/?chujian/8802.html,2022-10-01.

[20]薛孟佳,鲍彦东.据《逸周书·史记》补证清华简《参不韦》[DB/OL].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简帛文库,http://www.bsm.org.cn/?chujian/8812.html,2022-10-18.

[21]鲍彦东,薛孟佳.清华简《参不韦》与《洪范》合证[DB/OL].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简帛文库,http://www.bsm.org.cn/?chujian/8813.html,2022-10-18.

作者简介:

叶晓茹,女,福建泉州人,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