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导师制”背后的中职学校治理创新

2024-03-10 13:21郑宁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1期
关键词:导师制职教学业

郑宁

2023年12月21日,我受邀参加武汉大学出版社等机构主办的《中职学校导师制探索与实践》出版座谈会,有机会更深入、深刻地学习当阳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德育模式的精髓和实质。在座谈会上,各位专家对当阳职教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对“什么是好的育人理念和教育理念”进行探讨。

《中职学校导师制探索与实践》这本书的第一主编林卫兵,作为当阳职教中心“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带头人、创设者和推动者,他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地推动“学生成长导师制”不断走向完善、成熟。作为当阳职教中心的领导人,林卫兵在一直践行着“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成就生命”的教育理念,团结带领他的团队,在中职育人一线扎根,为破解中职学校育人难题贡献了当阳职教人的智慧。《中职学校导师制探索与实践》这本书就是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非常值得教育同仁学习。

“导师制”是一种育人模式创新,但要运转这种模式,它背后需要相应的学校治理改革作为支撑,要调动学校相应的治理要素、形成相应的治理架构作为保障。归纳起来,当阳职教中心的学校治理有“四个转变”值得关注。

治理目标的转变:从“目中无人”转向“目中有人”。教育治理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显然学校治理的目标理应围绕“人”展开。但过去中职治理的目标看似是为了学生,实际上关注的还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学业成绩,学生作为社会工具效用的适应度、实现度和达成度,没有落到学生本身。“导师制”背后的学校治理真正指向了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比如关注学生的情感遭遇、学生的过往人生经历、学业困难、经济条件、幸福感和获得感……总之,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是“导师制”的核心目标,这实际上就是“完人”教育、“全人”教育理念在学校治理上的体现。

治理主体的转变:从单一主体的治理转向多元共治。“导师制”实施前的治理主体就是班主任,是一个单一的治理主体。但“导师制”扭转了这种格局,让校领导、班主任、专任教师、家庭、企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学生育人治理,每一方都从自己的角度去发力,最终形成育人的合力。

治理内容的转变:从仅仅关注学生学业转向关注“思想、学业、生活、心理”“四位一体”,总结出“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核心内涵。“一个中心,两种角色,三字真经,四导核心,五者关系”,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教师与导师的角色转换,从学业教师转变为人生成长的导师,导师工作要多念“情、责、实”三字真经,“四导”是导师制的核心内容,就是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正确处理好导师、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这五者之间的关系。这个治理内容其实还是源自全人治理目标,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化的建构。

治理手段的转变:从单一的行政命令、威权管教,转向多种手段并用。这其中有三种方式非常典型,其一是系统化的制度建设,就是依靠规则治理。当阳职教中心在启动和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作为保障,比如年级主任、班主任导师的岗位职责,“导师制”的实施流程、考核制度以及相应的津贴保障制度、荣誉体系制度等,制度化程度很高。二是柔性沟通机制。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传统的威权式管理学生的手段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导师和学生谈心谈话、家访、与学生一同运动等大量的柔性沟通方式。三是一人一策機制。不同的学生成长基础不同、性格取向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导师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不同,真正实现了一个学生一套方案,这非常难得。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慕绚

猜你喜欢
导师制职教学业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35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