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然项目中的教师支持策略

2024-03-10 13:21徐小伊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1期
关键词:松鼠经验食物

徐小伊

学前儿童在认知、能力发展上以直接经验为主,教师要从孩子的实际生活出发,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以关注自然现象、动植物养护、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等为内容的自然项目,有助于培养儿童亲近自然、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开端:铺垫筹划

亲近自然,引发兴趣。自然项目的问题源于儿童的兴趣,而兴趣的前提是体验。教师给予孩子充分感受自然的机会,鼓励儿童使用视、闻、触、听等觉察自然,给孩子创设关注自然变化的条件,激发自然探究的兴趣。借助工具引导孩子深入了解自然的细节,如用手持透镜、鸭舌棒、铲子、手电筒等观察植物叶脉,用纸笔进行记录。“嗨!松鼠”项目活动起源于幼儿园的小花园。在一次花园散步中,有孩子敏锐地发现枝头跳跃的松鼠,当所有人去寻找时,小松鼠却不见踪影,于是引发了热烈讨论。孩子们说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小花园观察,我们欣然同意,并和孩子约定在寻觅小松鼠时要带上望远镜、纸笔。

收集问题,聚焦兴趣。孩子的想法中蕴含了生发自然项目的价值点,用问题墙的方式进行记录整理,选出适合探索的驱动性问题。把握驱动性问题要从挑战性、真实性、启发性入手,聚焦兴趣需进一步结合孩子发展水平判断问题价值、综合园内外能提供的支持。孩子们对松鼠产生了许多的想法,我们首先用问题墙的方式记录孩子的奇思妙想,对生发点进行价值评估,确定“怎么让松鼠留下来”符合本次项目中聚焦式问题,资源支持充分,是能高质量推进儿童学习深度的内容。

梳理脉络,延展兴趣。确认自然项目的生发点后,用网络图的形式呈现孩子可能的兴趣走向和价值,获取驱动链,提前做好支持兴趣深入的物质准备。“嗨!松鼠”项目中,围绕“怎么让松鼠留下来”,依据可能生发的儿童活动进行问题梳理。

项目过程:支持赋能

做洞悉发展的支持者。

求同存异,尊重多种可能。在“嗨!松鼠”项目中,孩子们在为小松鼠造房子时,有的说用木头做,有的说用盒子,我们尝试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发现“木头组”是从松鼠爱爬树入手,所以选择了与树同源的木头,而“盒子组”的孩子们想到的是自己喜欢柔软、温暖的居住环境,两组孩子的想法都是从经验出发,我们决定支持孩子分頭行动。

关注波折,强调经验迁移。在“嗨!松鼠”项目中,“木头组”孩子们出现了一个“坎”——材料太长安装不上怎么办?我选择静观其变,想看看孩子们怎么解决。孩子们想出了拼接几个积木获得想要的长度的方法,这是孩子们根据自身不断试错的经验得出的成果。因为下雨,“盒子组”孩子们的盒子房被淋湿了,他们也决定要建造木头房子。积木材料更加紧缺了,孩子们再次运用拼接的方法,举一反三,用剩余的积木形状拼接出了需要的材料。

巧用工具,支持深度思维。在项目进行中还需关注到思维工具的力量,比如计划表、思维导图、表格、工作日志等,这些工具将帮助儿童记录项目的发展过程、问题的解决经历,支持孩子回顾思考的同时也辅助老师发现项目瓶颈的缘由与遗漏经验。例如,孩子们建造小松鼠的家时先画松鼠屋的设计图,再根据设计图造房子。完成后,孩子们却怎么都不满意。比对设计图,他们发现没有做出设计图中的第二层,因为现有的积木太长了放不进去,于是决定寻找方法解决建造第二层的问题。

做问题解决的引路人。

明——兴趣分散时的指明。

部分孩子在自然项目进行过程中会出现兴趣上的转移与发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明晰价值,有成长帮助、具备开展可能性的内容通过分工分组方式满足,或在下一阶段探究,成为下一项目的来源。从发散到聚焦还要关注同一情境兴趣的激发与建立。教师对所有孩子提供相同的视频、书籍、体验机会,丰富孩子对某一问题的共同认知,建构共有的经验,引发相同的兴趣需要,从而引导孩子聚焦到同一具有较大教育价值的问题上。

松鼠的小房子造好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把房子放在松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期待小松鼠的到来。可一连几天,都没有看到松鼠的身影,计划失败了。再次到小花园观察时,不少孩子不再关注房子,而是看起了花、找松鼠、讨论松鼠跳等,老师问:“你们知道松鼠的哪些事情?”大家聊起来却发现都不知道松鼠吃什么,于是一起寻找答案。通过查阅资料,孩子们发现松鼠会吃坚果和大自然中的食物。

在房子吸引松鼠失败后,部分孩子的兴趣发生转移。教师邀请孩子们一起分享有关松鼠的认知,不知道“松鼠吃什么”变成了共同的经验需求,孩子们开始聚焦到这个问题上并一同通过资料搜索获取了答案。

引——持续短暂时的引发。

孩子对项目的兴趣、参与度下降会引发项目的中断。在活动中教师仍需关注和收集儿童的价值问题,从易到难地投放,通过儿童思维的连续性不断维护兴趣。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在活动过程中是否都“有事可做”,让组员们都处于较好的参与度中。最后关注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分享,满足孩子被关注、被认同的精神需要。

讨论过“松鼠吃什么”后,孩子并没有再次投入吸引松鼠的活动中。老师决定请孩子们一起在花园里投放食物验证。投放后的第二天,孩子们发现食物真的少了,兴奋地说要再来放,接连几天孩子们都沉浸在继续投放相同食物的活动中。

孩子们了解了“松鼠吃什么”却没有让项目持续下去,于是教师决定从参与度入手,以花园投喂验证的方法让所有孩子参与,项目也继续前进。

推——难以深入时的推动。

项目中,孩子会出现重复当下的事情、不再进一步探究的情况。这时需要关注孩子是否前期经验缺失,教师投放的物质支持、体验是否充分,并通过不断变换材料、情境、问题等引发孩子认知冲突,抓住契机提出有探讨价值的话题,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在引发组内讨论的同时,也邀请组外同伴参与,通过进一步的思维碰撞与浓厚的探究氛围,为孩子的“钻劲儿”保驾护航。

孩子们在花园投放相同食物已经一周了,小松鼠却没有现身。这天有孩子争论起松鼠喜欢谁的食物,孩子们争论不下,老师问:“有没有什么办法确定松鼠最喜欢吃的食物?”贝贝说:“那还不简单,再到小花园数一数就知道了!哪种食物减少得多,就是松鼠爱吃的。”孩子们纷纷应和,加入探究松鼠爱吃食物的队伍。一开始,大家将食物总数记在纸上,在集体讨论时马上有孩子说:“这样也不能知道松鼠到底爱吃哪一个。”第二次,大家决定分种类记录,但是涂改并不方便,随后又经历计数格归纳、日期对比等一系列的表格改造,孩子们终于得出松鼠喜欢吃核桃、花生的结论,开始了吸引松鼠进一步的计划。

孩子们在项目中的关注点停滞在了喂食松鼠的“验证”上,并未能吸引松鼠现身。为了让项目深入,教师抓住孩子认知冲突引发的价值问题——“松鼠到底喜欢吃什么?”激发了所有孩子兴趣,从而有了到花园探究“松鼠最爱的食物”的行动和系列表格的改造行动等。

项目评价:借媒促评

制作项目电子书,回顾过程。追踪记录孩子在项目中的活动,收集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性资料如表格、计划图等,标注孩子作品上的变化并整理成电子书的形式。项目结束后师生一起翻阅电子书,从而进一步引发儿童回顾项目过程和经历,反思项目中的经验获得。

巡展活动分享经验。孩子们制作松鼠展台、以介绍松鼠的形式进行巡展也是评价的形式之一。活动组织中,孩子再述过程、选择用来展示的片段也推动了自我的评价。

多主体、多角度互评。教师与儿童、儿童同伴之间均是相互评价的主体,在进行讨论与回顾时需要关注到不同角色视角。如教师对活动中孩子们发现某一问题及解决策略的肯定,儿童对最后项目结果呈现出的不同满意程度和原因表达,对优化项目的想法等,都能促进孩子们了解情况、提炼经验。评价内容不仅指向项目成效、儿童探索能力的发展,还指向孩子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对周围自然是否产生更多的兴趣与审美情趣,有无进一步探索的意愿以及爱护环境的意识等方面。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指出:“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去组织和推进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成为儿童活动的合作伙伴。”项目活动中如果将孩子比作是领航员,那么教师必将是航海路上的灯塔,我们要做的并不是限制孩子的发展道路,而是为他们指出更好的方向。作为儿童伙伴的幼儿教师要抱有更新意识,不断在项目实践中记录分析案例,发现改进问题,才能不断产出高质量项目,支持孩子发展。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松鼠经验食物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松鼠
松鼠
松鼠
松鼠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