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三联征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成名期望和权力感的中介作用

2024-03-11 07:20金文静耿耀国詹婷婷胡琬莹石祎博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炫耀性马基雅维利

金文静,耿耀国,,詹婷婷,胡琬莹,石祎博

(1.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1;2.郑州大学教育学院,郑州 450001)

炫耀性消费一词跟随Veblen 的著作《有闲阶级论》(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进入人们视野。他认为炫耀性消费是指个体购买昂贵的商品以达到彰显其自身社会地位的目的[1]。富人为展现自身财富、凸显社会地位和权势,在消费中尽情地展示财富。昂贵商品的背后不只是较高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被赋予高社会阶层。研究证实不仅存在于富人中,低阶层个体的消费方式中同样包含炫耀,他们有着更强的炫耀性消费动机[2]。炫耀性消费导致社会资源、财力、物力投入到与人们真实需求不同的生产中,这与我国富民政策相悖,更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3]。据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个体层面来探究炫耀性消费动机,这不仅能够有效地纠正个体炫耀性消费行为,更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此外,研究者发现炫耀性消费正出现在新兴国家和集体主义社会,对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的追求使得消费者沉迷于炫耀性消费中[4,5]。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迅猛发展的集体主义国家,低阶层大学生群体众多,他们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探究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影响因素格外重要。

炫耀性消费背后是对社会地位和公共形象的密切关注,而这些与自恋特质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6]。自恋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群中的人格特质,其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权力感、渴望得到关注和欣赏以及盲目性炫耀[7]。有学者认为炫耀性消费行为本质是为了满足高自恋个体的价值需求[8]。多项研究证实,自恋和炫耀性消费之间存在正相关[8-10]。然而,近些年研究者对于人格解释炫耀性消费的研究有限,除了上述有关自恋与炫耀性消费的研究外,大多数研究关注大五人格对购物行为的影响,忽视了自恋所属的黑暗三联征特质簇的影响。黑暗三联征包含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核心特征是以漠视或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以达到获取自身利益、提高和维持自身地位的目的[11,12]。黑暗三联征的其他两个元素也具有各自的特征: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多表现为冷漠无情、剥削性操纵、欺骗和低道德;精神病态主要特征是冲动、人际对抗和寻求刺激[13]。朱雪丽等人研究发现黑暗人格特征可能会潜在地鼓励和促进炫耀性消费,并认为炫耀性消费可能是黑暗人格的适应性策略[10]。根据进化心理学理论,炫耀性消费这种引人注目和购买昂贵物质资源的行为,作为一种适应性策略发挥作用——展现高社会地位,促使他人屈服[14],这与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的一些特征紧密相关。炫耀性消费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和不道德的[15],那么黑暗三联征这些社会厌恶的人格特质是否会肆无忌惮、毫无顾忌地进行炫耀性消费行为?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加之,目前关于黑暗三联征影响炫耀性消费内部机制的研究还很缺乏,因此本研究将验证中国大学生黑暗人格特质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并探究其中的内部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进入二十一世纪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转变,成名似乎成为他们的重要人生追求[16]。青年通过在网络上展示名牌服饰、新款数码产品、昂贵的食材,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以获得他人关注、博取眼球,这已然成为新媒体时代成名的方式之一。国内有研究者将成名期望定义为寻求大众认可的动机,包含对成名的态度与信念[17]。个体对于成名的期望会外化为特定行为表现,这种信念驱使个体产生一系列炫耀性行为,包括炫耀性地呈现消费内容[18]。人格特质也会对成名期望产生影响,Maltby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大五人格与成名期望之间的关系,神经质、尽责性和利他性都不同程度地与成名期望相关[19]。Uhls 和Greenfield 认为成名期望是个体追求大规模公众认可的动机,然而个体并非只追求正面认可,负面认可也被包含其中,甚至通过一些不道德、不被接受的行为方式达到成名的目的[20]。这似乎与黑暗三联征追求名望的方式不谋而合。国外学者认为,拥有高水平黑暗人格特质的个体可能对出名非常感兴趣,因为成名被他们视为一种获得权力、影响力、财富和交配机会的方式[21]。也有多项研究证实自恋是影响成名期望的重要人格因素,对成名的追求可以使得个体满足对地位、权力和他人认可的需求[22],这在黑暗三联征的另外两个特质中也有所体现。综上所述,本研究假设黑暗三联征会通过促进个体的成名期望进而促使个体产生炫耀性消费。

除此之外,综合研究发现,权力感似乎同样在黑暗人格特质与炫耀性消费间发挥作用。权力感被认为是个体感知到的影响他人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以及通过他人实现个人目标的能力[23,24]。研究发现当产品与地位相关时,低权力感个体愿意支付更高价格来炫耀性地购买产品[25],这一结果能被补偿性消费者行为模型所解释。但这与国内目前的一些研究并不一致,朱春茸研究发现高权力感个体相比于低权力感个体拥有更加显著的炫耀性消费[26]。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澄清权力感和炫耀性消费之间的关系,明确在中国背景下权力感如何影响炫耀性消费。Jonason等人发现黑暗三联征与权力感呈正相关,他们认为高黑暗三联征个体寄希望于通过成就和权力脱颖而出[27]。因此,本研究假设:黑暗三联征通过促进个体的权力感进而促使个体产生炫耀性消费。

特质-心理状态-行为理论模型框架表明,人格特质能够通过个体的心理状态影响行为[28],因此认为成名期望和权力感可以作为黑暗人格影响其炫耀性消费行为的中介因素。考虑到成名期望是对自身成名的信念,而权力感是对他人的影响,两者影响方式不一致,即两者在黑暗三联征与炫耀性消费间可能存在不同作用模式。综上所述,本研究将构建并检验一个并行中介模型(图1)。

图1 假设模型示意图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郑州某所大学线上招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删除无效问卷后,保留1186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598 人,女性588 人,大一学生594 人,大二学生447 人,大三学生145 人。农村612 人,城市481人,城郊74人,其他19人。独生子女324人,非独生子女862人。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297人,3000~5999 元487 人,6000~9999 元262 人,10000~14999元86 人,15000~19999 元24 人,20000 元以上30人。被试平均年龄为19.26岁(SD=1.17)。

1.2 研究工具

1.2.1 炫耀性消费 采用炫耀性消费量表(Conspicuous Consumption Scale, CCS)[29],该量表共18 个题目,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物质主义、人际调解、卖弄、群体交流、社会地位展示。该量表之前已在中国样本中使用,具有令人满意的信度和效度[30]。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7=完全同意”)。本研究对英文版量表进行翻译和回译,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χ2/df=6.61,GFI=0.90,NFI=0.94,IFI=0.95,TLI=0.93,RMSEA=0.07)。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

1.2.2 精神病态 采用莱文森精神病态自评量表(the Levenson Self-Report Psychopathy Scale, LSRP)[31]测量个体的精神病态。该量表共26个项目,包含两个维度:初级精神病态(16 个项目)和次级精神病态(10个项目)。量表使用李克特4点计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4=完全同意”)。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

1.2.3 马基雅维利主义 采用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量表(Machiavellianism Personality Scale,MPS)[32]对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进行测量。该量表共有16 个条目,包含四个维度:不信任他人、超道德操控、控制欲、地位欲。量表采用李克特5 级评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得分越高代表个体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

1.2.4 自恋 采用自恋人格量表(Narcissism Personality Inventory,NPI)[33]对自恋进行评估。NPI-16包含16 个项目,使用“迫选法”计分。具体而言,量表上的每一项都有两个陈述句,一句为高自恋描述,一句为低自恋描述(例如,A:“我认为我是一个特别的人”或B:“我不比大多数人更好或更差”)。被试需要选择与自己最为贴合的句子(选A 记1 分,选B不记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的自恋水平越高。本研究对英文版量表进行翻译和回译,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χ2/df=5.51,GFI=0.91,NFI=0.92,IFI=0.92,TLI=0.93,RMSEA=0.07)。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

1.2.5 权力感 采用权力感量表(the Generalized Sense of Power Scale,GPS)[34],该量表共8 个项目,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个体长期的权力感越高。本研究对英文版量表进行翻译和回译,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χ2/df=8.81,GFI=0.95,NFI=0.94,IFI=0.95,TLI=0.92,RMSEA=0.08)。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1.2.6 成名期望 采用Gounta 等人编制[35]的量表(Desire for Fame Scale,DFS)对个体的成名期望进行测量。该量表共6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得分越高代表个体对成名的渴求越高。该量表在中国被试群体中信效度较好[36]。本研究对英文版量表进行翻译和回译,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χ2/df=5.87,GFI=0.97,NFI=0.99,IFI=0.99,TLI=0.98,RMSEA=0.07)。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1.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自评量表,因此可能会产生共同方法偏差。根据周浩等人[37]建议,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所有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其中15 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所解释的变异量为17.84%,小于标准40%,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2 结果

2.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炫耀性消费、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精神病态、权力感和成名期望两两呈显著正相关(见表1)。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2 中介效应检验

依据相关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依据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 法对中介效应显著性进行检验,使用SPSS 宏PROCESS,分析成名期望和权力感在黑暗人格特质和炫耀性消费之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对炫耀性消费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27,P<0.001);马基雅维利主义直接正向预测成名期望(β=0.16,P<0.001)和权力感(β=0.21,P<0.001);马基雅维利主义、成名期望和权力感同时进入方程,马基雅维利主义正向预测炫耀性消费(β=0.16,P<0.001),成名期望和权力感也正向预测炫耀性消费(β=0.41,P<0.001;β=0.19,P<0.001)。成名期望在马基雅维利主义对炫耀性消费影响中的间接效应为0.07,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成名期望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炫耀性消费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权力感在马基雅维利主义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中的间接效应为0.04,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权力感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炫耀性消费之间的中介效应也显著(表2)。

表2 权力感和成名期望在马基雅维利主义影响炫耀性消费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后,精神病态对炫耀性消费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28,P<0.001);精神病态直接正向预测成名期望(β=0.11,P<0.001)和权力感(β=0.21,P<0.001);精神病态、成名期望和权力感同时进入方程,精神病态正向预测炫耀性消费(β=0.19,P<0.001),成名期望和权力感也正向预测炫耀性消费(β=0.42,P<0.001;β=0.18,P<0.001)。成名期望在精神病态对炫耀性消费影响中的间接效应为0.05,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成名期望在精神病态与炫耀性消费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权力感在精神病态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中的间接效应为0.04,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权力感在精神病态与炫耀性消费之间的中介效应也显著(表3)。

表3 权力感和成名期望在精神病态影响炫耀性消费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后,自恋对炫耀性消费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12,P<0.001);自恋直接正向预测成名期望(β=0.20,P<0.001)和权力感(β=0.12,P<0.001);自恋、成名期望和权力感同时进入方程,自恋不再显著预测炫耀性消费(β=0.01,P>0.05),成名期望和权力感正向预测炫耀性消费(β=0.43,P<0.001;β=0.22,P<0.001)。成名期望在自恋对炫耀性消费影响中的间接效应为0.08,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成名期望在自恋与炫耀性消费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权力感在自恋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中的间接效应为0.03,且其Bootstrap 95% 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权力感在自恋与炫耀性消费之间的中介效应也显著(表4)。

表4 权力感和成名期望在自恋影响炫耀性消费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考察了黑暗三联征与炫耀性消费的关系,并深入探究了两者间的内部机制。结果发现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个体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炫耀性消费。成名期望和权力感在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过程中起到并行中介的作用,即高黑暗三联征个体通过增强自身成名的信念(成名期望)和提升对他人的影响(权力感)而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炫耀性消费。

3.1 黑暗三联征与炫耀性消费

本研究发现,黑暗三联征可以正向预测炫耀性消费。高黑暗三联征个体倾向炫耀性消费,这与研究假设一致,也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8,10]。依据进化心理学理论,童年时期有较多创伤、缺乏安全感的个体更容易形成黑暗人格——黑暗三联征[38]。童年期存在这种经历的个体通常会选择炫耀性消费作为补偿性策略以此来弥补其生命早期的挫折经历[39]。Nelissen和Meijers认为炫耀性消费可能是高阶层个体通过购买昂贵的商品向他人展示自身较高的社会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对手[14]。并且炫耀性消费被视为一种应对印象管理问题的自我增强手段[40],这恰好是高黑暗三联征个体维护自我形象、进行印象管理和提高社会地位的一种策略。也正是由于炫耀性消费的众多消极后果,加强了黑暗三联征的社会厌恶性。

同时,考虑到黑暗三联征的三种人格特质都具有一定独特性,本研究将依据其各自特征进行阐述。本研究发现精神病态与炫耀性消费显著正相关。有学者认为炫耀性消费是高精神病态个体为了引起周围他人的嫉妒从而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一种行为方式[10]。根据补偿性消费者行为模型,高精神病态个体可能是由于其归属过程受到挫折,归属需求未得到满足[41],进而寻求炫耀性消费群体的归属[42]。总之,高精神病态个体似乎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而进行炫耀性消费。而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成功和资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进行印象管理[43],通过炫耀性消费打造成功人士形象,更好地融入高阶层群体,这是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展示自身优秀的手段。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都与自尊显著负相关[44],他们可能通过炫耀性消费行为来提高自尊。国外有研究者预测,到2025年,高自恋消费者预计将占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45%,这足以显示高自恋个体与炫耀性消费紧密相关。高自恋个体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提高自身地位,展现高价值的自我形象以满足其优越感,可能更倾向于购买地位高的商品[6]。

3.2 成名期望和权力感的并行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成名期望在黑暗三联征与炫耀性消费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一结果支持研究假设。成名期望分别在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与炫耀性消费之间起中介作用。早期国外学者发现三种黑暗人格特质均对名望有很大兴趣[45],但是三种人格特质对成名的期望又不尽相同。高自恋个体认为自身本就拥有成名的特征,天生就应成为有名望的人,渴望名人的生活方式,并具有强烈的成名信念[21]。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追求名望是为了满足自私的目标(例如,获得权力、金钱和地位)和策略性人际操纵[43]。而高精神病态个体与前两者均不同,他们并不认为自身拥有成名的特征,但他们渴望成名是因为把名望作为一种手段来改善较低的自我价值,并认为可以改善自身生活[21]。然而,依据生命史理论,不管他们出于何种原因而产生高水平的成名期望,都是为了达到目的——成名,即获取更好的生存资源。高黑暗三联征个体倾向于选择一种较好观察和伪造的方式(炫耀性消费),展现高社会地位以“吓唬”对手,获取更丰厚的资源。因此成名期望可以增强黑暗三联征个体的炫耀性消费行为。

研究表明权力感在黑暗三联征与炫耀性消费之间起中介作用。权力感与黑暗三联征及炫耀性消费联系密切。研究者认为权力感可以很好地满足自恋者的心理特征和需求[7],权力感也是高黑暗三联征个体的一种显著特征。高黑暗三联征个体拥有高权力感,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增强对周围人的影响和控制,借助外界可见的炫耀性消费以达到展示和强化自己社会身份和地位的目的。炫耀性消费行为的本质也是为了扩大他人对于个体权力感的关注[25]。因此权力感同样可以增强黑暗三联征个体的炫耀性消费行为。

3.3 研究展望

本研究考察了黑暗三联征个体的自身信念(成名期望)和影响他人的能力(权力感)两方面因素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丰富了黑暗人格及炫耀性消费的研究,为削弱炫耀性消费的消极后果提供了思路。但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设计为横断研究,不能探究黑暗三联征与炫耀性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未来可以采取纵向研究或者实验方法,探究黑暗三联征影响炫耀性消费的因果机制;(2)成名期望和权力感分别在黑暗三联征与炫耀性消费间起中介作用,但本研究并未深入比较中介变量在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与炫耀性消费之间的差异。未来可以更深入探讨黑暗三联征三种亚成份对炫耀性消费的具体影响。

猜你喜欢
炫耀性马基雅维利
维利西呱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为什么有人爱在朋友圈炫富?
《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
浅谈炫耀性消费与奢侈品广告传播
“旧制度”与“大革命”:马基雅维利的中国时刻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特质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维利床下有鬼
炫耀性腐败内涵及其类型的探讨
马基雅维利军事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