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瘦身”

2024-03-14 23:12姚文冬
小品文选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扭秧歌赘肉年味

姚文冬

年,是个“大胖子”。它体格庞大,浑身“赘肉”,还“大手大脚”。

它的庞大身躯就是时间,从进入腊月到正月结束,似乎漫长的两个月都在过年,使人尽兴,也令人疲惫。年还不懂见好就收,直到被人嫌弃,才悻悻离去,临走还用“二月二”的鞭炮,让人恍惚一下。

小时候我虽然喜欢过年,但仍希望适可而止,只有年过去了,真正的春天才会到来。相比于人文的节日,我更喜欢自然的春天。参加工作后更加深了这种感觉,节后上班,单位的冷清(约定俗成,人们打个卯就回家,短时间工作难入正轨),大街上的寂寥,让我颇为不适,因为我更喜欢庸常日子的热火朝天,大街上车水马龙的烟火气。

年不仅只有除夕、春节,还有腊八、小年、元宵、老天仓、“破五”以及其他名目的民俗,这些“赘肉”似的小节日,各有各的讲究,但在仪式上,也不过落实到吃上。有的人家,正月频繁待客,餐桌的丰富甚至胜过年夜饭。原本对美食的享受,只剩下应酬的疲累。

年还“大手大脚”,多吝啬的人过年也会松手,好像攒了一年的钱,就为了突击花掉。所谓“年货”,包含了太多的物质,吞噬了大量积蓄。直接送钞票的,比如孝敬老人长辈、给孩子压岁,也是一大笔。更有原本与年无关人情往来,也寄生在了年的身上,这部分消费,甚至超越了自家的年货。曾有人抱怨,过了一个年,又把人过穷了。这话并不夸张。

过年,也不仅体现在吃喝与消费,各种具有仪式感的活动,诸如祭祀、拜年、走亲,以及更具形象感的扭秧歌(各地风俗不同,仅以笔者家乡为例),也使人脚步匆匆,闲不下来。

同样是传统节日,我更欣赏中秋的雅致,不过两三日,有团圆的内涵,也有形式的美感。端午、重阳更简洁,文化传统没丢,还“干净”。同样也称之为“年”的元旦,更是过得干脆清爽。我不是说年不好,而是它不该过于臃肿,成为生活的负累。这并非危言耸听。现在,有多少人对过年心生畏惧?

好在,年在一步步“瘦身”。综合体现,就是人们常说的年味淡了。

那是年的时间在缩水,不到年跟前儿,的确闻不出年味。吃喝也失去了诱惑,谁盼过年是为了解馋?过去仿佛只有过年才能歇一歇的感觉,是不是平时也多了,各种新生活方式使人懂得了休闲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更不必说,也不再集中于年前年后。而以前只有正月才有的扭秧歌,早已成为民间的日常活动,一年四季都有,而且似乎成了老年人的专属。如今,早已不是放一部電影、唱一台戏、扭一场秧歌独揽节日精神生活的时代了。所以,年的诱惑还剩下什么?

虽说走亲访友可以凝聚亲情,实际上,人们也心照不宣:一年没走动的亲戚,只凭问声过年好,象征性买点礼品见个面,就能留住渐淡渐远的人情吗?所以,靠年来维系的关系并不牢靠。正因此,起初还被人排斥、受人非议的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等,已被人欣然接受。这也是年“瘦身”瘦掉的一部分。

年的这些“瘦身”,似乎也是随着时代发展,水到渠成,是无意的,而有些方式则是有意的。还有一种有意的“叛逆”──吃过年夜饭,便举家去旅行,什么拜年走亲,这风俗那风俗,全当成生活的脂肪、赘肉,打包扔路上了。

所以说,年味淡了,其实是年在“瘦身”。“瘦身”后的年,会更健康。

选自《大公报》

猜你喜欢
扭秧歌赘肉年味
宜帮菜的年味召唤
秧歌扭起来 健身又快乐
馒头里的年味
调肝胆可除赘肉
春雨变魔术
海坛年味
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
文字的赘肉
文字的赘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