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2024-03-14 23:12忍冬
小品文选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征明爆竹压岁钱

忍冬

从古至今,春节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祭祀祖先、庆祝丰收、除旧迎新,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现在我们过年一般会一家人吃团圆饭、看春晚,有的人还会旅游过年。那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过年的吗?下面列举了古代四种过年习俗,其中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已经消失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燃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诗人王安石这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描述的就是旧时过年的情景。—阵阵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春风送来了温暖,也送来了新年,人们尽情畅饮着屠苏酒。人们现在过年放鞭炮的习俗,据说就起源于古人燃爆竹的传统。那么古人最早为何会燃爆竹呢?据汉代的神话志怪小说集《神异经》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一种怪兽,名叫山魈,人如果遇到它,会患上寒热病(疟疾)。但怪兽有一个弱点,就是怕竹子的爆裂声,所以人们就用火来烧竹子,以燃烧发出的爆裂声来驱赶它。后来,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尝试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到北宋时,人们开始尝试用卷纸裹着火药燃放,鞭炮由此诞生。不过,由于近年來城市管理的加强,许多城市已经不允许燃放鞭炮了,因此有许多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放“电子鞭炮”。

压岁钱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一种传统年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有人给自己发压岁钱都是大部分小朋友过年时最期待的事情。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认为可以辟邪,保佑平安。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古人较为迷信,认为小孩子最容易受到邪祟的侵害,而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阻止不吉利的事情发生,拿到压岁钱的晚辈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古代的压岁钱有特制钱与一般通行钱两种。特制的压岁钱并不是真正的钱,而是仿制品,它的材料或铜或铁,形状或方或长,钱上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长命百岁”等字样,作用其实与装饰品相当。另外一种则是可以用来买东西的真正的钱。清代诗人吴曼云的《压岁钱》一诗就写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明清时期,压岁钱通常是用红绳穿起来,将一串钱拿给孩子。这首诗就生动描绘了孩子收到压岁钱后的情景:孩子们收到了用彩线穿着的压岁钱,都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彼此还商量买爆竹和箫等,说到它们的价钱,收到压岁钱竟让孩子们兴奋激动了一整夜。小朋友们,你们收到压岁钱后会用它来购买什么呢?

前面说的两种过年习俗流传至今,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种已经逐渐“消失”的过年习俗!

“名片”拜年

据记载,宋代流行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过年时,每家每户会在门前贴上一个红纸袋,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信箱,上面写着“接福”,用来放置祝福的“名片”。古人过年时到亲友家拜年,如果刚好遇到对方不在家,便可以留下一张帖子,以表示自己来送过祝福了。而有些达官显贵交游广泛,过年时可能无法一一去拜会好友,就会派遣自己的仆人带着“飞帖”去拜年。关于这种习俗,明代大文人文征明在他的诗作《拜年》中写道:“不求见面唯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人们过年时不求见面,只要互通“名片”就可以了,因此文征明的屋中早上就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帖。文征明也只得跟随当时的潮流,投出数封“名片”,他感慨在当时的世道之下,人们都过分追逐这些虚礼了。古人的这种“名片”拜年,是不是与今天的“微信群发”有点类似呢?

“飞帖”其实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十多年前流行的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直到短信、微信、视频拜年的出现,“飞帖”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儿童“卖痴呆”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风俗我们或多或少有所了解,那么“卖痴呆”就有点陌生了。痴呆这种不好的东西居然还能卖?!其实在古代,卖痴呆是儿童的“专利”,这是宋代吴中地区(今江苏地区)的除夕传统民俗,大致内容就是小孩子在除夕夜沿街叫卖自己的“痴”和“呆”,“痴呆”一旦卖掉,自然就会变得聪明伶俐。南宋诗人范成大就写过一首《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大概意思是除夕之夜人们都在守岁,到了午夜时分还毫无睡意,等待着新一年的到来。小孩子跑到大街上,沿路呼叫“卖痴啦,卖呆啦!”,希望有人来买。但是这两样东西似乎谁都不缺,从巷南走到巷北也没有人买,孩子们相见都彼此大笑。这时一个老爷爷来问价钱,小孩子天真地说:“爷爷买的话,不用钱,赊账就行!”这场面,实在是天真烂漫,有趣极了。

选自《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猜你喜欢
文征明爆竹压岁钱
空气爆竹
翻翻他的“朋友圈”,见证一段书法史
谁来保管压岁钱
文征明习字
压岁钱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压岁钱驾到
《文征明 雨馀春树图诗》
压岁钱争夺战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