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龙师”莲羊,画出中国龙的温柔

2024-03-14 05:37高塬
环球人物 2024年5期
关键词:彩画青龙传统

高塬

莲羊为2024甲辰龙年画的小青龙软萌可爱。

莲羊的作品集《岩语》。

根据中国传统五行文化,天干的第一位“甲”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的代表色为青色,因此,2024甲辰龙年也被叫做青龙年。自古以来,青龙被人视为吉兆,青龙年也被认为是繁荣和幸福的年份。

青龙年农历正月初五,社交媒体的热搜榜上也盘踞了一条小青龙——它来自于一幅岩彩画,画中小青龍依偎在女神怀中,龙头被托在掌心,样子十分乖顺,与传统中国龙庄重威严的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叫人眼前一亮。不少网友纷纷点赞、转发、评论,成为“赛博世界”中龙年迎财神的一种独特方式。这条小青龙叫“逍霄”,出自“85后”岩彩画家莲羊之手。

莲羊是个川妹子,她在不到20岁时便开始一门心思画中国龙,被人们称为“中国最年轻的造龙师”“小龙女”,网友们称赞她画的龙更符合当下审美、更受年轻人喜欢。的确,在B站,一条“让几十个艺术家去做龙,能有多卷?”的视频收获近250万播放量,弹幕里莲羊的名字齐刷刷飘过。在抖音,许多人留言要买她的画册和作品,手机壳、陶瓷杯等周边。

“‘95后‘00后普遍对欢乐、轻盈、温暖的形象共情。他们也愿意为这些情绪价值买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但一条岩彩小青龙背后折射的文化自信却是华夏儿女不变的信仰。对此,电话另一头的莲羊毫不怀疑。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她不止一次提到,文化自信也是她一直以来坚持的底气。

以下是她的自述:

中国龙的内核和属性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龙,在电视里、挂历上看见龙,然后就拿笔开始在家里的白墙上到处涂鸦,画得龙飞凤舞,我爸妈非但没打我骂我,反而仔细辨认我的“作品”。他们说,这些像泥鳅一样,四个脚,头顶两个角,肯定是龙。因为父母都不是搞艺术的,他们看我这么爱画,就去请教专业美术老师,问他们应该怎么培养孩子。这才有了我后来去四川美术学院附中读书,然后本科考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科班训练。

2004年,我在央美读书的时候,就开始把自己画的龙发在人人网上,那时一个帖子就有几十万点赞量。“莲羊”这个名字也是那个时候取的,因为我喜欢中国佛教中的莲花元素,然后摘了名字“洋”的右半边,两者组合得来。

我笔下龙的样子,其实与创作时的心境和状态有关系。最早的时候,没有太多想法,我画的龙也是很传统的;毕业后进入社会,不比在校园里无忧无虑,四处碰壁时,我的龙也看起来有点儿憋屈。现在思路打开了,人也成长了,我笔下的龙也很放松,不再过度强调它的霸气和力量,更多的是想展示它温柔的内核和守护的属性。

今年这条小青龙能出圈,大概也是因为它带着这种属性。首先,为什么要画成青色,是因为根据五行文化,民间又把2024甲辰龙年叫做青龙年,所以我就用了青色颜料作为这幅画的主色调。其次,大年初五迎财神的主题岩彩画,其实我已经画了9年,有一定受众基础。这幅画中那位美丽的女子是藏族的女财神扎基拉姆。我最初的设计是让女财神骑着龙或者偎依着龙,但转念一想,身躯庞大的龙好像有点儿抢戏。于是,改成龙纹盘绕在女财神的袍衫上,只是这样又缺乏了龙的活力和生气……构思了好几版后,我最终决定把龙的头部、脖子以及右前肢设计成肉身,由女财神的手掌托着,腰部以下慢慢变成衣服上的纹样,这才形成了最终的效果。所以你能看到画面中这条青龙小小的,显得很温顺,不是张牙舞爪的样子。我看有网友说,“狗里狗气的,很可爱”,我给这条龙取名叫“逍霄”,取逍遥、潇洒之意。

其实,这种开脑洞的创新设计,并非无中生有,反而恰恰呼应了中国龙本来的文化特点。我之前有个作品《五行龙》,在撰写图说的时候,我提到,在西方,龙是撒旦的同盟,基督徒以屠龙为荣;而在东方,龙是正义和力量的化身,佑我华夏,施以雨露,司管湖海……西方之龙,多为肉翼蜴身,如孩子所说,像长着蝙蝠翅膀的霸王龙,称之为“Dragon”; 东方之龙,多为驼面鹿角鹰爪虎掌,我们更喜欢称其为“Loong”。

我专门认真研究过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龙。汉代、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代的龙,它其实更像兽类,身体修长,有虎豹般的四肢。唐代之后,龙的形象被赋予了很多想象的成分,四肢变短,以至于更像蛇,头也变大了,能腾云驾雾,兴云致雨。因为中国龙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先民赋予了它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所以我在画的时候,弱化了它过于严肃庄重的一面,放大了它护佑、和平、温和的一面,这是很合理的创新思路。而且,外国人对这样的“Loong”也完全可以理解。2012年,我基于以上理念创作的作品《龙肆》就在巴塞罗那国际动漫节上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在这幅作品中,龙与孩子们嬉戏玩耍,显得十分亲昵。

莲羊岩彩作品《龙肆》中,龙与孩子们嬉戏玩耍,显得十分亲昵。

莲羊岩彩作品《远山拾梦》。

莲羊岩彩作品《且向花间留晚照》。

邂逅岩彩画

积累了一定作品后,开始有动画电影、游戏公司、热门小说请我设计海报封面;近些年还不断有国际时尚品牌找来,从我原来的作品中找他们喜欢的中国龙形象;在业界,大家也都看到了我将艺术和商业巧妙融合的能力。

我想大家喜欢我画的龙,一方面是因为我在形象上的大胆创新,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我在形式上坚持复古,即用中國传统岩彩绘画颜料和技法去描摹中国龙。

你看现在我的画都是岩彩画,但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画的。在此之前,我花了大量时间尝试了很多绘画形式。我曾用传统水墨画技法去画龙,淡淡的颜色,意境有了却略显沉闷;后来用丙烯颜料、电脑绘图软件画龙,颜色是鲜艳了,但总觉得用现代技术画出的龙,好像缺了那么一点儿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韵味。

直到2013年,我邂逅了岩彩画。当时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张图,我清晰地记得图上画的是一只猫。颜色很漂亮,看起来又像油画,又像壁画,肯定不是电脑创作的。我就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上了作者,得知这叫岩彩画。

岩彩画特指用矿物色表现的绘画作品。在中国古代,工匠们进山挑选不同颜色的矿石,然后将它们研磨成颗粒状的粉末,再混合胶液制成矿物颜料,而后供画师们结合金属箔,在墙壁、木板和纸绢上创作,最终形成的作品就是岩彩画。岩彩画的魅力有两点,其一,色彩绚丽,青金石、蓝铜矿、绿松石、雄黄、红碧玺、水晶、黑曜石……每一种矿物质的颜色都不尽相同,这是中国传统色无与伦比的美。其二,视觉效果绚烂,晶体颗粒经过层层堆叠,会形成独一无二的斑驳肌理,在阳光的照射下,一幅画会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

从第一次接触到岩彩画起,我就一发不可收拾,当时我已经辞掉了稳定的工作,自己在北京开了工作室。我记得一个人背着包到青藏高原去看壁画时,不停地掉眼泪,太美了!我认为它的绚丽多彩非常符合当下这个时代的审美,确信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于是下决心要学岩彩。

用于制造矿物颜料的孔雀石。

2015年,我去了日本,之后考上了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系统地学习了岩彩画。为什么去日本?我们知道岩彩画在唐代达到鼎盛期,敦煌壁画是中国岩彩画的集大成者。只是宋代的水墨画兴起后,岩彩逐渐没落。后来,岩彩随着佛教绘画传入日本,对日本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很多传统技艺他们那边反而比国内保留得更完整。

这也是我回国后最初在网上发一些岩彩画作品被大家误解的原因。有网友说这个东西是日本的,我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画日本的东西。其实不是,岩彩画本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是人们不了解它。七八年前,推广岩彩的阻力非常大。我最辛苦的那段时间,头发白了很多,身体也经常痛,但没有想过放弃,我对传统文化有绝对的信心。近几年国潮风起,年轻人对非遗技艺、传统服饰、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持续高涨,证明了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的确,有些传统文化在海外被继承和保留下来,但是我们这代人的任务不就是把它们拿回来再赋予全新的生命吗?

与时代共振

再说岩彩和中国龙的结合。用岩彩画龙其实很难,特别是在自己还不能完全掌握岩彩绘画技法的时候,笔下的龙好像没什么生命力。后来,研究敦煌壁画、龟兹壁画那种色面构成的方式,再去画,知道了要用色块而不是用线条描摹龙身。

都说画龙点睛,龙的眼睛直接决定了它带给观众什么样的感受。拿我最近的作品《远山拾梦》来说,我画龙的眼睛时,是先有了龙头,然后把龙头拍照,放进Photoshop里试,看眼睛往左还是往右瞟比较柔和,不那么恐怖。《远山拾梦》想要表现的是,沉睡的巨龙被小仙吵醒,睁开眼睛一看是他,就收敛了怒气,然后目送他前行,去远方寻拾梦想,还是一个守护者的形象。

这幅画前后画了两个多月吧,岩彩画就是这样,耗时耗力,还“烧钱”,小指甲盖大小的颜料就要几块钱,所以我前期的试错成本非常之大。所幸最苦的时候都熬过去了,现在作品还没成型,就已经被预订一空,藏家很多是年轻人。

最近,我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想法,把中国历史上音乐、文学、绘画、医学、发明、天文方面,几位杰出的女性代表聚集在画板这一方天地,取名《且向花间留晚照》。设计出了蔡文姬、谢道韫、管道升、李清照、黄道婆、谈允贤、王贞仪共7位岩彩女性形象。为此,我还到全国各地去拜访这几位女性留下的痕迹,墓地、纪念馆、故居……《且向花间留晚照》上也有一条龙,环绕在管道升身边,同样是守护的寓意。

我的创作始终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从骨子里热爱它。据我观察,现在的“95后”“00后”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力也特别强,他们愿意为热爱买单。这也是近些年国潮风持续的重要原因。

说到未来,我一直在思考AI技术发展对视觉艺术工作者的影响。作为一名画师,我已经习惯了到北京郊区捡矿石,自己动手研磨石料,一年画不了10幅岩彩画,交给AI可能3天就能搞定,但画师、工匠真的能被完全替代吗?我认为不能。当下的工匠精神其实不是要和科技赛跑,而是与时代共振,去创新地表达传统文化,而这种能力是AI不具备的。

莲羊

青年岩彩画艺术家,本名吴洋,1985年出生于四川达州。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至日本多摩美术大学深造。将传统岩彩技艺融入作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猜你喜欢
彩画青龙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少林功夫拳(三)
小青龙说“角”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清早期 午门西番草三宝珠彩画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
青龙现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