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中国生态文化建设

2024-03-15 13:47刘衍峰陈静漩
环境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

刘衍峰?陈静漩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生态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现实生活中违法排污、违规建筑、乱砍滥伐、乱掘乱挖、乱捕乱杀等无视生态规律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究其深层原因是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因此,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所以,要不断推动生态文化教育的补位、生态文化宣传的到位、生态文化示范的进位,有效地凝聚观念认同、增强价值共识、促进公众参与,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一、加强生态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②。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繁荣生态文化的物质保障,诸如能够弘扬生态文化理念、对公众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的各类国有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森林公园等。这些基础设施关系到社会大众的福利且投资巨大,私营部门无力承担也不愿意承担。这需要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把完善生态文化公共服务网络、主要生态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生态文化活动经费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保障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生态文化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服务的需求。

1.加强生态文化科普场所建设。在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已经有一批自然博物馆、海洋馆、标本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对于这些地区,要以国际标准进一步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如提高场馆科技水平和互动参与程度,将与自然生态有关的社会政治、经济、音乐、诗歌、绘画、舞蹈、宗教等元素有机地串合起来,讲好生态环境背后的中国故事;设置与场馆主题相关的生态环境知识问答多媒体触摸屏,观众点击屏幕即可得知是否正确,让观众在娱乐中接受生态文化教育;对场馆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利用植物、山川、岩石等生态系统的特色配置将生态文化从单一的视觉展示中解放出来,向周边环境延伸,形成可观、可触、可感的新体验,以吸引更多国内和国际参观者,向全社会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科学知识,以及中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大政方针、建设成就、未来建设规划展望等,逐步提高我国生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加强生态文化休闲园地建设。根据各地自然保护规划,因地制宜新建一批森林、湿地与荒漠绿洲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尤其要规划建设一批小规模的富有地域特色和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森林、鸟类、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在非核心保护区适当扩大对公众开放的范围。在靠近城市及周边的适宜地区,结合大中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科学保护好古树名木。同时规划新建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草原公园、海洋公园、湖泊公园、地质公园等生态文化休闲游憩园地,确保县级以上大中城市至少拥有1个自然生态公园,并增设生态文化教育馆,完善公园解说体系,培训提升导游业务素质,争取做到全部免费对公众开放,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开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二、促进生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目前,我国生态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小、散、弱”问题比较突出,多数生态文化企业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资源不集中、同质化现象严重。面对企业既不大也不强的尴尬局面,积极推动产业集团化和品牌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扩大经济规模,打造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生态文化品牌,是做大做强我国生态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

1.重视生态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名人、名企、名牌”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比其他产业更突出。生态文化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应将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品牌培育意识。首先,要高标准要求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并将这种高标准进行量化细化和普遍推广。质量是品牌的灵魂,反映产品的耐久性、可靠性、精确度等价值属性。其次,在质量标准化的基础上开展差异化的特色服务。标准化体现的是质量方面的水准和要求,并不意味着产品内容的复制和雷同,否则不能使公众形成认知和感受上的差异,吸引不了回头客,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最后,提升生态文化品牌的市场营销战略。企业品牌被公众知晓和认可,需要市场推广营销,传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时代已经很难迅速占领市场,尤其是作为发展历史较短的新兴业态,生态文化产业要尽快做强做大必须要用高超的市场营销战略以传递生态文化服务的核心价值,影响社会公众的生态文化消费心理和动机,使客户形成对生态文化服务的感知价值和品牌忠诚度,从而增强和保持生态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2.丰富生态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文化产业内容创意的过程就是编织故事的过程,即文化产品的具体结构、剧情、人物设计、音乐、场景等的独特构思。如果生态文化产品没有故事情节,只是自然风光的直接展示,不會给人留下长久的深刻印象;相反,如果故事情节别具一格,剧情洞察人心、感人肺腑,作品自然广为流传,产业必然蓬勃发展。创意作为一种文化创新活动,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生态文化创意要广泛收集国内外一切有关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讲述和编写人类以及其他动植物在地球上繁衍发展的独特习性和风土人情,从生生不息、代代流传的生态智慧中获得启迪。

三、推动生态文化教育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态公民。

1.创新学校生态文化教育。首先,开展生态文化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态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仅有个别省份在中小学开设了生态文化教育课程,且所使用的教材均为各省自行编制的科普型读物。针对这一状况,需要国家根据各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编写一套统一的生态文化教育教材,教材在内容上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专业,体现层次性,然后再配以课外读物,使整个生态文化教育内容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样才可以把生态文化知识单独列出来,以必修课的方式在小学、中学直至大学进行普及。对于高等院校学生来说,主要是开设环境伦理、环境哲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公众参与等专业课程,让学生形成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方式,主动积极参与社会中与环境相关的公共决策、环保公益活动等。其次,开展课外教学实践。环境保护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生态文化教育不只限于教育对象对知识的掌握与否,还应该看到他们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技能,是否把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课外实践可以巩固和检验学生在课堂所学生态文化知识的牢靠程度,更可加深他们在知、情、意、行等环节上的切身的生态情感体验,从而内化为个人自觉践行的价值理念。

2.开展生态文化的社会宣传。社会宣传教育主要是综合运用媒体宣传、活动宣传和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传播生态文化知识、灌输生态文明理念。如:利用互联网、手机、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的社会宣传功能,开设生态文化教育专栏,定期为人们进行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在报纸、期刊上设置生态文化教育板块,征集刊登与生态文化相关的优秀作品、摄影作品;可以拍摄生态文化专题宣传片、微电影、公益广告,并将其投放到网络以及各大电视台,包括出租车、公交车中的移动电视节目中,增强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的传播力度;利用展览馆、文化馆、美术馆等科普场所,开展生态文化主题教育,如“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科普展览、生态文明科普大讲堂;在公共场所通过图片、宣传栏及户外LED宣传屏等普及宣传日常生活中与居民密切相关的生态环保知识;开展“生态文化下乡”活动,以贴近农民的语言方式向农民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在政府、企业、学校、乡镇等网站、微信和微博等平台增设生态文化宣传专栏,并增设网民意见反馈窗口,发挥新兴媒体高速高效和共享共用的优势,构建以报刊与数字新媒体相融合的全方位、立体化、多样化的宣传报道格局。值得一提的是,生态文化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个体公民由于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经济状况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自身生态文明素质与实践能力差距较大,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从年龄阶段看,中小学生、大学生、成年人和老年人的生態文化教育内容具有差异性;从地域角度来看,老少边穷地区、一般发展地区和相对发达地区公民的生态文化素质有所不同;从身份职业来看,领导干部、企业高管、工人、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也不尽相同。因此,开展生态文化社会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针对各个群体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作者均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