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的机制分析

2024-03-16 07:33潘丹丹
兰州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专利创新能力

杜 晴 潘丹丹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企业单纯依靠内部学习模式进行创新变得愈加困难。因为单靠企业内部自我积累进行创新不仅耗时长,而且成本高且风险大;此外,随着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单靠企业自身内部研发新产品很难达到快速进入市场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并购作为企业间资源重新配置的手段,可以帮助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技术资源和创新思想,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补充内部创新的选择。①徐慧琳、杨望、王振山:《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基于中国沪深A 股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经验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9 年第11 期。可见,并购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容忽视。

学术界广泛研究了并购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当前针对并购创新能力的研究中存在促进论、抑制论和无关论三种观点。冼国明和明秀南②冼国明、明秀南:《海外并购与企业创新》,《金融研究》2018 年第8 期。、张文菲等③张文菲、金祥义、张诚:《跨国并购、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创新——来自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南开经济研究》2020 年第2 期。分别研究了海外并购和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均显示并购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朱治理等④朱治理、温军、李晋:《海外并购、文化距离与技术创新》,《当代经济科学》2016 年第2 期。研究海外并购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时发现海外并购对并购方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陈玉罡等⑤陈玉罡、蔡海彬、刘子健、程瑜:《外资并购促进了科技创新吗?》,《会计研究》2015 年第9 期。在研究外资并购是否影响目标公司科技创新时发现,外资并购对目标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没有显著作用。程新生和王向前⑥程新生、王向前:《技术并购与再创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23 年第4 期。研究发现技术并购能够提高企业新颖性的创新成果,而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随着并购企业间知识距离与知识规模的不同而不同。综合来看,并购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结果不一致的现象除了受企业创新指标选择的影响外,有学者还认为这一结果受多重因素的干扰。⑦韩宝山:《技术并购与创新: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经济管理》2017 年第9 期。

现有文献对并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从技术管理、产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视角进行分析。Ahuja 和Katila⑧Ahuja G.,Katila R.,“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 a Longitudinal Stud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No.22,2001,pp.197-220.研究发现知识库的绝对规模可以增强创新绩效,相对规模降低创新产出,而并购双方知识库的相关性对创新产出具有非线性影响。Phillips 和Zhdanov⑨Phillips G.M.,Zhdanov A.,“R&D and the Incentives from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ctivity”,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26,No.1,2013,pp.34-78.研究并购市场对研发创新积极性的影响时发现企业研发响应能力随着需求、竞争和行业并购活动的增加而增加,这些效应对小型企业的影响要强于对大型企业的影响。Desyllas 和Hughes⑩Desyllas P.,Hughes A.,“Do High Technology Acquirers Become More Innovative”,Research Policy,Vol.39,No.8,2010,pp.1105-1121.研究发现收购时杠杆率呈现高增长的收购方并购后研发强度往往显著降低。刘威和闻照[11]刘威、闻照:《遗传距离对跨国并购后的企业创新有影响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世界经济研究》2021 年第1 期。研究国家间遗传距离对中国跨国并购后创新水平的影响时发现遗传距离与企业并购后的创新水平存在“倒U 型”关系。综合来看,并购后企业创新能力受企业间资源、竞争水平、融资水平、相对地理位置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很多学者从技术管理视角关注了吸收能力在其中的作用。

那么,吸收能力如何在并购活动中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呢? 现有文献对于吸收能力影响并购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吸收能力对企业并购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文献集中研究并购双方知识基础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对创新能力的影响[12]Cloodt M.,Hagedoorn J.,Kranenburg H.V.,“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ir Effect on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 in High-Tech Industries”,Research Policy,Vol.35,No.5,2006,pp.642-654.[13]张峥、聂思:《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创新绩效研究》,《科研管理》2016 年第4 期。[14]严焰、池仁勇:《技术相似性与并购后创新绩效关系的再调节——基于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科研管理》2020 年第9 期。,收购方技术知识规模对企业研发生产率的影响①Desyllas P., Hughes A.,“Do High Technology Acquirers Become More Innovative”,Research Policy,Vol.39,No.8,2010,pp.1105-1121.。二是吸收能力在企业并购创新效应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跨国并购中吸收能力(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提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②贺晓宇、沈坤荣:《跨国并购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吗?——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证据》,《现代经济探讨》2018 年第7 期。三是吸收能力在企业并购创新效应中的中介作用。现有研究发现,在海外并购中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提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其中,整合程度对吸收能力中介效应具有显著调节作用③张玉梅、吴先明:《海外并购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质量吗? ——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世界经济研究》2022 年第11 期。;并购中吸收能力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创新产出提升均具有显著中介效应④杜晴、范从来、胡恒强:《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并购是否促进创新产出? ——基于吸收能力中介效应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22 年第5 期。。综合来看,现有并购创新效应文献中所关注的吸收能力主要是基于Cohen 和Levinthal⑤Cohen W.M.,Levinthal 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35,No.1,1990,pp.128-152.在1990年所提出的吸收能力理论,两位学者将吸收能力界定为“识别新的外部知识价值,吸收并将其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在此基础上,Zahra 和George⑥Zahra S.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7,No.2,2002,pp.185-203.进一步从过程观的角度将吸收能力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获取、吸收、转化和应用划分为两个维度——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并购如何动态地通过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作用于企业创新还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和经验分析。

鉴于此,本文以A 股上市公司并购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作用机制,考察企业并购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一般包含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三个方面,创新投入是指创新活动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⑦沈宏婷:《中国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重心演变及耦合关系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23 年第4 期。;创新产出是指企业创新资源的转化成果⑧熊爱华、张质彬、张涵:《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21 年第6 期。;创新效率是指企业创新过程中创新投入所产生的创新产出⑨吴延兵:《不同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考察》,《产业经济研究》2014 年第2 期。。因此,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方面,区别于仅关注单一的企业创新能力指标,本文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三个维度更加全面地检验企业并购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二是机制研究方面,基于已有关于吸收能力的研究,本文将吸收能力细分为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深入探讨吸收能力在企业并购创新效应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三是异质性分析方面,考虑到横向并购与纵向并购在吸收目标企业技术知识方面存在差异性,本文对并购方式进行异质性检验,从而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此外,考虑到不同类型专利所展现的创新产出质量不同,因此,本文对专利类型进行异质性检验,从而有助于理解并购给企业创新产出所带来的实质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并购、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

开放式创新理论认为,有目的地利用知识的流入与流出,将内外部创新资源整合到一个结构中进行技术研发可以促进企业内部技术创新。①孙佳怡、杨忠、徐森:《创新主体、创新行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创新链理论的元分析》,《系统管理学报》2023 年第4 期。②陈劲、吴波:《开放式创新下企业开放度与外部关键资源获取》,《科研管理》2012 年第9 期。并购正是企业获取外部性知识的一个快速途径,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得那些不能通过要素市场进行单独购买的技术资源。③Cefis E., Marsili O.,Rigamonti D.,“In and Out of Balance: Industry Relatedness,Learning Capabilities and Post-Acquisition Innovative Perform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Vol.57,No.2,2020,pp.210-245.外部创新资源进入企业内部后需要研发人员进行分享和转化,与内部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创新。④付敬、朱桂龙:《知识源化战略、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产出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14 年第3 期。根据吸收能力理论,企业获取、消化、转化与应用知识的动态能力表现为吸收能力。其中,企业获取和消化外部知识的能力表现为潜在吸收能力,企业转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表现为实际吸收能力,两种能力相互补充和联系。

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知识元素的有序集合,创新的本质是内外部知识元素的获取、整合、积累与重组的过程。⑤赵黎明、陈妍庆:《创新存量、技术互补性与跨国并购技术创新绩效》,《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 年第2 期。根据来源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通过两类知识的有效融合,企业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存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⑥Prabhu J.C.,Chandy R.K.,Ellis M.E.,“The Impact of Acquisitions on Innovation: Poison Pill,Placebo,or Tonic?”,Journal of Marketing,Vol.69,No.1,2005,pp.114-130.具体来看,首先,并购为企业注入异质性的外部新知识,更新原有的知识储备,打破原有研发过程中的僵化和惯性,为知识元素之间建立新联系,突破现有技术路径,从而进一步拓展知识边界,形成创新成果。⑦程新生、王向前:《技术并购与再创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23 年第4 期。其次,创新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知识储备是企业实现创新突破的出发点,并购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和共享增加了企业集团的知识存量,在此基础上的知识迭代和发展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后,一般来说知识创新活动满足最小单位不可分性⑧刘辉、温军、丰若旸:《收购兼并、异质企业与技术创新》,《当代经济科学》2017 年第2 期。,只有在具备一定知识规模的基础上,公司的创新成果才能实现非线性增加⑨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Organization Science,Vol.3,No.3,1992,pp.383-397.。对于目标企业知识的收购正好可以扩展并购方的知识基础,在已存在知识元素基础上的再组合有利于实现创新成果的提升。

并购不仅可以获取目标企业已有的知识储备,增加显性知识的存量,还有助于双方企业研发人员之间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增强企业集团研发综合实力。根据知识创造理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创新知识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方式进行传播,其中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可编码性较低,依附于经验、诀窍、技巧、心智模式和洞察力,难以复制和模仿⑩陶锋:《吸收能力、价值链类型与创新绩效——基于国际代工联盟知识溢出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1 年第1 期。[11]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Vol.5,No.1,1994,pp.14-37.,只能通过直接的互动和交流,在特定区域范围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者不断接触进行传播[12]赵勇、白永秀:《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09 年第1 期。。具体来看,并购双方研发团队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减少隐性知识传递过程中的交易成本[13]周小虎、陈传明:《企业社会资本与持续竞争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4 年第5 期。;大量隐性知识的溢出、转移和整合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并购双方企业研发人员之间频繁密切的交流合作或整合,可以增强企业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实现对内外部知识的有效利用,有助于企业将机会转化为实际生产力。①戚湧、宋含城:《技术并购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 年第19 期。

综合来看,吸收能力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并购后双方企业间知识共享、研发人员相互学习与交流,知识创造与利用的能力得到提升②张红娟、谭劲松:《联盟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跨层次分析》,《管理世界》2014 年第3 期。,企业创新能力获得提高③Uzzi B., Spiro J.,“Collaboration and Creativity: The Small World Problem”,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11,No.2,2005,pp.447-504.。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并购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即并购能够提升企业创新产出水平与创新效率

假设2:并购通过提高企业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二)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与企业创新

现有研究发现技术关联性和市场关联性对于并购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④Cassiman B.,Colombo M.G.,Garrone P.,Veugelers R.,“The Impact of M&A on the R&D Process”,Research Policy,Vol.34,No.2,2005,pp.195-220.具体来看,同一技术领域的企业并购能够产生研发规模经济,互补或者多元化技术领域的企业并购能够实现研发范围经济;而产品市场的关联性会反馈到研发过程中,从而间接刺激研发。

双方研发资源和基础知识具有相似性的横向并购,企业之间联系紧密,并购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利用和整合目标方资源,提升并购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实现知识与资源的协同,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具体来看,首先,由于双方资源相似,企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可以削减重复投资,减少知识创新活动的冗余,降低单位研发投入,产生研发规模经济。其次,由于双方资源相似,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知识储备、研发人员和团队情况更加了解,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⑤陈仕华、姜广省、卢昌崇:《董事联结、目标公司选择与并购绩效——基于并购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研究视角》,《管理世界》2013 年第12 期。⑥Higgins M.J.,Rodriguez D.,“The Outsourcing of R&D through Acquisition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80,No.2,2006,pp.351-383.,降低调研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更有针对性地获取和利用创新资源,吸收能力得到有效发挥,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此外,由于并购双方存在关联性,并购双方研发团队也更容易磨合。再次,尽管并购双方企业资源的同质化可能会带来信息和知识的冗余,使得企业难以获得创新所需要的多样性知识⑦孙玉涛、臧帆:《企业区域内/间研发合作与创新绩效——技术多元化的调节作用》,《科研管理》2017 年第3 期。。但是当新知识与已知知识相似时,使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强⑧Cohen W.M.,Levinthal D.A.,“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35,No.1,1990,pp.128-152.。最后,横向并购企业能够对目标方的知识储备有所了解,在并购后的整合阶段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知识进行吸收,并且整合的阻力也较小⑨戚湧、宋含城:《技术并购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第19 期。。即使目标方的知识储备很大,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整合,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

与横向并购不同,纵向并购双方企业研发资源和基础知识具有互补性或者多元化的特征。在并购双方知识整合过程中,互补性与多元化资源一定程度的重叠性有利于知识更好的吸收,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有利于新知识的创造。①Cloodt M.,Hagedoorn J.,Kranenburg H.V.,“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ir Effect on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 in High-Tech Industries”,Research Policy,Vol.35,No.5,2006,pp.642-654.具体而言,首先,互补性或者多元化并购能够丰富企业的研究团队,在研发合作中传递更加多样性的隐性知识,在知识整合中丰富对既有技术资源转化再利用方向的认知②王宛秋、张潇天:《双元创新倾向对跨界技术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22 年第6 期。,提供交叉融合的效果。其次,互补性或者多元化的研究团队,在交流碰撞中更容易激发双方智慧,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研发人员知识创新路径依赖,降低应用惯性形成的技术吸收阻碍②,提高公司研发人员对外部新知识的敏感性、学习和再创造的能力。再次,并购双方互补性或多元化资源、知识和技术可以建立包括并购企业核心技术和目标企业异质性技术的知识基础库,丰富企业知识基础,实现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促进企业实际吸收能力提升。③田洁、张信东、吕艳娜:《并购网络技术多元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23 年第8 期。最后,互补性或者多元化并购企业的整合可以使并购企业从目标企业吸收额外的刺激和信息基础④Ahuja G.,Katila R.,“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 a Longitudinal Stud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No.22,2001,pp.197-220.,提高公司研发部门创新效率,促进企业创新。

综合来看,并购双方企业之间的关联性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双方知识互补或多元化时,重叠性与差异性并存有利于新知识的创造;当双方知识相似时,研发团队容易磨合,能够在短时间更有针对性地整合创新资源转化为自身储备,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3:横向并购与纵向并购均能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纵向并购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8—2019 年中国非金融类A 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并购数据和财务数据来源于wind 数据库,企业专利数据来自CNRDS 数据库。

(二)变量选取与说明

1.被解释变量

(1)创新产出。参照现有研究的一般设定,创新产出采用企业当年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来衡量。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相关规定,专利按照创新质量不同可以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类型。因此,为了拓展并购对企业创新产出质量的影响,本文在异质性分析时将专利分为三种类型进行研究。根据已有相关文献的经验,本文对专利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即专利数加1取自然对数,从而得到创新产出变量:Pat、Inv、Uti、Des、PatG、InvG、UtiG、DesG。

(2)创新投入。参照现有相关文献⑤顾海峰、朱慧萍:《高管薪酬差距促进了企业创新投资吗——基于中国A 股上市公司的证据》,《会计研究》2021年第12 期。,本文使用研发支出与总资产的比值(RD)构建企业创新投入强度的代理变量。

(3)创新效率。创新效率体现了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利用效率①虞义华、赵奇锋、鞠晓生:《发明家高管与企业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18 年第3 期。,主要关注单位研发支出转化为专利授权的数量。参照现有相关文献②罗长远、吴梦如:《美国出口管制、技术距离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2010-2018 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22 年第10 期。,本文使用专利授权与研发投入对数的比值(PR)构建创新效率指标。

2.控制变量

综合借鉴现有研究中关于并购与企业创新的相关文献,本文在模型中控制了相关变量,控制变量详细说明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3.中介变量

(1)实际吸收能力(RAC)。根据吸收能力理论,特定领域的既有知识水平会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③王天力、张秀娥:《吸收能力构念解析与理解误区解读》,《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 年第2 期。。一般来说,吸收能力与企业知识储备密切相关④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研究》2014 年第7 期。,知识储备的多少影响着企业所能够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参照现有文献⑤付敬、朱桂龙:《知识源化战略、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产出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14 年第3 期。,本文使用企业基础知识储备来衡量实际吸收能力。

其中,PSit表示企业i 在第t 年的专利存量,Pit-1表示企业i 在第t-1 年的专利存量,δt表示第t 年专利的折损率,本文假设δt为15%。

(2)潜在吸收能力(PAC)。与专利存量类似,技术人力资本存量也具有连续性、累积性、经验性等特征,企业的吸收能力与员工个体的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即个体认知是企业吸收能力的基础。换句话说,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技术人员关系密切。相关技术人员的数量或比例能够更加真实地洞察企业吸收能力①吴晓波、陈颖:《基于吸收能力的研发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0 年第11 期。,也就是说,技术人员反映的是企业可能获得的并加以利用的外部知识的能力,即潜在吸收能力。因此,参照现有文献②苏屹、李忠婷:《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合作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21 年第3 期。,本文选择研发人员对数来衡量企业潜在吸收能力。

(三)模型设定

由于参与并购的企业并不是随机选择的,而是受企业规模、资本密集度、资产收益率等诸多因素影响③徐经长、何乐伟、杨俊华:《创新是公司并购的驱动因素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20 年第12 期。④张文菲、金祥义、张诚:《跨国并购、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创新型——来自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南开经济研究》2020 年第2 期。⑤张鹏飞、陈凤兰:《外资并购促进了目标企业创新吗》,《国际贸易问题》2021 年第11 期。,在研究并购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时需要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和双向因果造成的内生性问题。目前关于并购创新效应的文献中没有公认可靠的工具变量,一般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相结合来缓解内生性。⑥Stiebale J.,“Cross-Border M&As and Innovative Activity of Acquiring and Target Firm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o.99,2016,pp.1-15.⑦Stiebale J.,Vencappa D.,“Acquisitions,Markups,Efficiency,and Product Quality: Evidence from Indi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o.112,2018,pp.70-87.⑧Haucap J.,Rasch A.,Stiebale J.,“How Mergers Affect Innov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63,2019,pp.283-325.因此,参照现有文献⑨陈爱贞、张鹏飞:《并购模式与企业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19 年第12 期。,本文综合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来评估企业并购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首先,使用logit 回归估计倾向得分,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两组样本。其中,完成并购的上市公司为处理组,与完成并购企业具有相似企业特征(总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密集度、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流动比率、有形资产比率和专利存量)的未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为反事实控制组。本文使用倾向得分最近邻1∶3 构建控制组。

然后,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控制组的基础上,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并购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如下:

其中,因变量为企业i 在第t 年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率;MAit为企业并购虚拟变量,只有当企业完成并购后取值为1,其他情况均取值为0;Xit为控制变量集合,见表1;αi为企业固定效应;γt为年份固定效应;εit为误差项。

基于前文理论分析,为了进一步检验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在并购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机制作用,本文根据现有研究⑩段军山、庄旭东:《金融投资行为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机分析与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21 年第1 期。[11]谢红军、张禹、洪俊杰、郑晓佳:《鼓励关键设备进口的创新效应——兼议中国企业的创新路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21 年第4 期。,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模型:

其中,ACit为企业i 在第t 年的吸收能力,包括实际吸收能力(RAC)和潜在吸收能力(PAC);αi为企业固定效应;γt为年份固定效应;εit为误差项。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首先,根据倾向得分最近邻匹配法按照1:3 的比例为处理组样本匹配控制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并购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2。表2 第(1)至第(4)列分别代表企业并购对创新产出(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创新投入和创新效率的回归结果。具体来看,第(1)列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控制时间和企业固定效应后,MA 的回归估计系数为0.390,在1%水平显著,说明企业并购使企业专利申请量提高39.0%,证明了并购能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产出水平。第(2)列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控制时间和企业固定效应后,MA 的回归估计系数为0.374,在1%水平显著,说明并购使企业专利授权量提高了37.4%,这也证明了企业并购能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产出水平。第(3)列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控制时间和企业固定效应后,MA 的回归估计系数为-0.001,在5%水平显著,说明并购使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下降0.10%。对此,本文的解释为并购后企业规模扩大从而使得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下降。第(4)列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控制时间和企业固定效应后,MA 的回归估计系数为0.459,在1%水平显著,说明并购使企业创新效率提高45.9%,这也证明了企业并购能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效率。总体来看,并购有利于企业创新产出的增加和创新效率的提升。相对于未发生并购的企业而言,并购后企业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创新效率都得到显著提升,而创新投入强度有所下降,从而初步验证了研究假设1。

表2 企业并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二)异质性分析

1.按不同专利类型分组检验

国家知识产权局根据创新含金量的高低依次将专利分为三种类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的质量最高,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是一国乃至微观企业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指标。①张杰、郑文平、翟福昕:《竞争如何影响创新:中国情景的新检验》,《中国工业经济》2014 年第11 期。因此,本文将创新产出按照专利类型进行异质性分析,以检验企业并购对不同质量水平创新产出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3。表3 第(1)列至第(3)列反映了企业并购对不同类型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具体来看,发生并购的企业其发明专利申请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分别提升了36.3%、35.2%和9.4%,均在1%水平显著。第(4)列至第(6)列反映了企业并购对不同类型专利授权量的影响。具体来看,发生并购的企业其发明专利授权量、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分别提升了27.8%、34.1%和11.3%,均在1%水平显著。

表3 不同专利类型分组检验

综合来看,不管是对专利申请量还是对专利授权量进行细致划分,企业并购有利于企业创新产出提升的结论均不变;但是企业并购对发明专利数量的影响会有一些变化。具体来看,对比不同类型专利申请量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企业并购对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影响作用最大;对比不同类型专利授权量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企业并购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的影响作用最大。当分别对比三种不同类型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的回归结果时,可以发现企业并购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均大于对其授权量的影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其授权量的回归结果差异最大,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发明专利的审核比较严格。

2.按不同并购类型分组检验

按照并购双方企业关系可以将并购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其中,横向并购是指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企业间的合并;纵向并购是指处在生产到销售价值链上的不同阶段公司的合并。本文根据并购双方企业的相似性主要将企业并购样本分为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以检验不同类型并购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并购类型分组检验

表4 第(1)列至第(4)列反映了横向并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体来看,发生横向并购的企业其专利申请量提升41.0%,专利授权量提升37.6%,创新效率提升72.5%,均在1%水平显著;而研发投入强度下降0.1%,不显著。这说明发生横向并购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而对创新投入强度的影响不显著。第(5)列至第(8)列反映了纵向并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体来看,发生纵向并购的企业其专利申请量提升43.5%,专利授权量提升46.7%,均在1%水平显著;创新效率提升49.1%,在5%水平显著;研发投入强度下降0.2%,在10%水平显著。这说明发生纵向并购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而对创新投入强度有所降低。

对比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横向并购与纵向并购均能够提升企业创新产出水平,其中,纵向并购对企业创新产出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从而验证了研究假设3。对此,本文的解释为:相对于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企业间交叉融合形成互补性知识基础库和研发团队,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吸收、利用和整合,从而更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使用三重方法对基础回归进行稳健性检验。一是平行趋势检验,使用事件研究法对样本进行识别假定;二是替换控制组样本,检验不同样本回归结果的异同;三是考虑创新的时滞性,对创新能力变量进行超前一期处理。

1.平行趋势检验

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的前提条件是满足平行趋势假定,本文参照Beck 等①Beck T.,Levine R.,Levkov A.,“Big Bad Banks? The Winners and Losers from Bank De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65,No.5,2010,pp.1637-1667.、陈波等②陈波、徐换歌、倪晨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经验证据》,《兰州学刊》2023 年第4 期。的研究,使用事件研究法来观察并购相对时间内企业创新的变化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图1 平行趋势图显示在并购发生之前各期系数无显著差异,处理组与控制组的变化趋势相同,这表明数据集满足平行趋势假设。

图1 平行趋势检验

2.替换控制组样本

在基准回归中,本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控制组时采用1:3 的比例。为了检验不同样本对回归结果的影响,稳健性检验采用1:2 的比例为处理组匹配反事实控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双重差分回归。表5 第(1)列至第(4)列为替换控制组样本后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企业并购对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企业并购与创新投入强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均在1%水平显著。估计结果表明,替换控制组样本后回归结果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从而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表5 稳健性检验

3.考虑创新时滞效应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显示,企业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专利活动研发周期在2 年以下。①杜晴:《产业并购与非产业并购对企业创新产出的非对称影响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22 年第7 期。现有研究表明对专利进行时滞一年处理是比较合理的结果②张璇、李子健、李春涛:《银行业竞争、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19 年第10 期。,因此,本文对双重差分模型中被解释变量进行超前1 期处理,以此检验基础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回归结果见表5 第(5)列至第(7)列。回归结果显示企业并购对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在1%水平显著。估计结果表明,考虑创新时滞效应后回归结果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从而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五、机制检验

基于前文的理论可知,企业并购主要通过影响企业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实现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提升。因此,检验实际吸收能力(RAC)和潜在吸收能力(PAC)是否存在,对于验证企业并购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传导机制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具体回归结果见表6。

表6 中介效应检验

第(1)列为基础回归,表明企业并购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2)列和第(3)列为实际吸收能力机制检验结果。其中,第(2)列表示并购对实际吸收能力的影响,回归系数为1.078,在1%水平显著,表明并购企业实际吸收能力显著提升。第(3)列中介变量实际吸收能力(RAC)的回归系数为0.272,在1%水平显著,表明实际吸收能力对创新产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第(3)列中自变量MA 的系数为0.097,在1%水平显著,这表明,加入实际吸收能力变量后,并购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从39.0%下降为9.7%,即实际吸收能力对创新产出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这一正向间接效应约为75.1%。从而验证了研究假设2。

第(4)列和第(5)列为潜在吸收能力机制检验结果。其中,第(4)列表示并购对潜在吸收能力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349,在1%水平显著,表明并购企业潜在吸收能力显著增加。第(5)列中介变量潜在吸收能力(PAC)的回归系数为0.045,在1%水平显著,表明潜在吸收能力对创新产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第(5)列中自变量MA 的系数为0.375,在1%水平显著,这表明,加入潜在吸收能力变量后,并购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从39.0%下降为37.5%,即潜在吸收能力对创新产出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这一正向间接效应约为3.8%。从而验证了研究假设2。

第(6)列为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的综合机制检验结果。第(6)列中介变量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75、0.072,均在1%水平显著,表明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均对创新产出产生正向影响作用。第(6)列中自变量MA 的系数为0.069,在1%水平显著,这表明,加入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变量后,并购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从39.0%下降为6.9%,即吸收能力(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对创新产出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这一综合正向间接效应约为82.3%。

综合来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并购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吸收能力的增加又会带来企业创新产出水平的提高。其中,实际吸收能力在企业并购创新产出效应中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并购后知识基础库的整合为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了更庞大更多样化的知识资产,从而为创新产出的增加提供了巨大潜力。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结合吸收能力理论和知识创造理论,以2008—2019 年非金融类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视角探讨了企业并购对企业创新产出水平、创新投入强度和创新效率的影响,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从总量上看,企业并购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产出水平,促进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但是对创新投入强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结构上看,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均能够提升企业创新产出水平和创新效率,其中纵向并购创新效应更加显著;但是纵向并购对创新投入强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横向并购对创新投入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从作用机制看,并购通过提高企业实际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其中实际吸收能力机制作用更加显著。

本文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第一,除了依靠传统的内生创新路径外,企业可以对市场机会保持敏感性,实施必要的并购活动,均衡横向并购与纵向并购目标企业,不仅有利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播,集聚创新要素,融合企业创新力,同时,有利于促进行业内的开放合作,形成具有创新优势的产业链。第二,企业要善于利用并购双方的资源优势。通过并购获得研发难度高、研发周期长的技术知识来弥补并购企业关键技术缺口的同时,通过有效整合双方资源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效率,进而提高并购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第三,企业应建立健全内外部整合机制,加强并购双方技术人员交流与合作,提高并购后企业吸收能力效率。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设立有效的研发人员培养和激励机制提高并购双方研发技术人员的稳定性和积极性,组建高水平研发团队,确保并购后进一步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专利创新能力
专利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发明与专利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