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体验活动在呼吸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4-03-19 09:20李媛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内科影子培训

李媛媛

护理是医疗服务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前我国护理资源供需匮乏且护患矛盾尖锐,各大医院针对护士的临床操作能力及专业素养要求随之提高[1]。护理教学是培养护理人才,提高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主要方法,但如何提高护理教学质量管理是目前的研究的热点[2]。与其他科室比较,呼吸内科的护理人员需要面对的大部分患者病情危重,且在科室中需要面对的疾病种类也相对较多,若仅对护生实施传统教学方法,不仅难以调动护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枯燥乏味的学习也容易导致护生对护理职业产生排斥[3]。“影子”体验活动是以护生为主,护士为辅的教学方式,具体是指护生在观察患者病情情况后,将其直接汇报给带教老师并与其共同讨论采取护理措施,该模式能够使护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人文关怀意识[4]。目前该模式在国内外医院中均获得较好的干预效果,但将该活动应用与呼吸内科教学中的报道相对较少[5]。故本次研究将“影子”体验活动应用于呼吸内科护理教学中,探究该护理干预方式在呼吸内科护理教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7 月—2022 年7 月在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实习的护生80 名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首次入院实习;(2)首次参与呼吸内科的实习;(3)护生知情同意,签署同意书;(4)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未存在旷课、逃课、迟到、早退、记过等不良情况。排除标准:(1)未全程参与本次研究者;(2)中途转入或转出呼吸内科实习者;(3)在院期间存在严重的违纪行为。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将护生分为2组,将于2021 年7 月—2022 年1 月实习的护生作为对照组(n=40),实施常规教学;将于2022 年2—7 月实习的护生作为观察组(n=40)。本次研究经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对照组年龄20~25 岁,观察组年龄21~25 岁,2 组护生比较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根据医院内呼吸内科教学要求,对护生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培训。理论知识涵盖患者急救处理、呼吸内科护理的程序、围术期护理干预、常见疾病知识、相关症状干预、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共干预6 个学时;操作示范主要包括呼吸机的护理、误吸误咽的抢救、肺功能康复以及气管切开护理,共干预4 个学时。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教学。在护理部以及呼吸内科护士长的指导下按照实习大纲要求对护生进行带教,在护生进入呼吸内科后,由护士长带领护生进行首次考核,随后将护生随机分配给1 名带教老师,护生跟随带教老师了解呼吸内科的病房管理,完成相关操作。将病情症状相对较轻的2~3 个患者分配给护生进行管理,要求护生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护理干预以及出院指导等干预内容,并在培训4 周周末对护生进行考核。

1.2.2 观察组

实施“影子”体验活动。

1.2.2.1 成立“影子”体验活动干预小组

本次研究小组共纳入10 名护士,分别为护理部主任(1 名)、外科总临床护理教师(1 名)、呼吸内科护士长(1 名)、呼吸内科护理带教老师(7 名)。由护理部主任创建微信群聊,并邀请相关护理人员入群,将每位护士负责的事项进行分配,其中护理部和外科医学部负责落实“影子”体验活动相关项目;呼吸内科护士长负责协调“影子”体验活动的具体干预流程;带教老师负责执行“影子”体验活动,并及时向护士长汇报干预效果。小组成员每周定期召开一次反馈会议,根据护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2.2.2 团队成员的培训与绩效评估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调查临床资料,并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设计一套培训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护理部专家将以理论授课的形式向带教老师传授知识,并运用实际工作情境、模拟训练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对护生进行培训,每次培训时长为1 h,每周进行2 次,整个培训周期为1 个月。

1.2.2.3 “影子”体验活动方案的具体实施

护生进入呼吸内科,护士长负责组织首次考核,并在对照组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引入了“影子”体验活动。选择科室内过去典型案例作为演示模板,护生之间进行角色体验与角色互换。小组成员对“影子”体验活动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影子”体验活动中的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讨论与改进,以完善“影子”体验活动方案。将“影子”体验活动分为4 个阶段,分别为:第1 周主要注重“影子”体验活动的相关知识,第2 周和第3 周进行角色体验,第4 周进行情境模拟,每周五定期进行阶段性反馈考核。

1.2.2.4 培训、演示与感知(第1 周)

在护生充分掌握理论和相关操作之后,带教老师结合实际临床经验与护生共享教学方案,与其解释“影子”体验活动的要点和干预的期望目标;护生根据“影子”体验活动的关键与预期目标将课本中的理论以临床实际相结合,初步了解“影子”体验活动。

1.2.2.5 跟随、体验与角色换位(第2~3 周)

将每个批次的护生随机分为2 组,1 组对护士进行跟随,另1 组则对患者进行跟随,在跟随过程中禁止对跟随对象的行为进行干预,且在干预期间严格按照进度表进行。(1)护士角色体验:在活动开始前分别告知护生及护生的注意事项,1 名护士跟随2 名护生,要求护生在跟随护士的过程中以患者的角度观察护士的医疗行为,并对护士每日的工作流程、相关操作、护理措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方法等进行学习。在体验后,对护理工作的理念、特点、学习到的工作技巧、个人感受、自我观察进行叙事记录,完成1 份体验报告。(2)患者角色体验:在开始实施干预之前,向护生说明相关注意事项。每例患者将由2 名护生负责跟随,要求护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各个方面,包括入院过程、外出检查、疾病的临床表现、心理状态、出院情况以及护理服务的及时性等。完成体验后,护生需撰写1 份体验报告,其中包括对患者身份的特征、情感体验、内在概念,以及个人的人文观察和感受的叙述记录。

1.2.2.6 分享、反思与吸收(第4 周)

以小组为单位,将每位护士分配成不同的角色,在“影子”体验活动中模拟真实情境,为增强真实感,可准备或制作一些道具,例如采用沙袋放置在护生胸前模拟患者呼吸不畅,要求护生在体验活动中分享实践经验和感受。模拟结束后,带教老师与护生一同分析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并共同讨论应对患者情况的方法。针对护生积极认知和行为模式将受到表扬,针对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进行纠正,根据每名护生的临床表现进行评分,并将其计入培训考核的成绩。

1.3 观察指标

1.3.1 理论、操作成绩

按照测试内容以及培训大纲要求由院内护理部统一制定考试问卷,均采用百分制进行测评,得分越高提示护生成绩越好。

1.3.2 评判思维能力

采用由中国香港彭美慈教授与多名护理专家共同修订而成的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hinese version,CTDI-CV)[6]对 护生的评判思维能力对护生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包含寻找真相、系统化能力、求知欲、分析能力、开放思想、自信心、成熟度7 个维度,采用6 级评分法评分,总分为70~420 分,得分越高提示护生评判思维能力越好。

1.3.3 综合素质

采用临床迷你演练评估表[7](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对护理学生制定的综合素质评价表对护生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包括护理问诊、护理查体、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咨询、人文关怀、组织效能、整体评价8 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9 分制,三等级计量评分,≥1~3 分为未符合要求;≥4~6 分为达到要求,≥7~9 分为优秀。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80,分半信度系数为0.84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护生理论、操作成绩比较

培训前,2 组护生理论、操作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2 组护生理论、操作成绩与培训前比较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生理论、操作成绩比较(分,±s)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生理论、操作成绩比较(分,±s)

2.2 2 组护生CTDI-CV 评分比较

培训前,2 组护生CTDI-CV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2 组护生CTDI-CV 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生CTDI-CV 评分比较(分,±s)

表3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生CTDI-CV 评分比较(分,±s)

2.3 2 组护生Mini-CEX 评分比较

培训前,2 组护生Mini-CEX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2 组护生Mini-CEX 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生Mini-CEX 评分比较(分,±s)

表4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生Mini-CEX 评分比较(分,±s)

3 讨论

3.1 “影子”体验活动能提高护生理论、操作成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观察组护生理论、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原因在于:相对常规教学,“影子”体验活动更加注重护生对临床干预的体验性,该干预方式能够提升护生对临床护理实践的理解与认知,以影子的视角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从多个角度及层面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激发护生对护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护生参与意识[8]。此外每周对护生进行考核,针对护生的优势给予激励,肯定了护生擅长领域,纠正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从而提升其学习动力及行为;最后帮助护生进行自我评价、定位,促进相关知识的内化,进而提升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9]。

3.2 “影子”体验活动能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评判性思维是对信息采纳做出回应与反思的过程,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在教育的引导下逐渐提高与培养的[10]。传统护理教学多以“传帮带”形式进行干预,无成熟的教育理论体制,护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11]。呼吸内科是内科系统中的大科室,该科室教学内容多,本次研究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应用“影子”体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呼吸内科的理论及实践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不断提高自身认识、丰富社会实践的培养[12]。最后由带教老师与护生一同分析患者心理和躯体反应,讨论应对方式,对护生进行鼓励,有效提高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3],结果显示,培训后观察组护生CTDI-CV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3 “影子”体验活动能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观察组Mini-CEX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该研究结果与于洋等[14]、徐海莉[15]等学者一致。在本研究中,护生需要扮演护士及患者两个角色,在充满情感的特殊职业环境中,使护生熟练掌握呼吸内科护理的相关知识,逐渐引导护生改变临床思维能力,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出发,使临床问题更好地得到解决[16]。另外,通过跟随与体验使护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该情况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思考能力,并培养其关爱他人的能力和人文意识。通过编-导-演等三个环节,模拟临床实际情况,有效提升护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凝聚力和组织效率[17]。

综上所述,在呼吸内科护理教学中对护生实施“影子”体验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其理论、临床操作成绩,改善其评判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内科影子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谁不在谁不在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