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程创新与实践探究

2024-03-25 17:07邵宁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融媒体实践

摘要:《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新旧媒体的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今,“融媒体”的概念深入人心。融媒体以传统媒体为基础,全面融合各类新兴媒体,建构全新的媒体传播格局,其深层次、多领域、有效注意力控制的典型特征为高校思政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诸多变数,倒逼课程实施过程的全面改革。高校思政课堂的创新与实践应趁媒体融合发展之大势、乘新兴技术手段之东风,回应新形势下对思政教育的要求,持续巩固虚实空间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持续推动思政教育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引导大学生在个性化话语表达中契合公共精神,坚定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文章基于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创新与实践的机遇,厘清高校思政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双方缺乏对融媒体的深刻认识、教育双方话语权缺失、虚拟空间思政课程实施难度大等,以期革故鼎新,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关键脉搏,革新融媒体理念、营造共振式思政内容、赋教育话语之权、以评促改,塑造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构建高效思政课程大格局、新样态。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思政课程;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166-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西安思源学院项目“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现代礼仪课程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YZXK22003

一、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创新与实践的机遇

(一)强化思政课程的导向功能

融媒体发展过程中,技术、渠道、用户体验等方面愈发受到重视,并强调内容建设的重要性[1]。因此,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革新在内容建设上也要有所突破,将针对性的内容及时传授给大学生,对其思想、行为进行精准导向。

首先,高校教师可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提取、批判继承、择优吸收与借鉴,将高度整合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给学生。

其次,融媒体是时代发展和技术升级所带来的产物,能够持续、深度剖析受众心理与精准化需求,快速定位受众偏好[2],从而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因此,高校思政课程应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及时传递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规避传统思政教育中大学生主动性较差的问题。

(二)延展思政课程的实施空间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可以融合线上线下的虚实教学空间,在教学内容上向“全”覆盖、在教学方法上向“融”发展、在教学时空上向“外”延展,更有助于大学生发挥学习主体责任,使思政课堂在发挥育人整体功能的同时具备更大更广的空间与效用[3]。

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以线上形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人机深度互动中强化自身政治素养。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在“三微一端”等平台创设网络课堂,将思政教育教育内容转化为视频,突破思政教育时空的限制,强化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互。

二、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双方缺乏对融媒体的深刻认识

精准把握融媒体的重要特征是高校思政课程高质量实施的核心要义,因此对融媒体的准确认知尤为关键[4]。

文章在对陕西西安15所高校的调研中发现,有87.9%的教师对融媒体的认知处于较为表面、浅层的状态,认为将多种媒体形式叠加至线下课堂中就是融媒体。

高校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采取仪式化融合、嫁接融合等方法,简单地将文字、图片等教学内容和素材平移至其他媒体平台,导致线上线下教学渠道的内容同质化,极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同时,在对大学生的调研中发现,有91%的学生对融媒体的初步了解来自微信、微博、网站或者是身边师生的讨论,但对如何将融媒体技术融入学习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认知较少。

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借助融媒体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与研究,才能提升教育双方对融媒体的理性认知。

(二)教育双方话语权缺失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政课程强调教育双方话语权的绝对存在。

一方面教师应站在逻辑、理性的知识高地,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应在虚实学习空间充分表达自我认知和真实政治情感[5]。

但是,目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材为主,大学生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表现不够积极,认为思政内容与自身生活经验有一定脱节,在对某一主题进行表达时往往没有深度,只能照着教材中的标准答案进行阐述,话语权严重缺失。

(三)虚拟空间思政课程实施难度大

融媒体背景下,多重信息融合式采编、多维分众式传播以及多渠道发布等均加大了虚拟空间教学的难度,向高校及其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一方面,跨媒体的教育方式要求多方面技术人员提供条件支持,如社会媒体运营团队、大数据分析人才等。但是在高校中,以现有的校园基础设施和技术人员水平,要开展融媒体格局下的虚拟空间思政教育,的确存在难度。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高校在网络平台发布的思政信息的关注度并不高,甚至如果没有学分奖励制度,大学生打开学校思政教育微信平台、微博等的机会严重不足。

由此可见,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借助融媒体技术打破虚实教学时空限制的难度较大。

三、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与实践

(一)革新融媒体理念,转思想之变

理念的转变与革故鼎新是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创新实践的前提条件[7]。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应具备数据驱动理念,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利用学校现有信息技术设施、平台,对大学生在校内发布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跟踪、收集。整理之后的数据应以智能平台为依托,借助数据模型,筛选大学生政治认知需求、心理偏好等,让思政课程的实施更具有针对性[8]。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应树立用户需求理念。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完全基于用户心理而打造,使得用户一旦接触,就能产生较强的“客户黏性”[9]。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秉承用户需求理念,将大学生视为思政信息传播共同体、主流价值观维护共同体,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契合大学生心理,择优选择贴合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典型案例,用直播、短视频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鼓励大学生解放思想,在网络空间进行自我表达、传播正能量。

(二)营造共振式思政内容,革内容之新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强调思政内容在虚实空间的无限延展,强调对优质、融合思政内容的追求,这既是教育教学双方耦合效应发挥效力的逻辑前提,又是持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关键要义[10]。

因此,高校应借力不同媒体,巩固自身主流思政育人主阵地,创新开发融合式、共振式思政内容。高校可因事、因势提前发布教育简讯,以引言导语的形式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倾向式引导[11]。简讯发布之后,教师应及时跟踪大学生的反应,对其发布的观点、开展的交流讨论等进行整理、分析,并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政治观点、思想认识,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为教学内容增值,实现思政育人内容的延展。

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大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并呈现,二次赋能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认知[12]。

(三)弥合教育鸿沟,赋教育话语之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特指教师遵循特定的语言规范,在特定的教学语境中促使教育双方能够自由自主进行交互。因此,话语权的实现是高校思政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助推器[13]。

一方面,教师必须对传统思政话语加以继承发展,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叙事方式,使教学过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同时教师应紧扣时代发展内容,强化特定宣传话语的运用,如“新时代”“中国梦”“追梦人”“厚植爱国情怀”等,引导大学生在虚实空间中主动使用此类词语。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引导大学生主动表达自我观点,在虚实空间中积极引用先进言论,从而不断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传播正能量。例如,教师可在微信公众号开辟《青春足迹》专栏,使用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和特点撰写文字内容,推送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的青春奋斗故事,使之触及大学生内心,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14]。

(四)以评促改,转评价方式之变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评价应坚持显性与隐形评价结合的方式,借助教学区块链评价网络中心建设,实现教学评价的全面改革,从而促进思政课程的革新,永葆思政课程生命力[15]。

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将显性评价与隐形评价相结合。显性评价考量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可以量化的内容,隐形评价则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元认知等不能被清晰量化的内容。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可借助融媒体平台真实记录、不易篡改、共同维护等特点,形成教学区块链,即将大学生不同时间段学习产生的数据如学习时间、答题准确率、提交作业次数等进行筛选、分析,从而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质能够实现校际、教师、学生、师生之间的互评,增加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四、结语

融媒体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衍生的概念,它能将分属于不同媒体的内容、资源、用户等进行充分的融合,实现单一媒体至多维媒体、平面化传播至立体式传播的转换。因此,融媒体形态的创新发展也要求高校思政课程全面革新,不断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包括革新融媒体理念,转思想之变;营造共振式思政内容,革内容之新;弥合教育鸿沟,赋教育话语之权;以评促改,转评价方式之变,构筑新时期思政课程大格局。

参考文献:

[1] 吴婧.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0,36(3):117-119.

[2] 唐正玲,胡蕙芳.“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展望:新生研讨课发挥课程思政效力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8):60-64.

[3] 常青,韩喜平.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的协同机制构建:基于12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9,40(1):94-101.

[4] 向仲敏,乔真真.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涵化理论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18-21,43

[5] 曾晓辉,朱琼.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构建路径[J].教师博览,2023(33):19-21.

[6] 徐云华,张璇.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探索实践[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8):145-146.

[7] 孙立军,刘爱军,王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J].理论教育导刊,2017(11):78-79.

[8] 韩振峰,李辰洋.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3-134.

[9] 王斐.思政教育融入“数字媒体动态表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3):113-116.

[10] 李勇.“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1):55-56.

[11] 毛玉梅.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实践相结合:评《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优秀案例选辑》[J].中国科技论文,2021(2):252.

[12] 张俊梅,马双.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对[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4(4):54-57.

[13] 劉爱玲.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转换与重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6):135-138.

[14] 冉莹雪,王建红.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语境、运用空间及理性审思[J].理论导刊,2023(8):123-128.

[15] 佘双好,康超.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方法的提出及其运用空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5):22-30.

作者简介 邵宁,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现代礼仪。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融媒体实践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