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研发投入强度研究
——以淮安市为例

2024-03-29 07:59勇,唐成,蒋洁,赵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3期
关键词:淮安市强度科技

姚 勇,唐 成,蒋 洁,赵 青

(淮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3)

0 引言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加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正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说谁掌控了科技创新,谁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命脉,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先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观念深入人心。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投入规模及水平的重要指标。地区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可以反映我国R&D资源在区域间的分布和发展状况,已成为监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在宏观决策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本文以淮安市研发投入强度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如何加强中小城市研发投入强度管理与研究。

1 研究现状

1.1 中小城市科技创新现状

城市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单位,是各类创新要素的主要聚集地。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的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广义中小城市共有2 634个[2],占全国所有城市数量比例高达97.9%。作为中国城市中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差异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整体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加强对中小型城市的研究,促进中小城市科技创新水平整体提高,对于我国创建世界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中小城市创新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科技创新指数为63.4,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指数分别为70.9、57.8、56.4、55.4;2023年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中,中部地区占25席,西部地区占8席,东北地区仅占2席,东部地区领先优势明显,占65席,特别是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强省,分别占据21席、15席、14席,一个省份的科技创新百强县比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加起来都多;2023年全国千强镇中,东部地区领先优势也比较明显,占797席,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分别占149席、43席、11席[3]。二是缺乏高精尖高校院所支持。高校院所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是促进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载体[4]。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缺乏高精尖高校院所,难以从高精尖高校院所获取科技创新所必需的技术和人才储备支持,难以形成集聚创新资源效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绝大多数都位于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中小城市拥有的“双一流”高校寥寥无几。三是产业落后导致科技创新水平整体不高。受限于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除了江苏昆山市、湖南长沙县等少数城市[5],大多数中小城市仍然以传统行业为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进度缓慢、产业升级遇阻,产业落后和科技创新发展缓慢两者相互影响,互相拖累,经济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状态。

1.2 淮安市科技创新现状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22年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建设城市创建资格,实现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全覆盖,建成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8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6个,辖属金湖县入选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

现阶段,淮安市科技创新发展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尚有进步空间。2022年,淮安市生产总值达4 742亿元,位于全国第59位,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仅位于全国第79位,科技创新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匹配,科技创新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主导产业不够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较低。1 957个规上工业企业中,属于科技部重点支持的八大产业门类的仅有562个,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只有27.77%。2023年江苏省公布16个制造业产业集群,淮安市只有传统产业“绿色食品”入选,其他产业尚未完全形成集聚效应。三是企业研发投入主动性不强,研发投入强度不高。进入新时代,加大研发投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研发投入与收入具有不确定性,投入的研发资金随时面临“打水漂”的情况。对于面临巨大生存压力的企业而言,无法承受创新失败之痛,部分企业陷入“不创新是死,创新死得更快”的怪圈。2022年,淮安市研发投入超亿元的企业只有12家,超5亿元的有2家;900多家有研发活动企业中,年研发投入不足500万元的有504家,占比达54%。四是企业质态较差,缺少创新型龙头企业。据统计,淮安市省级百强创新型企业只有1~2家,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还没有破零,创新型龙头企业较少,对创新的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以凹土产业为例,凹土储量占全国储量的74%、全球储量的48%,但历经30年的发展,尚未出现行业龙头企业,凹土加工的高、中、低端产品占比为1∶3∶6,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偏少。

2 淮安研发投入管理主要做法

研发投入强度是衡量科技创新实力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指标,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牛鼻子”。近年来,淮安市围绕“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目标,通过出台政策支持、开展科技招商、加强科技金融扶持、开展研发投入贯标行动等措施,不断提高全市研发投入强度,2022年淮安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在GDP占比达2%,取得突破进展。

2.1 建立研发投入奖补制度

政府财政奖补对研发投入存在正向激励效应[6],具有显著“带动”微观企业研发投入的指引作用,而非简单“锦上添花式”的奖励[7]。2021年,淮安市先后出台《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淮安市企业研发费用财政补贴操作细则(试行)》等重要科技政策文件,首次建立研发投入财政奖补制度,采用基础补贴和增量补贴的方式,激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可获得150万元的财政奖补。3年来,淮安市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费用年均增长16.48%,2022年淮安市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达到2%。2023年,淮安市又印发《淮安市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3—2025年)》《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行动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支持科创综合体建设政策,修订完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等管理办法;聚焦重大产业领域,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鼓励企业参与“智改数转”“双碳经济”等战略,积极打造一批在长三角北部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优化整合市级科技攻关机制,统筹“揭榜挂帅”“赛马”新兴项目组织形式,为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强度创造更加有利的科技创新环境。

2.2 健全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企业直接面向市场、服务市场,是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是创新的主体,要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必须加强对企业的培育力度,让企业发挥好创新主体的作用。一是积极开展科技招商,为加强研发投入强度提供源头活水。近年来,淮安市积极开展科技招商,重抓“大而强”、含“金”量高的重特大项目,主要招引“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项目,发挥科技招商在集聚创新资源、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推动高企培育、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连续3年举办“中国·淮安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创新创业选拔赛、高端人才精英赛和技术难题挑战赛等方式,面向淮安市主导产业,吸引优秀人才来淮创业,招引优质项目落地投产。三是建立梯次培育链条,构建以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梯队。完善覆盖科技型中小企业生长全生命周期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孵化链条,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实力。2022年,淮安市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 10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0家,同比增长15%,比4年前翻了一番;3家企业获江苏省首届创新发展奖表彰。通过3年的努力,新招引的项目经过培育逐渐壮大,部分企业经过“脱胎换骨”,成为加大研发投入强度的重要增长点。

2.3 加大科技金融扶持力度

资金是企业的发展命脉,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金融支持。北京、上海、深圳等创新能力强大的城市,汇聚了大量金融机构和投资人,企业更容易获得金融支持,因此也吸引了大批优质企业在当地落户,而中小城市反而常常出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7年,北京市中关村独角兽企业高达67家,数量占全球近四分之一[8],与中关村拥有大量的投资金额是分不开的。为解决企业融资困难,淮安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入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重点建设科技支行与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鼓励银行机构新设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填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缺口。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不仅可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还可以向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未上市中小创新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提供创业管理服务,实现投贷的有效结合。目前,淮安市已成立科技支行6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13家。通过设立“苏科贷”“淮科贷”对相关企业实施贴息补贴,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2023年淮安市科技金融平台入驻金融机构15家,发布金融产品69项,为77家企业发放贷款9.18亿元。探索开展“淮科保”,对购买产品质量保险、产品责任保险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补贴,逐步形成“财、贷、保”科技金融扶持体系,为淮安市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2.4 开展研发投入贯标行动

淮安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是解决淮安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企业研发投入管理的主要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淮安实际情况编制《淮安市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要求》,为企业建立研发组织规范、资源配置合理、持续有效运行的研发投入管理体系提供帮助。为深化提升淮安市企业发展质态和研发投入管理水平,选取177家质态好、能力强的企业开展研发投入贯标,使更多的企业了解加大研发投入和进行研发投入规范管理对促进企业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推动企业有计划、持续性增加研发投入,进行自主研发项目,打牢企业享受政府奖励、项目申报、税收减免和统计年报填报的基础,让企业真正享受到研发投入带来的实惠。

3 对其他中小城市的启示

一是政策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我国经济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挥好政策的指挥棒和正向激励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从知识产权、高级技术企业等科技创新指标来看,相关激励政策推行后,各地知识产权、高级技术企业等科技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常州、淮安等地对研发投入实施财政奖补后,研发投入强度也都实现了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政策激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可能需要两三年方显成效。淮安市2021年建立财政研发奖补制度,2022年研发投入强度只增长了0.04%,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达到2%,增长了0.22%,政策实施3年逐渐显出成效。

二是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对缺少高精尖高校院所的中小城市来说,企业才是加强研发投入强度的主要增长点。调动企业更好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不是逼着产品已经成熟、目前没有研发需求的企业去研发,而是推动有研发能力、研发意愿的企业去研发,需要让企业从研发投入活动中获得真正实惠。

三是研发投入贯标可适度推广。对于尚未建立研发体系或研发体系还不完善的中小企业来说,标准的研发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进入研发状态,减少过程性失误,还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研发台账,为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所得税税率优惠政策、财政研发奖补政策等优惠政策提供便利。

猜你喜欢
淮安市强度科技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科技在线
地埋管绝热措施下的换热强度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