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2024-03-29 22:02金维民
中国德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核心

■ 金维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党和国家为全面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明确指引。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大中小学各学段,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1]这是中央首次以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系统化战略部署。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2]文件以七大方面、二十条具体要求为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出翔实的工作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学段学生内化政治信念和道德涵养、外化政治行为和自觉行动、塑造坚定政治信仰和灵魂命脉的指明灯,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精神引领和价值追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基础契合,无论是在逻辑起点上、逻辑指向上抑或逻辑归旨上,都是同向交融的,具有向度上的共同、精神体系上的共鸣。可见,契合的逻辑基础是前者融入后者的内在根据。

(一)同源同流:都以马克思主义为逻辑起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科学概括出了“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3]可见,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契合其精神要旨,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思想之基与生命之魂。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出发,关于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认识的产生角度分析,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对认识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即将其付诸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从认识的发展规律角度分析,认识的过程需要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两次飞跃的过程中,从被感知和印象的感性认识阶段,到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认识阶段,再到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阶段。只有经历这一过程,才会发挥其理论作用,增强其理论认知、情感认同。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萌芽、发展及形成全过程,指导和引领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整体性工程。[4]要运用复杂性思维进行理性审视,在整体设计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5]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规定性和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办好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基,背离马克思主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会失去灵魂、走偏方向。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在具体方法上,全面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育人目标深度有机结合,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趣味性,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可见,从根本上来说,二者在理论上具有同一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支撑。

(二)同频同向:都以立德树人为逻辑指向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只有持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定力、精神引力、奋斗动力,才能筑牢学生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德,既是国家之德,也是社会之德,甚至是个人之德。”[6]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本质内涵需从三个维度论析,即在国家层面上,要立国之大德;在社会层面上,要立社会之公德;在个人层面上,要立个人之私德。这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完全一致,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充分凝练了立德的根本内容,同样也赋予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理论意涵与时代价值。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各学段思政课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铸魂育人,以日益鲜明的中国视角与更加深邃的历史视野,以更加长远的世界眼光与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不仅把办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之中,也要将其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审视,结合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新形势新要求,持续推进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创新的战略举措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途径和工作机制,也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之举。

由此,不难看出,二者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最终目标。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必须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实现价值引领、专业知识、育人元素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三)同途同归:都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逻辑归旨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对培养时代新人提出要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7]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寄语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0]同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1]可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与深刻理解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鼓励广大青少年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12]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系统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从学校开始,从娃娃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有机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此,二者共同致力于培养广大青少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四个自信的价值表达,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不仅反映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彰显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实质,还涵育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价值追求。而思政课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主渠道与关键课程,必须起到凝心聚魂、铸根夯基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决定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教学内容,还要以它为价值引领在各学段一以贯之。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认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思政课作为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通过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教学力量及教学方法,全面统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性与全局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一)巩固社会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升华和总结凝练,揭示其基本内涵,体现其本质和灵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3]具体而言,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反映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价值体现,二者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向度,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最终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得以实现。

从国际出发,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东西文化的交融交锋逐渐激烈,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科技等方面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文化领域的霸权和政治领域的强权,不仅威胁着全球文化安全,还威胁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从国内出发,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格局正面临着深刻调整,势必导致经济成分多元、社会阶层分化,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就会呈现思想观念的多变性、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未形成稳定成熟价值观的广大青少年产生一定程度的思想冲击和心灵碰撞。因此,必须利用好主渠道,坚守好主阵地,发挥好关键课程的作用,依托思政课,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分地区、分学段安排教育教学,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形成育人合力,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进行道德实践,最终形成成熟稳定的价值观。

(二)提升文化实力的迫切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素,还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4]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引领性作用。具体而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发展,从根本上说都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之“魂”,赋予其精神气质;是我国文化软实力之“核”,构成其最深层次内容;是我国文化软实力之“源”,为其发展提供动力。[15]

与此同时,思政课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课程。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这正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奠定了文化根基与道德规范。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系统地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促使其思想和理念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16]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17]

可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我们务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青少年担负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与职责,推进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8]“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19]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20]时代新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培养时代新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它是时代新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导向,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面发展。[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为培育时代新人提出了价值标准、明确了价值准则,还提供了价值尺度,二者的价值追求和目标相同。我们既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少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新期待,又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高度,认识和理解新时代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时代新人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指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迫切需要青年一代成长为时代新人,即成为始终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前列,具有坚定、自信、奋进、担当的精神状态,具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成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22]思政教育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成效。[23]这不仅强调了广大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传播中的关键作用,也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基本遵循。

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是基础性工作,思政课是具体落实的关键课程,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充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在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必将其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具体而言,要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主体维度,从顶层设计明确路径、有效衔接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多个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深化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尊重学段差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起承转合、螺旋上升的过程,必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学内容既要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契合,又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方向与实践要求,加强全阶段和相邻阶段在教育教学上的相互连接,从而便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学段作出有针对性、递进性的教学安排。

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出发,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教育要创设真实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要素,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小学生养成健全人格与良好思想品德;注重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在感知和体验中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与价值认知。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从涵养学生的政治情怀出发,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教育要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依然以体验为主,注重红色资源的运用,借助党史故事、历史伟人自传等,运用戏剧形式与戏剧元素,通过红色故事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演绎中慢慢理解感悟历史人物角色,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体验式教学,进而培养学生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从形成学生的政治认同出发,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教育要以引导学生掌握先进文化知识为中心,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互动,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不断强化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从强化学生的政治担当出发,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教育要以引导学生明确使命担当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夯实理论知识,也要鼓励大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进行主题报告,以项目式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学生增强价值认同。只有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尊重各学段之间的差异,打通学校间思政课的内在联系,实现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的递进性和衔接性,才能有效促进二者充分系统融合。

(二)聚焦教材,充分凸显层次渐进

教材是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脉络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牢牢把握教材这一重要载体,充分体现各学段教材目标的契合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在教材编写环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原则,积极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融合点;在充分考虑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与递进性的前提下,兼顾教材内容的关联度和衔接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新颖性,并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与适应性。小学阶段,教材内容增加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奠定情感基调;中学阶段,教材内容凸显创新实践教学,运用VR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性与趣味性交融的教学环境,加深学生价值认同体验,夯实道德素养;大学阶段,教材内容注重夯实理论知识,以此为基础,加上情感体验与价值引导,筑牢学生内心信仰,涵育家国情怀。由此,既保证各学段思政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材内容有效衔接,避免前后脱节,也能够做到知识体系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养成。

(三)创新实践,充分打通多元渠道

传统思政课教学多以单向灌输、照本宣科为主,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全过程,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内容,未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加之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固化、教学资源陈旧等问题,很难达到课程与教学的预设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打破单一的思政课授课模式,统筹运用各类媒介资源,丰富教学形式,以学生易于接受且感兴趣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打造现代化课堂,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VR/AR等实现从技术到内容的全方位转型和现有教学场景的突破与提升,从而真正实现教学场景升维,为学生营造虚拟仿真环境,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云课堂等虚拟教育阵地,让思政课课堂“活”起来。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地和英雄纪念碑等红色场景中去,访谈红色人物、开展调查研究等,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并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搭建平台,充分促进教师沟通

思政课教师是“讲台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培育乐为、敢为、有为的师资队伍。一是建设全国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网络平台。建构思政课教学资源开发系统、思政课教师精品课程建设系统及研修培训系统等教研平台。二是搭建师资队伍研究平台。组织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课教学研究,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着力培养青年思政课教师。重点支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段思政课建设等项目研究,举办系列以二者融入为主题的研讨会,资助开展课题研究、推广优秀工作案例和科研成果。三是打造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要求各地各校用好“学习强国”“党建云”“智慧党建”等平台,录制线上思政“金课”、制作线上思政“微课”、开放线上思政“慕课”,通过提高精品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思政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统筹思政教学资源,组织开展相关主题展示活动,建立优秀教学案例库,分享教学成果,建设教学资源可共享、师生在线可交流的思政云平台。

(五)协同育人,充分强化资源共享

教育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发挥家校社三方的独立功能,又要协调好三方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同样如此,需要家校社形成教育合力,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各领域的协同。首先,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建立家校双向互动沟通机制,通过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家长信箱,定期召开家委会、家长座谈会,开展电话寻访、家访,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互动方式向家长传达学生在思想、学习与生活方面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为家长答疑解惑,实现家校零距离沟通,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家庭。其次,构建学校社会协同机制。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正能量,倡导敬业、责任、诚信等美德;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助媒体、网络平台宣传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开展教育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研讨、调研等实践活动,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时代楷模、先进人物等进校园、入课堂,加强学生的思想觉悟教育。最后,构建家社协同机制。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引导家长参与以历史文化、红色资源为主题的研学游活动,积极开展社区和谐家庭评选活动,打造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为广大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解答。为认真贯彻“三全育人”要求,全面统筹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共建校家社育人全链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系统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引导广大青少年立志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系统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理论基础看,它需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养成的过程;从价值追求看,它力求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纵向学段看,它是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及以上全学段的有序衔接;从横向主体看,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主体的相互配合。因此,这一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昙花一现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目标和使命。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