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视角下乡村研学基地构建策略研究

2024-03-29 06:12彭恬怡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年5期
关键词:研学农场群体

彭恬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随着儿童研学需求的增加和田园综合体的发展,依托乡土资源开发研学旅游课程、打造研学基地成为促进“乡村+研学”跨界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笔者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依据乡村特质将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五大需求解构重组划分为功能效用性、参与互动性、认知愉悦性3 个维度,以高淳茗鑫农场为实践对象,通过分析场地现存问题,对其研学基地设计思路进行研究,探讨乡村研学基地应如何基于五大需求优化场地空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教育跨界融合。

1 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乡村特质

如图1 所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本文基于乡村所含特质,将此五类需求进行解构重组划分为功能效用性、参与互动性、认知愉悦性3 个维度,以此为乡村研学基地构建提供借鉴与指导。

图1 需求层次理论特质重组模型(来源:作者自绘)

1.1 功能效用性――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

乡村景观中的生理需求体现在感官层面与实用性层面上。景观环境的合理性、配套设施的功能性及所选材料的适用性就是乡村生理需求的主要关注点,居民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脱离实际的表面型景观,而是更加贴近生活的、万能便捷的效用性景观。

乡村景观中的安全需求体现在行为安全层面与心理安定层面上。行为安全层面的需求主要来自外部环境[2],心理安定层面需求主要来自自身所处的空间环境。

1.2 参与互动性――社交需求

乡村景观中的社交需求体现在劳动生产、邻里沟通、集体活动层面上。功能多样的乡村景观可以丰富居民生产生活。针对不同活动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开设不同功能的社交空间与设施,打造多功能景观空间,满足居民社交需求。

1.3 认知愉悦性――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

乡村景观中的尊重需求体现在人性化设计层面上。要想营造能够满足尊重需求的乡村景观,最重要的就是全面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使用需求和行为习惯。对儿童群体而言,应增设游乐设施、提供玩耍场地;对中青年群体而言,应增设健身器材、提供休憩场地;对老年群体而言,应修缮老破道路、加固基础设施。同时道路系统应增加无障碍设计、盲文标牌等,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

乡村景观中的自我实现需求体现在旅游业层面和体验式景观层面上。从旅游业发展角度来看,借助地域文化打造乡村景观环境,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工作岗位,促进当地经济收入。从体验式景观角度来看,不同群体对于乡村景观的审美追求不同,且审美异质性较为明显,需求差异较大。儿童群体追求的可能是一座城堡乐园;中青年群体追求的可能是一个旅游、民宿和农家乐集于一体的度假中心;老年群体追求的则可能是一个能够活动、表演、生活的具有文化认同与精神共鸣的大舞台。

2 高淳茗鑫农场基地现状

2.1 基地项目概况

高淳茗鑫经济林果种植家庭农场(以下简称茗鑫农场)位于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新港村,创办于2009 年,目前已发展为拥有逾13.33 hm2的白茶种植面积。周边用地性质以农田和村庄为主,临近芜太公路和宁宣高速。随着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发展得到更多重视,且研学旅行对于渴望户外玩耍的儿童来说,是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极好选择,而乡村又是体验田园生活的极佳场地,二者的结合为茗鑫农场的研学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当然,如何在同行竞争下利用本项目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并发挥品牌势能,是目前项目建设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

2.2 基地现存问题

2.2.1 开展研学活动的安全性差

空间秩序混乱,活动场地零散:场地内不同空间的开放程度和可达性不对应,导致儿童无法判断自己所处的方位和环境的安全性,游览路线不够明确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儿童的心理安全感;除此之外,由于茗鑫农场研学设施不完善,各个区域贯通性较差,大量可利用的研学项目和功能空间无法引进其中,难以搭建自主研学和全域防护体系,致使资源浪费、大大降低了儿童自主研学的积极性和可行性[3],也在一定程度上牵连了农场的经济发展,间接导致整个农场研学体系的颓态。

存在安全隐患,缺乏安全防护:农场内道路流线、农田水岸等空间均暗藏着不同程度安全隐患,使得研学客体无法近距离与自然产生互动,最终导致研学活动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在全域摄像监控、实时定位系统、智能掌上地图、智能危险预警、智能防控救援等方面也均有所欠缺。

2.2.2 针对不同年龄的适应性差

缺乏全龄考虑,无法适应受众:农场研学所指客群过于片面,只考虑学生群体而忽视了当地中老年居民或儿童家属陪护等群体所需的无障碍及休憩功能空间。

内容场地脱节,互动体验单调:农场研学内容与场地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各自为营,尚未将场地与研学项目合理融合,无法实现“游”与“学”协同发展;此外,农场内关于与自然进行亲密互动的研学体验项目较为匮乏,户外研学项目尚未开发完善,缺少感官体验和探索冒险等趣味互动方式,削弱了场景的沉浸式体验,不利于研学相关自然课程与实践活动开展。

2.2.3 研学基地涵盖的教育性差

研学主题不足,地域特色模糊:茗鑫农场的发展定位、主题形象未能突出体现在研学主题情境之中。现有研学项目的主题性不够明确,较难打造出圈的代表性名牌,不利于品牌建设;同时,农场现有的研学情境倾向于娱乐化、商业化和低阶化,重在休闲娱乐和商业创收,尚未围绕当地特色节日或者习俗等开展研学环节,导致自主研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大大降低[4],难以引导研学群体建立与基地之间的深度联结,不利于研学群体地方认同感的培养。

信息场所混乱,教学实践受阻:由于研学旅行的集体性特点,导致在大客流量冲击下农场的研学资源和组织手段不够完备,易出现环境信息与场所行为不统一的现象,比如户外活动空间人群密度过大导致活动设施分配出现偏差,降低研学积极性,甚至出现争执冲突的事件;在基地活动场所不足以承载研学客群时,农场为了其心理情绪和人身安全考虑而适当缩减户外实践项目,容易导致教学实践受阻。

3 茗鑫农场研学基地设计实践

为满足客体五大需求,通过空间配置满足功能效用性、多元空间满足参与互动性、研学教育满足认知愉悦性对茗鑫农场研学基地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

3.1 通过空间配置满足研学客体生理与安全需求

3.1.1 规整空间秩序,增加研学设施

将原有琐碎杂乱的区域划分为“一脉、二片、多点”的空间结构,即一条主园路、动静两片分区以及多个景观节点。将原有零散的场地游线进行逻辑性串联。除此之外,为满足客群生理需求,着眼于增加农场内基础设施以及研学设施的配置。例如在场地内增置移动服务站提供医务用品、儿童玩具、零食饮料等售卖服务;在儿童娱乐区增添无动力游乐设施,在掌握成本预算的同时,为场地增添吸引力和趣味性;在水塘区增加垂钓平台等。

3.1.2 考虑场地安全,配备防护设施

整体设计中注重安全性、探索性与建设性的平衡统一。以儿童娱乐区为例,用质地柔软、无毒无害的沙土、草地、土地作为活动区域的主要垫料,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儿童活动安全;通过在场地内随意摆放大型积木类非固定式玩具设施,设置沙坑等形式为儿童提供开展建设性娱乐的场地,培养儿童的手脑协调能力[5]。此外,场地内暗藏隐患最大的水塘区需要严密防护,在设计中增设围挡和护栏,同时水塘外围应避免尖锐生硬的驳岸线,防止客群活动期间被其中伤。

3.2 通过多元空间满足研学客体社交需求

3.2.1 划分多元空间,分类开展活动

根据各年龄段儿童不同的心理生理特征与研学发展需要划分不同区域。将农场的研学课程和活动策划分年级定制,将儿童研学的受众群体划分为3 类:幼儿园至小学2 年级、小学3至6 年级以及中学生,分学科“因地制宜”实施教育,并在不同区域放置适合不同年龄身体尺寸的活动器械与娱乐设施[5]。针对幼儿园至小学2 年级这一群体的研学内容主要侧重于通过与自然亲密接触初步培养其对自然的认知;小学3 ~6 年级侧重于培养其实地考察和探索能力;针对中学生群体主要侧重于生物习性研究、自然现象原理以及智能农场灌溉等,力求做到全面考虑受众需求,因材施教[6]。

3.2.2 开设互动实践,满足多元体验

将农场互动体验分为自然互动体验、场景互动体验以及团队互动体验3 部分。自然互动体验主要包括与农场内养殖的动物进行互动,如萌宠喂养、钓鱼捉蟹等。与植物进行互动,如种茶采茶、采摘蔬果、种菜浇花等;场景互动体验主要包括无动力设施体验和五感互动体验。在无动力设施互动体验方面,钻爬类、迷宫类、创造类等无动力设施可促使儿童娱乐同时增强体质、提升智力;在五感互动体验方面,通过“看景色、听自然、闻芳香、品鲜材、触生态”为儿童提供趣味五感体验,同时通过声光电等智能互动装置更进一步提升儿童研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3 通过研学教育满足研学客体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

3.3.1 开展主题研学,凸显地域特色

茗鑫农场是一个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生态餐饮、文化创意、拓展培训、亲子研学、企业团建等功能于一身的创意生态农场,以茶田为依托开展各项活动。因此以“一日农场,从茶田到身边”作为设计主题,以“分年龄多维度深底蕴”为研学设计原则,推出主题研学体系,满足各年龄段的研学需求和多维度的交叉学科设计;此外,还要注重研学中地域特色的保持和融合,将当地风俗文化与田园生活巧妙地安置在整个研学过程中。例如通过不同主题的体验作坊植入,让研学客群参与习俗体验,提高客群对于当地田园特色和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及自豪感。

3.3.2 整合活动场所,创新实践模式

以“整”、“串”、“分”平衡研学项目与场地空间。整合有价值的资源项目与可利用的场地空间,在原有较贫乏的研学氛围中增置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将场地东北区作为研学主要覆盖区,针对不同受众开展研学教育;通过合理规划道路体系,优化园路步行安全体验,将各个节点串联起来;将各个节点依照空间功能与安全程度进行等级划分,考虑动静分区以及人群活动需求,营造一个内向、安宁、稳定的研学空间[7];对于教学实践来说,主要涵盖了导师主导类和团队协作类实践活动。导师主导类活动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于导师身上,由导师主导进行活动开展、知识讲解等实践项目,而团队协作类活动侧重于对教育过程中知识与景观的结合,强调活动项目的丰富度、多元化以及可操作性。

4 结语

以五大需求为设计依据在乡村构建研学基地,对于提升场地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乡村振兴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于需求层次理论的乡土化解构重组,从功能效用性、参与互动性、认知愉悦性3 个维度对乡村研学基地的构建策略进行研究。并以高淳茗鑫农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农场现存最显著的三大问题,依照本文所述的需求层次三维度提出相应设计策略与方法,希望可以带动村集体经济更快更优发展,为乡村研学基地构建提供指导与借鉴意义,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研学农场群体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农场假期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农场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研学之旅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