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 朗姿玉畅

2024-04-02 07:50梁炳超
中华瑰宝 2024年3期
关键词:邓石如赵之谦魏碑

赵之谦才华横溢,篆、隶、真、行四体皆擅,自成家数,堪称一代通才。他赋予书法一种前所未有的魅力与新境界,成为晚清书坛一颗耀眼的明星。

2023年12月5日,由浙江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君匋艺术院主办的2023年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朗姿玉畅—赵之谦特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一批珍贵的赵之谦书法作品进入大众视野,引发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赵之谦(1829—1884年),初字益甫,后改字叔,號冷君、悲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赵之谦一生命途多舛,仕途不顺,全身心投入书画研究与创作,在书法、绘画、篆刻方面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创造了无比瑰丽的艺术世界,是晚清一位具有全面修养且有开创之功的书画家、篆刻家、学者。赵之谦篆、隶、真、行四体皆精,卓然成派,且格调高古,被视为有清以来“一代通才”。

篆隶:遒润有致  敦古婉通

赵之谦早年的篆书师法邓石如,中锋用笔,结体纵长,流美飘逸,得其清丽之气。他后期的作品在取法邓石如的基础上,吸收吴让之的风格,以魏碑笔法入篆,气势雄浑,篆书的线条变得厚重茂密,形成了自身朴茂灵秀的风格。

赵之谦的篆书遒润有致,极富个性。从用笔上看,其横竖画的起笔往往侧锋铺毫,行笔中锋细劲有弹性,笔画多见方笔。在结构上,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韵味,如篆书《通经五言联》中的“无”字。赵之谦巧妙地将“欹”与“正”两种相对的审美标准融合在一起,使得“无”字既有动态的美感,又具备静态的稳重,呈现出一种欹正相生的艺术效果。在笔画处理上,“无”字中的横画起笔处重而实,行笔流畅自如,收笔处轻而飘;在竖画和弧画的处理上,线条之间的疏密关系恰到好处。

赵之谦的篆书作品较邓石如多了一些金石气,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创作理念。他将真、草、隶、篆多种笔法融于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面貌。

赵之谦隶书也颇有成就,前期亦受邓石如的影响,横画波捺长伸,略显夸张,呈现轻松闲适的姿态。后期他临习了大量的汉碑,如《史晨碑》《孔庙碑》《华山庙碑》等,有些碑帖他曾多次临摹,如《刘熊碑》《封龙山颂》。赵之谦临摹这些作品并非一味模仿,而是融入个人的审美情趣,在临摹中笔法不断成熟精进,并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

赵之谦的隶书中宫收紧,撇、捺、弯钩均放开,结体多呈方形或扁形。其横画起笔常以一笔短竖下引,除了向下引势,都是逆锋起笔,笔画厚重。他在书写时不藏锋,将笔尖向下切入,而后停笔调锋,以侧锋入,随之笔锋立起,将笔毫铺开,以中锋行笔,写出宽厚饱满的横画,宽博自然,给人以干练朴实之感。

赵之谦的隶书与传统汉代隶书的藏头护尾形成了鲜明对照,他的隶书在行笔上寓圆于方,方圆结合,稳重老辣,古拙丰茂。此外,他的隶书加入魏碑笔意与篆刻技法,呈现出一种特有的金石味道。因而在赵之谦的许多隶书作品中,可以见到具有时代气息的、不同于汉隶的别样风骨。

赵之谦的隶书参以魏碑笔法,不断创新,丰富起笔、收笔形态,增加铺毫、裹锋之间的转换以及增加提按变化;结构上重心上移,增强上紧下松之势,夸张字形本身的错落;同时改变布白关系,加强书写节奏。如隶书《为鹤泉隶书八言联》书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元月,每个单字重心平稳,无侧倚之势,章法规矩雅正,沿袭了早期邓石如的隶书风格。且中宫收紧,其主笔的捺画也与邓石如趋同,向外舒展。联中“叩”“鸣”“远”等字笔画圆劲,布局匀整,变化幅度小。《张衡灵宪四屏》,书于同治七年(1868年),是赵之谦碑意隶书风格走向成熟的代表作品。该作气势奇伟,用笔流畅,结体匀称,在书写之间多体现魏碑楷体,在横、竖、撇、捺中都有所展现,个性鲜明。

从赵之谦的隶书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其风格在不断变化,从初期书写隶书具有汉隶古意,到受邓石如影响后的线质愈发深厚、用笔愈加扎实,再到后期完成由帖入碑的转变,形成用笔多姿、秀润浑厚的碑意隶书风格。赵之谦在书法实践上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在技法和风格上不断精进。其隶书线条浑圆厚重但不笨拙,在大部分朴拙敦厚、笔画线条粗细变化少的清代隶书中显得别具一格,用笔上多切锋却能万豪齐力,线质不糜弱,整体风格清新俏丽,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对后世影响深远。

楷书:横扫千钧  恣意纵行

赵之谦的楷书最初师法颜真卿,后取法魏碑,世称“颜底魏面”。他的早期楷书是以颜体为主的书法风格,后来由起初对颜体的摹写,转向对《石门铭》等南北朝碑刻的临写。他的楷书取法魏碑,得“龙门造像”字体的方笔法,以刀入笔,化笔为刀,结字又融入隶意,格调清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法体系。

赵之谦的楷书极具动态美感,把钩、捺、抵、送等技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在继承魏碑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楷书新技法,融入个人的审美理念,以强烈的个性和风格,使得作品具有别样魅力。其楷书点画朴厚遒劲,有力扫千军之势,同时又不失灵活生动,有恣意纵行之美,从而赋予楷书别样的艺术美感。他所作楷书卷《龚定庵纵难送曹生》是奠定其魏碑楷书风格的标志性作品。

在2023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赵之谦书法作品《楷书六朝书册》以1053.9万港元成交。该册页共十二开二十四页,是赵之谦传世仅存的两件魏碑楷书册页作品之一,弥足珍贵。《楷书六朝书册》节选《墨子》《中论》《唐子》语录,计300余字,分别以大、中、小三种魏碑体楷书写在乌丝栏中。本册作于同治四年(1865年),通篇体现出鲜明的魏碑特征。与一些碑派书家追求原碑的剥蚀效果不同,赵之谦把艺术目光聚于还原碑刻的原来面貌,楷书追求整饬效果,章法严谨,结体方正,用笔刚健,气势雄强,笔画锋芒毕露,线条犹如刀刻。该作深得《龙门二十品》等北魏碑刻笔法精髓,凸显了赵之谦深厚的楷书功力和独特的艺术理念,为其35岁以后专攻魏碑的代表作。赵之谦去世后,该册由其好友沈树镛之子沈毓庆题签并收藏,后被日本书道家秘藏。《楷书六朝书册》装帧考究,辞致雅瞻,品相如新,是艺术市场上极为难得的书法册页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赵之谦的楷书《齐民要术》是一件比较特别的作品。该作抄录《齐民要术》中引用《氾胜之书》的内容,是农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该作既有颜真卿的厚重,又有柳公权的骨力,更有魏碑的质朴,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打磨,笔画之间的呼应、提按、使转处理得恰到好处,使作品既有整体的美感,又不失细节的精致。赵之谦在书写过程中,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使得这件作品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抄录,更是他个人对农学思想的独到见解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领悟。

行草:凋疏跌宕  雄浑奇崛

赵之谦自言在行、草书方面未曾专心下功夫,“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这句话意在表明他的行草书只是平日写诗作文的“草稿体”。实际上这是他一种自谦的说法,他的行草书功底同样不弱。如《朱笔堂判卷》《六朝别字记》等,虽是手稿,却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赵之谦正是在这种不受约束的日常书写中大胆创新,以坚定的艺术信念和不懈的艺术追求锤炼出独特的行草书体系。

赵之谦的行书(行草)脱离碑刻束缚,透过剥蚀看本质,透过刀鋒看笔锋,形成别具一格的新面貌,打破了有清以来行草书为帖学所垄断的局面,为行草书的发展开辟了新思路。如《梅花庵诗四屏》等大幅行草作品,笔画遒劲,方圆互济,结体多变,俯仰生姿,变化丰富;在章法处理上注意字的疏密错落,凋疏跌宕,交错穿插,随意之中蕴含雅趣。北碑行书从金农开始尝试,至赵之谦为之一变,大胆革新,且获成功。而赵之谦行草擅写擘窠大字,气势豪纵,雄浑奇崛,这是金农无法与之相比的。北碑行书从此自成系统,赵之谦功不可没。

赵之谦行书作品《集苏东坡句七言联》给人一种挥洒自如、气势磅礴的感觉。他运用了丰富的笔法,时而如疾风骤雨,时而如行云流水,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动态美。同时,该作字与字之间的布局也极具匠心,既保持了整体的美感,又富有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该作字体线条既有粗犷豪放的力量感,又有细腻婉约的柔韧性,每一个笔画都经过精心打磨,既有起笔、运笔、收笔的细节处理,又有浓墨、淡墨、润墨的变化。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该作每一个字都显得饱满而富有生命力。

从书法发展的角度来看,赵之谦的书法无疑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启了后人学碑的新视野。他勇于创新,对书法具有领异标新的开创精神,在名家荟萃的有清一代独标高格,其艺术实践和成就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诚为难得。

梁炳超,供职于北京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邓石如赵之谦魏碑
静观
——邓石如书法艺术展
赵之谦咸丰时期自用印七方考略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图说书法(185)
论邓石如篆书艺术的当代意义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赵之谦:用篆刻记录刻骨铭心的爱
打铁老太
赵之谦书法篆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