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教育策略探究

2024-04-05 22:37戴小丽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京剧幼儿园传统

戴小丽

(如东县洋口镇洋口幼儿园,江苏 南通 226407)

幼儿处于塑造文化观念、心智发展的关键期,结合传统文化,创建课程体系、丰富课程活动,更能使幼儿在接触并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从而延伸出热爱之情。为此,教师应致力挖掘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之处,构建文化型育人课堂,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传统文化持续传承奠定基础。

一、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践意义

(一)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大多在多名家长共同的照顾与呵护下成长,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容易导致幼儿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诸多带有行为习惯的表述,如《孔融让梨》《弟子规》等作品,均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也能够形成对幼儿思想上的教育。基于此类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可促进幼儿形成正确价值观、生活观,也可提升启蒙教育效果,为推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是世界发展过程中,唯一文明发展不曾中断的国家,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与资源。针对幼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增强幼儿对文化的了解与认知,更能强化幼儿的爱国之心,实现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幼儿教育中,更能在满足幼儿教育内在需求的同时,满足教育环境的客观需要。

(三)助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处于成长过程中,大多往返于家庭和幼儿园两点一线间。因此,除幼儿园教育以外,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也会造成直接影响。但结合现阶段家庭教育情况分析,部分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经验,常忽略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认为给予幼儿足够的物质生活即可助力其健康成长。而这一理念导致幼儿过于依赖家长或是教师,甚至遇到问题常产生胆怯或是退缩心理。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资源、道理、故事等,可有助于提升幼儿文化认知与审美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也能驱动幼儿形成对问题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减少幼儿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

二、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教育策略

(一)以精神文化为焦点,以现象文化为目标

在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中,如何厘清文化概念、建构文化目标是融合的第一步。基于传统文化特点分析,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精神文化,其二为现象文化,两种文化对应着“道”与“器”。前者多指人类共同的精神活动成果、价值取向,包括诸多影响实际生活却又“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元素,此类元素主要为塑造群体思维和行为方式。包括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核心思想等,均属于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内容。后者主要指向具体的事件,包括礼仪、服饰、建筑、风俗等。现象文化与群体衣食住行存在紧密联系,既影响着人们生活,又具备“听得见”“摸得着”的特点,可形成群体的具象感知,包括“传统文化点击”“武术”“故宫”“节气”“过年吃饺子”等均属于现象文化。借助现象文化呈现精神文化,可形成两个维度的文化教育效果,结合两个维度特点展开幼儿教育,更能在融合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幼儿深刻领悟文化,并实现内化于心的目的。

如以实际教学为例,“二十四节气”属于古人经过长期实践和观察的经验,最为准确地反映气候和时节的历法,凝聚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与成果。正因二十四节气带有的文化性和科学性,使其在2016年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群体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少之又少。为此,教师可结合适于幼儿成长和学习的教学情境,以精神文化作为焦点,以现象文化作为目标与依托,将二十四节气以更为生动且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幼儿,使幼儿在启蒙阶段就能对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了解。如在“立春”来临之际,人们头脑中映射出的图画多为展翅飞翔的燕子,背景图的基调呈绿色,伴随嫩绿的柳条,整体呈现生机盎然、朝气蓬勃之感。结合“立春”图画展开二十四节气下的幼儿园教育,可诱发幼儿对春天的联想,使他们进一步理解“立春”二字。“雨水”节气多呈现淅淅沥沥的雨景。对此,为幼儿展现“小朋友在小雨中打伞,边走边玩”的景象,有助于衬托“雨水”二字,直观化显现“从‘雨水’节气后,雨量将明显增多”的节气现象,也可从侧面表达无数劳动人民对“雨水”节气到来的盼望,由此预示庄稼能够播种。无数带有节气元素的图画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此类图画均能在传承精神文化和现象文化的同时,为幼儿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更能增强幼儿对节气、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二)以“可玩”文化为载体,以“好玩”文化为基石

传统文化本身带有较强的抽象性特点,尤其对于幼儿来说,其本身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较少。为此,在融合文化展开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须依托“可玩”“好玩”的教育资源而进行。一般情况下,“可玩”“好玩”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多以传统艺术、民间游戏、特色技能等方式呈现,多指一些带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的技能与艺术文化形式,可满足群体精神生活需求,包括舞蹈、音乐等。结合传统民间游戏和民间艺术更可引导幼儿以尊重、平等、接纳的态度面对传统文化,从而提升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认同感、凝聚力。

以“好玩”的文化资源为例,在幼儿园教育中,可开展以“京剧”为特色的园本主题课程。京剧本身蕴含的文化元素较多,将京剧文化凝练为一堂课或是一学期开展教学,难免增加幼儿的学习压力。为此,可通过落实园本课程,基于幼儿认知设置不同学期、不同主题的学习任务。如第一学期处于幼儿接触京剧文化的初期阶段,此阶段可设置一些简单的京剧知识内容,如展现“京剧名家”“京剧行当”等表演形式,深化幼儿对京剧的感知。第二学期则可导入京剧鉴赏和学唱环节,带领幼儿学习《甘洒热血写春秋》 《红灯记》等,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传递传统文化,以保障幼儿教育的适宜性。此方式不仅融合传统文化,更达成以京剧启蒙的幼儿教育目标。随着京剧文化的传递,京剧也不仅局限于老年受众群体,更多的幼儿将对京剧产生兴趣,从而推动京剧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可玩”的文化资源为例,此类文化资源更注重幼儿在学习中的感受,须通过亲身经历、近距离接触,以此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为此,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教师可组织幼儿参与主题实践活动,包括“包粽子”“编福袋”“划龙舟”等,带领幼儿在“可玩”的文化资源中,感受端午节风俗。此外,还可组织幼儿展演以屈原为人物主题的情景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设计相关剧本,在迎合幼儿认知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向幼儿传递端午节的演变、历史人物背景故事等,以此传递文化信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使端午节能够以更鲜明和立体的形象存在于幼儿心中。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成长环境不同,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统一化的育人指导方式难免影响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为此,在选择资源、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掌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根据其实际需求调整育人指导策略,以此迎合幼儿个体差异,确保每名幼儿都能在文化主题的活动中有所收获。

(三)以环境熏陶情感,以活动浸润心灵

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融合过程中,是否能够遵循以“幼儿为本”的教育原则,是否可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将直接影响教育最终的实施效果。虽然融合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但幼儿与其他学段学生不同,尊重幼儿认知规律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为此,教师应基于幼儿认知和教育特点,将理性且抽象的传统文化转变为符合幼儿思维形象、行动认知需求的教育内容。以环境作为情感熏陶,可促使幼儿在富有主题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形成文化情感。以活动浸润幼儿心灵,更能使幼儿在多项活动,包括“一日生活”“区域游戏”等活动中,形成文化思想,达到唤醒、熏陶甚至浸润幼儿文化底蕴的目的。

如以实际教学为例,在构建文化主题环境过程中,可结合民间故事逐步推进。在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故事的形成主要以贴近实际生活的方式,展现群众对于民间英雄的赞颂,更是对民间生活的一种记录。为此,教师可结合民间故事开展故事阅读会,以传统文化元素渲染幼儿情感,以此实现教育目标。如《孔融让梨》属于民间故事的一种,在构建主题环境时,可以信息技术呈现故事绘本的形式传递孔融的美好品质。考虑到民间故事背景时代与现代存在较大差异,为此,还可转换情境。如在讲述《孔融让梨》故事后,导入现代社会情境,以“公交车上的让座”为主题,引导幼儿思考并学习孔融的优秀品质,设想在公交车上因让座可能发生的情节故事等。在以活动浸润幼儿心灵的教学过程中,可基于“一日生活”活动渗透传统文化。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幼儿共同布置教室,收集更多彰显传统文化的装饰品,包括窗花、喜字等,以此打造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结合信息技术设备,为幼儿打印出瑞兽、祥云的纸质图案,引导幼儿在教室墙面或是黑板进行绘制,以此浸润幼儿心灵。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文化的传递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渗透。为此,除特定的主题、活动外,教师还可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日常生活,如在午睡和午饭环节,传递“食不言,寝不语”思想,以此帮助幼儿获得更多样且丰富的生活与知识技能,进而传承与发展文化。

(四)形成家校联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较为片面,多来源于以往的生活经验。而幼儿年龄尚小,积累的生活经验有限,这也是限制幼儿文化理解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带领幼儿一同体验一项带有互动性特征且能够彰显传统文化特质的活动,以此激发他们对文化的深层次认知。对于幼儿教育来讲,家园共育是一种带有联动效应的协同育人机制,相较于单一的幼儿教育活动,家园共育的形式能够打造一种更具系统性、结构性和立体性的育人模式,有助于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感知。此外,融合家庭教育资源可补充现有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形成对家长教育方向的一种引导。为增强幼儿园与家庭教育效果,也为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印象,教师应在幼儿园内积极组织家园共育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家园共育活动中,与幼儿共同了解并解读传统文化,以此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熟悉感,稳步幼儿文化认知与文化意识。

具体来讲,在日常或是节假日期间,教师可开展节日主题的家园共育活动,组织家长与幼儿一同装扮幼儿园环境。同时,为家长和幼儿设置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如:“除夕夜应该吃什么?”“过年做出什么准备?”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开展游戏活动。此问题不仅有助于增强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更能加深幼儿对节日的印象。为传递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还可对现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拓展,如提出南北方文化差异问题:“端午节来临之际,为什么有些地区会选择食用甜粽子?有些地区则会制作咸粽子?”以此增加幼儿文化知识储备,促进幼儿深层次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延伸了家园共育领域。为增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师还可利用信息技术,传递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如在清明节来临之际,组织幼儿与家长共同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祭奠英雄先烈,并尝试朗读相关诗句等。此外,还可与幼儿分享清明节的由来,增进其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此方式不仅拓展了原有幼儿教育范围,更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三、结束语

为将幼儿教育落实于实际,教师须充分把握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找到幼儿教育与文化间的融合切入点,并从精神文化和现象文化两个方向着手,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同时,以“可玩”“好玩”的文化资源,增强幼儿体验,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借助文化环境、文化活动等,渲染幼儿情感、浸润幼儿心灵。

猜你喜欢
京剧幼儿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京剧表演开始了
我爱幼儿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欢乐的幼儿园
老传统当传承
爱“上”幼儿园
我的京剧之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创办少儿京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