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教学改革 *

2024-04-06 02:44陶伟伟李运伦武继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医学生科学技能

裴 可 陶伟伟 李运伦 武继彪 马 勇※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355;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中医药立足整体观念,坚持辨证施治,在疾病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西医药的作用机制和不良作用相对明确,临床应用收效颇丰,二者结合能够相得益彰,因此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育及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十分重要。内科疾病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其进展与全身脏器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对于医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1]。基于此,笔者根据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授课特点,对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阐述如下。

1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临床教学的一部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设置存在争议,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深入,临床转化效果没有达到最大化[2],比如在处理突发急症时,无法胜任相关工作。经反复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目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培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中西医教学知识的融合不够深入尽管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在医学院校中,中西医结合还没有建立独立、完整的体系,其教学理论仍需深入剖析,具体体现在中医西医知识结合不牢固,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比较模糊,不能对中医和西医进行有效的融合。

1.2 对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由于缺乏对于相关疾病的针对性讨论分析和临床实践,很多学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对一些实践技能的概念和操作方法认识模糊,导致临床实践能力不足。在面对急性突发事件时,医生必须分秒必争地进行高度精准抢救,要求医学生掌握扎实的抢救技能,但是目前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还有所欠缺。

1.3 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不够充分现阶段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比较普遍,但是有些教师对平台的使用还不是十分熟悉,线上授课时只能满足课堂的基本需求;并且制作的网络课件不够完善,或者授课内容形式比较单一,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够,没有挖掘出网络教学平台的巨大潜力,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的初步设想

医学生要想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除了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外,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要勤奋刻苦、终身求知,还要具备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在继承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维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利用临床技能实训和线上教学平台,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有用之才。基于上述要求,笔者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的建议如下。

2.1 调整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授课方案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临床教研室的教师,笔者认为授课教师需要明确中西医结合的教学培养目标,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实现中西医结合的教学培养目标,首先要调整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授课方案。以循环系统疾病为例,中西医结合心内科的课程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讲述正常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心血管系统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概念分类及诊断治疗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象学说心的相关概念、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方便学生理解并运用相关知识。各论将循环系统疾病作为介绍对象,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疾病和心包疾病等病种为具体章节,参照中医内科学,按照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治疗等模块进行中西医两方面的阐述,实现中西医结合内科课程一体化;在课堂中明确各个病种中西医各自的治疗优势,降低学生消化中西医两种结合知识体系的难度。总之,中医不能丢,西医不能弱,通过提取中西医各自的精粹,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配置。

将内科系统的生理病理学知识类比于中医传统理论的相关概念,相当于把医学生物学、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并穿插渗透医学伦理学,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构建连贯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使基础科学与临床医学相互融合,也使中医理论与西医观念紧密相连,从而提升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以及将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诊疗的能力。此外,各学科有效整合也避免了部分学习内容的重复,提高了效率,缩减了学时,保障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2.2 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实践培训实现中西医结合,需要加强中西医技能实践培训中心建设,在理论教学中穿插临床技能实训课程。内科疾病的临床症状具有隐蔽性,与全身各大系统的生理病理情况紧密相连,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要求医学生掌握临床体征检查的相关技能。通过结合中医诊断学、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和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参照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和中医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参考《中西医临床基本技能》等教材,实训课程包括中医操作技能、西医临床技能等内容。其中,中医操作技能包括中医诊断和针灸治疗,西医临床技能包括体格检查和基本操作。建设临床技能教学平台能够为医学生练习技能操作、培养临床思维提供软件和硬件支持,充分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以循环系统疾病为例,中医治疗心病讲究量体裁衣,先四诊合参,判断患者证型;再根据证型选方治疗,如补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证,镇静安神法治疗心虚胆怯证,温补心阳法治疗心阳不振证等。此外,中医的望闻问切也适用于有症状但尚未出现疾病的患者,早期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及中医的调养,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如果患者病情严重,经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满足介入术的适应证,可以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进行手术搭桥、支架介入治疗。在整个诊疗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诊疗手段,学生需要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实训课堂中反复进行操作练习,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技能,运用到临床工作中[3]。

2.3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手段“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书本或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更新快、外延广、便捷高效、共享创新又独立自主,使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4]。但是,现阶段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作用的挖掘并不深入,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势在必行。

网络教学平台不是局限于线上课程的讲授,而是面向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资源分享、师生交流讨论、小组讨论、自测试题、答案分析、教学评价等。利用“雨课堂”发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件和辅导材料,能够使学生得到优秀教师的教学资源[5]。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现阶段存疑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发表个人见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6-8]。增加师生互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去学习,真正掌握相关知识点[9]。线上教学还为小组讨论提供了方便的交流平台,便于进行组间信息沟通。而线上布置作业要求在学生进行试题自测后给予其答案解析,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并巩固已学知识,理解新知识并提高学习效率,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考核成绩评价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检测教学效果,有助于反思教学不足并进行调整。并且通过线上信息化教学可以收集汇总大量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10,11]。总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能够加大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交流总结、课外深入学习的力度。

3 结语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医学课程。调整授课方案,提高医学生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与方法治病救人的能力;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实践培训,提升医学生个人临床技能水平;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与学习效率。这些或可稳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内科医学人才。教学路漫漫,任重而道远。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培养合格的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实用型人才,仍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猜你喜欢
医学生科学技能
高级技能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画唇技能轻松
科学拔牙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