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践—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例

2024-04-07 13:12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城关初级中学张世林
新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美育利益法治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城关初级中学 张世林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相关要求,需要充分应用各学科所体现的审美特点,高度融合美育元素。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课程,具有铸魂育人的作用,该课程所蕴含的美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育价值目标及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为此,研究道德与法治课堂和美育融合的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一、美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意义

第一,美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可以利用教材资源深化美育内涵,加之教师利用情境创设法,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第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美育,可以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基于课程知识点,拓展审美视点,使知识内容更加有趣。第三,美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世界。此外,便于创建健康与和谐的教学环境,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双方都感受到真心、真情、真意。

二、美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可行性

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包括知识与实践两方面,知识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引导作用,而实践指向学科的实践应用。美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关联性,学科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具体表现于社会美方面,如教材中有名人故事、历史材料等,均可以使学生发现社会美。纵观社会美,其包含道德、行为、语言。在道德方面,可以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情操与理想信念等,有了道德才能彰显一个人、一个国家及一个民族高尚的气节。在行为方面,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课时教学中两代人守卫祖国边疆的行为美;在语言方面,是指通过人物的语言与生动创造美的意境来展示美的内容,教材中的语言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1]。

其次,按照初中课标的目标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编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四有公民”。这就凸显出了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而美育目标囊括了塑造学生心灵及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等内容,两者目标相同。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还旨在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教材中生动地描绘了各种人与事,这些事情均无法用简单的善与恶来判断,如“高举爱国大旗,围堵外资企业,抢砸某国品牌汽车及商店”等教材案例,需要引导学生听到不同人的声音,使学生正确辨别身边的善与恶。通过将美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目标一致,从而正确欣赏美。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借助模范的力量提升自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美育目标。

三、美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践

美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践,需要从课前的教学目标明确、课中的教学设计引入、教学方法的运用、综合探究、展示与评价、课后活动等方面入手,充分融合德育和美育,达到寓德于美、以德立美的目的。

1.课前教学目标的明确

教学实践的方向是教学目标,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灵活创新的教学实践模式与后期的教学效果呈正相关。将美育元素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找出美育和课程融合的共同点,才能发挥美育的价值,获得以德育人、立德树人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资源,还要结合整体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如目标1 整体感悟:结合篆书“国字”和自身生活经验,分析当前背景下国家生存与发展需要哪些条件,面临哪些困境,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目标2 探究与思考:结合教材,分析国家利益的相关内容以及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利益,从而理性判断,提升思辨能力,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目标3 实践与展望:收集或自己创作一首爱国诗歌,开展朗诵比赛,交流心得,树立起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国家主权的意识,明白怎样做才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进而付诸实践。通过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科教学的整体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课前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美育体现在道德底线的坚守、公民责任心的担当以及正确价值取向等方面,能够充分融合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2.课中教学设计的引入

(1)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具有十分丰富的美育资源,具有一定的美育价值。例如,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期间,教师可从教材入手,在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部分,分享自己已知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先进人物相关事迹,学生就会联想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两弹一星”邓稼先、抗击疫情一线的钟南山、青蒿素研究成功者屠呦呦、为学生奉献一生的张桂梅校长,等等,这些既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又体现出情感基调之美[2]。在教材“相关链接”部分,展现了两条法律,关系到国家秘密保护和国防,通过这些法律条款,可以了解到法律的权威之美。在知识结构上,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安排得比较合理,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2)充分理解教材,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思考,重新设计教材内容,使学生从思想与行动两个方面都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原则。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完成本课时思维导图的绘制,分组汇报预习成果。其次,合作探究,设计“向英雄致敬描绘盛世画卷”“感受爱国情,弘扬爱国精神”“感悟国家利益的使命”等主题实践活动。最后,学生经过学习本节课,基于课前的思维导图优化知识系统,分享自己的经验。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力求审美和向善的统一。合理采用情境引入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更近,激发学生对美育知识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教师需要结合所授内容及预期的教学目标,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将教材中的英雄故事生动地呈现出来,更加地活灵活现,让学生认同自己所学的知识,并认同英雄人物的情感价值,最后深化内心,付诸于实践行动。同时,教师还可借助信息化技术来烘托情境的气氛。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我和我的祖国》电影;中国十大感动人物纪录片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并与课堂教学情境相结合,体现出审美特征。通过与审美教育的融合,依靠多元化的形式来引入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还可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对学生审美和向善的统一。

3.课堂综合探究

国家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有国才有家。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是各族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也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思想觉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发挥展学互助的作用,体现团队的风采。例如,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3 ~5人为一组,让学生分工协作,充分讨论,利用展示加强交流,持续增强学生的潜力,如某小组这样展示:学生甲:我们是高山组,我们组讨论的是教材中“探究与分享”部分的爱国情感问题,即“生活中某些人以爱国为由,拉横幅喊口号围堵外资企业,抢砸某国品牌汽车,甚至将车主打伤,在网上联名抵制某些国家的商品。”对此,我们组同学有所展示。学生乙: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些人虽然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的过激行为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单纯的抵制已不再适用,应继续探索新的发展路子,既不影响本国经济,又能体现爱国之情,如拍摄爱国短视频或小短片等,起到宣传的作用。学生丙:任何行为都不应建立在围堵等不合法行为的基础上,这样不仅会损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还会触碰法律的底线,应合法、合规、合理爱国。学生丁:爱国应是一致对外,而不是伤害自己的同胞,我们应身体力行,努力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通过我们小组同学的展示,可将此问题加以总结,我们必须加强国家安全及防范意识,时刻警惕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理智爱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4.展示与评价

在学生学习期间,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尝试提出新问题,以推动课堂进程,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美育价值。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的评价针对性不强,有的问题可思考程度不深,有的则是以问论答,并未衍生出新问题,这样不但使课堂缺少生机与活力,而且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讨论“你从东北抗日联军将士身上感受到怎样的精神?”的问题期间,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材料,找出了材料中“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保家卫国挑战人类生存的极限”“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等字眼,经全面分析后,得出了这些将士身上英勇无畏、为国奉献、众志成城、壮烈就义等爱国精神。

教师要科学评价,并提出新问题:“这些爱国精神到现在还适用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提出新问题,使学生了解到这些爱国精神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过时,除了在烈士身上能看到这些精神之外,新时期还有无数的职业者,包括警察、医生、消防员、助人为乐的普通人等,尤其是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冠疫情之下,更是全民抗疫,才战胜了疫情。这里也体现了上述的“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这样评价与问题升华,不仅可以树立学生的思维意识,还能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思维体系,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教师应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情感,以全面评价学生。有的学生认为,在革命战争时期,无数人民英雄为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就算流尽最后一滴血也不放弃,这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热血,无论何时都不会被熄灭。有的学生也认为,就算在和平发展时期,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也会献出自己的全部。

5.课后活动的开展

课后活动的开展可以为美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实践性教学平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力求知识与情感态度的统一,将美育元素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内心,设计多样性的课堂活动,充分锻炼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例如,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教材最后的“拓展空间”部分着手,开展课后拓展实践活动,如“近年来,出现一些威胁中国和平稳定、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包括个别国家的渔船在中国领海内非法作业,个别国家的军舰擅自闯入中国领海等,我们既要明白和平来之不易,又要居安思危,力所能及地维护国家安全。”教师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统计问卷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小组之间分享。学生通过对社会美及自然美的体验,可以充分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课后活动的实施可以给学生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在参与中提升情感素养,从而全面发展。有些学生根据此材料列举了相关案例,分析了这些问题将影响国家安全,提出了国家在这方面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如定期或不定期地在领海内巡视;一旦发现他国渔船的非法作业,立刻发出警告,等等。有些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了解了新时期大多数人的爱国之心。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思,如“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能够为维护国家利益做些什么?”可以是身体力行的,也可以畅想未来,让学生写一写,做一做,利用学校、社区等实践性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植树,为打造“美丽中国”而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关爱孤寡老人,为创建“暖心社区”出一份力,等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达到以美促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新时期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充分融入美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美育及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两者的融合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课前教学目标的明确,重视课中教学设计的引入,并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综合探究,注重过程性教学评价,利用课后活动拓展知识内容,让美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美育利益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美育教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