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洒热血 东北抗联留精神

2024-04-10 02:38武凤珠
人民周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联军牡丹江抗联

武凤珠

传播弘扬东北抗联精神,2月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月份。1932年2月,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集结成军;1936年2月,这支部队正式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

193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乌斯浑河畔,冷云、胡秀芝、杨贵珍等8名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为牵制敌军、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主动放弃渡河、吸引日伪军火力,被敌人围困河边。8名女战士,年龄最大的只有23岁,最小的刚满13岁,背水一战至弹尽援绝,她们毁掉枪支,毅然决然涉入冰冷刺骨的乌斯浑河……

巾帼英雄集体沉江,如花生命壮烈殉国。黑龙江省东北抗联研究学术交流基地、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君自2016年以来,持续研究宣讲东北抗联精神已7年有余,至今仍然为“八女投江”的事迹所震撼、所感动。“不只8位女英烈,东北抗日联军中还有很多英雄群体。他们十几岁就离开家乡,加入抗联队伍,最后英勇牺牲!”

陈君说,东北抗日联军面临着特殊自然环境的考验,承受着人类身体的极限。“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所付出的,是当代人难以想象的,他们的事迹应该为大家所铭记!”

艰苦卓绝,挺起不屈的民族脊梁

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不屈不挠,坚持抗战,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英勇斗争。

“不仅自然条件极端恶劣,悬殊的敌我军事力量、复杂的敌我斗争环境等,也是抗战时期凝结成的其他革命精神未曾面对的。”陈君介绍,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东北抗日联军长期处在内外无援的环境中,“一度和党中央失去任何聯络”。

日伪军在东北地区实施残酷的法西斯统治,采取各种手段切断东北抗日联军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民族英雄杨靖宇等东北抗联将领战至绝境时,在冰天雪地中仅能以草根与棉絮果腹;东北地区中、苏、日等国极为复杂的国际关系,更加剧了东北抗日联军斗争环境的艰难,“通过东北抗日联军斗争的历史,也可以发现这一点”。

在陈君看来,同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过程中迸发出的伟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能够与抗战精神并列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原因正在于东北抗日联军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生存条件的艰苦性、抗日斗争的残酷性,由此也成就了东北抗联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独特性。

这种特殊性,在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中有着鲜明体现。陈君介绍,2021年以前,社会各界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有不同的总结,“有的是4条,有的是5条”。2021年,有关部门将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凝练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还是非常丰富的,还可以再继续挖掘。”

艰苦奋斗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创新精神……许多学者迄今仍在深入研究、延伸拓展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陈君逐一列举不同学者的学术阐释,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很多战略战术,都是在东北地区首创、进而扩展到全国的,这种首创精神是否也应当概括为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在陈君看来,东北抗联精神中蕴含的国际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等,都是抗战精神并未完全涵盖在内的特质,也是东北抗联精神独特性的证明。对此,他总结道:“东北抗联精神和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进程中凝练而成的革命精神,然而从历史背景等方面来看,东北抗联精神在第一批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精神中,地位非常特殊。”

传承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情怀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内涵中最重要的一条!”抗战精神的内涵之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陈君认为,对党忠诚、爱国主义,是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内涵的相通之处,“但情怀和精神是有区别的”。

东北抗日联军,最早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抗日义勇军。“义勇军斗争失败后,终于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组织才能真正抵御日本侵略,从自发到自觉,认知和境界不断提升,最终由情怀上升到精神。”在陈君看来,精神比情怀更长远、层面更高、更根深蒂固,也更能引导东北抗日联军坚持不懈开展革命斗争。

多年坚持研究宣讲东北抗联精神,陈君和牡丹江师范学院的同事们正在着力将精神的力量植入青年学子脑海。2016年,经原中央党史研究室报中央办公厅批复,学院设立中国抗联研究中心。

陈君介绍,在牡丹江师范学院,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与弘扬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计算机、外语、历史、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老师都参与了进来”。

从科研项目,延伸到教学课程。近年来,陈君和同事们围绕东北抗联精神建立了一系列课程。2023年,东北抗联精神课程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东北抗联精神实践育人课程、东北抗联歌曲演唱课程等,也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牡丹江师范学院面向全国110多所高校选课的东北抗联精神线上课程,迄今已累计获得近5万名全国各地学生选课。

“通过课程让学生铭记历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陈君介绍,中国抗联研究中心之所以设在牡丹江师范学院,一个重要原因是,以牡丹江市为中心的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积淀着丰厚的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过去是东北抗联战斗的重要战场,留下很多遗址遗迹,建设了很多纪念场馆。”

红色资源沉淀,成为开展东北抗联精神实践教育活动的基石。如今,牡丹江师范学院承接了面向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东北抗联精神实践培训,还时常联合周边中小学校开展实地参观教学。“东北抗联精神传承弘扬的方方面面,从教学到实践、从科研到育人,我们都做了尝试。”

陈君认为,学习践行东北抗联精神,既意在了解、铭记那一段特殊历史和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先烈,也应当面向未来,根据当代大中小学生的实际思想心理情况,借助新媒体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手段阐释传播。“历史不能忘却。人要有魂,要有斗志和精气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从东北抗联实体资源的保护到精神的传承弘扬,从高校到地方政府,都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还要继续做下去。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我们有信心,也有动力!”

猜你喜欢
联军牡丹江抗联
论迟子建小说的人文情怀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牡丹江流域自然地理敏感区划分研究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
东北抗日联军介绍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