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前奏”

2024-04-11 17:27李梦瑶
知识文库 2024年5期
关键词:前奏李清照古诗词

李梦瑶

预习是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起到了重要铺垫作用。所以,本文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预习活动为探讨对象,试图从中寻找到新鲜且有效的预习策略。对此,本文基于现有的相关研究结论,提出新的预习策略,即纵横术——“短期直接预习”“长期间接预习”通过“纵向沟通课内知识、横向拓展课外相关知识”的形式展开预习活动,随后实施“短期直接预习”“长期间接预习”的双向交汇,完成对学生预习内容的整合,以及预习效果的检验,并将仍存在的疑难问题作为后续正式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任务之一。最后,回归教学实践,完成对纵横术的再思考、再完善。

随着《考试大纲》(高中2019版)和《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对古诗词教与学的不断要求与强调,如何教授好古诗词、如何学习好古诗词成为教师、学生所持续关注的事情。对此,语文教师会从课前活动、课中活动、课后活动三部分对古诗词教学进行设计考量。其中,“课前”部分主要包括学生的预习活动,对它的有效利用会为后续“课中活动”“课后活动”的成功进行定下“基调”。正如《礼记·中庸》中强调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习的重要性。

而关于如何有效进行语文预习活动,早在20世纪便陆续有语文教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围绕“转变古文教学方法,适应现代教学需求”主题,主张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尤其是在面对古诗词教学时,不再采用以往传统且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而是借鉴西方的现代教学方法,创立改造出適合本民族语文的教学法。其中,部分学者将关注点落在了“如何预习”。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首次提出了“自动主义的教段”,它是由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改造而来,强调语文阅读应从“理解”“练习”“发展”三个部分进行。其中,在“理解”部分进一步指出要有“预习”活动,具体包括“指出学习目的,唤起学生学习动机”“预备的指导”“儿童预习并欣赏”。叶圣陶的阅读观也认为学生应该先预习,然后是讨论和练习。具体来讲便是“学生在进入课堂正式学习之前就植入一个带有疑问和探究的心理预设,用此作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课堂注意力,从而间接提高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效率。”胡适则提到了“自修”概念——学生在读书时需要注重自修,并能利用课外广泛的时间去扩充相关知识,从而反向丰富课内知识。沈友石《怎样去预习新课》则具体阐明了预习场所(家庭内的一间屋子)、用具(自习簿、字典、各种补充课本等)、时间(完成功课后,抽出十分钟的时间进行预习)以及方法(国语科:“先看一遍,写在自习簿上,再拿字典查生字的音义,拿补充课本证明难句的意思。假使懂得,就记出来,再总看一遍,推究全篇的意思。”),这为教师实施预习活动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对象。在本世纪,新高考正式启动,而诗词阅读试题特点对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量、现实灵活运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对包括预习活动在内的日常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薛立新将预习活动进一步细化、优化,其具体分为三大类型,即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学期预习。他认为预习存在先后顺序、类型的不同,即“课前预习”是对教材内容中疑难点的搜查、解决,剩下无法解决的则留至课堂上解决;“阶段预习” 则是对知识的总体脉络体系的掌握,所以学生需要通过“单元目标法”“图标整理法”“单元教材研读法”进行粗线条浏览;“学期预习”是指在新学期开始前、诵读整部教科书,掌握大致内容。

总之,上述所举例子在“预习”方面的考量呈现出一种循序渐进、逐渐精细化的状态:(1)强调将预习摆在教学活动的首位;(2)强调学生的兴趣、疑问是预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3)需要分阶段、分类型展开具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展开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为笔者的“预习”探究带来启发,即如何实现预习时间的连贯性、预习的逻辑性、内容的承上启下性、拓展的丰富性。对此,本文提出古诗词教学的“前奏”,它是对“预习”功能的重新审视,即它应具备“近期直接预习”“长期间接预习”两方面的意义作用。

1 对纵横术的认识

预习活动的展开需要灵活的教学策略从侧面进行辅助,所以本文提出“纵横术”教学策略。

1.1 以往教学中有关“纵横教学”的例子

1987年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陈武岗教师便提到了“纵横”概念,他在《高中语文“纵横组合”教学模式的设想和实践》中提出:通过搭建“复合型结构体系”,实现语文的主题性学习,即纵向设置三条主题各异的“线”,由不同的教师各教一条;横向重新进行单元组合,即在三条“线”中,选择一条牵头,并与另外两条相辅进行,形成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完整教学单元。1998年,来自博白县教研室的邹武林、卢小奎提出了“纵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有着各自的任务,同时,两坐标之间也不断有着交汇、联系之处,实现语文综合性教学。至此,在后续历年出现的关于“纵横”概念的教育教学文献中,均有它们的影子。

1.2 纵横教学的基本思路

创设预习主题,设立纵向轴线,贯通联系课内前后知识;以课内知识为固定点,横向拓展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背景;纵与横的双向交汇,即强调课内外知识在学生自身结构体系中的内化程度,是否能够顺利地在测验、演讲、讨论等学习活动中正向输出。

2 古诗词预习策略

2.1 古诗词预习策略:展开纵横交替的“短期直接预习”和“长期间接预习”

笔者认为,微观层面的“短期直接预习”满足教师的针对性(仅针对某一篇诗词展开预习活动)、短期时效性、功利性(仅特指对高考、日常学力测验需求的满足)教学需求;宏观层面的“长期间接预习”,则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古诗词理解能力,把握古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律,以及从情感意志上形成对传统诗词文化的喜爱,为学生未来的长期古诗词学习提供基础素养。

2.2 短期直接预习中的“纵横”

“短期直接预习”强调时效性、具体针对性,即学生对课内某一篇新课文进行临时预习。对此,结合纵横教学思路,在下文中举例展示“短期直接预习”的纵横展开过程。

李清照《声声慢》被选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预习本篇课文,需从“作者人生经历”“朝代背景”“宋词的基本特点”“鉴赏宋词的基本方法”这四个方面进行。对此,学生需形成“纵横预习”:

(1)从纵向层面,联系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内的相关知识,加强对课内资源的利用,为学习《声声慢》提供侧面辅助,具体阐释如下: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中关于宋代古诗词的作品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登快阁》(黄庭坚)、《书愤》(陆游)。其中,北宋时期的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梦》以悲伤为基调,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在自然且委婉的话语中表达对亡妻的思念,缠绵悱恻,情意浓厚。同为北宋时期的黄庭坚《登快阁》以一种洒脱感描摹出作者登上阁楼后,面对所望之景时的审美、意趣,余韵无穷。南宋时期的陆游写有经典作品《书愤》,诗中“不满和悲叹”的情感在“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和“年老后仍壮心为遂”中逐渐凸显,彰显出作者对南宋王朝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面对这些作品,教师需以“服务于《声声慢》教学”为基准,有选择、有侧重地带领学生统一学习上述宋代古诗词。例如,从苏轼该作品中学习语言如何委婉表达的特点,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应用的特点;从黄庭坚该作品中了解时代背景对文人诗风的影响;从陆游该作品中理解家国情怀的抒发角度和特点。

(2)从横向层面,拓宽课外有关李清照作品和她本人的知识内容,体味李清照不同时期“愁”的特点。因为学生在完成上文提到的纵向预习后,会发现《声声慢》中词人的情绪特点是“愁”。此时,教师抛问“李清照此时的‘愁是哪种类型?”,学生则需要通过搜罗词人其他的作品,从中分类词人在不同时期、心境下“愁”的特点,反向加深对《声声慢》中“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显‘愁”的理解。具体如下表所示。

学生通过感受李清照不同时期“愁”的表现,从中掌握鉴赏规律,即从视觉、听觉角度,寻找词中意象,抓住意象传递出来的积极或消极状态。同时,着重了解与《声声慢》同为后期作品的《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为后续正式学习《声声慢》时,对其中情绪状态的把握提供辅助作用。另外,结合预习时所了解的北宋、南宋交替之际的历史和李清照的个人经历,来丰满、立体化词中主人公(李清照)形象,以缩短学生与词人之间的时空距离。

2.3 长期间接预习中的纵横

《声声慢》位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还包括《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陶渊明)、《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高》(杜甫)、《琵琶行》(白居易)、《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长期间接预习强调的是宏观层面的、整体的、综合的预习。此时,不仅仅是针对《声声慢》展开预习,而是要以它为中心,展开针对此单元的整体性预习,培养学生形成综合性鉴赏能力。此类预习活动需在开学前的一段时间内进行。

(1)纵向展开以“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为主题的预习活动

学生完成预习任务中对这几首诗词的翻译工作后,在单元导读和课文注释内容的辅助下,可得出:曹操致力于“天下归心”、陶渊明安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李白是驰骋想象的洒脱人生、杜甫是“叹己悲国”的无奈、白居易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不甘心、辛弃疾是慷慨豪迈的杀敌报国之志、李清照是陷入“人生无望”的愁闷中。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引导性问题:“造成他们‘生命形态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结合他们的生平经历,可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角度去思考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突出强调学生对李清照人生的认识,并产生思考。例如,她作为女性,所遭受的磨难并不比男人少,但她的作品中没有嘶吼的声音,而是略显克制的悲与愁,但为什么有人说李清照的悲愁是藏于海面之下的波涛汹涌?当这个问题被抛向学生时,学生会在潜意识里去不断地将《声声慢》与该单元中其他诗词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声声慢》的艺术表现手法、遣词造句、韵律等方面的特点,并兼顾了对该单元其他诗作相关特点的了解。即使暂时没有完整的发现与归纳,但在这一过程中已经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他们会带着具有目的性的问题,在正式展开该单元的学习活动时,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提高了后期正式学习课文的效率。

(2)横向拓展积累文体类型

《短歌行》(曹操)是四言古体诗,《归园田居》(陶渊明)是五言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是七言歌行诗,杜甫的《登高》是七言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都是词。对此,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掌握这六类文体特点,为后期正式鉴赏该单元作品提供切入角度。

2.4 “短期直接预习”与“长期间接预习”的双向交汇

此环节用于归纳整合学生前面所进行的一系列预习活动时收集的知识信息。教师通过设立“‘豪情与‘柔情的碰撞”主题。由学生展开以李清照作品为中心的自由辩论、探讨活动,即“李清照的豪情是否与辛弃疾、李白、曹操的‘豪气相同?”“为何李清照的‘愁不是扑面而来的浓烈,而是淡且绵密的?”。教师可提示学生从文体特征、艺术表现特点、语言特点、作者人生经历、外部历史环境这五个角度进行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检验学生是否能将预习时所搜集整理的知识运用到此活动中。活动结束后,将仍存在的疑难问题作为正式课文教学时的教学任务之一。

3 回归实践:对“纵横术”教学策略的再思考

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充满着人文色彩,能够为学生带来内在和外在的双重熏陶。纵横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需要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灵活使用,不可陷入机械的复制粘贴中。

3.1 分层纵横

进一步细化对学生的关注角度。学生之间的想法、认知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导致学生的兴趣点也是存在不同的。在向学生展开课外诗词、历史文化、轶事的拓展活动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拓展途径、拓展方法,将兴趣的“指挥棒”教给学生,从而自动形成分兴趣的、有针对性的分层教与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适当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3.2 合理分配“前奏”时间

预留给学生和教师的诗词预习时间是存在一定限度的。无论是短期直接预习,还是长期间接预习,都需要合理搭配时间进行。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新学期的教学任务量,对每单元、每篇课文纵横预习的时间长短、前后顺序进行安排、调整。

3.3 坚持现代技术手段的投入

网络视频课堂、视频虚拟互动、数据网格等能为语文教学的展开提供多样的选择,同时也能为纵横术的展开提供更为弹性的空间,提高了预习准备效率。

总之,预习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而“长期间接预习”“短期直接预习”的递进式实施则是对以往一般预习活动模式的尝试性改造,更是针对当下古诗词教学问题的一次尝试性解决。企图通过创新拓宽预习活动模式的类型,为学生、教师带来新的体验,改善古诗词教学现状,提高古诗词“教与学”的效率。而“纵横术”教学策略,则是为了有序、有效地组织进行古诗词的预习准备过程。当然,本文中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例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高低强弱的不同,而这会影响纵横策略的应用效果,该如何在教师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发挥纵横策略的作用?这些都期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改进与完善。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前奏李清照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我和古诗词
喝醉的李清照
趣读古诗词
珠江:大河入海的前奏
李清照改嫁辨证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