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情教学法理论对家国情怀的培养

2024-04-11 06:05陈志朋
知识文库 2024年5期
关键词:家国激情情怀

陈志朋

激情教学法是一种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情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出的一个热烈的、亢奋的、美妙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特定教学情境。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家国情怀被确定为历史学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教学法对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培育家国情怀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施策略上,高中历史教师要在挖掘教材、设计主题、创设情境、建构激情教学思路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共情中达到家国情怀的培养。

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不同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它更多地强调一种情感的价值指向,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感,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下,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和自豪感,历史教育承担着重大的使命。如何践行培养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激情教学法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激情教学法作为情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互动的过程中达到一种高涨的、激烈的情绪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通过对《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思考探究激情教学法理论培养家国情怀。

1 激情教学法与家国情怀的概述与关系

激情通常与感性相关,与之相对的词是理性。激情常伴随情绪的高涨,通常缺乏理性并带有情绪冲动。然而,激情教学法与激情的定义完全不同。激情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前深入分析学情、深度挖掘教材并精心设计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在宏观上把握课堂氛围,同时也微观监控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整堂课具有激烈但不混乱的氛围、欢快而有秩序的教学节奏,以及紧密相连的教学环节。激情教学法通常以教师的教学激情为起点,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情感染班级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兴趣点,避免兴趣的消退,保持持續的情感体验。即兴教学和对课堂中突发事件和情况的机智应变能力也为激情教学增添色彩。激情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在课堂计划内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教学智慧和应变能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确保学生有所收获。激情教学的前提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技能运用自如,教学语言抑扬顿挫,教学神情春风化雨,教学思维创新且灵活,整个课堂具有魅力。在这样充满激情的课堂上,学生对课堂信息的获取速度快,对信息的加工和检索处于高效状态,学生在教师激情讲课的外部动机和自身兴趣追求的内部动机的推动下,参与上课时会忘我投入,这种状态对于知识传授和情感传递具有巨大能量。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新课标对于家国情怀的叙述,家国情怀是一个深层次的概念,它与唯物史观共同组成了核心素养中情感价值观的部分。“家国情怀”不能等同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可以作为家国情怀的组成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出个人与国家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古代就强调“家国同构”,无数个家作为个体,共同构建成一个国家的整体。家国情怀是一种广义而非狭隘的概念,强调个体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肯定,既包含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也包含着民族主义的特征,爱国与爱民族是具有同一性的,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激情教学法与家国情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情感投入和认同感。激情教学法通过创造积极、愉悦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使学生产生情感投入和认同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激情教学法可以通过引发学生对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和英雄事迹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家国的热爱和认同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情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当学生对历史故事、英雄人物或国家发展有浓厚的兴趣时,他们会更愿意深入了解、研究和思考,从而培养出对家国的情感关怀和自觉负责的态度。情感体验和身临其境。激情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和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历史事件和国家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和价值。视野拓展和国际视角。激情教学法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学习、国际交流和多元文化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国际视角。这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自己国家的地位、历史和文化,从而培养出对家国的情感归属和自豪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激情教学的不足。一堂课的时间通常只有45分钟,而由于学业成绩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任务,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多项任务:回顾和巩固旧知识、导入新课并传授新的知识,最后还要进行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这些繁重的任务要求让教学课时变得异常紧张,也直接导致了情感教育的缺失。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的表达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这可能会造成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刻板印象,以为学习历史只需要死记硬背,课堂缺乏活力,甚至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试卷上出现满布红色叉号的情景。整堂课的氛围从教师到学生都显得沉闷乏味,高中历史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激情教学理论是至关重要的。这将使高中历史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使课堂充满趣味和生动性,为历史课程注入新的灵魂。

因此,激情教学法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手段。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感投入,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出对家国的热爱、责任感和认同感。

2 激情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实施策略

2.1 挖掘教材,设计主题,蕴含家国情怀素养

(1)把握教材重点,突出核心素养

教师如果对教材不够熟悉,备课不够充分,或者对于历史单元课程的理解过于片面,就会导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无法更好地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程中,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抗战精神”体现了红色革命精神。这一精神包括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教师需要在这节课上向学生传达这些精神,让他们感悟中华民族这个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新版统编教材还增加了“史料阅读”“学习聚焦”“历史纵横”“思考点”等部分,教师应善于将这些辅助文本与激情教学巧妙结合起来。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参与历史研究、文献整理、展览设计等项目任务。这些任务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的细节和背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家国历史的深入探究和情感关怀。在这节课中,重点讨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谁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并结合教材进行辩论。通过表演和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情感表达出来。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这也会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做好课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课最初的几分钟极为重要,柏拉图曾言“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教师通过自身语言的引导进入课堂,如果语言平淡如水毫无激情,学生可能无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从课本题目中“浴血奋战”一词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程度和中华民族的英勇抗争的气概。“奋战”一词带有浓烈的情感,可以从分析这一词着手,进行课堂教学的开始。所以课堂导入技能的合理恰当地使用,可以使整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角色扮演或模拟体验的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或参与历史事件的再现。通过亲身体验和情感投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选择,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情感联系。抗日战争期间延安作为无数青年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前后奔赴延安为国抗战的青年有4万多。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去朗读“学思之窗”中的《延安颂》,并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通過分享观点、交流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交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家国历史的思考和情感认同,同时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学习。

(3)树立激情教学观,运筹教学整体

拥有激情教学观的教师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整堂课中全程富含激情,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情感压力和疲劳感。有经验的教师会灵活有度地对自身的激情进行调整。《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堂课共有四个子目,分别是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四个子目的正文系统部分以时间发展顺序进行阐述,前两个子目聚焦于国内抗日活动,第三个子目凸显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最后子目讲述中国抗战胜利后的意义与影响。对于前两个子目,教师可以采用慷慨激昂的教学情感,与书中文本内容相结合,当到第三个子目时,教学情感可以稍稍缓和,第四个子目抗战取得胜利之时,愉悦的心情和高兴的神态以自然的状态表现出来,整堂课的情感体验是酣畅淋漓而不拖沓。

2.2 了解学情,创设情境,建构激情教学思路

(1)关注学情,引导学生情感投入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从感性的角度来看,书中的文本只是文字,无法直接传达情感价值,需要教师加以辅助。“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或者同一班级每一位学生,教师都要对他们有所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内向有的外向,外向的学生会很快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投入,内向的学生苦于羞涩,不善于表达和表现,无法真正投入自己的情感。所以一个富有激情教学观的教师,要深刻分析了解每个班的学情,把握学生的差异性。“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高中历史教学要贴近于实际、贴近于生活、贴近于学生,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投入。如在第三个子目“东方主战场”中,中美英三国所通过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华民国,如澎湖列岛等,教师便可以以日本侵犯中国领土引发“钓鱼岛争端”的时事热点为切入点进行讲述,巧妙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2)参与情境,给予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离不开历史意象、丰富的素材和学生的探究思考。”历史意象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每个人对于同一个历史场景由于所处环境和情感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意象。高中历史教学中,纯粹的教学一定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的语言引导和多媒体工具的运用,在情境演绎的过程中适当地设计出启发性的问题,再以教学激情为辅助,让学生在情境演绎的过程中感悟家国情怀。教师对于情境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进行恰到好处地评述,在探究思考中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中,以抗日英雄的英勇事例为基础,使学生对英雄形象充满崇尚之情,升华家国情怀。在“正面战场的抗战”这一子目中,1938年6月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毙伤日军四万余人。为何取得如此巨大抗战成果?其实是中国军人寸土不让、英勇抗争的结果。播放:抗日影视剧《亮剑》中骑兵连连长三次下令“进攻”的视频,骑兵连即便寡不敌众但战至最后一人。当学生被视频中的悲壮情绪感动后,教师讲述在武汉会战中也有如此悲壮的一幕,会战中上尉连长唐谦率领骑兵连多次冲散日军阵营,但遭到日军9辆坦克包围,面对此种情境,他们毫不退缩,血战到底,以“骑兵冲击坦克”。相信学生听完之后多会有感触,教师辅以适当提问,唐谦体现了什么精神?唐谦是正面战场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抗战英雄的缩影,正是有无数个“唐谦”般抗日英雄的出现,激励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不断自立自强。这种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生动而感人地叙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表达。通过情感共鸣,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对家国历史的情感认同。

(3)基于ATS,及时进行情感反馈

ATS是情感导学系统,教师要善于学习该系统模式,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时地进行调整和反馈,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投入与坚持。教师和学生应相互给予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情感反馈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学生利用教师反馈的信息来改善其学习策略。教师在课堂中的激情会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层次。但是课堂中仅仅只有教师的激情是远远不足的,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情感状态,如当布置难度较高的任务时,学生可能会产生消极抵抗的情绪,不愿意完成或者放弃这项任务。教师需要采用支架式教学,给学生提供引导和帮助他们建构思路,同时予以鼓励。无论这项任务是否最终达成目标,都应对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做出肯定。如当学生的情感信息能时刻被教师所接收、关注、反馈,这堂课也就“活”起来了,学生也就“动”起来了,参与度和情感氛围也自然“提高”和“热闹”了起来。

3 实施激情教学法培养家国情怀的挑战

3.1 平衡学科知识与情感培养

在实施激情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时,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涉及如何平衡学科知识与情感培养、考虑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以及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共育等方面。然而,通过有针对性的对策,这些挑战可以得以应对,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培养。在追求激情教学法的情感投入的同时,学科知识的传授也是不可或缺的。过分强调情感,可能会忽略学科内涵,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融入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等相关知识,使情感培养与学科学习相互融合。例如,在历史课上,结合学习历史事件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激发情感共鸣。同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平衡情感投入和知识传授,确保培养家国情怀与学科素养的双赢。

3.2 践行激情教学法的专业发展

实施激情教学法以培养家国情怀需要教师具备情感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灵活应对不同学生需求的能力。为应对这一挑战,教师应积极追求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情感教育能力。持续学习与培训。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提供情感教育培训和研讨会,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情感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最佳实践。教师可以从培训中获得实用的教学策略,以及将情感融入课堂的技巧。专业合作与交流。教师之间可以形成专业学习社群,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教材设计和情感教育策略。这种合作可以帮助教师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拓展教学思路。反思与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逐步提高情感投入的效果;研究与创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创新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为激情教学法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3 家庭与社会的合作共育

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互动和协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的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体验可能存在差异。为应对这一挑战,教育者需要在教育实践中积极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合作共育,使学生在多維度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培养。家庭教育引导。教育者可以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倾听家长的期望和关切。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国家发展、文化传承等话题,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鼓励家长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社会参与项目。设计社会参与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发展的过程,增强对国家发展的参与感。

首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仅仅依靠一堂课的激情教学是无法达到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教师需要持续地投入心血,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带入热烈的情感,并以对学生的爱为桥梁,构建激情教学的思路。其次,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做到渊博强识、学贯古今。只有教师自身素养不断提高,课堂才能拥有深度和高度。最后,教师应积极探索激情教学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的策略,树立激情教学观,创设情境,注重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情感并获得情感体验。同时,及时进行情感反馈,在情感沟通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和探索,将激情教学与家国情怀培养相结合,以实现更有意义的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家国激情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