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青海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04-12 08:16才项多杰
新西部 2024年3期
关键词:河滩

作为青海省乡村振兴示范点,阿河滩村在资金投入、产业扶持、基建力度、整村规划等多个方面享受着一定的政策倾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以说是青海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和典范。笔者通过驻村经验结合实际,阐述阿河滩村在乡村振兴中的成果和亮点,并且指出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短板,以期更好地推动全省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各项工作的落地。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实施,乡村振兴已成为推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青海省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省份,其乡村振兴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3年,青海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等五个方面的努力,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民生活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有显著提高。本文根据现有的数据资料和本地发展现状,简要阐述青海省乡村振兴工作的成果和亮点,并结合笔者驻村经验与工作实际,以化隆县甘都镇阿河滩村为典型试点,以小见大,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23年青海省乡村振兴主要成效

(一)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

2023年青海农业农村呈现粮油全面增产、群众稳定增收、改革深化增效“三增”和脱贫成果稳步巩固、乡村产业稳步壮大、绿色发展稳步转型、乡村建设稳步推进、科技服务稳步提升的“五稳”趋势。年度粮食综合单产每亩254.14公斤,同比增长7.8%;粮食总产达116.23万吨,同比增长8.4%,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

(二)产业振兴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过去一年青海各地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细化增收举措,健全完善10种联农带农模式,提升产业辐射带动效能。

二是利用光伏收益的20%实施以奖代补,对冲牛羊肉价格下跌影响。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达到23.9万人,人均月收入达2721元,实现了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双提升”。

三是抓牢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6%,增速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6个百分点,“两个高于”目标顺利实现。

(三)脱贫攻坚有效巩固成果显著

一是2023年青海省乡村振兴局全面加强动态监测帮扶,新增防止返贫监测对象0.66万户2.2万人,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18万户4.1万人,已消除风险0.4万户1.62萬人。积石山地震后,新纳入灾区监测对象1339户6088人,守住了不发生因灾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是紧盯25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落实协作资金8.59亿元,实施各类民生项目283个。

三是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1%,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达到96.2%,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达到18.8%,较上年分别提高1.7、1.4、3.1个百分点。

(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品牌成就斐然

一是2023年青海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115个,有机草原监测面积突破1.5亿亩,66种农畜产品入驻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

二是新建国家级产业园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农业产业强镇3家,新认定10个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全省农民合作社超过1.7万个、家庭农场超过2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621个。

三是持续打造推介“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区域公用品牌,在16个大中城市及援青省市建立青海特色农畜产品专供基地、体验店及窗口26家,建成“青海馆”“茶马互市”产业链数字化等线上交易平台,全年输出大宗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价值168.2亿元。

四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种业振兴步伐,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推广主导品种86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18%,引导盘活1067宗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和餐饮民宿等新业态产业,品牌效应明显,成就斐然。

另外,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着力打造文明实践、基层文化、文化活动、精神文明等“四个阵地”,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的良好社会风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行动、厕所革命行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村庄清洁行动等“四项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才培育方面,推行农村优秀人才助力、驻村工作队助力、大中专毕业生助力、本土人才助力、返乡创业人员助力等“五大助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人才基础。

阿河滩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主要亮点

(一)资源禀赋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还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近年来,阿河滩村紧紧抓住国家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机遇,特别是依托中国地质大学近十来年的科考调查和精耕细作成果,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挖掘出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地质结构等多种资源优势,使阿河滩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古村落一夜名声鹊起,并打造成全省第一个地质文化村、黄河沿线第一个地质文化村、全国少数民族聚居村中的第一个地质文化村。与此同时,2021年阿河滩村被确定为青海省乡村振兴示范点;2022 年8月12日被评为全国第二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旅游村;2023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AAA级旅游风景区。

(二)基本情况

阿河滩村位于化隆县城东南侧,距离甘都镇政府2公里处,平均海拔1980米,距省会西宁约160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千米。阿河滩村南临黄河,与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相隔河相望,北接临平公路,西毗甘都镇关巴村。现有254户共1167余人(常住人口为157户589人),辖2个社,耕地面积688亩,属纯撒拉族聚居村,是中国(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果用三个字全方位介绍地质文化村,便概括为“红、黄、古”。“红”代表丹霞、“黄”代表黄河文明、“古”代表宋代的千年古城。八百多年的古树和千年古村、七百多年古寺以及古老神泉等,被誉为阿河滩村“四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集汉、藏、伊斯兰风格于一体阿河滩清真寺。另外还有瑰丽纷呈的传统撒拉族“女儿绣”(青绣),独具特色的化隆拉面及撒拉族美食;古朴原始的撒拉族“庄廓”及民俗文化;丰盛诱人的“撒拉宴”等。据考古发掘,阿河滩古城遗址中有烽火台、大型碌碡、战壕。古墓中也曾挖掘出彩陶、青铜器等文物,虽然部分已成残垣,但依然保有痕迹。

一百八十万年来,黄河在这里奔流不息,经历多期气候变化与构造抬升,在两岸形成多级河流阶地。这里有着蜿蜒曲折、引人驻足的黄河河曲;“色若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由黄河古砾石层溢流而出的山泉水;黄河河滩上有造型独特、栩栩如生的“黄河石”;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出土有两千六百年前的卡约文化遗存,颇具历史价值的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城遗址;根深叶茂、苍劲有力的八百多岁空心古榆树,等等。有很多亮点和地域名片,与周边的村落相比,文化色彩突出,优势明显。

(三)主要名牌和优势

1、阿河滩清真寺。照壁正对牌坊式寺门,木结构的牌坊高6米,风格独特,气势辉宏。寺门上方横书有“念、礼、斋、课、朝”五字,为伊斯兰教五大功课。该寺特殊之处在于将汉、藏民族与伊斯兰教特征、建筑、文化三合为一,门口的照壁、唤醒楼上的龙雕是汉族常有建筑,大殿顶端的宝瓶是藏文化元素,却与清真寺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该寺始建于1323年,距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其建筑风格保持了鲜明的古代汉藏宫殿或寺庙特点。1986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撒拉族“女儿绣”。由阿河滩村人创办的化隆山河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青海省乡村旅振兴扶贫就业工坊和民族手工加工基地,主要传承和发展撒拉族刺繡文化。撒拉族刺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所绣图案光线明暗对比强烈、富有立体感。撒拉族的刺绣讲求实用性,刺绣品种多为枕头帮子、袜底、袜跟、绣花鞋、腰带、针线包等。目前,山河文化公司生产撒拉族女儿绣系列产品包括香包、鞋垫、枕头、床上用品、挂件、服饰等各类民族用品。化隆山河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占地面积3330平方米,拥有办公室、员工宿舍、刺绣操作间、展厅等400平方米,现员工12人。公司以文旅融合为旅游产品开发思路,忠实秉承了撒拉族传统理念,并利用撤拉族传统刺绣工艺,结合现代材料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新产品、新工艺。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技艺娴熟的技术能手和撒拉族民间手艺人。

3、古榆山庄农家院。化隆县古榆山庄农家院始建于2019年4月18日,农家院位于化隆县甘都镇阿河滩村,离县城27公里,是一家集餐饮,住宿,商务会议,旅游接待为一体的综合型农家院,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主体由实木配以木雕与砖混结构搭建而成,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农家院北邻202省道,南临黄河,西临公伯峡景点,东临循化县,地理位置优越,院内及停车场均可停车,非常方便。餐厅设有宴会厅及各类包厢35间,可同时容纳300多人就餐,饭菜以具有撒拉饮食文化的“撒拉宴”为主,配以粤菜,川菜等各类菜系,让游客体验到撒拉之乡的优美风景和风味独特的美食。

4、地质文化长廊。化隆群是1960年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在化隆县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时,以地名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代表了南祁连最古老的变质岩系,得到全国地层委员会的确认并沿用至今。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化隆群”形成于距今约十亿年的元古代,因其与祁连山造山带的形成密切相关,在地质学上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是国家级重要地质遗迹。化隆群在化隆盆地东南部拉木峡一带出露面积较大,由于历经了多期岩浆事件和构造运动,岩石的变形和变质都很强烈。早期形成的沉积岩和火成岩变质成大理岩、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等,变质岩中片麻状构造、眼球状构造、多米诺骨牌构造及流变褶皱等极为发育。化隆县境内168公里的黄河河床中,大部分砾石来自化隆群中的各种变质岩。游客参观完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展览馆后,沿木栈道步行至黄河边,可以亲身观赏万年地质演变的痕迹,感受涛涛黄河的清秀之美。

5、化隆县古色古香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民宿)。2015年11月06日,该公司在青海省化隆县甘都镇阿河滩村注册成立,经营面积为800平方米,公司现从业人员20人,其中脱贫户5人(能稳定带动困难群众就近就业)。目前公司有民宿7座、农家乐16间、面积800平方米,主要经营餐饮及住宿行业。因经营状况效益良好,带动社会效益明显,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健全,符合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6、阿河滩村花海。花海位于阿河滩村南面,靠近黄河。这块风景怡人、百花争妍的花海始建于2017年,占地面积48亩,现已开发种植花卉30余亩。花海由很多密集的花草或树木构成,主要以玫瑰花为主,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多样性、可以对接养生、游乐、露营、餐饮、会务、培训等众多服务功能。

7、阿河滩古城堡。阿河滩古城堡便是千年历史的遗存。古城堡遗址俯瞰形如钻石,巍然屹立于黄河北岸。经碳十四测年法科学测定,城堡为公元1021年左右的北宋时期青唐吐蕃所建。彼时,朝代交替,时局动荡,青唐吐蕃与西夏、北宋纷争不断。又因阿河滩位于廓州、湟州交界处,是拉木峡南部入口和进军北上的战略要地,青唐吐蕃唃厮啰政权在此以黄河为天堑,修筑屯兵驻扎之所,作瞭望传信、抵御外敌之用。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的千年岁月里,留下了这一座饱经沧桑的烽火古城,为后人记载了这一段烟波浩荡的黄河史歌。

阿河滩村工作成果、项目实施情况及做法

(一)工作成果

阿河滩村于2021年被确定为青海省乡村振兴示范点;2021年中央电视台、青海卫视报道宣传阿河滩地质文化村;2022年8月12日被评为全国第二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2022年10月18-19日央视《美丽家园》栏目全景式介绍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建设成果;2023年8月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AAA级旅游风景区;2023年8月22日在阿河滩村举办了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7届年会分会;2023年8月在阿河滩村举办了海东网红旅游推介会。

(二)近十年来项目实施情况

2013年实施了厕所革命;2017年投资300万元实施了阿河滩撒拉民俗旅游发展项目;2018年投资40万元实施了阿河滩村村集体经济项目;2019年投资60万元实施了阿河滩村村集体经济项目;2021年投资650万元实施了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

(三)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及建设内容

1、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共投资265万元,其中包括建设古榆山庄防漏处理640平方米,封闭81平方米;旅游景点围墙建设540米;旅游景点文化长廊40万元;场地硬化800平方米;古泉改造计划投资34.3万元,新建水渠300米等;青绣产业升级改造投资35万元,新建体验馆100平方米,修建凉亭4平方米,购置绣花打版软件(八大景)10万元,飞越绣机7万元;花海升级改造40万元,新建木艺围栏523米。

2、道路建设及拓宽项目。共投资100万元,主要包括道路沥青铺设约4200平方米;6户农民征地拆迁费27万元。

3、墙面改造项目。投资105万元,包括墙面抹灰、腻子、涂料项目,面积约17500平方米。

4、排水、污水管网及小型污水处理站项目。投资180万元,其中实施管网1000米;小型污水处理站300平方米,包括污水处理设备设施。

(四)主要做法

村集体经济方面:2018年将4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发展本村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修建木栈道,服务创收;2019年利用60万元资金在群科新区新世纪广场购买商铺;在2021年5月底整合村旅游接待中心,共收益10.6万元,2022年度收益10.6万元。

扶贫车间方面:为解决村内剩余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的困境,阿河滩村充分利用撤拉族传统刺绣工艺优势,修建了撒拉族女儿绣扶贫车间。现已招聘本村绣娘12名,其中包括脱贫户4名、展示厅4间。主要生产撒拉族女儿绣香包、鞋垫、枕头、床上用品、挂件、服饰等各类民族用品。

文化振兴方面:2021年9月24日,化隆县地学旅游开发成果新闻发布会在甘都镇阿河滩村举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旅游地学团队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青海省化隆县文旅局在青海省打造了第一個地质文化村。2021年中央电视台、青海卫视报道宣传阿河滩地质文化村。2022年8月12日被评为全国第二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

目前面临的问题及短板

(一)产业发展滞后

从面上看阿河滩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不同产业之间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缺乏竞争力、自身造血功能弱等问题。据古榆山庄农家院老板韩阿力介绍,农家院自开业以来一直亏损,第一年由于环保督察,只开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关门大吉,第二年起又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开业,第三年有所起色,却因客流量少、营业成本高、旅游周期短等因素,无法实现致富引领的愿望,连年亏损,甚至连承包费都难以缴齐。2023年政府在农家院中开展了农产品博览会、知名网红海东行、乡村旅游推介会、中国地质学年会分会等“乡村振兴——文旅先行”为号召的一系列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总体上却收效甚微。包括主打撒拉族“女儿绣”的化隆山河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化隆县甘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马丽娅生态养鸡厂等产业,虽然投资成本较大,但基本上都靠项目扶持才能生存,导致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同质化问题严重

阿河滩村除了古榆山庄、古色古香农家院之外,几年前还有撒拉家宴、春满园农家院等两三处家庭经营式的农家乐和庭院经济,却因同村竞争激烈、方式单一等问题未能持续营业下去。村中近两年来陆续开办的种养殖产业,基本上都两萎不齐,十有八九倒闭,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致使政府扶持脱贫户和监测户的3万元封顶到户产业无人主动申请,加之受民族与宗教因素之限,不允许大兴土木开发乡村旅游娱乐项目,导致很多项目无法落地。因此,即使在旅游旺季也只有零零星星的散客前来打卡消费,难以形成规模,甚至晚上留不住客人。虽然理念上要提倡“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但阿河滩村没有做好山水文章,充分利用好丰富的地质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缺乏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和符合本村实际的长远规划,还未实现惠农、兴农、富农的强村目标。

(三)资金投入不足

乡村振兴是一个均衡发展的整体推进过程,不能光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不允许一家独大,要与周边的村社联动发展才有很好的出路,否则便自废武功、固步自封。阿河滩村自身不具备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文融合发展只能靠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规划有序的科学引领才得以实施,其中包括对甘都镇街区的穿衣戴帽等基础设施建设,沿黄河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与两个社区、二十九个行政村的村落文化建设、公伯峡景区旅游设施建设、甘都镇伊斯兰教文化、清真饮食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建设、甘都的人文历史建设和资源禀赋、农民生产生活及产业增收建设等都要通盘考虑,通过投资融资将阿河滩为首的村级旅游相互串联起来,做到资源互补共享,全方位推进,并且与毗邻的循化县形成县、乡、村级文旅产业链。然而,截止目前,资金筹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仍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

(四)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许多优秀的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以阿河滩村为例,村中80%以上青壮年劳动力,都到广州、山东青岛、上海等地谋生,大多数开拉面馆,有的在外地打零工或在省会西宁做点小生意,也有身在外地的阿河滩村致富能手,年收入都在五六十万至百万元以上,但都不愿意回乡创业。总之,除了特殊困难人群之外,普通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开拉面馆和劳务付出,并且在家庭收入的比例中占有很大的份额。除此之外,农村教育资源的短缺和医疗条件的不完善,很多年轻人为了下一代的发展,都想到城市去买房谋生,即使在老家盖了新房,一年四季也很少回家一趟,导致在老家只有老弱病残的留守老人和照看孩子的妇女。以上种种因素,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激活农村,规划产业布局,吸引人才,设法留住青年一代至关重要。

(五)驻村干部职能发挥受限

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推动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宣传党的政策、建强村级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高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重要历史使命。上级派来的驻村干部大多数文化素质较高、作风正派,是原单位的骨干和精兵强将,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丰富经验。然而,在驻村期间却整天疲于填报、例会学习、整理村级材料、申报脱贫户监测户等种种劳神费力的工作中,成为大包大揽、名不副实的村委文秘工作者和资料管理员。很多驻村干部将大把的时间花费在非本职的琐事上,与中央的初心使命和预期差距较大。甚至在现实中难以发挥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能,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引领基层治理、提升村两委干部整体服务能力、建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方面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反而费力又不讨好、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纵容村干部养成甩手掌柜的罪魁祸首。因此,要激发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技术优势,以驻村干部优势赋能更多的民族企业转型升级,使其做大做强,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才是关键。

以上不足和短板不仅仅是阿河滩一个村的个性问题。阿河滩村作为化隆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在资金投入、产业扶持、基建力度、整村规划等多个方面享受着一定的政策倾向,但其中所呈现的问题也是全省遇到的共性问题,可以说是青海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和典型案例。2023和2024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之年,青海应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以更加扎实有力的工作举措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

[1]谢海森、青海:《乡村振兴呈现新气象实现新突破》,载《中国改革报》,2023-11-20(003)。

[2]郭靓:《青海持续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载《青海日报》,2023-11-24。

[3]王臻:《青海从六个方面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现新突破》,载《青海日报》,2023-11-16。

[4]周伟亮、吴佳宝:《乡村振兴战略下青海农牧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青海3个合作社的调查分析》,载《现代农业》,2023(04)。

[5]王礼宁:《乡村振兴视角下青海东部农村产业发展研究——基于青海省L区脑山四村的调查》,载《青海社会科学》,2023(03)。

[6]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报告》,载《青海党的生活》,2023(6)。

作者简介

才项多杰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文历史、文献翻译

猜你喜欢
河滩
故乡的河滩
一个人的苍茫[组诗]
天鹅和仙鹤的争论
一只羊
潍河滩的夜晚(组诗)
河滩上
阳河滩的女人
武功河滩会
家住河滩(组章)
家住河滩(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