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人的民间叙事方法与诗艺探索
——以邹惟山三首歌行体长诗为例

2024-04-13 05:26王冠含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1期
关键词:歌行长诗民间

王冠含

“民间叙事”这一概念,历来较为含混复杂。民间文学中的“民间叙事”泛指“已凝固为某种文学体裁(样式)的口头创作”,以及“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如祭祀、礼仪、游戏之中的”叙事行为。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陈思和等学者提出的“民间”概念,指的是相对于国家的文化空间和形态,“在国家权力中心控制范围的边缘区域形成的文化空间”②。显然,前者指的是民间文学中的“民间叙事”,而后者指的是作家文学中的民间概念。本文所讨论的“民间叙事”,首先指的是作家文学中所存在的民间叙事,其内涵不仅在于作家对民间文学中叙事技巧、叙事内容和叙事语言等的借鉴,也关涉民间的意识形态、文化形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

歌行体源于汉代乐府民歌,魏晋时期诗人所创作的多为乐府古体。“进入唐代之后,歌行已从乐府中分离出来了,专指不袭用乐府古体(个别的除外)的七言长短句为歌行(整齐的七言或以七言为主,杂以部分三、五言诗句)。”③从题材上看,歌行体长诗有展现都会风貌的,多为国都大城;也有表现个人情思的,多含哲理雅致;还有写人记事的,侧重大事或个人遭际。从表达方式看,歌行体长诗可以描写,可以抒情,也可以叙事。在艺术上,歌行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一是铺排扬厉,篇幅宏大;二是自由换韵,押韵灵活;三是文辞典雅,意境优美;四是多用对偶,杂以律句;五是曲终奏雅,感慨深沉。④唐代歌行体长诗虽然有清丽典雅的文人之风,但相对于律诗、绝句形式上更为自由,容量也更大。宋代诗人也不乏歌行体创作,苏轼就创作了几十首歌行体长诗,如《吴中田妇叹》《蜜酒歌并序》等。苏轼的长诗取材接近民间和日常世俗生活,不太注重对宏大事件或历史的表现。同时,他的歌行体弱化了对偶和押韵等形式因素,更加自由随性。可见到了宋代,无论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歌行体长诗的创作,已经开始由典雅转向通俗。近代的秋瑾、高旭等人采用歌行体创作了《宝刀歌》《勉女权歌》《女子唱歌》等作品,表现出“韵散杂糅,文白相间……呈现出一种自由化、通俗化、散文化、口语化的倾向”⑤,体现出鲜明的革命色彩和实用功能,具有宣传新思想、推行新理念的重要作用。邹惟山新近创作的三首歌行体长诗,借用古代歌行体的体式,借鉴历代以来的民间叙事方法,融入了新诗白话化、大众化与民间化的特质,可谓是新时代中国旧体诗创作的一次可贵的探索。

一、表现民俗内容,突出谐俗意趣

邹惟山长诗在题材和叙事内容上,更注重对民俗化内容的呈现,主要表现为对风水、传说和饮食等民俗内容的叙述。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民间习俗和信仰,在广大老百姓中间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邹惟山在这三首诗章中展现了特别丰富的民间风水内容。如《为东方第一水上大城而歌》的开头,诗人就说江边大城是“山环水绕风水地”⑥,接着又写道:“一条青龙往北游,行至东山始飞腾。望见神龟不过江,面露喜色惊白云。”这里所说的“龙”,是指中国风水理论中所说的龙脉;所说的“神龟”,是指武汉的龟山;诗人由此引出武汉乃是龙脉隐伏之地,占据了风水之利。《为天下穹隆第一镇而歌》中的风水内容几乎贯穿全诗,如第四节中“山环水绕牛眠地,鹤膝蜂腰马鬃封。黄荆屋基风水地,青龙白虎气势雄”⑦,就是风水先生描述当地风水的几个有名的断语。在第六节中提及,一个当地人认为有一个极好的风水宝地,“高顶大帽为谁起,至今无人来剪裁”。在《为天下第一大才而歌》中,其第一、二节主要内容叙述了苏洵遇到一位懂风水的朋友,两人到了象耳山这个风水宝地,风水先生认为此地能让子孙后代兴旺,从民间风水的角度解释了苏轼与苏辙兄弟后来终成一代大文豪的潜在文化地理因素,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趣味。⑧

传说是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突出特征是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相对固定的流传范围,并形成相应的传说圈。⑨传说又可分为人物传说、地名传说、风物传说等。在三首歌行体长诗中,诗人穿插借用诸多民间传说,成为其民间叙事的直接表现形式。如《为天下第一水上大城而歌》中插入了“卓刀泉”传说、古琴台“知音”传说以及“大禹治水”传说。三个传说故事分别对应着江城三处人文景观。此外,还有“李白黄鹤楼搁笔”的传说、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等。在《为天下穹窿第一镇而歌》中,亦有多处关于当地风水地如“五梅花”“青龙砦”的传说、当地人物如陈半仙等人的传说。在《为天下第一大才而歌》中,同样讲述了四个传说,分别是“苏洵求子”“苏轼爷爷寻找风水宝地”“苏轼幼年拾砚故事”和“三苏坟的传说”。诗人充分发挥歌行体的叙事功能,将这些民间传说故事娓娓道来,以歌行体的形式得以重新呈现。

长诗对饮食等问题的关注也显示了其突出的民俗特征。在《为天下第一水上大城而歌》中,第二十六节讲到武汉的多种美食,如热干面、小笼包、莲藕汤、烤红薯等,还提及“彭厨”“清江人家”等当地知名餐饮酒店,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描写充满烟火气和世俗气息,贴近生活,贴近民间。而在《为天下第一大才而歌》中,写到苏东坡的老家——四川眉山的美食以及成都的美食,以及苏东坡自己创造发明的“东坡肉”“东坡汤”“东坡盐”等,充分揭示了一代文豪苏东坡热爱美食、热爱生活、贴近民间、深得民心的人格魅力,因此苏东坡发明的食物才会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构建地方性空间,强化地方性审美

在民间叙事类作品中,不论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还是民歌,通常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如果说官方叙事对应的空间是庙堂,那么民间叙事对应的空间必然是地方,民间叙事的审美也多是一种地方性的审美。邹惟山的三首长诗发扬了民间叙事的这一特征,构建出丰富而多样的地方性空间,体现了丰富的地方性审美内涵。

三首长诗中的地方性空间,多表现为特定的地名、地标和地景。特别是《为天下第一水上大城而歌》和《为天下穹窿第一镇而歌》两首长诗,本身就是歌咏某一具体地方的作品,其中贯穿着一连串的地名、地标和地景。有学者认为:“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往往会涉及一些地名,民间的叙事往往也离不开地名,因为地名就是一个地方的标志,地方总是靠地名来记录与传播的。”⑩《为天下第一水上大城而歌》中涉及的重要地标有:黄鹤楼、古琴台、卓刀泉、东湖、洪山广场等,这些地方本身也是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风景名胜,当地民众耳熟能详。将这些名胜景点镶嵌到长诗中,既丰富了诗歌的民间性和地方性内涵,又借诗歌传播扩散了地方风景与历史文化,可谓一举两得、相得益彰。《为天下穹窿第一镇而歌》中更是地名众多,整首诗以地名为总线而形成了一个起承转合的叙述结构。第一节有“越溪”和“查家场”两处地名;第二节以“查家场”为起始,写“查家场上两华里”处的山川形势,涉及“龙形咀”“九龙壁”两个地名;第三节逐步展开,出现了“鸡公岭”“锅厂坳”“锅儿凼”等多处地名。长诗中有的章节探讨了一些地名的来历和源起,有的章节对不同地方地形地貌予以比较,以及关于一些地名传说的考证等。

可以说,这三首长诗中的地名,已经不仅仅是“地名”,而是民间叙事中关系叙事的具体内容和结构起承转合的重要因素,对整首长诗的铺排展开和扩展多容,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天下第一大才而歌》中,虽然主要以人物为主,但诗人特别注重对这些人物所居住或迁徙的地方的进行反复抒写和渲染,以此烘托和构建人物形象。如前三节中,一再描写苏东坡家乡及其周围的山水环境,并追溯到苏轼的父亲、祖父找寻风水宝地的传说。此外,诗人还特别注重对苏东坡一生中迁徙经历的描述,近20 年的迁徙旅程几乎横跨苏东坡整个中晚年时期。正如其在《金山自题画像》中所言:“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⑪长诗即以黄州、惠州和儋州三个地方,串联起苏轼的这段迁徙生活。“出了乌台去黄州,身无分文住道观。……黄州四年垒高台,写诗作文七百篇。……惠州更无居住处,搬进搬出更有三。……最难不是在惠州,过海才是命中险。”(《为天下第一大才而歌》)这样的地名意象,不仅在叙述故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也形成了长诗在地方性审美上的鲜明特点。如果像从前的政治抒情诗一样的空洞抽象,如何体现诗人的发现与建构呢?

三、融合民间说唱元素,创造史传性长诗

“民间说唱,一般称曲艺,是民间文学体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⑫说唱文学具有很强的民族民间色彩,“多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部分以代言为主,叙事为辅,分角色拆唱,与各地方言关系密切……”⑬民间说唱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汉魏时期其表现形式即为乐府民歌,而歌行体直接源于乐府民歌,后来才转化为文人歌行体。可见,民间说唱也是歌行体的源头之一。邹惟山的三首长诗融合了二者的特征,采用七言歌行的体式,押韵灵活、句式整齐,又模拟民间传说的代言性和叙事性,创设主导叙事者,以此不断扩容,强化了长诗的叙事性特征,于叙事中融合抒情评论,创造出具有传唱效应的史传性长诗。

所谓长诗的代言性,指的是诗人的创作体现出鲜明地为某地、某人进行歌唱,为其代言的操演性预期,与说唱文学的代言特性基本一致。因为说唱文学中的说唱艺人即以代言人的身份直面大众,具有很强的操演性。首先,三首长诗的题目分别为“为东方第一水上大城而歌”“为天下第一大才而歌”“为天下穹隆第一镇而歌”,“歌”虽然体现了其文体性质,事实上也隐含了“说唱”的内涵。在《为东方第一水上大城而歌》中,诗人以饱满的热情为武汉代言,立足地理形态的武汉,从城市的山水形势到周边环境,再到武汉市内重要的山川湖泊、寺庙、地标建筑等,如数家珍一一道来;长诗还歌唱了武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所包含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及当代学人、时事政治等,深入细致地描绘了一幅武汉古今风貌画卷,全方位地展现了武汉市的地理、历史、教育、文化、宗教、科技、政治、饮食等多维度的武汉,堪称武汉市的诗体传记,体现出为武汉代言、为城市立传的宏大宗旨。其次,诗人在正文之前的“引子”中,以自述的形式表明了长诗所具有的代言特性。如《为天下第一大才而歌》的“引子”中,诗人有这样的自白:

喜爱东坡已有年,所有资料都搜罗。

虽则谈不上研究,却有印象映山河。

今天我来歌一曲,第一大才非胡说。

怀着强烈的感情和对苏东坡的深入了解,诗人要高歌一曲,让大家都知道苏东坡这位天下第一大才。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其代言性非常明确,与说唱文学中说唱艺人开场时的“道白”很是相似。在《为天下穹隆第一镇而歌》“引子”中也有类似表达,此处不再赘言。

所谓长诗的叙事性,主要是指其篇幅远远超过常规的歌行体叙事诗,具有说史立传的性质。长诗之所以能铺排展开,首先在于诗歌预先设立了一个主导型叙事者,其功能相当于说唱文学的“说唱人”。说唱文学“强调说唱者的主导作用……说唱者可以时而模拟这一人物,也可以时而模拟另一人物;又可以跳出人物之外,对他们的言行进行剖析,还可以暂时丢开故事,对故事中发生的一切进行客观评价。说唱者灵活机动的特点,不仅大大活跃了听众的情绪,还往往因此而塑造出一个鲜明生动的说唱者形象”⑭。通读邹惟山的三首长诗,不难发现其长诗中叙事主体的鲜明个性。《为天下第一大才而歌》中,第一节即是苏洵与道长、苏洵与妻子的对话,其对话时而由叙事者模拟人物直接道出,时而以第三人称进行转述,时而跳出人物进行评价,表现出灵活机动的叙事者形象。《为天下穹窿第一镇而歌》中,同样存在着一个主导性的叙事者,叙事者对穹隆镇的地形地貌、山川地理、传说故事、风土人情、民间信仰等极为熟悉,可以说了如指掌,同时对这一地方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深厚的依恋情结,故而可以主导叙事,滔滔不绝,极大地扩充了诗歌的思想容量与艺术含量。

四、运用民间化叙事语言,追求新旧体诗的融合

所谓民间化叙事语言,主要指诗歌语言的白话、口语化、俗语化等特征。邹惟山的长诗虽采用古代歌行体形式,语言上则沿袭新诗的白话语言,并借鉴民间口语化、俗语化叙事语言,使诗歌语言在通俗化风格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既与诗人之前创作的拟寒山体诗歌有关,更体现了诗人在诗歌审美方面的新诗化倾向,或者说将旧体诗形式与新诗思想相融合的创作实验。

首先是白话入诗。三首长诗中虽不乏典雅的字句,但总体上以白话为主。如《为天下第一水上大城而歌》的第二节:

有人说是村中城,有人说是城中村。

不是第一大县城,也非第一大乡镇。

有的说法已过时,而今已经焕然新。

村里再小也有城,城中再大亦有村。

村村相连即为镇,镇镇相关已是城。

三镇相峙于水上,天下真的未曾闻。

整首诗歌内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以白话的语言形式表达诗人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总体理解和基本认识,可谓“我手写我口”的真正实践。不仅此节,统观全诗乃至三首长诗,语言均是明白晓畅的风格,读来一目了然,而不是晦涩难懂一类的路数。具体而言,这种白话的语言表现为口语化叙述和新名词、固定用词两个方面(所谓“新名词”是相对于文言而说的)。在上面所引的一节中,“有人说”就是口语化叙述模式,“城中村”“大县城”“大乡镇”“三镇”即为具有现代话语或时代话语内涵的新名词,或是固定用词。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强化了诗歌的白话语言的风格,同时也决定了其表达内容的通俗易懂,体现出诗人的民众性、民间性的审美追求,而不是传统旧体诗典雅含蓄的文人风格。

其次是俗语、谚语的引入,增加了诗歌民间叙事话语的味道。俗语是民间口头上广为流传、具有深厚民族底蕴和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现了“特定民族的生活哲学和行为准则”⑮。《为天下第一水上大城而歌》中,“幸运儿”“香火盛”“有缘人”“文神”“妖精”“神经”等,《为天下穹隆第一镇而歌》中的“祖坟”“神功”“阴德”“风水地”“高材生”“老农民”“大小姐”“穷酸相”等,都是俗语,至今仍在当地老百姓口头上广为流传,鲜活而又生动有力,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而“明知山上有老虎,而今偏向虎山行”“高山流水一知音”“水太清了则无鱼”“不想金子总发光”“欲加之罪本无罪,何患无辞口难辩”“所到之处有朋友,车到山前广且大”等,则是对民间谚语的一种改编和借用。俗语和谚语的入诗,无疑大大地凸显了其诗歌的民间叙事功能。

五、借鉴民歌式乐感,传承诗歌音乐美

“民歌”是民间歌谣的简称。“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叠句和曲调等形式特征,并以短小或比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他民间韵文样式相区别。”⑯民间歌谣因其传唱或传诵的性质,特别注重歌谣中的乐感因素,主要表现为字词句等有规律的重叠反复和朗朗上口的韵律。

民歌的重叠可表现为单字的重叠反复、词的重叠反复、句的重叠反复和段落的重叠反复等。⑰邹惟山的长诗借鉴民歌中重叠反复的艺术特征,形成了自身的重叠之美,主要体现为字词的重叠和句式的重复。字词的重叠分散在字里行间,如“一切毁于一瞬间,无始无终更宽阔”“一缕一缕入耳朵”(《为天下第一大才而歌》),“无德无才世多是,无德有才人间行。德才兼备少又少,大德高才急可能”“天天隐于云台上,夜夜参透湖光影”(《为东方第一水上大城而歌》),是单字“一”和“无”的重叠,“德”和“才”的重叠,词“一缕”“天天”“夜夜”的重叠。单字或单个词的重叠已构成修辞,产生一种韵律和节奏的美感。更多的重叠反复体现在句子或句式中,其中两句的重叠较多。《为天下第一大才而歌》“引子”中的“神仙之地无神仙,神奇之地有传说”“人生到底是什么?人生到底为什么?”“生于丹棱之丘陵,长于眉山之大河”“一轮明月落西陵,一代巨人星陨落”等,都是两句重叠,这种用法在邹惟山的长诗中多见。还有一种是四行或多行的句子或句式重叠,如讲到苏轼的出生地,诗中这样写道:“有人认为在纱帽,有人认为于乡间。有人认为在修文,有人认为在彭山。”诗中前5 个字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把最后的地名做了替换。这样的句式重复,既有重叠之乐感,也方便记忆方便传诵。又如:

还有小碗热干面,吃上一口香喷喷。

又来小笼四季包,咬上一口气腾腾。

再来一碗莲藕汤,喝上一口已丢魂。

还来一根烤红薯,咀嚼一块味太真。

这一小段共8 行,在重叠反复的运用上稍显复杂,在整体的重叠中体现出每两行之间的重叠,然后单数行之间相互反复、双数行之间又相互叠用,体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旋律美。

长诗在押韵上较为灵活,每节都有韵脚但又无明显规律,基本上采用韵散结合的方式。《为东方第一水上大城而歌》第一节共14 行,其中有5行押韵,韵脚分别为:村、魂、襟、劲、人。第九节共10 行,有4 行押韵,韵脚分别为:影、晴、影、明。《为天下第一大才而歌》中每一节都比较长,每一节中仍有押韵,如第三节中含有“边”“山”“远”“年”“全”“眼”“选”“巅”“完”等字眼的句子富含韵律,整节中的押韵较为频繁,使得全诗朗朗上口,一气贯通。这也是全诗区别于其他两首诗的一个特征,每一节中押韵的行数多,读起来非常顺口,易于传诵。《为天下穹隆第一镇而歌》中的押韵又有新的形式,第一节24 行,用了两个韵,共11 行,也就是同一节中换韵一次。但这种同一节中换韵的现象较少,大部分还是同一节内押韵。韵的转换也是多种多样的,让全诗形成了一个多声部的大合唱,类同于西方的交响乐。诗歌与音乐具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综观邹惟山近期所创作的三首歌行体长诗,不难发现,这三首新作与诗人前期的汉语十四行诗和拟寒山体诗相比,体现出了一种崭新的风貌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无疑是诗人不断探索、不断求新的结果。长诗借用歌行体的古体诗形式,采用民间叙事的种种方法,追求新诗的自由通俗化风格,力图融合传统诗学、民间诗学和现代诗学的优长,最后落脚于创作民间的、民众的,有传唱效应和潜力的诗歌作品。这是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的“民间叙事”所具有的新形态,也是诗人对中国传统“民间叙事”的意义与价值的新探索,其意义和价值已内蕴于诗歌文本本身,也有待于批评界的不断探讨和重新发掘。

猜你喜欢
歌行长诗民间
长歌行
献给这个世界我们未知的——读龚学敏长诗《三星堆》
长歌行
东瀛长歌行
雪域高原长歌行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王舍城(长诗)
一个人的成都北站(长诗)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