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织补理论的传统村落旅游空间及文化保护研究
——以云南省大理市双廊村为例

2024-04-13 16:06刘劲涛
商展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双廊活态村落

刘劲涛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云南昆明 650000)

传统村落记录着历史文化与地方发展的脉络,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历史过程的记述,传统村落是地方居民情感寄托的场所,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就是对村落中文化与人类活动空间的关系的研究。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传统村落旅游的过度开发,造成多元要素涌入村落,在改善设施环境、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也极大改变了村落的传统风貌、村庄肌理与文化习惯,在包括当地村民、游客、旅游开发商、政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因此社会生活的快速变迁及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受到更多关注。为了保持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与整体性,本文尝试将织补理论应用于传统村落保护方面,丰富已有研究框架,更有利于促使传统村落更加合理地融入时代,进而构建一条适用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最优发展路径。

1 国内外传统村落研究概况

1.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乡村空间形态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后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相关研究逐渐成熟。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关学者逐渐开始采用相关量化的研究指标的数理方法、回归建筑空间本质的空间句法、将空间技术卫星定位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3S技术及非线性方法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1991—2002年是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发表的学术成果较少,多以单体传统村落中的“物”为研究对象,以描述性研究为主。2003—2011年期间为“传统村落”研究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由于不合理的城市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城市文化迅速涌入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文化在吸纳城市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不小的冲击。

2012年,我国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在此期间,学术研究成果较上一阶段有了更多突破,研究成果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2年起,学者们更加关注传统村落组织秩序、保护发展、村落规划、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等内容。法学、档案学、博物馆学、图书馆学等学科也开始重视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对传统村落的居民主体给予了更多关注。

1.2 国外研究现状

反观国外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理论研究,他们认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注重具有经济价值载体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此外,在历史村镇的保护上,集中关注对历史村镇的保护性修复原则、动态性保护原则,强调在保护中应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基础”,注重乡村保护中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作用。

从国外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践情况来看,一方面,注重出台保护政策,如英国自上而下建立了政府、非政府组织、大学社团、社会公民之间的协作机构,对英国的传统村落、乡村景观的保护提供了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国外较早地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遗产旅游、生态旅游,带动乡村社区经济的发展,探讨旅游开发促使当地村民引发文化复兴运动。此外,国外学者对我国的传统村落研究也有一定关注,分析了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认为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开发模式是成功的。

总的来看,国外注重保护理念的更新与保护机制的运用与实践。在保护理念方面,立足于乡村景观与村落文化特色、内涵的挖掘,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原则的运用;在保护机制的运用与实践方面,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保障机制与开发模式,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国内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起步较晚,建国之前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仅对一些大型传统建筑进行了一定研究,而系统的传统村落研究直至2023年才有明显发展。

2 研究区域概况

双廊村隶属云南省大理市双廊镇,西邻洱海,南邻双廊镇大建旁村,北邻上关镇。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主要种植梅、梨、沃柑等经济林果,产业以梅子加工为主,主要销往广东。该村作为典型的传统村落,长期大力发展旅游业、畜牧业等特色产业,2019年7月28日,双廊村首批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进一步提升了双廊传统村落的知名度,为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双廊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传统村落的研究方法

在目前的传统村落研究中,定性与定量是两种最主要、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强调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等方法获得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研究结论,如刘大可、宋毅等学者的研究。近年来,景观基因法、空间句法、GIS技术、RS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技术被学者引入传统村落研究中,定性分析致力于发掘深度,定量分析致力于拓展广度,二者若有机结合便可以相辅相成,研究方法、技术的不断优化必然极大地推动传统村落研究。

3.1 传统村落的“空间织补”

传统空间记载着乡村发展的历史,有着独特、不可复制的记忆,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空间机理逐渐与现代化的生活融合为一个多元系统,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修复;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传统村落的生产空间及生活空间进行改善,目的是使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形成统一整体。

传统村落的空间织补包含自然要素空间织补和人工要素空间织补两大类,一方面,要保证传统村落中的历史文脉与村落的自然环境有效联系在一起,充分考虑传统村落周围的山体丘陵、河流湖泊、山田林地等地质地貌条件;另一方面,传统村落中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也会间接影响传统村落中微观人工要素的衍生与发展。

3.2 传统村落的文化“活态遗产”

“活态遗产”在国内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中,孟慧英提出“活态神话”。近年来,“活态”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那么,到底什么是“活态遗产”?在《新词语大辞典》中,“活态”一词被解释为“活动者的状态”,由此,可以将活态理解为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命的状态。“活态遗产”与“静态遗产”相对应,“活态遗产”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现实中仍可以发挥作用的遗产。武红艳认为,“活态遗产”是具有一定历史的、在现阶段仍有使用功能的遗产。乔晓光认为,民间的文化是没有文字记述的、口头相传的、用生存行为和生存情感构筑的文化史,这种“活着的”、传承的、运动的、完成并发展的文化就是“活态文化”。活态文化由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在文化场域中相互融合而形成。在传统村落中,村落的居民、习俗、建筑等形式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在村民长期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既对过去村落空间内文化的建构体的继承,又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延续本村文化的表现形式。高梧认为,“活态保护”就是对民族文化在时间、空间、活动在时空范围内的要素融合形成的地域保护;王小琼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让遗产真实地生活在它创造者和参与者创造的世界里,让文化不间断的流传,在发展过程中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相结合。在“活态传承”方面,徐用高认为是一种基于“活化石”式的保护。“活态传承”主要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关注其使用功能。“活态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村落蕴含的文化在时空域上实现时间、空间、文化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对未来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 双廊传统村落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双廊村背景现状

双廊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东北端,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落依山傍水,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曾是南诏文化重要发源地,作为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有别于大理古城的热闹与繁华,虽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之美誉,但近百年来,双廊村一直寂寂无闻。近十多年来,随着双廊古镇旅游的兴起,更多人了解到这个位于洱海旁的白族村落,双廊村正式跨入旅游度假区的行列,旅游的繁荣,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崛起,同时也使得如何让这个洱海旁的传统村落在现代化进程下实现振兴与保护并行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4.2 现存问题提取

双廊突然成为蹿红的“明星小镇”,虽然其自然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但也面临旅游空间逐渐狭小、白族文化原真性损失、自然环境和历史建筑破坏等影响,正遭遇着“成长的烦恼”,通过分析,本文提取出以下重点问题。

4.2.1 建筑风貌破坏严重,丧失白族地域特色

双廊村的主要民族为白族,村落风格始终延续白族传统文化。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加速,当地因认知不足、规划无序、缺乏针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导致现代化的修建风格侵蚀双廊古村落的古建筑风格,很多居民将原有住宅推倒重建,或者在老建筑周边修建了新住宅,还有的居民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改建,其扩建和改建的结果,与村落的原建筑风格差异较大,充满矛盾,打破了传统村落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原建筑风格产生了冲突,进而影响了传统村落的空间风貌;随着村落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少,现在双廊村落的自然空间环境也逐渐缺少了生产和生活的氛围,形成了纯粹的物质形态遗产。

4.2.2 人文环境淡化,伪民俗现象泛滥

随着游客的井喷式涌入,双廊古村落内的建筑更多的提供了住、食等功能,陆续前来双廊修建客栈淘金的外地人不计其数,除了远离洱海边及环海路的地段,这里再也容不下一家多余的客栈,虽然可将其视为“活态遗产”理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其功能却又小于原有功能。

在民俗文化方面,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为了销量和效益,千方百计迎合和满足游客的心理,不惜改变传统文化和工艺品的风格和形式,植入一些与传统不符的东西,改变了工艺品原本的意义。同时,音乐表现形式、舞蹈观赏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过分迎合发展需求,虽然对大众的吸引力增强了,但其本身蕴含的文化层次已被经济利益削去棱角,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

4.2.3 街巷风貌有待治理

洱海景区租车产业蓬勃发展,为方便游客的出行游玩需求,村落内许多道路改用水泥铺设,部分道路进行拓宽变为车行道,同时,街巷两侧水泥墙的使用尤其频繁,文创产业的不规范发展,导致墙面涂鸦现象显著,与道路两侧传统建筑形成冲击,致使地域性特色丢失,无法很好地体现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双廊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旅游垃圾困扰,人流量的增多导致垃圾处理设施面临超负荷运转的压力,游客集中的洱海滨水区和村落繁华地段尤为严重,街道垃圾乱堆现象频出,严重影响了双廊村落整体风貌。

4.2.4 产业缺乏协作,导致活力不足

现如今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产业成为关键。随着双廊知名度的不断飙升,其对旅游的开发力度也不断加大,因此形成了粗放、纯粹追求增长速度和经济利益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间缺乏相互协作,沃柑、梅、梨等果类作为双廊最初的代表性产业,向下游延伸不充分,第二产业向两头连接不紧密,第三产业与文化的融合层次较低,导致未能实现最大经济产值。因此双廊急需走出一条旅游资源、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产业模式。

5 发展建议

5.1 建筑风貌织补

民居建筑风貌是村落历史沉积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特征,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因此对双廊建筑风貌进行保护和织补的重要性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白族的建筑风格以白色为主色调,“粉壁画墙”为主要装饰特色,打造出飞檐串角的殿阁造型。首先,对村落中存在的部分格格不入的建筑,采用点状织补的方式消除其对村落整体风貌的影响,将风格突兀且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门窗拆除,就地取材,采用周边的石头、瓦砖、木材等,利用精湛的雕刻和绘画技艺进行装饰后替换,突出白族特色;其次,对保存状况较好的历史建筑通过局部织补的方式,开展局部维护和结构加固工作,对建筑沉降、倾斜及裂缝进行全方位检测,最大限度留存历史建筑的真实性;最后,对于外地投资者新修建的客栈、设施,应积极引导其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将白族的建筑特色融入建筑的内部设计中,让建筑既有传统特色,又充满现代感,充分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5.2 街巷风貌织补

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是生活在此的村民的生活空间,承载着村落的人文历史和景观风貌,为加强对双廊传统村落内街巷的历史人文要素的保护,对风貌不协调的水泥铺地进行改造,采用石板路和青石巷道交错织补的方式,并在石板间铺设碎石或鹅卵石,既能降低铺路成本,又具有一定的透水性,给游客一种古朴与时尚兼具的感觉;街巷两侧的石墙,使用斑驳的灰绿色调进行织补,彰显双廊历经沧桑的痕迹,让游客的每一步都沉浸在别样魅力中,同时,将科技手段和传统技术有效结合,对村落内道路和墙面进行定期维护保养,既可为游客安全提供保障,又能确保街巷历史风貌的延续。

同时,要注重村落内街巷之间的联系,织补村落的面系统,在街巷风貌断裂明显的地区,控制街巷两侧建筑高度,统一两侧门店招牌样式和色调,增强街巷的延续性。此外,针对村落内街巷空间的环境问题,采用点状式织补的方法将环境配套设施完善到位,在各地段新建垃圾集中投放点,建造无害化卫生厕所,通过集中堆放,统一清运,管控村落的公共空间乱象,塑造良好的街巷环境。

5.3 自然环境织补

村落的历史传统、经济生活方式及其发展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然山水赋予了传统村落灵性,传统村落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反作用于周围的环境系统,随着洱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双廊地区的客栈竞争不断加剧,部分客栈投机取巧,为节约成本扩大利益,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洱海,导致洱海受到严重污染;部分开发商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破坏当地植被和山体。因此,需加强对双廊传统村落周围的自然空间环境的保护。对这些公共空间,可利用湿地和绿植的织入,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建立湿地保护区以加强湿地管理和保护;丰富周围山体的植被覆盖率,选取能够很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被类型,织补当地已经被破坏的山体环境,形成优美的大地景观,还能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5.4 传统技艺织补

大理地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叉路口,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此双廊至今保留着许多白族传统手工技艺,如扎染、刺绣、制茶、木雕、绕三灵等,但随着旅游和商业化浪潮的剧烈冲击,传统技艺的运用和保护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对传统技艺的织补需要将白族民间艺术形式和旅游业结合,形成双向互补的积极作用,引导当地居民重拾地方传统技艺,并结合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开发更具特色、深度的传统文化产品,并为其搭建传统技艺展示平台,保护双廊传统技艺的活态性;同时,通过完善双廊基础设施建设等,筑巢引凤,吸引更多艺术家落户创作。向全国展现双廊精湛技艺和非遗魅力的同时,促进双廊文旅经济融合增长。

5.5 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功能织补

双廊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拥有毗舍战场遗址、正觉寺、玉几庵、魁星阁、金榜寺、飞燕寺、红山景帝祠、青山摩崖石刻等十几处历史文化古迹和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历史街区及传统民居院落。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在进行修缮和维护的同时,可利用周边环境要素对其进行织补,结合古井、古树、古碑文等景观,赋予其休憩、社交的功能,还可将其与地方典故捆绑宣传,提高文物遗址的旅游吸引力,强化双廊村落特色。

5.6 产业织补

双廊应充分结合自身特点,找准产业定位,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旅游,而不是纯粹的为附和客源需求而进行的“自我重塑”式的蜕变,应是基于自身文化构建体之上的、使游客主动接受本民族文化、认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过程。由于双廊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其产业发展模式需要逐渐转变为追求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产业模式,基于双廊古村落的“活态遗产”,双廊村已初步完成其所描述的浅层次,即对自身文化进行融合性转化,但却存在过度融合趋势;针对双廊村旅游现状,更多的应考虑深入发掘本身文化的内涵,提升当地居民的归属感,促进外出人口回流,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并基于自身的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从迎合需求到引领民族旅游新风尚。

6 结语

中国传统村落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瑰宝。保护传统村落对于展现中华民族多样的历史文化成就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表现在对村落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治理,更表现在对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和村落悠久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延续。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传统村落衰退甚至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活态遗产”是新时期背景下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重要方法,也是在“自我批判”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建议的重要依据,“织补”手法作为如今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的重要手段,对解决传统村落文化内涵、空间形态、自然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路径和借鉴。古村落是历史文明的见证者,当民族乡愁的纽带即将扭断之际我们必须承认,唯有保护好传统村落,才能真正留住文明记忆。

猜你喜欢
双廊活态村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双廊情缘
古城向东,以观洱海
双廊——永远活力四射
古城向东,以观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