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结合”维度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4-04-13 23:15鞠忠美
理论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

鞠忠美

(山东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在深入研究和把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在正确回答中国实现现代化之问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两个结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始终。从“两个结合”视角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回答“四问”中,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科学理论与具体实际的结合

在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经验。

回答中国之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近代以来的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方面,近代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前提。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然人们对国家出路进行了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技术,到制度层面试图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再到文化层面传入各种资产阶级思潮等的不断探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探索证明了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旧有阶级及政党无力承担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任务,中国要发展必须要先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正当人们在对近代中国该向何处去这一问题存在困惑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人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五四运动使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自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转变。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情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依据。新中国成立之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是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两极的国际关系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3)《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148、147页。,但以苏联为首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国内则是长期战争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4)《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148、147页。。在此情形下,党领导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5)《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初步显现,事实雄辩地回答了“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6)《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的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7)《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基于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的国情,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8)《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强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这两条原则。虽然国际局势不断发展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曾遭遇重大挫折,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不断推进并取得显著成绩,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回答世界之问,统筹国内外因素走和平发展道路。综观世界历史,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无不伴随着对外扩张和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殖民掠夺。爱好和平、维护和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不断发展变化的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的回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国际格局从两极格局转变为多极化发展;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世界力量对比从以西方大国为主到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世界安全从传统安全到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等等。面对世界局势的发展变迁,中国坚持自身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相统一,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谋求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到谋求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这样回答世界之问:一是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内发展争取有利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阵营的成立,逐渐形成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争霸的局面。面对当时的世界形势,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三大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为国内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时代主题作出新的判断,及时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开放以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成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格局因苏东剧变而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中国立足国内实际从容应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仍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二是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中央提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改变“一条线”战略,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关系,反对霸权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5日。,中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强。面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逆流,中国坚持开放政策,“一带一路”、进博会等已成为促进各国相互交流、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

回答人民之问,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幸福。一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新中国成立之初,经过长期战乱之后的人们迫切渴望和平与安定,中国共产党对内通过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等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对外通过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国内建设争取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步步提升;坚持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进行文化建设,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进入新时代,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二是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体现。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多次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曾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64页。,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强调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6日。,并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6日。。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坚持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在谈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就曾明确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1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64页。。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14)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报》2021年8月18日。。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群众温饱问题的解决到总体达到小康,再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党带领人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回答时代之问,制定相应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是准确把握时代之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体现,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时代之变的主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根据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阶级构成,提出阶级矛盾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判断。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显著提高,人民的需求层次提高且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有效应对时代之变。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党领导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领导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并制定了“两步走”战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随着“三步走”战略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即将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制定“两步走”发展战略,领导人民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在坚持“两通”中,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科学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15)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在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肯定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基础和可靠的群众基础。

贯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历史文化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1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又坚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了二者的结合。一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在思想观念上的高度契合为实现二者贯通提供了前提条件。虽然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所形成的时空条件不同,但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例如,传统文化主张“天下为公”,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传统文化主张“亲仁善邻”,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建立没有阶级区分和阶级压迫的共产主义。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实现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社会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新的社会阶段是在原有社会阶段基础上的发展,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原有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其中,作为社会重要构成的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传统文化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仍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其中优秀部分对当今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沃土,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文化底色。例如,邓小平使用了传统文化典籍中表现当时人们对未来社会期许的“小康”一词,来阐释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二步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二者结合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原则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对传统文化“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21)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坚持辩证而发展地对待传统文化,使其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强调要“坚持不忘本来”(2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肯定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另一方面强调要开辟未来,通过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其“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2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如在对待民众的问题上,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为邦本”,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人民主体与传统“民本”思想相融合,牢记初心使命,致力于“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融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群众基础。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是推动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所作为的重要因素。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中,中华民族所形成的共同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已熔铸成民族基因,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从思想文化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邓小平曾明确提出,要“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2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27)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特别注重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教育;加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中国梦”汇聚人民力量。二是传承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断发展,是因为民族精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近代以来,民族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独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精神更是推动人们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重要动力。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28)《习近平的文化情怀》,《人民日报》2022年5月12日。,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载入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重要精神力量。三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次的内容,是国家与民族发展“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2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已熔铸于人们血脉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日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3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承载着人们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理想追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3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相对于“重民本”这一传统价值理念,既有重视群众力量的相同之处,又有本质不同。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有力推动了人们精神面貌的进一步提高。四是弘扬发展传统美德。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道德理念与规范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如传统美德中的“自强不息”有助于推动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修养,“敬业乐群”有助于推动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扶危济困”有助于推动助人为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建设,“孝老爱亲”有助于推动尊老爱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建设。同时,要挖掘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

三、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是在“两个结合”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32)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两个结合”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经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将在实践中发展了的理论准确表达;用发展了的理论教育人,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一要固本培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在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体现在要让人们在实践中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在始终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继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党的文化建设方针,坚决反对错误思想观念;要通过创新创造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33)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的重要内核;要注重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去解决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注重以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主体性,调动人们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要守正创新。守正,即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新,则包括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基于我国国情,又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实践的创新发展;既需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又需要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经验,创新发展理论以更好指导实践。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明显加大了“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3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就需要扎根实践,正确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根本遵循,优秀传统文化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文化源泉。

三要文以载道。要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阐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一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35)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二是用中国话语表达好中国经验。极具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以其所浓缩的内涵抒情达意,又能因其为人民所熟知而推动理论的传播。毛泽东用“有的放矢”阐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指导着人们要结合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用“小康之家”表达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对指导人们理解和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梦”形象表达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中华儿女力量的凝聚。

四要以文化人。人民群众是以“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这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更要在精神上激发人民的主动意识,让人民充分认识到自身担负的重要使命,积极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有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不断加强理论宣传,并通过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3页。。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