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问题导向、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与理论特质

2024-04-14 05:43
长白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王 秋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视野广阔、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新时代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做了科学系统的深刻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一系列在文化强国建设方面的重大时代课题,问题导向显著、核心要义突出、实践要求明确、理论特质鲜明,是一个既有文化理论观点,又有文化工作布局的完备科学体系,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任务和路线图。

一、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必须坚持”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其中之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突出问题导向,紧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文化建设的时代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战略新要求新举措。

(一)聚焦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创新之需

党的二十大提出在实践基础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并将其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取得辉煌成就、完成时代任务所遵循的科学真理。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4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文化建设上的集中展开和体现。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创新,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要求和实践所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完整科学体系,由若干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如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各领域高度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也需要适应时代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一重要思想的形成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实践要求,在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创新中具有重大意义。

(二)聚焦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的实践之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必然结果,是党在科学把握形势和实践发展变化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2]52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强大精神支撑,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充分凸显。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满足时代的实践发展需要是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中把准文化建设的定位和方向,必然需要科学的文化思想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潮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这一重要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彰显了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及文化建设实践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科学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方位、发展方向和实践方法,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体系。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性、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重大课题,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和人民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新的文化使命”聚焦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

(三)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之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道路。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进入关键时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与时代相适应的强大思想动力和话语体系。

习近平同志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3]。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和魂脉。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体系,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必须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文化繁荣兴盛作为精神支撑。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121文化繁荣兴盛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实践上必须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理论上必须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引领。

二、核心要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科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围绕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时代课题和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刻系统回答,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以马克思主义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思想就是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文化领域中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思想伟力。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5]36因此,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国内外复杂局面、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媒体领域格局深刻变化的现实情况,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毫不放松抓好意识形态各项工作,切实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根本保障在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重点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不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思潮复杂多样,并不断发生新变化,这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新时代我国文化领域更加坚定的使命和更加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领多样化思想文化发展,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拉紧共同的精神纽带,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凝聚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明确了迈进新时代新征程的意识形态领域新任务,即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文艺创新等各方面、各领域,始终坚持落实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使全体人民在共同思想的指引下紧紧团结在一起。

(二)以“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两个结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途径。习近平同志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6]

“两个结合”立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真理精神,表明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提升到新的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历史和实践深刻证明,推进党的文化事业,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充分彰显出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好马克思主义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性和契合性,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生发、相互成就,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同时坚持以植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于新时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不断巩固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两个结合”揭示中国特色,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在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展现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品格和文明风貌。

(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4]133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既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反映,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繁荣发展、维系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价值观反映文化最深层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共同塑造出的思想道德基础。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元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在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内化为人们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自觉行动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极大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并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目标和实践要求。培育和塑造核心价值观,既能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维护社会系统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秩序良性运行,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最大程度凝聚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识与合力,在党的领导下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三、实践要求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围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七个着力”重大原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七个着力”的重大原创性原则是在新的起点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它从性质维度和目标维度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本质要求和战略目标,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实践要求,构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建设领域上的基本方略。

(一)实践性质维度

从性质维度来看,着力加强党的领导是“七个着力”中居于统领性地位的重大方针原则,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新时代新征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在文化建设方面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通起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前进,从而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二)实践目标维度

从目标维度来看,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在举旗定向、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决扛起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责任。这一实践原则要求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使全体人民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础工程。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的思想追求和精神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合起来,成为维系全体人民的精神纽带、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保障。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切实发挥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强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作用,广泛开展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依托。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党的主张,始终在新闻舆论工作的各环节坚持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信念坚定、素质过硬、本领扎实的新闻舆论工作人才。同时,要切实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主流舆论矩阵,打造具有国内国外双重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科学管好用好互联网平台,提高互联网综合治理能力,守牢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生态。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要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落脚点,在“两个结合”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所彰显的五大突出特性,进而拓展和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让中华文明蕴含的独特魅力和精神风采得以呈现,在赓续中华文脉中不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在保护好和传承好文化遗产的同时,充分发掘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和精神价值,为人民深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提供生动的历史教材。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现实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归根到底是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生活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生产出更多反映时代生活、讴歌美好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惠民工程走深走实,进一步运用数字技术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统一,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对外使命。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持续地走出去,在切实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水平、促进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利用多元化国际传播载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针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接受方式,精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打造世界文化的百花园,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七个着力”相互贯通、彼此联系,既有引领性原则,又有目标性举措,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广度,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本质属性,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实践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统筹和具体部署。

四、理论特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思想理论与文化实践工作的辩证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境界,蕴含着强大的思想伟力、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其所形成的内涵丰富、系统完备、宏大科学的思想体系也彰显出了创新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和世界性等多维理论特质。

(一)创新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旗帜,是促进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中国方案,体现了鲜明的开创性和创新性。一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两个结合”中探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和历史传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关于文化建设领导权、民族文化特征、文化发展规律、文化运行机制等问题的思想,是各个历史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规律性总结,深化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党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引领者地位,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战略目标。二是坚守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深刻把握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突出了文化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极力倡导在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三是书写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中国特色,从多个角度提出文化建设的工作布局和战略任务,强调现代化要在实现社会主义物质富足的同时,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民性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这就决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文化发展的受益者。一方面,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另一方面,始终把人民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战略目标的达成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把人民群众中蕴含的文化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三)实践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直接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科学理论。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7]9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也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指南。这一思想体系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方略,既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观点,又提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方法,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既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局性、长远性、整体性等重要问题,又关注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举措,体现了战略与策略的辩证统一;既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又顺应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意识的辩证统一;既关注中华文明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又关注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进步事业,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相贯通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高度的实践性。

(四)发展性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学说,随着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也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这一思想体系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所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是深刻的、持续的,这种实践创新在思想文化方面是独特的、显著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形成的。新时代新征程在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情况新问题,这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上不断回答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建设上的核心话题和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总结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进而形成更为完善的思想体系。

(五)世界性

文明文化的多元性是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鲜明特征,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前进动力。在世界各国文化交往交流更为紧密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间理应相互尊重、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向前发展、繁荣世界文明文化成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篇章,秉持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深刻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在不断推动增强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系统地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方案和实践指向。在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向前发展的征程上,必须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引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和根本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