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提问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力

2024-04-14 09:03陈金京
关键词:交友友谊法治

陈金京

(启东市东南初级中学,江苏 南通 226200)

部分初中生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点枯燥、无趣,没有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独立性、优秀品格为主的德育课堂,为什么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落实立德树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思想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炼造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明确责任担当等方面下功夫。显然,德育素养、法治精神的教育,应该置于育人之首。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更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深化教研,找准方向,变革教学模式。当下,课堂上,教师对提问的运用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导致课堂提问无效,学生思维僵化、窄化。学始于思,思源于疑。有效提问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课堂学习氛围,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要关注提问的有效性,要找准问题点,善用提问创设探究情境,巧用提问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教学误区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见解。但很多时候,教师对提问设计缺乏深入思考,导致课堂提问质量不高,甚至浪费课堂学习时间。

(一)随意化设计提问,导致流于形式

素质教育改革中,课堂教学要摒弃教师的“独角戏”模式,要倡导师生互动,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提问设计上,一些教师对问题的选择不精心,随意设置问题,甚至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穿插很多问题,导致提问形式化,课堂效率不高。比如: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对该问题,大家听明白了吗?”“刚才所列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显然,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未能给予学生思考、判断、剖析的时间和空间,所设问题往往以浅层性应答为主,剥夺了学生对问题的反馈与思考的权利。长此以往,这种提问方式会变得枯燥,课堂氛围也会因提问过多而“凝固”。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以“是”或“对”来应答,看似增进了师生交流,实则学生的思维并未得到启发和锻炼,这些提问是无效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情也难以被调动,更谈不上对相关问题的聚焦与探究。

(二)以惩罚倾向为主,导致提问很突然

在课堂提问设置上,一些教师为了整治课堂纪律,或者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会突然提出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感到不知所措,一些问题也无法正确回答。带有惩罚性的提问,尽管目的在于提醒学生认真听课,但容易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突发性提问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气氛变得紧张,学生无法回答,破坏了师生关系。另外,一些无用的提问浪费了课堂时间,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自信。一些学生面对问题,搞不清要回答什么,一些问题表述较为笼统,切入角度过大,甚至一些问题叠加在一起,增加了学生的回答难度。课堂提问要坚持互动性原则,教师所设问题要指向学生的生活,多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另外,针对课堂提问,教师要把握好追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其认识事物本质,由浅入深,通过追问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二、有效提问在课堂中的应用

教师要认真、全面、深入设计问题,让提问有效化。以“让友谊之树常青”为例,就课堂提问策略展开探讨与归纳。

(一)明确指向性,让提问有的放矢

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对于课堂教学,提问的选择很重要。提问是引领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明确问题导向,不能停留于“是不是”“对不对”等无效问题中。面对所设问题,教师要深入思考,联系知识点,对接学情,想一想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提问的设计是否有效?教师要设计指向明确、目的清晰的问题,学生在回答时才能对照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和经验,展开深入思考。如此,问题的设计,才能抓住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点细碎,教师要关注正确价值观的辨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领学生联系生活,激活思维。教师还要挖掘德育要素,渗透法治观念,以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搭建由浅入深的递进思考空间。

比如:在关于“友谊”的探讨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何为友谊,掌握呵护友谊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体会到友谊的真情,懂得关爱、理解和尊重,珍惜友情,营造健康和谐良好的友谊氛围。明确了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我主动了,我们就能成为朋友吗?”“播下友谊的种子,就一定能开花结果吗?”借以设计教学主线,引领学生展开讨论。进入初中后,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对“友谊”的渴望更加强烈。根据上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成功交到朋友”“如何总结交友经验”“在交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不顺心的事”“想一想,没有成为朋友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从课前预设的两个提问,为学生提供了认识、思考“友谊”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联系自身体验,对“交友”展开话题探讨,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有理可悟,课堂氛围自然就会活跃起来。

(二)明确可行性,让提问具有可操作性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之一,教师要强调对学生的引领,启发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思考、探究中。课堂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激活课堂氛围的主力军。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要摒弃过去单一的问题模式,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比如:“友谊”主题下对交友活动的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未能成功交友?很多学生认为,交友不成功归结于自身不够热情,缺乏主动性,或者是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这些原因是表象,并非内在因素。教师再延伸问题:“你在交友时,除了性格原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交友?”在该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就不会单一地将交友失败归结于自身性格内向、不够热情等,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探究其他因素,从而实现由浅层思维走向深度思维,避免了课堂提问的形式化、浅层化。接下来,学生对其他因素进行讨论,并归纳出一系列可能的因素。然后,教师再次延伸提问:“在下一次交友时,你会做出怎样的改变?或者尝试哪些方法?”很多学生根据问题,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提问设计递进思路中,学生对“交友”的理解会更深刻,对“友谊”的体认更全面。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成为问题的推动者、解决者,课堂讨论会更有活力,学生也能从问题中得到更多收获。

(三)明确思辨性,让提问迸发学生智慧

提出问题只是教学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参与问题探究,让学生从讨论中交流心得,迸发智慧。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的理解、认知并不相同,不同想法会在争论中碰撞,在碰撞中激发绚丽的智慧火花。教师设计的提问,就是要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让学生从问题解决中升华情感体验。有效提问应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有所思、所悟、所得。问题具有思辨性,学生面对问题时,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同观点在交流中会产生争论,在争论中学生有了真感悟,就能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逐渐领略问题的真谛,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思辨中获得高阶思维。

比如:围绕“友谊”的讨论,“友谊之树如何灌溉?”“播下友谊的种子,就一定能开花结果吗?”这些问题需要细化为具体的小问题,并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可以引出设问:“有没有谁遇到过被好友疏远的情况?”该问题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很多学生的积极回应,有学生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莫名其妙地被好友疏远了”。接着引出追问,“在被好友疏远后,又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想一想,支支招”。显然,问题本身与学生体验密切相关,很多学生都有此经历,在被好友疏远后,该从哪些方面解决?通过交流,同学们得到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对友谊进行极力挽回,采取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增进彼此的理解化解误会;另一种是选择放弃友谊,因为既然被好友疏远了,一定是友谊产生了隔阂,或者说产生了矛盾。对于“矛盾”,教师再次追问:“同学们选择放弃友谊,如何看待这一处理方式?”有学生认为,这样做也好,免得烦心;有学生认为,这样做不妥,友谊是应该珍重的,建立友谊不容易,还是要用心去维护;也有学生认为,友谊是彼此的共同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维持友谊,也有权利放弃友谊;还有学生认为,友谊不能放弃,放弃友谊是不明智的,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放弃就是回避问题。学生围绕“友谊”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对于“友谊”的辩论,也让课堂瞬间热烈起来。面对“友谊”被放弃,教师接着又提出问题“为什么同学们会有这么多分歧?你们会不会成为主动疏远的一方?”问题一出,课堂瞬间冷静,学生陷入思考。由此,在提问设计中,教师从问题到现象,从现象到争议,从争议到归因探究,再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逐步深入探究“矛盾”,从中体认“友谊”的可贵,潜移默化地将德育目标渗透其中。

(四)突出活动性,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教师要转变角色,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模式。对问题的设计,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基于学生视角梳理问题,给予学生主动表达的机会。一些教师设计提问时,往往站在教师立场,列举一系列问题,难以全面把握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一些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停留于“为了回答而设计问题”。脱离学情、脱离生活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也不利于问题的深度探究。教师要注重课堂活动的组织,特别是从活动中引领学生参与问题探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借助真实性、生活性、开放性的问题,让课堂氛围浓郁、热烈起来。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既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思考,还要强调小组合作。在问题设计上,教师要利用思辨性活动,贯穿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围绕“如何呵护友谊”的探究中,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方法。珍惜“友谊”需要付出行动,而对于交友,要懂得沟通,懂得理解。教师引入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从情境剧中体会“友谊”。体验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借助角色体验,让学生从活动中感知问题。学生A 和学生B 是好朋友,学生A 翻看了学生B 的日记,学生B对学生A 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学生A 说:“有什么不开心的,就因为我看了你的日记?”学生B 说:“尽管我们是好友,但是偷看别人的日记是违法的。你怎么这样啊?”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有了亲身经历,对矛盾的体认会更加深刻。教师引导学生由情境剧展开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从这些观点交流中,让学生思考谁对谁错,找出化解“矛盾点”的措施。学生有了真实体验,更有利于认知明理。

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对提问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给予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问题思维,增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让课堂氛围更充满温情,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端正态度、习得良好品格。

猜你喜欢
交友友谊法治
以城为“媒”话友谊
孔子论交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闲谈“交友”
友谊之路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