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模式下的包容性景观设计研究

2024-04-14 02:11程逸欧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社区

摘 要:包容性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将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的人群考虑在内,不断降低环境设施对使用者的能力要求,使户外公共空间能更有效地满足大众的需求。从包容性设计入手,通过分析老年人养老现状,结合国内外包容性设计的优秀案例,从强调基础设施功能的普适性、兼顾空间步行网络与配套设施的可达性、体现交往互动空间的共享性方面探讨社区养老模式下的景观设计策略与方向。希望通过包容性设计,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现状,提高社区景观对弱势群体的包容度,以此促进社会环境的公平和谐。

关键词:社区;社区养老模式;包容性设计;景观设计

老龄化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客观的必然趋势与现象。中共中央已将积极适应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做出专门战略部署。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也加大了我们的工作负担。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大多在家庭和社区内养老,构成了“9073”的养老格局。也就是说,90%左右的老年人在家中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养老。老年人普遍倾向于居家养老,然而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普通社区中的配套设施已不适合老年人的使用。随着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社区中老年人比例日益上升,社区景观环境也面临着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社区养老与包容性设计

(一)社区养老概念

社区养老以社区为主要平台,利用社区内各项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膳食支持、清洁支持、助浴支持、医疗支持等服务。社区养老模式,是一种老年人在持续接受家庭人员基本照料的同时,在社区相关组织的协助下获得多种服务支持的养老方式。它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通过社区资源提供生活照料,在专业服务组织、社会义工和社区服务系统的帮助下,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援助,保障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家中维持基本生活。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都市人口老龄化情况更为严重,在城市内出现的养老配套设施与服务不完善等情况更加突出。社区是居住在城市内的老年人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社区养老服务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的主要特点,充分运用了个人、家庭、团体和社会的服务能力与优势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了就近、便利的服务。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老年人精神与物质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让老年人享有舒适且安逸的环境,有效降低了子女的生活照顾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养老机构的缺陷,顺应了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市场需要。

(二)包容性设计

1.包容性设计的定义

包容性设计最初在英国被广泛应用,在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这一概念是对各种设计理念、方法与策略的整理总结,是将各年龄阶段和能力情况考虑在内的以人为本的较为公平的设计。其目的是试图通过一些基础建设与设计手法,改善在社会、技术、政治、经济层面产生的一些关于人的矛盾,以此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

与包容性设计相关联的其他专业术语有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然而无障碍设计的主要关注对象为残疾人群和老年人群;而通用设计虽然同包容性设计有一定的共性都关注广大人群的需求,但该设计“是一种不需适应或特别设计,而使主流产品和服务能为尽可能多的用户所使用的设计方法和过程”,是比较理想化的崇高目标;包容性设计是对通用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指“不限于界面和技术的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品、服务或环境会针对有特定需求的特定人群进行优化”。因此,从包容性设计出发应对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案。

2.包容性设计的原则

随着包容性设计这一设计理念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霍华德·弗莱彻于2006年在《包容性设计的原则》中首次从建成环境的角度提出了包容性设计五条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设计始终要将人放在首位考虑。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以为尽可能多的人服务为目的,打造一个活跃的、有凝聚力的空间,为人们带来愉快的使用体验。

第二,考虑使用者的多样性。设计要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不能只关注大部分人的需求,老人、小孩和残疾人都需要考虑在内,并且不仅要考慮人们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同样需得到重视。

第三,设计不断优化。好的设计不仅能满足各类人的需求,而且能满足人多方面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公平对待,因此要通过设计不断降低各类人对空间设施的使用困难程度。

第四,具有灵活性。设计过程中要明白空间环境的使用对象、设计目标、功能定位等,根据这几点的设计应是灵活多变的、可调整的,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不是固定和绝对的。

第五,要便于人们使用。要在充分了解可能影响使用者的各种因素后,对空间对象进行设计,要将具体材料、颜色搭配、灯光照明、路边标识、座椅设施、绿化面积等都考虑在内,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愉快的体验[1]。

二、社区养老模式下的包容性景观设计策略

(一)强调基础设施功能的普适性

西方在20世纪就开始对包容性设计有所研究。包容性设计的概念是指在认识到用户群体多样性的情况下倡导产品、服务和空间环境应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将设计可能产生的排斥度降到最低[2]。英国的一项“拓展优质生活”计划的跨学科研究自1997年起就展开了对包容性设计的研究,针对如何提升社区户外空间质量以提高老年人的福祉与生活品质,出版了一系列的文献报告等等。

国内对于包容性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1世纪初,因此早期的对包容性设计的理念认知与解读承袭自西方的研究成果。2010年,董华教授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此后,包容性设计在各高校、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中频繁出现,国内在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也颇丰[3]。

与普通社区相比,养老社区中的老年人数量更多,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大幅下降,日常生活需求变得特殊,室外活动方式也有所变化。因此,养老社区的景观中布置对老年人友好的基础设施尤为重要。

从老年人生理需求出发的基础设施的普适性设计是养老社区内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幸福小镇”是泰国首个专门为老年人开发的综合类居住社区,小区包括住宅、商业空间以及医疗设施等。无障碍设计是本项目中的主要优先事项,社区内的人性道路都以坡道的形式呈现,所有坡道与通道上设有扶手,上下坡平缓,无额外台阶。无障碍通道的设计为老年人与残障人士提供了便利。景观道路上,每隔30—50米设有一个座位,为散步中的老年人提供暂时休息、彼此闲聊的机会。路面采用粗糙的铺地材料,降低了老年人因地滑摔倒的风险,路边设置了充足的照明,保证了夜间出行的安全。

泰康之家·燕园是泰康全国养老战略布局第一个建成运营的标杆项目。社区内设置了能让坐轮椅的老人倚靠的栏杆。其活动场内不仅配置了门球场、羽毛球场和运动器械场等多重功能空间,也设置了针对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运动器械,能够让老年人通过简单肢体训练来强身健体,也有锻炼老年人记忆力的趣味器械设施。

这些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运用普适化的思维考虑到了不同群体的需求,避免了对弱势群体需求的简单化处理。

(二)兼顾空间步行网络与配套设施的可达性

“可达性”概念最早由沃尔特·汉森提出,即“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4]。之后,马修·卡莫纳在《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闻》一书中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表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首先分为物质空间上的可达性和社会意义上的可达性。社会意义上的可达性,包括“不同的人”——即允许不同社会阶层、团体和特殊人群的进入;而物质空间上的可达性可分为三个方面:实体可达性、视觉可达性以及象征意义的可达性[5]。

实体可达性,即空间能够方便人们的通行与出入。例如,香港湿地公园注重的是生态设计理念,让湿地公园融入自然,同时它也关注各年龄阶层人群的需求,做了相应的基础设施设计,如公园票务处入口台阶的坡道和高度适合残疾人和儿童使用的洗手盆等。再如,鉴于医院的特殊性,德国耶拿大学附属医院新院区增加了无障碍人行道,道路做了加宽和平缓处理,并采用防滑地铺材料提升了铺装的摩擦系数,以确保轮椅使用者在雨天的通行安全。

视觉可达性,即空间在视觉上比较美观,让人舒适,具有吸引力。例如,盘州市人民医院注重绿地康复功能并局部引入了园艺疗法,新设计了具有曲线美的疗养花园。中心康复花园的设计理念来源于细胞分裂的过程,前区广场设计理念来源于一只蝴蝶的蜕变,寓意着幸福。曲线同时具有力量与温柔,设计者通过曲线的不断迂回、往复、重叠的划分,营造出了优美舒畅、让人治愈放松的景观空间,吸引着院内病人游玩体验。

象征意义的可达性,即空间对人具有某种功能与意义上的吸引力。例如,法国达克斯阿尔茨海默疗养村旨在创造让养老居民、居民家属和医护人员都感到幸福的环境。研究表明,能让人产生对过去联想的熟悉环境可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社区中心位置整合了居民熟悉的功能——杂货店、理发店、餐厅和集市广场,并采用了当地建筑风格元素打造明显地方感,使人联想到居民以前的社区生活,也方便了老年人生活购物的日常需求。

空间的可达性是包容性设计的基本条件。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身体机能状态的老龄群体的研究应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和“生理”角度,同时也强调“心智”和“情感”维度[6]。设计需要充分理解设计对象的身心需求,经过详细的调研分析,因地制宜地对场地进行设计改造,引进相对应的养老与商业配套设施,尽可能地满足更多受众群体的需要。

(三)体现交往互动空间的共享性

在社区景观设计中,公共空间是最具有人群集聚能力的重要节点,是共享性与人群流动最强的空间。空间的共享性可以體现在多个维度,如功能性、安全性、幸福度等等。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对空间与设施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养老社区内,建设多个群体,尤其是老年群体也能够正常活动社交的场所是重中之重。而上述提到过的基础设施功能的普适性只能满足空间功能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共享”,让老年人能感到幸福感的场地需要空间上别样的设计。

社区养老的特点之一是老年人能够在属于自己的家中自由活动,社区内也拥有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配套设施。这样的社区往往是老旧社区改造后形成的开放性社区,能够与城市相连接,拓展老年人生活圈的同时,也让社区外的人也能够共享社区内的公共空间,进而满足老年人的娱乐与社交需求。

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多龄化混居社区是一个实验性的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多世代混合居住的社区。该项目建成后将是诺瑞布罗区发展的重心,小区内的公共空间成为社区内的居民、周边的访客和工作者的休闲聚集、娱乐活动的场地,以此地为中心带动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显然,小区内三个串联起各个功能的庭院是该项目景观设计的重要节点,三个广阔的公共空间不仅扩大了社区可容纳的功能设施,也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交往互动的场所,是社区内重要的共享空间。多层疗养公寓建筑围合出的庭院——“世代广场”内侧的一层空间形成了一条环形的内部街道,有供小孩和青年人休闲体验的手工作坊、咖啡厅和供老年人运动的康复设施,外环则分布着各种小商店和其他公共空间。内环与外环相互连接,社区内的孩子、年轻人、长者和老人一同生活、互动交流,构成居民的一个小型生活圈,老年人也不会被排挤到城市生活的边缘。

三、结语

在老龄化趋势的当今社会背景下,可以留在家中又有社区服务帮助的社区养老成为一种新兴的养老趋势。而包容性设计的设计对象包括各类年龄阶层与能力状况的人群,致力于与使用者共同努力应对社会、技术、政治和经济方面产生的各种障碍,是能有效解决目前老龄化问题的设计方法。社区养老模式下的包容性景观设计将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需求,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让老年人拥有更加优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黎昉,董华.通用设计与包容性设计原则的发展和挑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5):71-78,210.

[2]张文英,冯希亮.包容性设计对老龄化社会公共空间营建的意义[J].中国园林,2012(10):30-35.

[3]叶贤伟.重庆山地社区户外公共空间包容性改造设计研究:以重庆渝中区国际村社区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1.

[4]HANSEN W G.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 u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59(2):73-76.

[5]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J].国际城市规划,2009(3):44-49,53.

[6]胡以萍,黄皆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包容性设计研究[J].装饰,2021(2):103-105.

作者简介:

程逸欧,四川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社区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社区大作战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