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锡绣非遗“寸人豆马”绽芳华

2024-04-14 02:13安红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技艺

安红

2023年9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推出的太湖美音乐会中,主持人朱讯跟随国家级非遗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鲍文姬深入现场,体验了被誉为“无锡精微绣”的刺绣技艺。在鲍文姬的绣布上,无论是微小如豆的人像、马匹,还是细如蝇毫的文字,都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双面精微绣的技艺。

结奇缘,学锡绣

精微绣,源自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地处江南水乡,盛产丝绸,因此无锡的刺绣简称“锡绣”。据传,锡绣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锡绣广泛流传,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工艺。在1915年的巴拿马博览会上,锡绣荣获金奖。

自1981年以来,人们对锡绣深入研究,在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精微绣”应运而生。精微绣的特点在于幅面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精细的绣工。在绣制过程中,字迹如芝麻般微小,人物脸部仅如绿豆般大小。

双面精微绣的创始人是锡绣名家赵红育,其人物“开脸”工艺堪称艺术中的极致挑战。它不仅要求在极细微的尺度上展现生动的形象,更要确保每一处细节栩栩如生。其中,用线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基本功。捻松、劈线等手法必须精准到位,才能确保丝线的灵活与质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开脸时仅使用七八十分之一的丝线,在微小的空间绣出人物的细腻表情。这种技艺使得作品在远观时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近看时则能感受到人物的神态与情感。甚至,观者可以用放大镜去品味每一处细节,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无尽魅力。

2007年春天,鲍文姬在家中看电视时,偶然发现了一档关于锡绣的节目。节目提到,锡绣工作室正在招募精微绣学员。鲍文姬虽然此前未听说无锡的精微绣,但其精美绝伦的技艺深深吸引了她的目光。她想报名学习,就记下了电话号码。她打了电话过去,却始终打不通。阴差阳错,她通过其他途径打听到了锡绣名家赵红育的工作室。

鲍文姬前往工作室拜访时,看到赵红育正在绣《晋爵图》中的仕女袖管。在明亮通透的光线下,整幅画面闪闪发光,美得令人目眩神迷。那一刻,鲍文姬被深深震撼了。

静下心來,她便小心翼翼地向赵红育提出了跟她学习刺绣的请求。

赵红育看着鲍文姬问:“你多大了?”鲍文姬说:“32岁。”赵老师遗憾地说:“年纪太大了……这条路不好走的,我也从来不收徒弟。”

鲍文姬十分沮丧,但心有不甘,她诚恳地对赵红育说:“您什么时候想收学生,就给我打电话,我只是想学点东西。”说完,她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赵红育。

没想到过了几天,鲍文姬接到了赵红育打来的电话。鲍文姬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了工作室。经过问询和测试之后,赵红育答应她可以先来工作室试试。半年之后,赵红育发现鲍文姬很有天赋,并且做事认真,便收她为徒。就这样,赵红育开始严格要求,对她进行专业化指导。从此,鲍文姬踏上了精微绣的学习之路,开启了人生中的新篇章。

勤学习,苦钻研

赵红育精于双面精微绣,其用针、用线、用料、用色都更为讲究,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与一般双面绣相比,精微绣在技法上的要求更为严格。除了技法之外,选稿、画稿、配色、用线等都需要经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赵红育经常受邀参加许多艺术展览并担任专业评委。赵红育经常带上鲍文姬参加活动,让她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艺术作品,以拓宽她的艺术视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鲍文姬对精微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经过一段时间,赵红育向鲍文姬提议:“你来绣一幅牡丹吧,就从基本的‘滚针和‘套针人手。”虽然这两种技法看似基础,但鲍文姬操作后体会到了刺绣技艺的复杂性。在练习过程中,鲍文姬发现持针的右腕需要保持悬空状态,这不仅需要力量,更需要技巧。

在构图方面,鲍文姬深入研究宋代工笔画,关注画家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主题,背景的简洁、画面的平衡、黄金分割、线条处理、色彩搭配以及明暗层次等方面的处理。赵红育还特别强调了动植物的生长方向和纹理,以及明暗交界线的微妙变化等方面的观察。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鲍文姬有时会跟随赵红育去户外写生练习。在赵红育的精心指导下,鲍文姬逐渐掌握了绘画和书法的基本技巧,并学会了各种针法的运用。之后,鲍文姬开始尝试多样化的创作主题。尽管已经32岁,但她仍然童心未泯。她选择了一些简单技法,如“大象喷水”“小白兔洗澡”和“蘑菇伞”等图案,制作成抱枕,这些作品成为她的处女作。接下来,鲍文姬跟随赵老师系统地学习刺绣技艺,并逐渐掌握了87种锡绣针法。

随着技艺的不断提升,鲍文姬深刻理解到,一幅优秀的绣品,必须栩栩如生、精妙人微方可。同时,材料的选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精微绣中,对于线的粗细有着极高的要求,不能单纯追求线的细度,而应依据不同的物体质感如动物皮毛的细腻、粗壮树干的粗糙选择合适的线,以表达物体的主次、层次关系等都需要灵活运用绣技,虚实结合,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在制作《寒雀图》时,为表现树干的苍老坚硬,鲍文姬采用了半根丝线进行绣制。至于麻雀硬毛下的绒毛,她将丝线精细地劈成了三十二分之一,以更好地展现鸟儿绒毛被微风轻轻吹动的感觉。在穿针引线的过程中,鲍文姬格外小心,因为微小的气流都可能导致丝线飘动。另外,色彩的搭配同样关键。《寒雀图》中的9只麻雀,鲍文姬选用了不同的颜色,以增加绣品的层次感和张力。麻雀背部采用泛红色的赭石,而肚子则用偏黄色的赭石进行绣制。通过对40余种赭石的精妙运用,实现了明暗、浓淡和雅致的和谐统一,呈现了舒适、自然、协调、精致以及灵动的特质。

赵红育告诉鲍文姬:“作品的俗与雅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但很多人就是难以跨越。”除了这些,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鲍文姬最初并未深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当她出师并创立工作室之后,她才真正意识到这个行业的艰辛与不易。

鲍文姬深知,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锡绣要获得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因此,她认为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同时,也要敢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选取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甚至带有时尚感的题材进行创作。只有这样,锡绣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不断发展壮大。

她的双面异色绣《殇》不仅受到专家的好评,还引发了公众的赞誉与关注。这幅作品以象征手法细腻描绘了一名时尚少女。她挽着松松的发髻,脸部特征隐约可见,而裸露的后背则展示了独特的艺术美感。一只翠绿的“青鸟”正为少女疗伤,它的神情栩栩如生,色彩鲜明。当我们将视线转向绣品的背面时,那只“青鸟”已变为“黄鹂”,为整幅作品增添了深远的意蕴。

这幅作品的灵感源自鲍文姬看到的一幅漫画,它展示了人在生活中的種种“殇”。鲍文姬以锡绣技艺为基础,创作出这幅充满社会普遍性与时尚元素的绣品,无疑为艺术创作领域带来了新的启示。

求创新,谋发展

这些年来,随着鲍文姬技艺的不断提升,作品题材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她所描绘的对象,从天真烂漫的稚童到寒江独钓的渔翁,从翩翩飞舞的寒鹊到盛开的富贵牡丹,从小桥流水的江南风光到霜雪漫天的塞外景色……每一幅作品都展现出其精湛的技艺和不俗的艺术品位。她的作品多次获奖并应邀去各地展览,她也获得诸多荣誉: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优秀乡土人才、无锡精微绣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锡绣,作为传统艺术的一颗明珠,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过去,它被视为培养女子才艺和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然而,将锡绣发展为职业面临诸多挑战。一幅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耗费传承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传承人没有足够的知名度,其作品市场价值有限,使得以此为生的绣工面临生计困难。鲍文姬的《文姬归汉》双面精微绣,就耗费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

谈及锡绣的现状,鲍文姬表示,由于锡绣实用性较弱,作品多被作为礼品或收藏品,导致市场受限。虽然精微绣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但由于制作周期长且价格高昂,常常面临“有价无市”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鲍文姬积极探索创新,带领弟子们创作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精美团扇、古韵笔筒、可爱香囊、秀丽绣帕、童趣零钱包袋以及可反复使用的包皮书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材质和形式上有所创新,还将锡绣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此外,鲍文姬还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直播,展示和传授锡绣技艺。通过这些努力,她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锡绣的魅力,也为绣工们开辟了新的市场和收入来源,更有助于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

如今,鲍文姬积极投身于无锡市残联发起的“红梅生香”社会助残公益创投项目。学员们不仅学到了技能,还收获了友谊和快乐。鲍文姬自豪地说:“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朋友学有所长,进而实现就业,托起残疾人家庭‘稳稳的幸福。”

猜你喜欢
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匠心守技艺 绽放新光彩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定窑剔花技艺浅析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痴迷雕刻技艺的“葫芦李”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