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神韵,意象之光

2024-04-17 06:36伍清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词

伍清玲

摘 要:灿若星河的历史长廊中,古诗词是最明亮的星辰,无数诗词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瑰丽的世界,或婉约豪迈,或浪漫温情,或缠绵悱恻。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中,透过文字看本质,才能领悟古诗词的意象。每句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诗韵神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意象审美是深层解读古诗词的关键切入点,文章以此为基础,通过汉字、叙事、人物、愁的角度,对古诗词的意象审美文化进行深层次探究。通过意象审美走入古诗词的世界,领悟古诗词的美学意境,更深入地领悟诗韵神韵,品味诗词带给我们的古风古韵。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审美;诗韵神韵;文化探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31

0 前言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激情的产物,解读古诗词能从中窥探意境之美,给人更多启发。古诗词意象审美是解读其内容的重要路径,把握意象之美,才能提高自身对诗词的品鉴能力。解读古诗词意象,首先要明确意象的本质特征,全面解读意象的象征性、隐喻性,读懂诗词的弦外之音。

其次要精准把握意象的审美角度,意象审美融合情感、写实、画面等多个角度,既要读懂意象表层含义,又要深层挖掘诗词的含蓄意境。

最后要从意象审美中,沉淀自我,走进诗人的内心,精准化把握意象之美。古诗词篇幅多短小精悍,寥寥数语道不尽诗人的辛酸、喜悦和悲凉。通过意象审美,才能真正感受到诗词之美,同时提高自身对诗词的鉴赏水平。

1 古诗词意象概述

在《庄子》《易传》等作品中,都提到“意象”一词。意象即表意之像、象征等含义,通过某个事物、人物等,能够呈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即一个完整的意象。意象是古诗词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意象为“胸中之竹”,通过艺术构思呈现出来,就会成为“手中之竹”,化无形为有形。意象成为作者表达情思的重要载体,道家典籍认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即意象能够带来更深层次的意义①。经过时间的积淀,“意象”概念逐渐清晰化,意象成为从“形”转化为“神”的中间产物,利用意象能够超越世俗之物的限制,达到抒发内心情感、超然物外的效果。

意象审美在明代及以后逐渐兴起,意象论诗成为主流。“意象说”大成者王夫之认为,情境布局统一,是意象表达的基础,也是意象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我国古诗词的增多,意象审美也渐趋完善,对中国乃至国外文化都产生深远影响。

整体来看,古诗词的意象审美无非是借助景物、事物表达情感,或托物言志。情感和实际的“象”完美结合,就是所谓的意象。

2 古诗词意象审美—汉字

2.1 明月的诗韵神韵

明月一直是古诗词中寄托相思、悲凉等情感的意象。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例,诗中“秦时明月”描述的是秦汉时期的边关,整首诗在壮阔的月夜景色中铺陈,在清冷、明亮的圆月下,战士在战场上厮杀,驻守边关多年都不曾回家。在圆月的衬托下,边关景象更显悲凉。全诗既追忆曾经的战争,又通过恢宏、苍凉的景象,以月意象为链接,实现跨时空交流。同时通过壮美、广阔的边塞场景,寄托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②。

2.2 大雁南飞的诗韵神韵

大雁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大雁南飞通常表达离别之愁、孤独之感③。很多诗人用“大雁”作为描写对象,创作出很多千古绝唱,如“北风吹雁雪纷纷”,出自《别董大》。全诗采用极为简朴的白描手法,整个场景灰蒙蒙,黄沙漫天、北风绝尘,沙尘所到之处皆为黄色。在这种场景中,阳光失色,加上一场纷沓而至的大雪,大雁纷纷南飞迁徙。场景看似壮阔,实则荒凉,大雁南飞预示着作者与友人即将离别,离别之际谨作一首诗词勉励友人。诗中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同时也为其感到惋惜,身负才华却无人赏识。作者的离别之情、不舍之情,通过大雁南飞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3 古诗词意象审美—叙事

人物、地点、时间是叙事诗词的三要素,诗人在短短的诗词中,既要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又要精心组织事件的结构,还要融合自身情感,三者必须融会贯通。

3.1 生平速写的诗韵神韵

叙述生平的诗词作者中,杜甫是当之无愧的代表诗人。在杜甫的叙事诗词中,基调沉郁顿挫,文章叙事结构严谨流畅,技巧娴熟④。杜甫诗词的创作时期在安史之乱前后,在社会背景、个人痛苦的双重加持下,其诗词风格沉郁。尽管风格沉郁,但并不影响杜甫在诗词中有条不紊地布局,整个故事线清晰明了,运筹帷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叙事诗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平的“第一快诗”,通过描写“唐军收复失地”的消息,速写出一个欣喜若狂、惊喜交加的形象。诗中“喜欲狂”“好还乡”“放歌”等词汇,都体现出杜甫的喜极而泣。独自漂泊在外的游子偶然得知失地收复的好消息,无论是放声歌唱,还是纵情饮酒,都是欣喜的表现。此时此刻他认为自己的命运也会随着失地的收复而峰回路转。在诗句的后半段,通过“便下”“穿”“向”等词汇,既表达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又体现出诗人对回程路线的熟悉,通过风驰电掣的回程想象画面,表达出自己迫不及待回归故鄉的心情。同时诗句中提到的“洛阳”“襄阳”“巫峡”等词汇,说明诗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帧又一帧的归程画面。

诗中既有写实之景,又有想象画面,虚实结合。诗人的情感在虚实夹杂的描述中充分表现出来,整首诗都展现出热情奔放、痛快淋漓的喜悦之情⑤。杜甫这首诗的生平速写,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势,叙事脉络清晰,也不影响读者从各种意象中领悟作者的感情。仇兆鳌在详细注解杜甫的诗集中,提到其叙事诗篇一气呵成,具有返璞归真之势,无过多赘述,但也叙事清晰⑥。

3.2 悲痛悲壮的诗韵神韵

杜甫不仅在叙事诗上贡献突出,而且在悲痛、悲壮诗篇的创作中也颇有造诣,在他的众多诗篇中,《登高》一诗中的意象充分体现悲痛悲壮的氛围。无论是“风急天高”“长江滚滚”的自然景象,还是“鸟飞回”“落木”的动态化景象,组合到诗句中,尽显悲凉和怅然。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曾经想象过失地收复后,回归家乡的喜悦场景。但事不尽如人意,战乱结束后杜甫被迫要离开“草堂”,重新踏上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的生活。因此《登高》一诗一气呵成,通篇都在叙述悲凉、悲壮之情。恰逢秋天,杜甫登高望远,但湛蓝的天空仍旧无法平复他悲凉悲戚的心情。登高后看到的“江水”“落叶”“猿啼”,都让杜甫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仍旧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年老多病的身体,让自己即将走向尽头,青春、梦想、杯中物都逐渐远离自己,生命如此宝贵,也终将离自己远去。一首诗词,尽显悲壮。诗句中的悲喜表达非常明显,直抒胸臆,也有借古喻今之势⑦。

4 古诗词意象审美—人物

纵观历史长河,诗词作者数不胜数,历史人物、现实人物、女性、男性等都被纳入到古诗词的意象审美中。在绚烂的诗词文化中,宫女、战士、书生等人物都可作为古诗词的审美意象。

当然,诗词作者本人也可纳入意象审美人物中。其中,李清照便是最特别的存在。她出身书香门第,靖康战乱是她颠沛流离生活的开始。丈夫趙明诚死后,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充分体现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人比黄花瘦”,将自己与黄花对比,体现出思念恋人而日渐消瘦的深刻情感。通过不断的切磋琢磨,本首词将借物喻人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帘卷西风”“重阳独酌”的景象,侧面烘托出一个鲜明的闺阁佳人形象。从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形单影只、对影自怜的孤单寂寞,借“菊花”比喻自己,既见其形,又生动传神,借物表达自己的感情,雅俗搭配,不落俗套,有回味无穷之感。

李清照早年的作品多为闺阁之怨,直至晚年受战乱、颠沛流离的影响,心境发生较大转变,愁苦、感伤、凄凉等情感跃然纸上。例如,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雁过”“黄花堆积”“梧桐”“黄昏”等大量实景堆积,组成一幅孤独寂寞、悲伤忧郁的气氛。尤其是词的最后一句,直接点明“愁绪”,既是对国破家亡的悲凉,又是对自己颠沛生活的绝唱,为整首词描绘的凄美画面画上完美句号。

作为古诗词意象审美的对象,李清照是不得不深入分析的女性形象,既有温柔、聪慧、婉约的一面,又有开朗、俊爽、胸襟开阔的一面⑧。她的诗词虽通俗易懂,但简单词句间表达的感情非常细腻。

5 古诗词意象审美之“愁”

5.1 愁之意象—丁香、梧桐、芭蕉

吴文英在《唐多令》中使用芭蕉意象,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通过“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描摹自身心情,并未展现雨打芭蕉的景象,但却从芭蕉“不雨也飕飕”体现出分离时的愁绪。而丁香的描述,以李商隐的《代赠》较为突出,其中“芭蕉不展丁香结”一句,既写芭蕉,又写丁香,展现出相思女子愁肠百结的苦楚,又通过丁香的清香、颜色,暗喻淡淡的相思之愁。梧桐意象经常用于表达离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充分描写出离愁之情,也表达诗人的寂寞之情,通过清秋的梧桐,叙述自身的愁绪与愁思。

5.2 愁之意象—流水

流水在表达愁绪的诗词中常用到,《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君王对家国之愁的无声呐喊,心底愁绪比一江春水还多,滚滚流动的江水,是无法磨灭的愁绪,愁情之重,难以言表。《长相思》中用“泗水流,汴水流”形容难以看到边际的愁绪,与李煜愁绪不同的是,《长相思》中描写的愁绪连绵而又充满相思,诗人对团圆仍怀有美好的期盼⑨。

5.3 愁之意象—落花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对应着世间万物的兴衰,也相应地展示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落花是因季节变换、风吹雨打而枯萎和凋零的花朵。落花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被认为是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中心意象。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认为,“唯有落花无俗态”“落花”的审美体验来自美的凋零,如果盛开的花朵是“庸俗的”,那么凋零的花朵就是“清新脱俗的”。自古以来,落花常常被文人以独特的风格咏唱,可以说,在无数的古典诗意象中,总有“落花”意象可以表达的思想,总有情怀可以用“落花”的形象来表达,正所谓“此情惟有落花知”。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自在飞花”描摹出花瓣从枝头飘落,在风中悠悠飞舞的自由自在的情状,轻轻地像梦一样。这句词也是写落花的凋零,但伤春之情稀释得很淡很淡。词人写得非常轻柔,在忧愁中看到自由,这似乎是一种惬意的忧愁。落花在风中似乎飘得很慢,永远不会降落,这是在悠扬的情意中惜春。“无边丝雨细如愁”,无边的丝雨是春雨的特征,柔润无声。词人的忧愁也如春雨一般浸润人心,这是一种滋养。轻轻的惆怅与忧愁都带着自由的情意和滋润人心的温柔。这样的落花审美意象,饱含细微的情感,内在的情感平衡,“宝帘闲挂小银钩”,悠闲、平静、精美,银钩微摆中似乎抵消了任何情感。杜甫的《曲江二首》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诗人的惜花之情不似秦观那样无可无不可的清淡,而是极度在意和伤痛的。“一片”落花都让人怜惜,何况“万点”呢?“正愁人”,作者焦灼苦闷的伤春之情直呼而出。“且看欲尽花经眼”,“且看”,在愁苦中,姑且紧盯着每片落花,尽力不错过一朵,尽力欣赏遍这快要消失殆尽的春色。“经眼”,每片落花都要经过自己的凝视,得到自己的爱惜,表现了诗人伤痛中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执着,尽一己之力挽留,虽然无济于事。这首诗是乾元元年(758)暮春,诗人任“左拾遗”时写的。因上疏救房琯被肃宗疏远,招来祸患,写此诗两个月后就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些背景知识掩映在“落花”的审美意象中,能给我们更深重含蓄的审美体验。

5.4 愁之意象—红与绿

红与绿作为鲜快明艳的色彩,常用于描述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有诗词中用红与绿衬托愁绪。《端居》中有描写红树、青苔意象,树木与青苔交相辉映,在此景之后紧接一句“雨中寥落月中愁”,通过红树、青苔反衬自己内心的暗淡、寂寥,景色越美,愁绪、苦涩越甚。蒋捷的《一剪梅》是描述“客中相思”的诗词,词的上阕与下阕分开解读:上阕描写明媚的春光,满目春色,转念一想却是自己独自欣赏,满腹思乡之愁无处宣泄,其中“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上半句描写美景,后半句话锋一转,挥洒愁绪。下阕诗人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既是诗人对美好回乡生活的畅想,又能通过鲜艳的色彩,反衬内心的思乡、孤独等愁绪。柳永的《定风波》中,也利用红、绿两色,从花红柳绿的无限春色,反衬出歌姬被抛弃的愁惨情绪。红、绿意象往往是生机无限的,但用于反衬内心与自然环境的反差,毫无违和感。越是艳丽的颜色,在愁苦之人心中的讽刺越深⑩。

6 结语

意象是客观存在的,本身并无特殊意义,但在古诗词的世界中,诗人通过多种景象的组合,赋予意象别样的情感和色彩。在意象的烘托下,在诗人赋予意象情感和思想后,意象就表现出鲜明意味,通过不同意象和词句,达到表达情感、借物喻人、借古讽今等目的。意象的设置具有随机性,是诗人灵感迸发后自然形成的,因此在古诗词鉴赏中采用意象审美最能体会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无论是人物、叙事、伤春悲秋、愁绪,还是其他意象都能放入诗词中表达自身感情,自然形成的意象,最能突出诗词的神韵。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瑰宝,此次谨以浅陋之笔窥得古诗词意象之美的冰山一角,恭慕循迹前辈。

注释

①彭芳.寄情于梦下笔成诗: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苏词”意象品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8):24-26;张露元.古诗词月意象审美意蕴[J].文学少年,2021(6):1.

②张春芳.例析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审美教学[J].知识窗,2021(3):174;赵海莹.古诗词意象翻译中的情感建构:以纳兰词中的“灯烛”为例[J].外国语文研究,2021(6):63-73.

③李疏桐.意象与结构的微妙诗韵:论埃兹拉·庞德“超位法”中的俳句美学[J].当代文坛,2020(6):144-150.

④杨莉.幽人·野人·闲人:基于意象审美的苏轼诗文联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14):43-45.

⑤孙芳芳.试析古诗词中建筑意象的文化意蕴[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2):80-83.

⑥梁艳.兰亭之雅,田园之清:《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核心意象的审美文化比较[J].语文学习,2021(12):35-38.

⑦王雪柔,李伟.汪裕雄审美意象学的视野与方法:以当代审美心理研究与意象论美学为背景[J].社会科学动态,2022(12):27-32.

⑧王利娟.意象审美:从文学到文化—以《白鹭》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5):50-52.

⑨戈海燕.互文阅读:丰富古诗文教学的路径—以《天净沙·秋思》为例[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1):69-70.

⑩刘巍巍.唐宋诗文中"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研究[J].今古文创,2021(8):23-24.

猜你喜欢
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当TVB台词遇上古诗词
玲珑阁·古诗词专页
玲珑阁·古诗词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