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法语专业教材《走遍法国1》的语级导入研究

2024-04-17 05:18
科教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通俗法语语法

瞿 瑜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应用法语系 浙江 绍兴 312000)

根据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CRL),语级的灵活使用被认为是语言学习者应该培养的社会语言能力之一。该能力同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共同组成语言交际能力[1]。而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者从基础阶段就应该重点培养的能力。《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指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基础阶段教学的全过程[2]。

然而,中国高校法语专业学生语级混淆的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学生在日常交流中用词过于书面,而在正式的书面写作中又误用通俗语,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也因对优雅语的不熟而存在鉴赏困难。这一现象暴露了中国高校法语教学实践中语级教学的不足。鉴于教材在中国高校法语外语教学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教授语言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选择教材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高校法语专业的语级教学。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仅QIU Shuming 探讨了语级在中国法语教材中的地位和使用[3]。这篇文章主要论证了标准法语在中国现行教材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该现象背后的原因。在此背景下,我们选择了《走遍法国1》[4]这本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该教材是我国引进的第一本原版法语教材,其对交际能力的重点培养和对语言使用多样性的呈现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法语教材的薄弱之处,因此一经引进便反响强烈,目前仍被中国各大高校法语专业广泛使用。通过对本教材的研究,我们旨在探讨中国高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所使用教材中的语级导入。

1 研究背景

1.1 语级相关理论

“语级”这一概念源于古希腊修辞学,该学说将语言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此外,我们在文体学中也能找到相关概念的雏形:瑞士语言学家Charles Bally 在其所著的《法语文体论》中首次提出语级的划分:笔语、口语、科技语和文学语[5]。

但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语级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因为随着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语级这一概念才逐步稳定。不同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该学说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的符号系统,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和社会密不可分,研究者应该在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中研究语言。

社会语言学聚焦于语言和社会,以语言变体为研究对象。而语级正是用来指代某种语言变体的术语。具体而言,语言变体指的是语言使用的多样性,即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意思。语言变体的类型划分颇为丰富,其中以德国语言学家Eugenio Coseriu 的划分最为著名。他从时间、空间、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属性以及交际活动这四个维度划分出四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变体[6]。而语级便是用来指代后两种语言变体的术语,即有关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属性的语言变体和有关交际活动的语言变体。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走遍法国》系列教材主要针对成年人或青少年法语初学者,全书共分为三册。该系列教材于1999 年由法国阿歇特图书出版集团(Hachette Livre)出版,并于2005 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引入国内。一经引入,该系列教材便被中国各大高校法语专业广泛使用,且广受好评。该系列教材主要根据交际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进行编撰,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和以标准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传统法语教材不同,该教材所导入的语级颇为丰富。

我们将从交际场景、语言特征以及导入方式三个层面对教材对话中所导入的语级进行统计和分析。首先,我们根据Gadet Fran oise 提出的影响语级的场景因素,对教材对话所呈现的交际场景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根据交际场景推测教材对话中可能使用的语级;然后,我们将进行语言层面的语级分析,并对前两步所得出的语级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我们将探讨该教材在语级导入上的处理,着重分析语级的导入进度和讲解方式。

2 数据分析与讨论

2.1 场景分析

社会语言学家Gadet Fran oise 认为影响语级的场景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两类:活动类型(type d'activité qui se déroule)和人物(protagoniste)。其中,活动类型包括四个子因素:交流的关键(enjeux de l'échange);物质场景(situation matérielle);涉及的主题(sujet traité);介质(médium)。说话者包含的子因素分别是:对话者(interlocuteur),是否当众(présence ou non d'un public),说话者之间的关系(relations entre les locuteurs),正式程度(degré de formalité)[7]。

鉴于“交流的关键”会随着对话的展开而发生变化,在数据统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该因素将不纳入我们的分析范畴之内。此外,该教材中的对话所涉及的主题均为日常话题,且绝大多数对话为面对面交流,由此可见,“涉及的主题”和“介质”这两大因素并不具备统计价值。相反,教材对话在场景设计上呈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我们将这部分的分析重点放在“物质场景”这一因素上。我们对本教材26 个单元的对话进行了“物质场景”的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一半(13/26)的对话发生在家里,一个使用通俗语的经典交际场景。此外,仅工作地和教室这两个场景会使用到相对正式的语级,其余的物质场景,如:篮球场、大街、景点等,都给说话者营造了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因此通俗语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

鉴于教材对话对于“对话者”这一因素,比如:年龄、职业等相关信息并没有做过多的交代,因此,我们对该因素不做过多分析。此外,鉴于教材对话在“是否当众”和“正式程度”这两大因素上表现出相对的单一性:对话均未当众展开,且“正式程度”均不高,因此,这两大因素也不纳入统计范围内。相反,经过初步分析,教材对话在“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因素上呈现出较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综上考虑,“人物”角度的场景分析将聚焦于“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因素上。

我们对教材对话中的人物关系进行归纳和统计。所得到的关系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使用通俗语或低于通俗语语级的关系类型和使用较为“正式”的语级(标准语、优雅语)的关系类型。第一种关系类型包括:亲属关系、同事关系、保姆和孩子之间、年轻人之间、年轻朋友之间;而第二种关系类型包括:年轻人和年长者之间、服务者和客人之间、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例如,年轻朋友之间的交流多用通俗语或更低的语级,以突出随性的性格特征和关系的亲密。而在上下级关系中,为了以示尊重以及考虑到一些礼节性因素,对话双方多使用标准语甚至是优雅语。我们可以看到:出现第一大类关系类型的单元数占总单元数的64%(30/47),而第二大类关系类型则占比36%(17/47)。

根据以上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通俗语在教材对话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会出现一定比例的标准语、优雅语和粗俗语,但比重相对较小。

2.2 语言特征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从语言层面对教材对话中不同语级的使用进行统计分析。我们选取直接疑问句句型作为分析的切入口,这样的选择是基于直接疑问句句型能很好地区分不同的语级。

通常情况下,直接疑问句的四种提问方式直接对应不同的语级:①陈述句语序或仅使用疑问词提问(通俗语);②借助est-ce que 提问(标准语);③主谓倒装(优雅语);④疑问副词+que(粗俗语)。

此外,通过查阅Nouvelle Grammaire du Fran ais(全新法语语法)[8],我们发现一些疑问句可以出现在任何语级中,如:

①Qui a téléphoné?(tous niveaux de langue 所有语级)(p182)

②Qu'est-ce qui…?(la seule forme de tous niveaux de langue 所有语级)(p183)

③Quel est votre nom de famille?(tous niveaux de langue 所有语级)(p185)

因此,教材对话中属于以上类型的疑问句将不被列入我们的统计范围。

再者,《Nouvelle Grammaire du Fran ais 全新法语语法》指出:在除了疑问词que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中,当主语是名词或名词组时,简单倒装结构属于通俗语,而复杂倒装结构属于优雅语。例如:

①Avec qui est sorti Paul ?(langue courante 通俗语);Avec qui Paul est-il sorti?(langue soutenu 优雅语)(p182)

②De quoi discutent ces gens ?(langue courante 通俗语);De quoi ces gens discutent-ils?(langue soutenue 优雅语)(p183)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将教材对话中出现的所有疑问句按照语级的划分进行统计,所得结果如下:属于通俗语的疑问句数量占疑问句总数的85%(226/264),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标准语占比13%(35/264),而优雅语仅占1%(3/264)。

这样的统计结果总体上印证了场景分析部分的推测,这说明本教材对话中的疑问句使用基本符合交际场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材料的“真实性”。这一点也正是《走遍法国1》这本教材有别于其他传统法语教材的地方,后者所导入的疑问句大多属于标准语和优雅语。然而,在法语初学阶段,设计的交际场景往往是亲友之间的对话,这就常常出现疑问句的使用和交际场景不符的问题。而《走遍法国1》这本教材并没有局限于标准语,而是将教学语言拓宽到了通俗语,从而保证了交际场景和人物语言的协调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属于粗俗语的疑问句类型并没有出现在我们的教材对话中,这和场景分析部分的推测有所出入。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这和粗俗语在法语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不无相关。鉴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及语言使用国的形象标识,粗俗语一直以来被认为不适合作为教学语言,尤其是对于法语初学者来说。因此,绝大多数对外法语教材中并不会将粗俗语纳入其中,《走遍法国》这本教材也不例外。

2.3 导入方式分析

鉴于传统法语教材多以语法教授进度为脉络进行编写,即教学材料的设计主要围绕某个语法点展开,且教学材料的难度不会超出语法学习进度。因此,我们将在这部分重点分析语级导入和语法讲解在进度上的关系。此外,本教材有关语级现象的显性阐释主要集中在语法专栏这一部分,因此我们还将着重分析该部分对于语级现象的解释方法。为此,我们选择法语学习初级阶段的经典语法点,也是区别不同语级的重要标志——“直接疑问句类型”作为研究对象。

语法专栏共有三个单元涉及该语法点,分别是第一、三和十六单元。第一单元主要解释了陈述句语序类型疑问句的语调特点,第三单元介绍了如何借助est-ce que 提问,而第十六单元则详细解释了主谓倒装类型的疑问句结构。

结合不同类型疑问句在每单元出现频次的统计结果和语法专栏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我们得到两处非常值得借鉴的教学法处理。

首先,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教材对话中还是在语法专栏讲解中,陈述句语序类型的疑问句都是最先呈现给学生的。陈述句语序类型的疑问句作为日常交际场景中最常见的疑问句类型,对该类型疑问句的优先导入体现了本教材对学生日常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这也正是初级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此外,相对其他两种类型的疑问句,该类型疑问句的结构最为简单,学习难度最低,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

其次,有关疑问句的导入,教材对话和语法专栏并不是线性一致的。例如,在教材对话中从第十单元起就开始导入主谓倒装类型的疑问句,而在语法专栏要等到第十六单元才会对该疑问句类型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在第十单元中,是一位来自日本的先生使用了主谓倒装类型的疑问句,这样的使用很符合对外法语学习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偏好使用较高语级的表达。这样的处理恰好反映了该教材和传统教材之间的区别:传统教材的对话编写以语法教学为中心,完全按照语法的学习进度进行编写,有的教材对话甚至是为了语法教学而专门设计,这就导致人物对话有时脱离交际场景,从而造成学生所习得的法语并不是“真实性的”法语。而《走遍法国》这本教材在“编造的教学材料”和“真实性教学材料”之间做了一个折中的取舍,使用“半真实性教学材料”,既保证了人物对话符合相应的交际场景,同时对导入的新句型进行了有意识的简化,确保学生能够消化吸收。该类型教学材料的使用,一方面尽量地贴近真实语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材料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真实材料中大量生词短语给外语学习者带来的困难,因此非常适合初级阶段的法语学生使用。

关于语法专栏阐释语级现象的方式方法,第十六单元的语法专栏详细解释了主谓倒装类型的疑问句所具有的语体色彩:“当主语是名词或名词组时,动词后需加人称代词,属于正式语。”关于这一点,教材配套教参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倒装结构在口语中很少使用,常见的且音节较短的动词除外,如:Où est-il?Où vas-tu?但是我们在日常对话中很少使用:Prends-tu de la viande.?”

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分关于语级现象的阐述所用的术语为“正式语”或“口语”。一方面,这样的阐述是对复杂语级现象的一种简化。按照语级的划分,法语语言可以分为“粗俗语”“通俗语”“标准语”“优雅语”等。很显然,这样的划分对初学者来说过于复杂。因此,在初级阶段,将复杂的语级现象简化为“正式语”和“非正式语”或“口语”和“笔语”之间的二元对立,有助于学生对该现象的理解。另一方面,选择“正式语”和“口语”来阐释语级现象能让学生自然地联想到语言使用场景:正式语对应正式的交际场景,而口语对应口头交际。尽管真实的语言使用更为复杂,如:口头输出不一定仅局限于通俗语,演讲等正式场合的口头表达也会使用标准语或优雅语,但这样的阐释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初学者树立语言得体性意识,即根据交际场景进行语言输出。

3 结论

交际,需要掌握语法规则、结构和词汇,更需要根据身处的交际场景得体地使用语法规则、结构和词汇[9]。然而,大多数中国法语专业学生以语法知识见长,在语言的使用上往往不注重得体性。这一问题和中国法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标准语占绝对主导地位,以及其他语级的相对缺失有关。也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展开了本次研究。

为此,我们选择教材《走遍法国1》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选择首先是因为该教材围绕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编写,其次是基于该教材在中国高校法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已被验证的成熟度和成功性。通过对该教材对话中所设置的交际场景以及人物所使用的语级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针对中国高校法语专业教学的建议:鉴于通俗语所体现的口语性,法语教材编写应该打破传统法语教学中标准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在教学中有选择性地导入一定的通俗语,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在法语学习初级阶段,通俗语的导入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交际场景设计人物对话,尽量贴近真实的对话场景。②需考虑初级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导入的通俗语不应过难,且要大体符合教学进度,因此推荐使用半真实教学材料。

猜你喜欢
通俗法语语法
Sumo Wrestling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小型法语口语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论法语的体系统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
FOU: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