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非遗”项目的现代旅游符号化研究

2024-04-17 08:05闫一杰
艺术科技 2024年7期
关键词:基诺族符号化非遗

摘要:目的:文章以基诺族“非遗”为例,分析基诺族特懋克的符号化、舞台化,探寻基诺族文化旅游消费现象,旨在提高基诺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彰显基诺族“非遗”旅游的文化韵味。方法:通过田野调研,获取来自云南省景洪市基诺族乡政府和基诺山巴亚村委会巴坡村主办的2024年特懋克活动的现场资料。观察现代基诺族传统节日的符号化,确定少数民族节日仪式在旅游消费中的边界。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文化的优势,发现旅游消费可提升的空间。结果:基诺族的特懋克“非遗”民俗作为重要的农业祭祀仪式,在时间、空间、仪轨等方面都发生了流变。在欢庆特懋克时,基诺族的“非遗”项目得到了集中展现,但是具有艺术价值并体现基诺族文化设计的旅游商品种类较少,亟须创造基诺族独有的符号与品牌。目前旅游消费产品同质化严重,满足不了前来基诺山的游客的消费需求。结论:基诺族的“非遗”项目转变为符号化的“商品”,既需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也要满足商业行为体的利益。基诺族需要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宗旨和旅游消费的本质,围绕基诺族旅游消费,以符合文化逻辑为起点,确立各自的行为规范。尊重市场需求,符合现代审美,传承基诺族地域文化,使游客感受到少数民族“非遗”的魅力,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基诺族;旅游;特懋克;“非遗”;符号化

中图分类号:F592.7;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7-00-04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智慧和情感,基诺族保留的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在当代仍然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基诺族是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山地民族,于1979年被确认为中国单一的少数民族,成为第56个民族。神秘的少数民族“非遗”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促进了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根据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可将基诺族特懋克的文化内涵,融入现代旅游市场。

1 基诺族与特懋克概述

基诺族,意为尊重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基诺族乡及其周边地区,这里层峦叠嶂,绿树成荫。特懋克意为盛大的打铁节,是基诺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在此期间,人们会为祭祀祖先、祈求农业丰收而举行隆重的仪式。

1.1 基诺族源起神话

基诺族是从大鼓中走出来的民族,这源于创世神话阿嫫腰白。传说创世女神阿嫫腰白造好天地,动植物都说同一种语言,导致秩序大乱。阿嫫腰白希望重新创造世界,她用粗树干和牛皮做了一个鼓,把人类玛黑、玛妞兄妹俩放到鼓里,阿嫫腰白给了他们一团糯米、一把芝麻和一个鸡蛋。她接着创造了七个太阳,想把一切都晒死,然后她又用洪水淹没万物,导致大鼓在洪水中漂了七天七夜。大鼓靠岸后,玛黑、玛妞从大鼓中走出来,之后生下了三个孩子,即现在基诺族的三个支系:乌优(树尖)、阿哈(树杈)、阿西(树枝)[1]。因为玛黑、玛妞从鼓里逃出来,所以祭鼓如同祭祖。特懋克的祭祀仪式也围绕此神话故事展开。

1.2 特懋克罕见的“嘎朱列”

基诺族特懋克的第一天,有“嘎朱列”仪式,“嘎”意为礼物,“朱”意为氏族[2]。脸上涂着锅灰的氏族代表扛着扁担,里面装着给卓巴的礼物,他们衣衫褴褛地走到卓巴面前。等卓巴念完祭詞后,氏族代表再换上新衣,随后开始跳特懋克的大鼓舞。这一独特的仪式只在基诺族乡政府举办特懋克的那天出现,各村寨与景区会省略“嘎朱列”仪式,其他的打铁仪式、备耕仪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曾经,各村寨村民在特懋克时会实打实地陆续参与打铁,好不热闹。如今铁器的打造不再罕见和困难,打铁仪式也就成了一个过场或直接被忽视。基诺族信仰万物有灵,敬仰自然的文化根基并没有被改变,但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接触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旅游消费观念也对特懋克的仪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3 特懋克的现代改变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因地方政府的介入与民族精英的自觉,基诺族发生了生产结构性改变,目前以橡胶、茶叶、砂仁等为主要产业,旅游业也蓬勃发展。基诺山寨巴坡村是以乡村旅游带动脱贫的典型乡村,良好的商业化模式可以巩固乡村旅游地脱贫成果。笔者在基诺族乡政府、巴坡村调研基诺族特懋克自发的仪式,观察基诺族文化实践的延续性与当今旅游消费对其产生的影响。

基诺族特懋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人们来到基诺山景区看到的特懋克是盛大节日的缩影。霍布斯·鲍姆将“传统的延续性”的塑造过程称为“传统的发明”[3]。如今的基诺族传统节日同样是被发明的传统,是融合了时代元素创造性发展而来的。虽然基诺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保留下来的特懋克体现了基诺族的族源起源、社会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

2 基诺族“非遗”在旅游景区的符号化呈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出于休闲观光的目的来到景区,希望获得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追求的是体验式旅游活动中的自我实现[4]。基诺山景区入口处建造了一个基诺大鼓形状的大门,由此可进入基诺族的神秘世界(见图1)。当地人只有在特懋克时才会跳起大鼓舞,但在景区中,大鼓舞的符号化呈现随处可见。“非遗”并不是虚假的演艺,而是基诺族人民祖祖辈辈的信仰。基诺山的导游或者长者会嘱咐游客不可以随意敲响悬挂的基诺大鼓,因为这面鼓是神圣的,用于祭祀。来到这里的游客,要尊重基诺族的文化与信仰。

2.1 基诺族“非遗”的商业化呈现

基诺族文化旅游符号化的呈现,同样是“被发明的传统”。基诺山景区将基诺文化与商业结合,进行基诺族特懋克大鼓舞的重复表演,为游客讲解基诺族神话传说与祭祀活动。2024年2月6日是基诺族特懋克的第一天,基诺族乡政府在民族广场举办了隆重的特懋克仪式,在广场上可以看到7个村委会的展销品展位,文化景观化的过程就是其商业化的过程。在广场上售卖的旅游纪念品实用性较强,旅游文创产品较少(见图2)。

2.2 基诺族“非遗”的程序化演变

人类学家史徒华致力于解释文化变迁的规律,他提出了“文化生态”(cultural ecology)以确定文化对其环境的适应将如何引发若干变迁[5]。1988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将特懋克的过节时间定为每年公历2月6日至8日,政府主导的特懋克节都在这期间举行。过去特懋克节要遵循先后次序,子女寨要等父母寨庆祝完节日后才能接着过节,如今各寨长老商议后可自行调整日期,前后错开过节。父母寨是阿西与阿哈支系从杰卓山往下搬迁时最早建立的两个寨子,阿西支系的父寨和母寨分别是司土和巴朵,阿哈支系的则是巴飘和巴坡。而后新建立的寨子被称为子女寨,基诺族的乌优支系不区分父寨与母寨,因此逐渐形成了如今基诺山46个村寨的格局。曾经的特懋克节走街串巷需要耗时一个月,祭鼓、打铁、备耕是前三天的安排,而现在只压缩到半天仪式就进行完毕。

3 “非遗”旅游消费行为边界

基诺族“非遗”旅游符号化与节日形式展演的艺术符号化,在基诺族发展中表现明显。基诺族村民成为景区演员的主体,这增加了基诺族村民的收入。在促进经濟发展的同时,也要守住“非遗”旅游消费的行为边界。旅游景区与旅游纪念品设计要体现文化内涵,应思考如何让文化与旅游同步,设计出独创性和实用性兼具的旅游消费产品。

3.1 旅游消费的“非遗”多样化

基诺山景区职业化的演员与解读基诺族文化体系的导游,都在致力于宣传民族“非遗”。大家观看基诺族的“非遗”表演,品尝基诺族的特色美食,导游还会让游客品尝基诺族的酒与茶,体验基诺族“非遗”砍刀布的制作过程。

游客难得来到基诺山,让他们体验多样的基诺族“非遗”,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基诺族文化。目前基诺族的互动体验有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徒步旅行;到茶农家采茶、炒茶,体验“非遗”古树茶文化;织锦“非遗”体验,学习染布、织布;品尝“非遗”佳肴冬瓜煮鸡。这些互动旅游体验可以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回忆。

“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体验过程,可以丰富基诺族各项“非遗”的传播渠道。基诺族特懋克曾经有30年停办,后经政府扶持加以恢复。举办特懋克活动可以提升基诺族的民族自信与社会影响力,这是切实推动基诺族“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前来体验基诺族“非遗”的游客,若是可以带走基诺族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可以让基诺族的故事传播得更快更远,将基诺族的“非遗”魅力和文化精髓传播出去。

基诺族的各“非遗”项目成为旅游消费品是文化符号化的过程,使具体的文化抽象化。如今基诺族特懋克严格的规矩逐渐变得模糊,会倾向娱乐化、世俗化。因而要守住“非遗”旅游消费的边界,使基诺族的“非遗”在旅游消费中得到发展,同时注重整体性的文化传承。

基诺族的景区展演以大鼓舞表演为高潮,若游客在离开基诺山时带走包含基诺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可谓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发展的双赢,不仅能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经济支持,还能更好地将基诺族“非遗”发扬光大。如表1所示,基诺族“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规模不断扩大。

3.2 旅游消费的“非遗”商品创新

基诺族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断增加,可以让基诺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商业行为体要以文化遗产存续规律为原则[6]。要注重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消费边界,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处理好“非遗”与其商业符号化的关系。

将基诺族“非遗”元素与旅游商品有效结合,有助于优化旅游体验,给游客留下更好的印象。融入基诺族“非遗”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

基诺山景区将基诺族大鼓舞与旅游展演相结合,以文化符号为素材,展现基诺族大鼓舞朴实而传统的艺术风格,使游客直观了解基诺族的创世神话。但是观看大鼓舞表演后,游客就会被景区导游直接带离场地,若趁热打铁,从大鼓舞中提炼相关造型元素并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图案,便可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基诺族系列旅游衍生品,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旅游消费体验会成为游客与基诺族文化互动的媒介,不光是“非遗”特懋克习俗、“非遗”大鼓,还可依托当地手工艺和材料,如基诺族的竹编工艺“达流”有辟邪保平安的寓意,可以推出各种竹编小挂件让游客带走。

目前市面上茶农售卖的茶饼没有独立包装,村中售卖的蜂蜜还是全透明塑料瓶装,这表明旅游消费品发展尚不成熟,品牌意识淡薄,“非遗”衍生品设计尚不成熟。现有的产品包装与基诺族文化也缺乏关联,需要注重旅游体验的优化。

4 结语

基诺族的“非遗”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特懋克不单单有祭鼓、打铁、备耕仪式,游客还能借此欣赏民歌、大鼓舞,了解基诺族的服饰、饮食等文化。应构建基诺族景区旅游消费的创新与边界体系,推动基诺族民族符号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基诺族“非遗”的活态存续。

参考文献:

[1] 杨绍华.基诺族史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13.

[2] 何点点.形式之变与观念之续:基诺族特懋克传承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1):52.

[3] 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4.

[4] 付璐.体验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社会科学家,2019(4):92-96.

[5] 朱利安·史徒华.文化变迁的理论[M].张恭启,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52.

[6] 吴兴帜.文化遗产旅游消费的边界构建[J].民族艺术,2017(4):63.

作者简介:闫一杰(1994—),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艺术与设计。

猜你喜欢
基诺族符号化非遗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基诺族确认40年来的亲历与思考
少数民族音乐—基诺族
基诺族神话传说对服饰色彩的影响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从艺术区到艺术节:“蓝顶”的符号化进程
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