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莱运河研究

2024-04-17 10:57吴蕾戚瀚文刘媛
艺术科技 2024年7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调研价值

吴蕾 戚瀚文 刘媛

摘要:目的:胶莱运河是一条具有活态生命力的文化线路,孕育和滋养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文章主要探究胶莱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等,同时对胶莱运河的现状、作用及价值进行归纳研究,期望可以为未来胶莱运河研究提供现实参考。方法:考察和调研胶莱运河,整理相关史料,查阅参考典籍文献与地方志,利用田野调查法对胶莱运河流经的沿线地市开展调研考察。结果:胶莱运河是古代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贯穿胶莱两湾。胶莱运河是一条活态的文化线路,对胶莱运河周边城市进行调研,发现胶莱运河航运线路文化遗产的物质文化形态、不同表现形式及胶莱运河沿线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化。结论:胶莱运河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胶莱运河从开凿到形成不是朝夕之功,而是经历了积累沉淀,繁荣衰落,是历史和时代的见证,承载和传递了历史信息,充满个性且丰富多样。

关键词:胶莱运河;历史文化;调研;价值

中图分类号:U61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7-00-03

1 胶莱运河概况

1.1 地理位置

在山东省青岛胶州市与烟台莱州市之间,有一条蓝线,北河尚算宽阔,南河则只能称作细流,它就是干流长约130千米的胶莱运河。河的东侧是蓬勃的胶东半岛,西侧是文明古老的山东内陆。

胶莱运河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胶东半岛泰沂山脉与昆俞山脉之间,贯通山东半岛南北,沟通胶州湾和莱州湾。

1.2 自然条件

1.2.1 流域地貌

胶莱运河流域形状呈长方形,南北方向长,而河流是东南西北向。流域内平原较多,并且以胶莱运河海水作用的堆积地貌为主。海水浸蚀和平坦高地冲积台地约占流域面积的75%,火山喷发形成地貌约占流域的7%,丘陵地貌约占流域面积的18%。丘陵及浸蚀台地分布在胶莱运河各支流的上中游地带,运河干流两岸大多是海水泛滥时形成的冲蚀台地,地势较低洼[1]。因地形关系,一般情况下支流水系大多汇聚于胶莱运河,但每年的降雨总量有很大出入,因此河道和贮水区域并无一定范围。

1.2.2 气候

胶莱运河位于山东半岛地势最低的胶莱盆地。山东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温度相差较大,雨量呈明显的周期性,温度在-24 ℃~34.9 ℃,平均温度约12.9 ℃,一年中无霜期约200天。平均年降水量达542毫米,蒸发量较高,平均达约1187毫米。春冬时节多为小雨,秋季雨水盛行的时候水势加大,雨量多的年份经常泛滥成灾。

胶莱运河干流长约130千米,总流域面积约5478.6平方千米,平均径流量约2.53亿立方米。胶莱运河干流分为流入渤海莱州湾的北胶莱河和流入黄海胶州湾的南胶莱河。胶莱运河的主要支流有:泽河,为解决灾涝问题,人工开挖;淄阳河和龙王河,是北胶莱河较大的支流;双山河、现河、昌平河,注入北胶莱河[2];白沙河,归入大沽河水系;三苗家沟,入泽河;胶河,入南胶莱河;墨水河,入南胶莱河等。

1.3 历史沿革

自隋代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内河水运发展迅速,主要为粮食供应的渠道。自宋代以来,因战争影响,水运逐渐萧条。自元朝以来,京杭大运河水路大多淤塞废弃,只能依靠陆路和分段水运来实现交通。为解决这一问题,莱州人姚演向元廷提议开通“胶莱水运”,开通水运通道,缩短江南至北京的航程,无须绕过胶东外海。

胶莱运河开凿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不仅是为了发展漕运,更为了将江南粮米运往京师。胶莱运河自元朝开凿以来,命运多舛。元明两朝两开两废。胶莱运河本身水源不足,会通河开通,航海技术提升,受京杭大运河及后来明清海禁政策等的影响,胶莱运河湮废。民国时期,曾几次试图恢复胶莱运河航运,均未能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将建设胶莱运河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但出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践。目前,胶莱运河作为排洪和灌溉河道治理,未通航。从至元十七年(1280)开凿到现在,胶莱运河拥有700余年的历史。现在关于胶莱运河,仍有很多人类活动及复航的新议题等。

1.4 沿线城市及文化遗迹

胶莱运河南起青岛市灵山海口,北到莱州市三山岛,流经青岛胶州、平度,潍坊高密、昌邑和烟台莱州等城市,南北贯穿山东半岛。

胶莱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3]。胶莱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且当时内河水路交通运输航道已经较为成熟,有大量遗存的水利工程设施遗址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等。沿河两岸的历史文化对深入研究胶莱运河具有重要价值。

2 胶莱运河调研

2.1 莱州市

山东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位于烟台市西部,西临莱州湾;在莱州市范围内,土山镇地处最西端,土山镇西隔胶莱运河,与昌邑市下营镇相望,北濒莱州湾;而在土山镇,海沧村地处最西端,是当年胶莱运河莱州湾的入海口。

2.1.1 胶莱运河之海沧口

根据村名石碑的记载,元末焦、孙等姓从四川迁此建村,因临海而居,故取名为海沧。如《明史》中就有记载:“胶莱运河……分南北流,南流自胶州麻湾口入海,北流经平度州至掖县海仓口入海。”[4]海仓意为“海上粮仓”,相比“海沧”,似乎寓意更好。海滄村是烟台莱州、青岛平度和潍坊昌邑三地的交界处。

2.1.2 《奉宪明文》古碑

位于海沧二村村口广场后方树林中,是文史爱好者们寻找的“掖县(莱州)、昌邑县和平度州三地的界碑”——《奉宪明文》古碑,也就是明代海沧巡检司所在位置。古碑看上去不像界碑,大部分字迹模糊,不好辨识。可以看出,上方稍大的文字是“分守登莱海防道明文”,另一面上稍大的文字是“奉宪明文”,左侧竖排写有“乾隆五十五年九月”字样。

2.2 昌邑市

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潍坊市代管,位于潍坊市东北部。潍坊昌邑市东与烟台莱州市、青岛平度市以胶莱运河为界线,北濒莱州湾。沿着国道308(原309国道)线,从平度市新河北镇村跨过胶莱河大桥,就是潍坊昌邑市地界。

《平度市志》记载:北胶莱河上下游河道较顺直,中游多弯。其中亭口至新河段弯多曲大,以杨家圈村附近弯曲最大,有“七十二弯七十二曲”之称[5]。杨家圈村附近的河段形成的年代已经无从考证,但从建村历史推断,至少在明代洪武年间,是杨姓从四川迁来立的村。村庄西面还有一条窄而弯曲的河道,据史志资料记载,那条弯曲的河道才是胶莱运河的古道。

胶莱河西岸有“一群流河”村,包括董家流河村、陈家流河村、流河一村、流河二村,与杨家圈村一样,这些“流河”村均隶属昌邑市饮马镇。

胶莱河沿岸区域,在明朝初都属莱州府,不少村庄相传是从四川铁杵臼或大槐树下迁来,因此颇有植槐传统。北胶莱河在沟流村旁缓缓流过。

2.3 平度市

山东省辖县级市,由青岛市代管,位于青岛市西北部。青岛平度市西及西南部与潍坊昌邑市、高密市相望,南与胶州市毗邻,北与烟台莱州市接壤。北胶莱河在平度境内就有70余千米,与平度关系非常密切。

2.3.1 胶莱运河之吴家口闸

吴家口村始于宋朝,元朝修建运粮河,因吴家口村地处河道渡口,交通要道,所以村名中带有“口”字。吴家口村旧址,北依胶莱河而建,选址非常讲究,所以初步认定“吴家口闸”遗址就位于吴家口村附近。

2.3.2 胶莱运河之分水岭

胶莱运河分水岭南姚家水闸遗址,位于平度市蓼兰镇南姚家村胶莱运河,元代遗址,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是胶莱运河的分水岭,原名为“王乾坝”。胶莱运河由此向南北分流,向南流入胶州湾,向北流入莱州湾。大约20世纪60年代中期,古水闸被拆除后,闸上石材多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河底及博物馆内仍存有部分定位桩、锔扣等。

2.3.3 胶莱运河之亭口闸

亭口村是平度市崔家集镇下辖的行政村。元末明初,历史上宦游富顺的滇籍阎、金两姓来此立村,清朝时期的后韩大渊由莱州迁来,自元朝开挖胶莱运河,立口岸,此处是古栈道之驿亭,于是取“亭口”二字为村名。明朝时设巡司于此。

2.3.4 胶莱运河之凤凰古桥

平度市崔家集镇徐家阳召村胶莱运河上有座古桥,当地人称为“凤凰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据传,桥的两端有两座石碑:东边一座石碑为雪花石,西边一座石碑为海青石,两碑隔河相望,寓意颇深。青石碑上有凤凰状石头花纹,白石碑上有僧人状石头花纹。如今,两座石碑均已不复存在。整座桥长约20米,宽不足3米,桥身由长条石板搭建而成,桥的两侧没有护栏。

2.3.5 胶莱运河之周家口闸

明洪武年间,周中举从安丘逄王氏迁来立村,以姓氏命村名为周家村。周家村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部,坐落在北胶莱河畔,南连胶莱运河。

2.3.6 胶莱运河之新河闸

2019年4月底,新的拦河水闸开工建设,横框胶莱运河东西两岸。胶莱运河是青岛平度市和潍坊昌邑市的界河。老烟潍公路上的北胶莱河大桥,这边是平度新河镇,对面是昌邑卜庄镇。明嘉靖二十年(1540年),王献致力于胶莱运河的全面疏浚工程,也曾在此建“新河闸”。

明洪武年间,川籍移民周、刘两姓迁此建村。后因沟道窄,涨水时常泛滥成灾,居民将其开挖成河,得名新河。清同治十三年由村改镇,故得名北镇村。

2.4 高密市

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潍坊市代管。地处山东半岛东部,胶莱平原腹地,东与青岛市接壤。

胶莱河是平度和高密之间的界河,河两边有多个以“窝铺”命名的村庄,现在分属不同的县市管辖。例如,窝铺村属于高密市东北乡胶莱社区,而窝铺沟东和窝铺河北则是平度市蓼兰镇的辖区。

2.4.1 胶莱运河之窝铺闸

根据史志资料记载,“窝铺”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古代开凿胶莱河的经历有关。《高密县地名志》称:“窝铺村,在河崖北7.5公里,胶莱河南岸。明洪武年间,张姓由‘淮南迁此立村,因初居于开挖胶莱河时民工搭建的窝铺(窝棚地铺,工地上休息的场所)内,得名。”

南北胶莱河的分水岭南姚家村与窝铺邻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当年开凿胶莱河时,在此处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水闸——窝铺闸。

2.4.2 青纱桥

元朝末年,云南孙姓来此建立家园,因地处胶莱河口,故取名孙家口,是高密、平度、胶州三县(市)交界处,南胶莱河自西向东从该村后面流过,青纱桥就纵跨在南胶莱河上。青纱桥桥头右侧竖立着“孙家口伏击战旧址”文保碑,左侧则是“重修青纱桥碑记”,还有胶莱河畔的“莫言旧居”。

2.4.3 胶莱运河之玉皇庙闸

明洪武二年,陈姓从山西迁来建村,名晒金场,后因胶莱河漕运在此建闸立口子,遂改晒金场为闸口。东西闸口原为一村,1960年分为两村:西闸口村和东闸口村。西闸口村村碑背面有文字,推测此闸口即胶莱运河上的九闸之一——玉皇庙闸。

2.5 胶州市

山东省辖县级市,由青岛市代管,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南部,胶州湾西北岸、黄海之滨,胶州市东南临胶州湾,以胶水而得名。

明清时期的胶州素有“金胶州”之称,胶莱运河、大沽河在胶州市汇流入胶州湾,是山东半岛腹地条件较好的贸易港口,也是山东半岛南岸最重要的商业城镇,其商业发展为其海上贸易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资金保障[6]。

2.5.1 南膠莱河大桥

南胶莱河大桥是南胶莱河上的第一座大桥。除冬季外,桥的上游水草丰美,桥的下游就是南胶莱河与大沽河交汇处,其位于河荣二村附近。

2.5.2 胶莱运河之陈村闸

《胶州志》载,大店村,金、元时期为陈村镇,是驻兵之所,又称为存军店,后演化为陈村店,抗日战争时期改为大店。陈村口港位于胶州湾西北岸的大沽河与胶莱运河之间,属于胶州湾的内港。元代开凿胶莱运河,选择陈村口为运河的南入海口,设八闸,陈村闸就是南端的第一闸,是南北粮船商船必经港口。

2.5.3 三成桥

站在南胶莱河西大堤上看,有一座古桥,位于胶州市胶东街道办事处南堤子村胶莱运河上。河边树林中的文保碑显示,该古建筑桥名为三成桥,建于清代。

2.5.4 双韩桥和齐家口子桥

胶州市胶莱街道十五亩地村胶莱(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河上有两座建于明代的古桥,名为双韩桥和齐家口子桥。建于明代的古桥被拆除了,现在只能看到南胶莱河上两座古桥附近进出双韩村的桥和十五亩地村西北侧胶莱河上的两座桥[7]。

2.5.5 胶莱水闸大桥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胶莱水闸大桥,位于胶州市胶莱镇闸子集村胶莱运河上,建于1968年。2013年10月10日,胶莱水闸大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 胶莱运河的作用及价值

胶莱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在山东运河梗阻和淮粮北送迫切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缩短了由江南到北京的海上运道。胶莱运河是世界上首条人工通海运河,它的开凿使用大大促进了沿河沿海一带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胶莱运河的形成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胶莱河漕运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由此产生的“胶莱漕运文化”在历史上影响巨大。胶莱运河在我国古代起到了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发挥了沟通南北航运的桥梁作用。胶莱河较短暂的航运历史记录是我国古代对交通运输道路的艰苦探索,为我国的水利史和航运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 结语

梳理胶莱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旨在对胶莱运河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研究,为胶莱运河相关研究提供現实参考,同时期待胶莱运河在未来展现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志远.水利典型要素自动化提取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9.

[2] 王婷婷.胶莱运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 薛广平.文物考古视野下的青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J].中国港口,2019(S1):107-113.

[4] 王君,丁鼎.元明胶莱运河兴废考略[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18-23.

[5] 杨霄.元代胶莱河的形成及其在河海联运中的作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38(1):50-57,49.

[6] 王磊.山东半岛胶莱运河的兴废与沿河文化探析[J].炎黄地理,2022(8):64-67.

[7] 邱海平.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J].前沿,2023(4):5-12.

作者简介:吴蕾(1997—),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戚瀚文(1984—),男,山东烟台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

刘媛(1998—),女,山东枣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调研价值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浅析意大利歌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