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吾心深处有修竹

2024-04-18 09:37
龙门阵 2024年2期
关键词:青竹春笋竹子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故乡很少见到活生生的青竹,更别提摇曳的竹影了。但是,过年的时候,乡亲们都喜欢提前买几根竹子,这些竹子笔直挺立,上面有茂密的绿叶,让人看着就感到心情愉悦。

每逢阴历的初三和初八,是故乡小镇上的大集日。腊月十八前后,没有竹子的村庄突然涌来许多卖竹子的人,一捆捆的青竹被车马拉到集市的空地上叫卖。青翠的竹子像高挺的绿色花束一样,很快就吸引了人们。

集市里的人们来来往往,人山人海,从清晨六点到下午三四点才逐渐散去。地面上的蔬菜散乱摆放,收尾的推车里装满了年货,几根竹竿被捆绑在车上,看起来非常青翠。相比卖其他商品的摊位,卖竹子的地方似乎更加有年货集市的氛围,浓绿的竹叶充满了早春的气息,弥漫在整个集市中。

身处北方的故乡,腊月的天气异常寒冷,大地冰封,青翠之色犹如蓬勃的生命,给单调的冬天注入了无限活力。一根竹子从集市上扛回来,那种铺展在雪地里的绿,顿时令人眼神明亮。

我很怀疑这些竹子的来处:既然北方无竹,那它们又来自何方?直到后来父亲从外地带回几棵幼竹,种到院中一个夹道里,我这才知道北方也能种植竹子,有两种竹子可以在北方的气候里生存:黄杆京竹和黄槽竹。它们在春天青绿,在夏日里迎风,在冰天雪地里也不惧寒冷,碧叶经冬不凋,以至于江南江北,古今庭院里几乎无园不有它的身影。

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它们竟然存活了下来。第三年的春天,令人惊讶的是,成竹的根下竟然生发出一些箭弩般的笋来,它们脚下的幼笋迅速生长,长出了竹节和竹叶,经过多年的培育,逐渐形成了一片青翠的竹林。

那竹身是纤细的,有成年人的小拇指粗,由于基因遗传的缘故,自此再生发的竹子绝不会超过它的母本。竹也长得不高,漫过人头,再漫过屋檐,就这样于风中婆娑摇曳,比不上腊月新年外地人前来卖的那种笔直的青竹粗而高大。有人买了竹子,扛着竹子在路上走,需要将它高高地竖起,不然横着过不了窄窄的巷道,也进不了小小的院门。

与葡萄、石榴、山楂树们相比,它结不了果实,奉献的却是那份清秀之气。久居院中,四季更替,面对芊芊修竹,冬天会感受到生命勃发,夏天会生出清凉之感。心情烦闷的时候,与竹对语,望一望修长挺拔的竹节,心中的烦恼便会烟消云散。丛竹在庭院里生长有七八年,我们便搬家了,此时它们已经长成一道屏障,成为小院里的风景。

去年冬天,去某个山村游玩,一进村,就见几乎每座老宅院外都生长着绿竹。陈旧的村路蜿蜿蜒蜒,竹子也跟随着一路伴护。沿着那些路走下去,就能体会到竹子一样的姿态,身体也会跟着挺直,感受到那种谦逊、豁达的心态。我不由问同行的朋友:这可是北方的村庄呀,什么时候生长了这么多青竹?他们答,村里的竹,已经生长有四十多年了。

四十多年,正是我家小院里的青竹们如今的年龄。那时我的父亲喜欢竹子,他将从集市买来的竹子剔削干净叶子,修长的竹竿被他用来挂鞭炮,一挂挂鞭炮用青得油亮的竹竿挑着,在院子里点燃发出炒豆般的炸响,卷起的硝烟熏得人振奋。这个场景印在我的脑海,直到变成中年后的一个梦,而我却一直没有走出梦境。

母亲在世时尤喜画竹,她老人家50多岁开始学画,最先画的是墨竹。我曾给母亲买过一本《水墨画技法》的小册子,里面有各种花鸟写意笔法,竹在画册中是排在最后幾页的,可初学绘画的母亲还是选择了先画它。只几个月的工夫,那竹就被母亲画得惟妙惟肖,大概在提笔挥墨的那一刻,母亲也曾受到当年院子里的那些青竹的启发,胸有成竹吧。

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植物,文人墨客把竹子枝干挺拔修长、四季常青等特征赋予人格化的象征,将其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北宋熙宁六年(1073)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下榻寂照寺的绿筠轩,他见轩内翠竹掩映,便约僧人慧觉前往游览,片片竹叶从眼前滑过,美不胜收,遂发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慨叹。

竹子在北方是稀罕物,在南方就见得多了。有一年去篁岭,在那里与一山的竹子相遇。那么粗实的竹子,那么胖壮的竹笋,看得我心生欢喜。后来到上饶一个古镇,其间路过一座山,满山都是绿竹。竹子在南方,是和北方的木材一样用处繁多的,可以用来盖楼扎帐,做家具或生活用品。我家曾经有过一把竹椅,无一钉一铆,通体用竹子穿插编结缠绕而成,精致而大方,朴素而结实,承载了无数我们坐在上面读书、乘凉的画面。

父亲热爱竹子,这是由他的个性决定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正直刚烈的人。父亲在14岁时参军,之后转业并进入师范学院进修,毕业后在各地工作,他的工作报告、发言稿写得非常有文采。母亲喜欢竹子,不仅是因为家里曾经种过竹子,而且是纯粹地喜欢画竹子。作为一名教师,母亲性格慈祥温和,不仅喜欢画竹子,还喜欢画牡丹和梅花。父母一直信守着一个阅人理念,即欣赏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表,要注重内在的品质,就像竹一样,不仅外观修长秀美,用途广泛,而且有气节,有风骨。

人间至味春笋香

早春二月,南方的天气已像夏天。这天,妻拿出从老家带来的食材,做了道笋片炒腊肉。笋片乳白如玉,腊肉油亮微黄,佐以青色的蒜苗,端上桌子就很惹眼。不闻其味,仅察其色,便想夹取一筷子送入口中,先尝为快。待尝上一口,竹笋的鲜脆,加上腊肉的咸香,吃起来很有嚼头。难怪南方的同事吃过后说:“这可以算得上是春日里第一的下酒菜了。”

春笋以其笋体肥大、洁白如玉、肉质鲜嫩、美味爽口,自古就被人们当作菜中珍品,被誉为“菜王”,据说食用和栽培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向来为美食家所喜爱。李商隐赞道:“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郑板桥曰:“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李渔在《论蔬》中极力推崇春笋的“清”“洁”“芳馥”“松脆”,将春笋列为“蔬食中第一品”。

多年前,每当春笋冒尖时节,尤其是雨后,我和小伙伴们总会拿着镰刀割春笋。我家后面有片竹林。春雨过后,一两天的工夫,一株株春笋从湿润的竹叶里爆出。我挑选着将春笋割下来,剥开它灰色的外壳,笋展露出细腻的笋肉,形如象牙,白如冬雪,嫩如鲜藕,惹人喜爱。很快春笋装满了竹篮,我虽然累得头上冒汗,衣服很脏,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嫩笋口感最佳。剥去笋壳的笋肉嫩黄带绿,散发着乡野的幽香。洗净,焯烫,漂洗,春笋除去苦麻酸涩,变成舌尖珍馐。烹调时无论是凉拌、煎炒还是熬汤,都让人喜欢。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载了他吃笋的经验:“素宜白水,荤用肥猪。” “素”是指把笋用白水煮过,淋以酱油;“荤”则要用肥猪肉与笋同炖,让春笋充分吸收肥肉的甘腴,熟后把肥肉剔出,再佐以清汤食之。

我家有自己的食笋妙法。母亲将春笋切段备用,葱姜蒜切末叠放在笋段上。柴锅起火,花生油烧红泼烫于笋段上,顿时春笋的清新与葱姜蒜的馨香扑入鼻孔。淋以陈醋、香油,点入小米辣、白芝麻、食盐调味装盘,清新爽口的凉拌春笋大功告成。此菜笋根部嫩黄,顶端青绿,口感爽滑,让人食后欲罢不能。多年后我回想起来,凉拌春笋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智慧诠释得淋漓尽致。

母亲深谙春笋的妙处,简单的加工就能让它绝尘脱俗,妙不可言。加工过的春笋少部分供尝鲜食用,其余的,母亲会用淡盐水和着泡椒一起压入泡菜坛里,加入老卤发酵,四五天过后,笋黄亮酸爽,用其烹制的家常菜肴,多以酸辣著称,食之令人胃口大开。后来才知道,酸笋是广西的传统调味佳品,柳州螺蛳粉是广西酸笋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菜肴中加入少量酸笋,其味浓郁绵长。

在《红楼梦》第八回中,薛姨妈在家款待宝玉,喝完酒后,特地做了酸笋鸡皮汤给他解酒,由于开胃,宝玉痛喝了两碗。对我而言,最愛吃的是母亲做的热油炒笋。其味道好的关键是烫、干、甜。笋切成长条状,油热好,大火炒笋,加入调料即可。由于水分少,高温的油依然维持着笋的热度,口感上会一下让人体味到春天植物内蕴含着的热情和韧劲,以及调味料带来的那种舒爽。

妻是烧肉的高手,用肉搭配春笋来煮更是妙绝。上好五花肉均匀切成疙瘩,沸水焯烫,撇去浮沫,盛出沥干水分。锅中加适量花生油,油温升至七成热,加适量白糖炒出糖色,倒入五花肉翻炒上色,加入调料后倒清水没过五花肉,猛火烧开,文火炖煮;炖至七成熟加入鲜笋继续炖煮,起锅前收汁、装盘、撒上香葱。一盘红烧肉炖春笋完美出锅。红烧肉的荤腥搭配春笋的清新,解馋去腻,回味无穷。

春笋的食法很多,素有“荤素百搭”的盛誉。据美食家介绍,一支春笋因其各个部位鲜嫩程度不同,可分档食用,各具特色。嫩头可用来炒食,中部可切成笋片,炒、烧或作为菜肴的配料,根部质地较老,可供煮、煨,以及与肉类一起烹汤。尤其与各种肉类烹饪,显得更加鲜美。如春笋排骨汤、春笋香菇炒肉、春笋冬菇汤、鲫鱼春笋汤等,别有风味。

吃不完的春笋要加工储藏。我家储藏春笋的办法是做成笋干。工序很简单:春笋剥开,把笋肉用沸水煮过之后用小火熏烤,直到熏烤干为止。熏烤好的笋干硬硬的,不能直接拿来食用,而是要用清水浸泡一两天,直到笋干变软方可。不过,现在有了储藏春笋的新办法,让其永远保持着春天的状态:把春笋做成玉兰片,泡在清水里成袋装的水发笋片,可随时食用,且色白、味美、肉嫩,营养价值也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笋还被寄寓了太多深意。在古代它是“孝道”的象征,“孟宗献笋”传为佳话。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和笋成了人的禀赋品性的写照。还有笋“不当与肉为友”之说,将笋喻为君子,肉喻为小人,笋沾了肉就变俗,人吃了肉就庸俗。文人墨客的雕琢,让春笋在食客心中变得神圣:食之,平添了雅趣,惊艳了舌尖,涤荡了灵魂。

猜你喜欢
青竹春笋竹子
食春笋知春味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陌生人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春笋 入宴的「百搭食材」
和竹子在一起
《春笋》中德“唤醒”
12种吃春笋de方法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