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化意义与情感消费

2024-04-19 10:48黄欢欢
创作评谭 2024年2期
关键词:短剧魔幻娱乐

黄欢欢

2013年,《万万没想到》就以单集五分钟的时长从一众电视剧、电影中脱颖而出。其单季的点击量超过十亿,带来了国内迷你喜剧的热潮,男主人公“王大锤”甚至一跃成为现象级IP。十年以后,2023年12月发布的《2023微短剧行业报告》指出,2022年10月1日—2023年8月31日,长短视频平台共上线一千一百二十五部微短剧,首度实现年产破千成就,相较前几年的上线量,实现跨越式阶梯增长。稍早之前,在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的《2023年中国网络视听报告》也指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近四分之一新网民因短视频触网;短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一百六十八分钟,遥遥领先于其他应用。所有的数据都在讲述着一个不容置喙的道理:短视频和微短剧已经成为视听新势力,无论是受众的数量还是对受众的影响,都是史无前例的。

一、表象化的意义呈现

从微短剧行业报告来看,2023年抖音和快手分别以新上四百五十五部和两百一十四部的规模,遥遥领先于芒果TV、爱奇艺等中长视频为主的平台。近三年,以抖音和快手为主要代表的短视频平台逐渐演变出了一种新的微短剧形式—魔幻短剧。

“魔幻短剧”,简单来说就是以“甜宠”“奇幻”“伦理”“逆袭”等为主题的剧情类系列短视频,具有节奏快、反转大、矛盾冲突明显等特点。同时魔幻短剧一般以9∶16的尺寸呈现,符合且适应了手机端观众的观看需求。在内容上,魔幻短剧常见的剧情结构方式有非连贯剧情的单元剧和常规连续剧两种。无论是以何种方式结构剧情,“短”都是其最重要的特点。“短”也带来了碎片化的连续感,决定了魔幻短剧的叙事风格只能被嵌套在一个“微型叙事”的范畴内。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认为,后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从宏大叙事向微小叙事转变,魔幻短剧正是如此。通过碎片化的微小叙事,以简短细小,破碎分裂的方式参与到个体生活中。通过简单的人物关系、清晰的矛盾冲突减少用户在情节和内容理解上的时间,同时直击他们的笑点、痛点、泪点,获取情感反馈。

微短剧在视频市场中杀出重围,并牢牢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以碎片化的连续性最大程度迎合了用户们同样碎片化的观影习惯。相较于两个小时的电影、几百页的小说,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打开抖音,通过“三分钟讲述《泰坦尼克号》”“五分钟读懂《百年孤独》”的方式获取信息。互联网迅捷的信息传递使其成为现代人重要的文化经验来源。魔幻短剧在流量的要求下往往不提供那些在历史关联性上体现为整体性结构的文化存在,而是将注意力转向生活表象。创作者通过选取具体的生活片段,有意识地放大、组合,再创作重新构筑当下生活。

观众在观看竖屏微短剧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选择,可以在右侧功能栏中进行“点赞”“收藏”“评论”“转发”等操作。通过此类即时性的互动方式,短剧中出现的某一个具体的信息摇身一变就能成为“意义”的象征。微短剧的叙事内容和节奏使得“意义”的讨论往往趋向表面化、浅显化。博主“泥可松”在抖音平台上拥有一千多万粉丝,获赞量超过一点六亿。他主演的《正义的心》系列短剧每一集都讲述一个生活道理,这些道理往往以标题的方式直接告诉观众,如“一个懂得孝顺的人,一定会被好运眷顾”“水不试不知深浅,人不交不知好坏”等。抖音平台上的爆款短剧《心动不止一刻》累计播放量高达十一点九亿,故事主要讲述了姜十七在婚礼当天因为未婚夫叫错自己的名字而逃婚,阴差阳错成了当地首富莫柯的妻子后的一系列故事。整个系列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在每一集中又有不同的叙事主题,例如第二集讲述职场老人倚老卖老欺负新同事,第十集的重心又转向了批判崇洋媚外心理。姜十七在总裁老公的帮助下,让职场“绿茶”、拜高踩低的亲戚、仗势欺人的领导、借下属工作邀功的上司都受到了惩罚。在戳中观众“爽点”的同时,还输出了不少正向观点。面对曾经校园霸凌别人的女生颠倒黑白时,莫柯强势回应:“人多并不代表正义,霸凌就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围剿。”并拿出了有力证据证明了姜十七的清白。点开评论,其中一位网友表达了对视频中“旁观者”的不满:“最讨厌的人不是她,而是办公室那么多不知道情况瞎起哄的人。”其他网友对此条评论的点赞数也过万,纷纷表示对其的赞同。然而,从文学经典中寻找“看客”的身影,从鲁迅到莫言,作家们在文学史中留下了诸如《药》《祝福》《檀香刑》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网友们不再追问何为“看客”,转头却以点赞的方式对一句“讨厌瞎起哄的人”疯狂表示认同。

可见,以生活片段为创作内容的短剧和由此生发的感受,经过便捷、公开的传播,成为人们表达自我观点、传递生活意义的具体方式。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单一的个体感受就容易上升成为社会共同体认为的普遍经验和文化价值。魔幻短剧的生产和观看过程即是意义表象化和及时化的呈现过程。魔幻短剧以“魔幻”和“短”为核心,将恋爱、职场、伦理等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进行戏剧化的呈现,快速调动了观众对日常感受的具体性和琐碎性,在叙事过程中传递符合受众心理的当代价值。观众进一步将自己感悟到的“意义”分享出来,成为群体间的共同意义表达,实现了个体经验转为集体经验后的共享化与娱乐化。可以说,魔幻短剧通过截取碎片化的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和观众一同碎片化了意义的生产,放下了意义的历史深度,确立了及时化和表象化的意义呈现过程。[1]

二、情绪消费:后情感时代的“提供”与“索取”

视觉主体和画面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而是存在互动的:“当图像参与者注视观看者,仿佛在向观看者索要什么时,就形成了索取(demand),构成接触;当观看者是观看事件的主语而非宾语时,参与者似乎在向观看者传递信息或者是展示什么时,就形成了提供(offer),不构成接触。”[2]在观看短剧时,用户就参与到了“提供”和“索取”的过程中,希望能从短剧当中“索取”一些东西,最主要的就是情感,例如情感认同、情感愉悦。

从上线量、点击量和播放量等数据来看,目前短剧中最流行的题材仍是爱情。截止到2023年12月22日,抖音短劇最热榜显示排名前十的短剧中就有七部是与爱情相关的。抖音平台上的热门短剧《二十九》总播放量超过八点三亿,第一集的单集点赞量就高达一百七十八点九万。此剧开篇便从女主人公袁裴提前回家发现老公出轨展开,短短几秒钟就揭示了故事的高潮。魔幻短剧则擅长以悬念前置的方式留住观众的目光,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后,再通过具体内容的讲述予以回答。后面的剧情则是讲述袁裴如何离婚,并和曾经的对手陆筱杉互相救赎的故事。在总体量不超过一百分钟的二十集剧目当中,用户可以从台词和情节中“索取”到“手撕渣男”“女性救赎”的快感,并产生对女主的同情、对女性互助的认可。而在小程序平台爆火的《闪婚后,傅先生的马甲藏不住了》,第一集就藏下了全剧的疑点;第二集短短三分钟内,男女主就完成了从误认霸道总裁到结婚领证的过程。后续的剧情则围绕着男女主婚后的甜蜜互动展开,男女主通过套路和反套路的方式充分展现甜蜜的恋爱细节,让广大的用户浸淫其中,来满足自己的恋爱想象。此剧二十四小时内充值金额甚至突破两千万。用户观看和充值行为就是向魔幻短剧“索取”快感和满足的体现。

随着技术的发展,魔幻短剧也出现了新的形式—以游戲的方式让用户从单纯的观众成为故事本身的创作者。例如网络微短剧《明星大侦探之头号嫌疑人》打破了屏幕与用户之间的第三堵墙,让用户通过观看、判断和选择的方式参与到破案的过程中。另外,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从短剧延伸发展而来的互动影像游戏则完全可以让观众沉浸其中。此款产品让用户与六位形象气质、个人经历、性格特点完全不同的女性角色“互动”。在主线剧情基础上,将特定节点一部分的选择权交给观众,故事会因选择各异而出现不同情节,给用户营造一种真实的“在场”感。其中的一些剧情设置,像模拟视频电话与用户互动,由于媒介存在感的弱化,虚拟与现实的界限逐渐模糊乃至于消弭,用户往往会无法辨认游戏和现实。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所言:“而银幕上故事与奇观通过眼睛唤起凝视,我们由此成功地避开象征秩序,进入想象王国……观影的快感在于:银幕充当自我之镜,随时满足自恋的观看。”[3]短剧观看和互动产生的逼真的体验感,使用户无形中完成了作为女性男朋友的身份重建。与短剧中女性角色互动的过程也就成为了自我情感表达和思想表达的途径。由于互动过程中的丰富剧情,很多用户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认同归属,在满足情感慰藉的基础上心甘情愿地为其付费。因此短剧在“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也旨在从观看者处“索取”行为上的认同(点赞、转发等)和经济上的认同(充值)。包括博主姜十七的短剧就有意对护肤品进行广告植入,其个人主页也直接有“商品橱窗”这一购物入口。可见作为视觉产品给用户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也在索取着流量和流量变现,以直接转换为名气的提升、身价的上涨和收入的增加。

用户和短剧之间的 “提供”和“索取”印证了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后情感”(post-emotion)时代。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文化娱乐不再是对真实的生命经验的表达,而是通过制造各种各样的虚假体验来实现对消费情感的操控。[4]短剧通过模拟现实、夸大现实或虚幻现实的方式,在观看过程中给用户提供创作者预设好的体验和感受,例如恋爱、逆袭、重生,或是同情、悲愤和过瘾。用户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被视觉内容操控的对象,而并非完全源自自身的情感冲动。

三、“为何而笑”:短剧发展下的沉思

抖音平台中不乏拥有大量粉丝的短剧创作者:“陈翔六点半”点赞量高达九点四亿,粉丝数超六千九百二十六万;“祝晓晗”点赞量高达十点三亿,粉丝数超五千二百八十九万;“姜十七”的点赞量高到五点四亿,粉丝数超三千六百二十九万。这些数据都说明短剧创作者的受众庞大。然而论及“演员”和“代表作”,似乎没有人会提起上述创作者和他们的任一作品。

今年在短剧市场中,也出现过一匹黑马—《逃出大英博物馆》。

《逃出大英博物馆》共更新了三集,在抖音平台上已经获得四点三亿人次播放量,在哔哩哔哩平台的集播放量均过千万。《逃出大英博物馆》是由两位短视频创作者“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共同合作完成。他们受网友启发,前后筹备了半年,在没有商业利益和巨额投资的情况下,远赴英国拍摄了系列短片。全剧讲述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幻化成人形,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的途中与来自中国的记者相遇,跨越山海回到祖国,传递大英博物馆中其他文物家书的故事。这一短剧之所以能够火遍全网,并引发网友们的普遍关注,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它“以大众对文物的文化记忆为原点,以轻量化自制短剧为媒介,以情感传播为动力,引发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记忆唤起与再塑”[5]

就目前来看,这样优质的短剧还是比较少。在抖音、快手播放量靠前的短剧中,甜宠、搞笑、逆袭、霸总仍是主要关键词。魔幻短剧的图像和音乐带来了感官上的多重刺激,信息在这里被简化和异化,政治、经济、人际关系、教育等命题都不得不成为娱乐的附庸。短视频微短剧在无声无息之间,让我们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6],整个社会也就呈现出了泛娱乐化的文化表征。1985年,波兹曼就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信息传播的担忧和警示,面对媒介形式变化带来娱乐的后果,他不断感慨着人们离理性而去,并提醒人们要谨防文化被过度娱乐化、商业化,要防止思想被泛娱乐化信息侵蚀。

娱乐是人的本能之一,几乎很少有人能抵御媒介的影响并独善其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传播方式渐趋多样化。在时代大趋势下,我们也必须接受它、顺应它,以此来推动文化和艺术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因此,面对网络微短剧带来的热潮,需要警惕的是过度娱乐化带来的沉湎和疲于思考。也就是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结尾提到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2020年下发了《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微短剧)与传统时长的网络影视剧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尺度进行内容审核”。这一举措从外部加强了对微短剧的监管,意在规范微短剧在主题、内容等方面的价值导向。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微短剧内部的自我调整和发展。在资本和消费的双重制约下,人们的审美实践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短剧的生产与发布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进而对大众审美品位的建构产生影响。创作者衡量着投入的时间、成本与产出的性价比.为了获得高流量,他们不得不将图像展示为资本消费和狂欢的工具。

然而,作为创作者,如何才能与自己的作品一起“破圈”,产生更广泛且更为持久的影响?创作者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重视社会文化价值引领,即通过自身的表演叙事将所属群体的重要议题真正带入公共领域,同时通过相似的社会生活经历与情景的表演激活用户群体间的主体性与情感认同。[8]如腾讯视频和腾讯微视共同出品的传统文化创新精品短剧“瓦舍三部曲”:《素舞遥》《玉姬书》《彩门令》。三部微短剧分别以素舞、傀儡戏、古彩戏法为核心,聚焦宋代的瓦舍文化和民间艺人,引发更多年轻人对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此举也是微短剧精品化、优质化发展的有益尝试,或许能够为微短剧的深度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也许,微短剧的发展步伐可以适当减缓,沉淀下来,在内容和意义上进行深化打磨,让用户在“笑”的同时也明白为何而“笑”。

注释:

  • [1]王德胜:《“微时代”的美学》,《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5期。
  • [2]张敬源、贾培培:《关于视觉语法的几点思考》 ,《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第3期。
  • [3]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9页。
  • [4]周志强:《娱乐文化中的“红色消费”》,《艺术广角》2010年第6期。
  • [5]王方、朱婕宁:《〈逃出大英博物馆〉:网络微短剧的创作升维与审美转向》, 《电影评介》 2023第18期。
  • [6][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社, 2015年,第4页。
  • [7][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 第194页。
  • [8]朱天、文怡:《多元主体需求下网络微短剧热潮及未来突破》,《中国电视》2021第11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短剧魔幻娱乐
短剧暴富
雍措“凹村”的魔幻与诗
魔幻与死亡之海
白煮蛋的魔幻变身
巧用英语短剧,提升语用能力
娱乐眼
“魔幻”的迷惘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